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教完《草原》一課,我覺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課後進行如下的反思:

一、準備不足,考慮不周全

教學設計中,我有設計了學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們別樣的思維中,別樣的回答中,我沒能及時反應並加以點評,這充分說明了我在備課時候考慮欠周,準備得不充分,在課堂上沒能變通,思維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設計的走,一步走錯,步步錯。

二、埋頭書本,未能及時讚賞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揚民主,提倡“羣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同時,要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評議,面對學生精彩的發揚,我竟然忘記了“讚賞”這兩個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勵話語和眼神也沒有。對學生的發言,又沒能及時地給予點評,從而讓學生對自己的回答都一頭霧水,挫傷了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我死板的照着我的教學設計去走,整節課,我彷彿是用一個個的問題當稻穀引導鳥雀們進食,沒有給孩子們更多的選擇,但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況下,做出一個又一個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這着實讓人興奮,我沒能及時地引導,導致孩子們慢慢地沉悶。

三、文本細讀,未能有效

在課堂上,雖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詞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現出來,大多是點水蜻蜓,點到即止,因此學生跟着我的腳步,“飽食”了文本,卻食之無味,腹中無物。

此外,對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文眼,也沒能引導孩子們通過回顧全文來加以理解,在他們還在慒懂之中,我已經結束了全文的教學。

四、幾點啓示

1、多練語言基本功,讓自己的語言更加生動精彩,讓自己課堂上的過渡能夠水到渠成。點評學生時,多從小處着眼。

2、與學生交流時,應該更加平易近人,自然一些;要多關注學生,不要一味關注自己的教科書和課件,學生一旦發覺自己被忽略了,興趣自然不高。

3、學會及時指導學生,給予孩子以鼓勵性的語言或暗示,如果多給孩子一次機會,也許能改變孩子一生。

4、課堂上,多讓學生自主閱讀。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烤鴨》這篇課文是一篇說明文,介紹了北京烤鴨的歷史、北京烤鴨不同的烤制方法及如何片、如何吃的具體方法。全文洋溢着濃濃的北京飲食文化氛圍,讓我們在烤鴨的誘人香味兒中,感受北京飲食的魅力,品味祖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我在教學中採取自讀自悟,讀悟結合的方法,是想通過學生對全聚德烤鴨製作過程的理解來體會作者對全聚德的偏愛,由此揣摩學習作者的說明方法,教學結束後反思課堂我覺得存在一些問題:

1、主要的問題是沒有深入解讀說明方法,對說明文的解讀過淺。在教學中只注重了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卻過於膚淺,訓練不夠精細。在今後的說明文教學中,應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而且還要知道爲什麼要運用這種說明方法。“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2、只是引導學生理解了動詞運用的好處,而沒有進一步抓住關鍵詞和重點句子來讀課文。在設計時先是出示括號填空,然後是出示正確答案進一步理解體會動詞的作用,由此引出句子“由此烤出的鴨子像棗紅色的綢緞一樣光潔、閃亮、誘人;口感細膩、香酥、皮脆、肉嫩。”進而體會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可是因爲對於課堂掌控能力不強, 時間已到,所以直接把後面的部分省略掉了。20分鐘下來感覺自己什麼都沒有抓住,猶如蜻蜓點水一般,痕跡輕輕,我在想,孩子們能記住什麼呢?他們回去之後是否會真的介紹給他人一道家鄉菜的做法呢?

我們一直在談論核心素養,課堂是陣地,聽說讀寫是武器,提高能力纔是真正目的。要想提高學生的能力,一定要先提高我們自身的能力。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早》是一篇遊記散文,課文還是比較短小,語言樸實,課文從三個方面講述了遊三味書屋時的見聞以及感受,分別是三味書屋的陳設、蠟梅花開得早和魯迅“早”的小故事。

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分段:(1)爲一段介紹了時間、地點、事件,(2—3)主要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4—8)爲魯迅的故事。

在教學第2小節時我重點圍繞“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蘭花卻還要遲些日子纔開”展開,讓學生理解作者未進門先聞到清香的驚喜,並通過反覆的朗讀明白昨天被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決心要探個究竟的心理活動,也是爲下文教學揭開香味鋪墊。教學第3小節時,我組織學生找出方位詞及對應的陳設,畫出平面圖,再對應課文上的插圖認識理解。

第4小節是過渡段,指名讓學生回答照應前文的香味並引出下文描寫蠟梅花。在欣賞蠟梅花時讓學生找出蠟梅花的特點,即花開得多,開得早,開得美,開得香。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臘梅花的高貴品格。此後學習魯迅的小故事,圍繞“魯迅遲到的原因、遲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體會魯迅的優良品格。在通過課後習題3理解到作者花筆墨寫梅花的意圖是以花喻人。

課文內容較爲清楚,大部分學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學上的銜接不夠協調,教學環節上不夠流暢,比如教學完蠟梅花這一段該如何回到魯迅書桌上,仍需加強對本課的研究。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幾年前,我曾被一首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所感動過,沒想到這學期期末教學《灰椋鳥》一課的作者竟然是歌曲中所描繪的主人公,一個因找白鶴而失去寶貴生命的年輕姑娘徐秀娟。爲此,我對這一課的內容尤爲喜歡,自己研讀幾遍後,對作者的文采佩服三分,才二十出頭的姑娘,洋洋灑灑的文字中透露出那種大氣與靈氣,如果她還健在,不知有多大的作爲啊!可惜英年早逝。

這一課我力抓“壯觀”與“觀賞” 二詞組織教學。灰椋鳥歸林效果到底如何,作者如何緊扣“壯觀”來描寫場景,我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提出自己的看法,把見解寫下來,再進行閱讀,反覆的讀,與反覆的悟讓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事實證明這一節課效果不錯。

看來每一篇課文都有其獨特點魅力,在教學中,要善於捕捉這些文章的獨特之處,結合自己的理解,讀悟出想法,才能與學生交流。我常想一篇課文爲何不同的人閱讀就有不同的看法,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如何能讓學生在正確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獨特的悟呢?因此,教師應在宏觀上把握課文內容,把微觀上的問題交給學生,相信他們有能力進行自讀自悟。

《灰椋鳥》這一課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這一點。學生只有常常進行此方面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提高自主閱讀能力,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更加要求語文教師要對文本的大把握,而摒棄繁瑣的字詞分析,把這些繁瑣的事都交給我們親愛的學生去吧!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走進課文的情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悟課文,是學習語文的最重要的方式。在我的語文課堂上,許多同學大多數時間,只是用眼睛學習,而不是用心、用感情去學習,所以自身的思維和情感總是遊離課文之外,做了體驗和理解課文內容的局外人。情感是激發同學智慧靈感的動力。同學在學習課文時,沒有感情的投入就不會智慧火花的閃現。因此,激發學生學習中感情投入,是學習好一篇課文重要的條件。

在《龍的傳人》一文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聲情並茂的範讀,引起同學們情感的共鳴,讓學生講出此刻的心情。學生講出了“高興、興奮、自豪、驕傲、驚訝、羨慕……”心情,這些情緒的表示都是真實的感受,同時也是經過大腦思維活動對課文的初步的理解。然後,讓學生帶着這種真實的情感去讀課文,把自身的感情融入課文的語言情境之中。在學生讀文時,我讓大家邊讀邊想象一下自身腦海中的畫面,利用形象思維方式,進一步把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入更深的層次,學生讀文之後,有的說:“我好像變成了皇帝,衣着龍袍坐在龍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有的說:“我腦海裏的畫面是,我騎着一條金光閃閃的龍在雲霧中飛行。”有的說:“我看見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上面雕刻着許多龍的圖案。”有的說:“我自身變成的一條龍,在天空中上下翻飛。”……總之同學們的想象力得到了極大的釋放,情感得到極大的抒發。這種抒發的方式是間接的,是把自身置換爲課文中的龍。不足之處就是在讓同學們想畫面的同時,又讓他們想心裏話,後一問題響應者比較少。

原因是兩個問題放在一起,孩子們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分開進行,後一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默讀文後進行,可能效果會好一些。說自身的內心話既是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學生對語言情境的感情體驗。

文章學習完之後,可以讓學生動手寫一寫,自身學習文章時的情感軌跡。方法是先說一說自己喜歡讀的課文內容,再說一說讀這些文段時,自身的心情,接着描繪一下自己讀文字時,腦海中出現的畫面,最後說說自己的心裏話。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憶讀書》這篇課文體現了北師大版教材的教學特點——學生的自主意識強。本課教學由學生自己根據“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提出三個問題學習課文,這一教學設計較難,學生操作起來較難。

因此我充分發揮課堂上學生質疑的優勢,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又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明確,作者取得的成就離不開讀書,正因爲讀過很多的書,作者才能成爲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

但因爲本課涉及的名著較多,學生對名著的內容瞭解不深,因此我課前佈置了蒐集資料的作業,這就爲學生拓寬了知識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但還是有部分同學懶得動手,對文中提到的文學作品一無所知。我認爲本課的重難點,教學目標制定是比較準確,但在“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三個問題上的順序上我強調讓學生注意一下,應該是因爲讀書好,所以纔要多讀書;不僅要多讀書,還要讀好書。對於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讀書感受,沒有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體驗,體會作者的情感體驗。

因此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指導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再者要將語言文字訓練放在首位,不能忽略學生的品詞析句訓練,這樣纔能有效地進行朗讀指導。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還是沒有很好地做到讓學生多讀,通過反覆讀來體驗作者的情感。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出使楚國,遭遇楚王侮辱,晏嬰憑着過人的膽識和智慧,用善辯的口才贏得國家尊嚴的故事。

這節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課文的課題入手,先理解了“晏子使楚”是“齊國大夫晏嬰出使到楚國”的意思,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

課文結構簡單,共有6個自然段。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讓課文脈絡清楚,便於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第1、2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前因,最後一個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後因,前後呼應,結構嚴謹。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先理清事情前因和後果的方法,讓學生把第1、2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結合起來理解,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

課文的核心內容在中間第2、3、4自然段,內容是楚王故意設計侮辱晏嬰反被晏嬰耍弄的三次“大PK”。這部分是課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部分主要通過人物對話展開情節,三個回合的脣槍舌戰,都以晏嬰勝楚王敗收場。課文的精妙之處在於面對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嬰不卑不亢,有爭鋒相對法,有欲擒故縱法,有設喻映射法,既恰到好處又不千篇一律,每次都可以讓楚王啞口無言,自取其辱,讓人不得不佩服晏嬰智慧和口才。教學中,我用了“大PK”,極大的引起了學生的探討興趣,他們極好地融入了課文氛圍中。

《晏子使楚》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無論是人物對話,還是謀篇佈局,無論是價值觀教育,還是愛國教育,都有課堂探究價值。

很顯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缺點,例如學生活動少,學生讀課文不夠多等,以後教學中,我要更努力,深入挖掘文本,積極研究教法,讓我的課堂呈現更多精彩。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學《水》這課時,我採用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裏最珍貴的東西。”這句話展開。課上下來,我對孩子們還是比較滿意的,不僅僅是他們在課上的表現,同時也因爲從孩子們行爲習慣上已經展現他們對水的珍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一、教學重形式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裏最珍貴的東西。”這一開放性問題展開,但在教學過程中,這種開放沒能起到實質的效果,課堂始終是我拉着學生在走。課堂中生成的資源也有很多,但我還是迫不及待地把他們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內容來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覺沒說透,學生也有點意猶未盡。

二、沒有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遷移指導

例如在教學第2自然段時爲了讓學生體會到久旱無雨的快樂時,我設計瞭如下問題:假如你就是這羣孩子中的一員,你會怎樣?同學們雖然能感受到孩子們的那份歡快,但卻無法明白他們爲何如此歡呼雀躍?因爲雨對他們而言,實在太平常。因此,他們在讀書時,雖然讀出了孩子的快樂,但那份快樂卻不夠獨特,不夠珍貴!事實上,如果我能對教材進行多一點地深入,就可以將這樣特殊的情境進行遷移,把學生平時對大海的渴望和這個山村孩子們對水的渴望進行類比,我相信課堂上他們的反應一定更真實,更強烈。

三、課堂氛圍還不夠活躍,指導學生的朗讀還有些流於形式,沒有將指導真正落到實處,孤立了教法與寫法的結合。

本課的最後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帶給四兄弟的美妙體驗表現得淋漓盡致,細到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讀本段,不由得爲作者出色的細節描寫深深打動。作者抓住一個“滑”字把一勺水從臉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蓋最後到腳板的美妙體驗一一傳達,這份美妙激發了身體裏的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這種感覺是越來越強烈的,因爲身體實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讀時能通過分層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這份對水的強烈渴望,教學目的在朗讀中得到了強化,可謂一舉兩得。此外,在朗讀中教師應及時質疑:爲什麼“滑”這個動作會重複出現三次呢?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從而在課堂上,將教法與寫法巧妙融合,讓學生明白:在寫作時,我們一般是不重複用詞的,但有時爲了強調自己某種特別的情感時往往會進行重複用詞。而文中的作者,則是在強調這一勺水的珍貴所帶給他的難以描述的舒暢感受。寫法也在潛移默化得到強化。

看來好的教學設計必須經過反覆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出現更好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要下功夫。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教完《草原》一課,我覺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課後進行如下的反思:

一、準備不足,考慮不周全

在教學設計中,我有設計了學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們別樣的思維中,別樣的回答中,我沒能及時反應並加以點評,這充分說明了我在備課時候考慮欠周,準備得不充分,在課堂上沒能變通,思維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設計的走,一步走錯,步步錯。

二、埋頭書本,未能及時讚賞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揚民主,提倡“羣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同時,要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評議,面對學生精彩的發揚,我竟然忘記了“讚賞”這兩個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勵話語和眼神也沒有。對學生的發言,又沒能及時地給予點評,從而讓學生對自己的回答都一頭霧水,挫傷了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我死板的照着我的教學設計去走,整節課,我彷彿是用一個個的問題當稻穀引導鳥雀們進食,沒有給孩子們更多的選擇,但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況下,做出一個又一個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這着實讓人興奮,我沒能及時地引導,導致孩子們慢慢地沉悶。

三、文本細讀,未能有效

在課堂上,雖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詞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現出來,大多是點水蜻蜓,點到即止,因此學生跟着我的腳步,“飽食”了文本,卻食之無味,腹中無物。

此外,對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文眼,也沒能引導孩子們通過回顧全文來加以理解,在他們還在慒懂之中,我已經結束了全文的教學。

四、幾點啓示

1、多練語言基本功,讓自己的語言更加生動精彩,讓自己課堂上的過渡能夠水到渠成。點評學生時,多從小處着眼。

2、與學生交流時,應該更加平易近人,自然一些;要多關注學生,不要一味關注自己的教科書和課件,學生一旦發覺自己被忽略了,興趣自然不高。

3、學會及時指導學生,給予孩子以鼓勵性的語言或暗示,如果多給孩子一次機會,也許能改變孩子一生。

4、課堂上,多讓學生自主閱讀。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語言雋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散文。經過反覆研讀,我將課堂教學聚焦“望月”,以“情”貫穿全文教學。通過品讀“我”、詩人、小外甥眼中的月,體會“我”對月的讚美,詩人眼中月的多情,小外甥對月的喜愛,感受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望見的月亮也就不同了。你有一顆怎樣的心,心中就有一輪怎樣的月亮。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整篇課文的教學思路還比較清晰。

教學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創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分角色賽詩、聯繫生活實際展開想象,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了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月下江景是迷人、恬靜的,表達了作者由衷的讚美之情。小外甥與“我”賽詩的情景,是緊張而生動的。小外甥自信而聰明,“我”是沉着穩重。聯繫生活實際展開對“我們”眼中月的想象,是生動有趣的。把握了課文中的一個個情境,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與文本對話,感受“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的含義。

一、學生順流而下,教師隨彎而轉。

在學習“月光”這一段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在聽讀欣賞後,學生先自由練讀,再交流自讀感受,最後再配樂集體品讀。

當第一個學生交流時,讀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着它的清輝。”讀得挺不錯,卻說不出好在哪裏。經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體會“安詳”的意思和朋友來時的心情。再讀這一句時,學生們讀得很有味兒,並順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讀了下去,把這一段都讀了,讀得也還不錯。

這一讀,把原定的逐句評析的教路打斷了。這個突發的情況使我意識到,字斟句酌的品讀方法,不合我們班這羣男孩子的口味。要整體讀,有什麼不好呢?於是,我利用解決學生問題“剪影爲什麼會伸展、起伏”的機會,讓學生再次欣賞月色圖,再次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體品讀,最後纔回到第三個教學環節——配樂品讀,學生果然一次比一次讀得投入、動情。

二、學生節外生枝,教師激趣延伸。

在品讀外甥語言時,原先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品讀外甥的語言,體會小外甥幻想的獨特和優美。通過細讀第十九自然段,體會外甥愛觀察的特點;通過對改造後的課文插圖(課本插圖上的月亮在小外甥的背後,這樣的畫面對體會小外甥望月的專注不利。)中人物眼神的觀察,體會小外甥愛月亮的情感。沒

想到,第一個學生談自讀感受時說:“我覺得月亮像眼睛的比喻不美,天上只有一個月亮,天只有一個眼睛,哪兒美呢?”

節外生枝,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稍稍停了停,穩了一下神之後,首先讓全班學生爲他向課本提出挑戰的勇氣鼓掌;接着瞭解到班上有不少人贊同它的說法,讓他做組長,帶着這些學生在課後研究這個問題;還發動不同意他看法的別一部分同學,也組織小組,與他們展開辯論。那個學生很有成就感,全班同學的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將這個突發事件處理過之後,才又回到賞析外甥幻想的教學環節上來。

三、學生歪打正着,教師順勢而上。

在演讀外甥的“幻想”,放飛學生的想象這一環節,原先的教學設計是,先由師生演讀課文,再讓學生續編小外甥的童話,最後讓學生放飛想像,表達自己對月亮的獨特感受。

第一,學生上臺與老師一起表演時,並沒有把自己看成文中的小外甥,在老師問他“你覺得月亮像什麼時”,直接說出了自己對月亮的幻想——像變形蟲。

這一來,又一次打亂了我原定的教路。當時,我想:也許是這個學生特殊了一點,再問一個試試。沒想到,越問,學生說得越好、越多。整個環節原定的三級跳,學生一步就到位了!原來一直擔心教學時間不夠,沒想到教學時卻有餘了。真是歪打正着。

這是怎麼回事呢?竟出現這樣令人驚喜的情況?課後,我想了又想,估計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可能有這個幾個:第一,通過“月光”、“古詩”的沐浴,學生入情入境,加上我“沐浴着眼前的月色,吟誦着古人的詩篇,你們不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嗎”的引導,學生已經將自己融入了月色與詩境之中,自然的像小外甥一樣,用自己的心靈來說話;第二,在賞析外甥語言時,對那位節外生枝的學生又是“封官”,又是發動全班參與,給足了“面子”,求異求新的種子在這兒已經種下;第三,那個歪打正着的學生,得到了“詩人”的榮譽證書,強烈的刺激引爆了學生幻想,他們競相展示,靈氣四射,把老師爲他們精心設計的坡度和階梯丟在一旁,直奔教學目標的終點。

本次教學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機智的調控能力。今後的課堂教學,還要多實踐、多反思,深入研讀文本、瞭解學生,開發有效性問題,靈活運用教學機智,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通過自主體驗與感悟,得到最大的發展,實現真正有效的教學。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讀了《愛如茉莉》這篇課文,一幅平淡無奇、潔白純淨、縷縷幽香的茉莉圖便出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句詩。我在想,如何將這篇清新自然的課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諧中將主題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間那種平淡又真切的愛情呢?於是我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教案,又精心製作了第二課時的課件,配上了美妙的音樂。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效果,但是還是有遺憾的。下面就這節課的整體設計、教學技能、教學策略的優缺點及改進措施做一反思。

一、整體設計

本節課主要抓住細節及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大愛無痕、真愛無聲的父母之愛。所以在整體設計上我利用板書“愛如茉莉”這樣的形式設計整堂課,可以使兩條線索平行進行,突破重難點。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用三種不同的形式展開:“病中囑託”;圖片捕捉法;小小辯論“父母真的睡好了嗎”。在這三個板塊進行中,強調抓細節、抓關鍵體會人物情感,並配以圖片、音樂反覆朗讀,並且注重課文的補白,創造各種情景既讓學生讀懂文字背後的內容又鍛鍊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加深體會。最後利用一首配樂小詩和許許多多生活中的其他平淡之愛結課,學生就就從課本走進了生活,也體會到了自己父母的平淡之愛,並且懂得了要你做一個懂得愛並且樂於付出愛的人這樣一個情感價值。

二、教學技能

在課文感知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以及對於音、圖、文、誦等教學技能的和諧處理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在這節課上我通過讓學生配樂朗讀、寫批註、讀中感悟、觀察插圖、聯繫實際等,讓學生逐步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愛如茉莉”的真正意義,循序漸進地學會語文學習。不過,讓我吸取的教訓是,像類似比較抒情的課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學法指導,不要讓過多的學法指導沖淡了花香。《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我既有圍繞文章的詞句來進行讀詞,用詞語說話,關鍵詞語的理解等。又有引導學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東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同時引入“於細微處見真情”等詞句促使學生感受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境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人感受到這是一節充滿文化氣息的語文課。

一個看似平靜的課堂,其實存在太多的思想。怎麼讓這些思想統一在一起,共同去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有用的信息傳遞給學生?這需要教師充分考慮。我在上課時就給學生留下空間,既是考慮到教學的需要,同樣是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水平。

三、教學策略

在教學策略上我以整體感知——逐個解讀——重點品讀——聯繫實際——小詩作結的流程展開,利用鮮明的板書理清文章脈絡。

在各環節的實施過程中注意每一個過渡語的精心設計,用三種不同的形式學習三個板塊。層層遞進,重點賞析、品悟。

在媒體的使用上,這節課可謂達到了“用了有用,不用不行”的效果,對於課文插圖的配樂朗誦非常好的突破了文章重難點,情感達到了一個高潮;對於最後的配樂詩朗誦更是起到了回顧全文和情感昇華的畫龍點睛的效果。

“教學是一中藝術”它的藝術性就在於每節課中的不完美。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問題。如關照文本中的詞句和文章整體的情感脈絡把握結合的不是那麼自然流暢,顯得生硬;還可以在課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覺得愛如什麼?”等等,這樣也許會聽到更動學生內心的想法,真正以學生爲主;學生讀書的感情還要加強指導,我想,在學生不熟悉的情況下,如果我能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互相讀一讀,這樣可能比老師的講解效果更好。

讓語文課堂充滿花香,這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導過程中,在問題與情境的把握上還不到位,還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問題與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溫暖氛圍差點因爲問題的思考與困難而破壞。所以,在以後的情境教學中,要更好地做到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交融。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景陽岡》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記敘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開懷暢飲後,趁着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機敏的英雄性格。這個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所以就《景陽岡》這篇文章的內容來說,比較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容易接受。在教學中,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藉助註釋,把握整體內容。對於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這一關不作重點,一筆帶過。

二、抓重點,感知人物形象。“喝酒”、“上岡”這兩部分的內容冗長,主要通過學生自讀自悟,小組討論的方式,瞭解武松豪爽、勇敢、倔強、也有點好面子的特點。“打虎”部分作者運用了多種表現方法來刻畫人物,特別是在動詞的運用上,很有特色,對錶現武松打虎時驚心動魄的場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1、抓住“三閃”面對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吼”,寫到武松的動作,只是“一閃”、“一閃”、又“一閃”。引導學生說說“閃”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換成“躲”字,放到文中讀一讀,體會哪個詞更合適?,引導學生體會“閃”字的巧妙之處:是武松主動地躲過,說明武松反應很快,動作輕巧敏捷,而不是被動地膽怯地躲避,顯出他的武藝高超。

2、轉守爲攻的痛打對於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一部分,先讓學生動筆找找武松分別用哪些招式來對付大蟲?並讓學生試着表演,接着播放武松打虎的視頻,直觀感受當時情形的危急和場面的驚險。看過之後,再讓學生體會武松的動作。這時,武松那種智勇雙全、力大無窮、本領高超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

三、閱讀原著,重溫經典魅力學完本課,我設計了以下拓展:

1、說說武松上景陽岡前後發生的故事。

2、說說《水滸傳》中主要人物的綽號及來源。

3、暢談《水滸傳》中精彩的故事片段,推薦閱讀原著。

這節課的教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但也存在着不足之處:由於時間有限,品讀課文的時間不夠充分,課文帶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學生書讀得不夠流暢,不能把這篇經典名著讀得有滋有味。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楊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的古文,對於小學生來說,孩子們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如何降低學生學習上的難度,喚起他們閱讀的慾望,就成了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我把本篇課文的設計定位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導入時,我由學生熟悉的語言入手,進行交流,說說論語中的一些積累。我說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

《楊氏之子》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雖然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孩子們閱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以找準突破口、激起學生興趣爲重點進行備課和授課。

完成導入後,我以學生自讀多遍課文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文言文的語言方式與課文內容,並請部分學生示範朗讀,相機進行指導,並引出兩個多音字“爲”、“應”的讀音規範。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是沒有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能讓孩子們用文言文演一演,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二、 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說它難是因爲不好讀,說它重要是因爲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秉着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捨得花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於是我採取教師示範朗讀,並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個別難讀的句子,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學生總算把短文讀流暢了。雖然這個時間花了將近半節課了,但孩子們仍然讀得饒有興趣。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在學生理解人物特點後,我適時問道:你覺得楊氏子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裏可以看出他的甚聰慧?於是,我播放背景音樂,學生很快地投入進去,既讀出了喜歡的感受,還讀出了古文的韻味。

三、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爲了整體感知故事內容,我先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最後我再通過小組討論兩個問題:①說說每個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這樣孩子們用上學習古文的方法,自主學習,還解決了疑難字詞,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說出來,把故事完整地講出來。

在教學小結時,我告訴學生下節課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對下節課的內容有所期待!在今後的課堂上,將主動權交還學生是我將繼續努力的方向。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人生開關》這是五年級的最後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明志悟道的文章。通過一件小事來敘述一個關於誠信的問題,故事很感人。短文講述了作者在回鄉探親時回憶起了小時候由於家境貧寒,張叔安排他在礦上打工,記錄人們砍柴磅數的一段真實的經歷。當他面對大毛的蠱惑卻能聽從母親的勸告,誠實地對待工作,最終令自己走上一條順暢的人生道路。作者藉助哲人的“人生的開關”來告誡人們人生要面對許多兩難選擇,只有誠實守信的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獲取真正的財富,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文章最後一小節中“一位哲人說過,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的理解是文章的難點又是文章的重點,它點明瞭文章的中心。另外,文章的篇幅較長,要想很快把握文章內涵,就要抓住關鍵詞,可以更快理清文章思路。總之在教學時,能注意抓住關鍵詞進行品析,對領會文章中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這些我認爲要想上好一節課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認真研讀文本,正確把握寫作意圖。

1、抓單元導讀,確定教學目標。 準確的教學目標是備好一節課的關鍵要素,明確的目標要求可促使你把握好教學的研究方向。因此我在備本課時先研究了第八單元的要求,就是“繼續複習歸納文章大意的方法,正確把握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語言內涵。”以此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A、自學生字新詞,重點理解和積累“蠱惑、昧心、理會”等詞語。

B、聯繫上下文理解“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及“吃了不該吃的要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點,最後會連一點也拿不到。”的深刻含義。

C、抓住要點,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於句子深刻含義的理解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2、抓文章特點,確定教學思路。

本文最後一小節中“一位哲人說過,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的理解是文章的難點又是文章的重點,它點明瞭文章的中心,如果把它解決好了,那麼教學就可大功告成。因此,我從這句話入手,進行質疑,引導學生在這句話上找問題,然後根據學生問題進行釋疑,由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大大調動起來了。不出所料,學生根據這句話紛紛提出了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人生道路的開關是什麼?如何理解光明和黑暗兩種境界?爲什麼說只要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其中一個學生還提到是什麼力量促使人按下開關。學生提的問題不就是本節課需要研究的問題嗎?我順勢引出課文,指導學生學習課文,解決學生的問題,學生學習起來就興趣盎然啦。

3、抓人物語言,品析人物思想。 人物語言能反映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動態,如果把語言領悟好,就能很好把握人物思想,幫助理解文章中心。比如本課書中大毛說的第一句話是:“給我多記一點,我拿了錢分你一半。”由此引導學生結合課文1—3小節探究大毛的話爲什麼對“我”的誘惑力這麼大。由“我”的內心活動“是呀,張叔是按我記的數字給民工發錢的,只要筆下輕輕一畫,不出力不流汗就能來錢,天底下原來還有這樣便宜的事!不過,張叔會不會發現呢?就算不知道,但是我這麼做,對得住張叔嗎?”瞭解到作者面對這麼大的誘惑內心的激烈鬥爭。在這關鍵時刻,媽媽的一句話“吃了不該吃的要拉肚子的。”決定了我的選擇。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讀懂這句話,能很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而張叔的富有哲理的話“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點,最後會連一點也拿不到。”的理解又能很好達到作者的寫作目的。在這裏我引導學生結合說這話的背景,兩句話的比較進行理解,學生體會就比較深刻了。

4、抓關鍵詞進行品析,能更好把握文章中心。

一篇文章往往篇幅較長,要想很快把握文章內涵,抓住關鍵詞,可以更快理清文章思路。如在歸納文章大意時,引導學生抓住“蠱惑、虛報冒領、順暢”結合內容進行歸納,學生能很快把大意整理出來;在探究爲什麼大毛的話會對我的誘惑這麼大時,引導學生抓住“沒有錢、力氣小、唯一、攢不夠”進行探究,學生就明白了爲什麼大毛的話具有這樣的誘惑力;抓住孃的堅決反對,張叔的話中的昧心進行品析,能很好把握人物思想;抓住光明和黑暗進行分析能很好把握中心句的理解。總之在教學時,能注意抓住關鍵詞進行品析,對領會文章中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結合實際,巧用教法,點撥學法。

1、結合教材實際,我注意引導學生讀書,抓關鍵詞品讀語言,感悟人物思想,感悟語言背後的含義。如讀出孃的堅決,讀出語言背後的含義;讀出張叔富有哲理的話蘊含的意義;讀出我內心的矛盾;讀出文章哲人的話的意思。由此揣摩文章寫作意圖,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2、結合學生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如抓關鍵詞歸納大意,根據中心句質疑的能力,品讀語言解疑的能力。

三、重視師生互動,達成目的。

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對話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將課堂神聖化,要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要讓學生想說,敢說,要說,無拘無束,“我口說我心”。教師要有寬宏的態度,寬闊的胸懷,真摯的愛心,要俯身傾聽,要與學生零距離接觸。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課堂是學生學習的舞臺,要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空,讓學生在展示自己中獲得信心,品嚐快樂。課堂是每一個學生學習的舞臺,不只是好學生滔滔不絕的場所,教學要關注全體,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羣體,給他們以鼓勵、支持。因此學生的回答、質疑我們都應該給以呼應,才更能激發學生探的慾望,說的慾望。

四、切實的扶、放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課堂要還給學生,給學生當真正的主人,就要注意教學時的扶和放,才能更好培養學生學習思維。在引導學生品析文章語言文字的含義時,我放得較好,在引導學生歸納文章大意時,我放得不夠,設定的條框較多,學生思維放不開。

總之,要上好一堂課,教師就必須認真研讀文本,充分領悟文章內涵,在學生讀前把課文讀好、讀透,採用切實的教學策略,纔有可能避免更多的遺憾。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1、通過交流,學習更多方法,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2、學習描繪情景的方法,學會更直觀地描寫情景;掌握通過兩種事物對比,突出表現其中一個事物的方法。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遊子吟》,理解詩中內容,想象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本單元我們認識了古代詩人筆下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與蕭紅一起遊覽了祖父的園子,欣賞了季羨林先生故鄉的月亮,感受到老華僑濃濃的愛國之情。那麼,我們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來理解和體會情感的呢?

二、交流平臺。

1、齊讀教科書第15頁“交流平臺”中四位同學說的話,說一說你有什麼收穫。(我們可以通過想象,從作者的角度思考,體會作者的情感;我們可以通過朗讀來把握情感;可以通過抓重點語句的方法體會情感;可以通過抓住細節描述,體會作者的情感。)

2、這些方法都能讓我們又快又準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後在做閱讀理解時,也可以運用這些方法。

三、詞句段運用。

1、(出示相關句子)

(1)請兩位同學讀上面的兩個句子,並說說這兩個句子在描寫情景的時候,用到了什麼手法?(先總寫事物特點,再具體表現)這樣的手法有什麼作用?(讓我們更直觀地理解、體會到所描寫的情景。)細細品讀,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有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你感受到了什麼?(太陽光的強烈和天氣的酷熱)

(2)按照這種描寫的方法,從下面6個詞中選一種情景寫一段話,注意要直觀表現出所寫情景的特點。

例:慢——蝸牛在樹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樹梢的時候,花謝了,葉黃了。

2、(出示相關句子)

(1)學生默讀,與同桌交流,這4個句子都有什麼特點?(通過兩種事物的對比,凸顯其中一種事物的特點。)

(2)你能仿照這種方式寫一寫嗎?

例:這裏的飯菜再香,也比不上媽媽做的菜香。

不管你們說得多好,我還是覺得,這個玩具不如我家裏那個好玩。

3、上面的兩種描寫方法,一種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情景的特點,一種讓我們一目瞭然地把握所寫事物,這兩種方法在以後的寫作中要記得運用,這可以讓你們的作文既直觀易懂又不失技巧。

四、日積月累。

1、齊讀《遊子吟》,師正音。

2、(出示作者資料)瞭解詩人孟郊。

3、詩題告訴我們什麼信息?(遊子:離家遠遊的人。吟:詩歌體裁的一種。)這裏的遊子指的是(詩人)。

4、我們瞭解了詩人的相關資料,知道詩人仕途失意,顛沛流離,在這種時候,他更覺得親情可貴,於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母親在做什麼呢?(縫衣服)從哪裏得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怎麼縫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爲什麼要密密縫?(因爲害怕縫得不牢固兒子回來時衣服已經破了。)因此,慈母手中的針線,是爲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於是,詩人不由感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寸草指(小草,比喻微小),三春暉是(春天的陽光,這裏指母愛),所以這裏運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意思是——誰說子女那像小草一樣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春暉般的慈母恩情呢?

5、這首詩中,作者回憶了一個極其平常的情景,描寫了一位慈母爲兒子縫製衣服的畫面,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

6、帶着對母愛的讚美和尊敬,讓我們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誦這首《遊子吟》。

五、小結。

童年的一個個場景,就像一支支動人的歌,不論我們用多少筆墨,都寫不盡這首動聽的樂曲。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5月14日上午,我上了《談禮貌》的第一、二課時,現將兩節課一起進行教學反思。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好的方面:

1、巧借文本結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本文的三件事例都是分總結構,都是“故事+總結句”,這三件事例是從不同角度全面指出學生該如何正確的禮貌待人。所以,在教學“問路”時,我採取了這樣的方法:讀+畫+找+讀。即:讀自然段→畫總結句→(根據總結句中的關鍵詞)找出故事中表現關鍵詞的詞句→(藉助所畫詞句)有感情讀。然後我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踩裙”、“刮臉”。這樣一系列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

2、利用文本,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作爲高年級學生,應該具備較多的學習語文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又要貫穿於日常教學中。所以,我在平時就很注重這方面的教學。在這兩節課中,我從這些方面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解讀課文總分總的結構、選擇課文中的三件事例、在事例中如何進行細節描寫(動作、神態、語言、心理),這些我都在教學中十分重視的,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2)一讀書就動筆。在解讀文本時,我都要求學生用不同的符號畫文中的關鍵詞句,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幫助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書上畫畫關鍵詞句、寫寫句式置換,寫寫近反義詞。這是我一直都喜歡的一項教學方法。

3、注重新舊知識的連接。蘇教版課本中有些課文之間有着一定的聯繫,或結構相同,或情感路線相同,或體裁相同。《談禮貌》和《說勤奮》體裁相似,課題也相似。所以,一開始,我將兩篇課文的題材和課題進行了比較,既複習了舊知,又明確了課文的主題是說理性的課文。

二、不足之處:

1、應該更好的利用文本,回到文本。在教學第五自然段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恰當”這個詞能去掉嗎?爲什麼?怎樣纔是“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了一些,但都不是很到位,於是我就直接告訴學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其實課文中的“刮臉”事例,周總理對朱師傅說的一番話,不正是對“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的最好解讀嗎?我應該回到課文,讓學生讀讀周總理的話,這樣理解“恰當使用禮貌語言”,既利用了文本,又讓學習文本有一個整體回顧。

2、有些教學環節過於急躁。在提問學生一個問題後,我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就“迫不及待”地告訴學生。

3、我上的這兩節課是第一、二課時。掃清生字讀音,應該是一上課在初讀時完成。可我卻在教學事例“問路”時,纔來強調“校場”“校”的音、“離鐙”“鐙”的音和義。

4、細節上應該讓學生學得更紮實有效。在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我進行了一定的解讀,學生的理解也比較到位,但我沒有讓學生背誦這一段。這一段既是課文的中心段,又對古訓進行了清晰地解釋,我應該在學習後馬上叫學生試背誦,馬上將所理解的鞏固下來,讓學生學得更紮實有效。

5、學會“偷懶”。有時作爲教師可以適當地學會偷懶(這是我的指導老師伍校長教的)。比如板書課題之類的。課題中的“貌”,我在書寫中強調了字型和偏旁。但如果能讓學生自己上臺來寫寫或在書上寫寫,效果會比老師直接告訴學生更有效。

最新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勞動的開端》節選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文章的篇幅比較的長,給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拉很多的障礙,特別是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如何讓學生抓住中心內容迅速的進入文章”在課前我一直思考着。經過對教材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教學的情況來分析,就此問題,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 抓題眼,奔重點。

我們的語文教學,應從學生剛接觸課題開始,就啓發他們圍繞課題提出疑問,一早就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教學第一課時時,我以審題爲第一教學步驟,抓住“開端”,讓學生自己理解詞意,書喲課題的意思。在這一環節後讓學生質疑。學生質疑的問題基本上是集中的。

1、作者第一次勞動從事的是什麼勞動?

2、是怎麼勞動的?

3、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是怎樣的?

4、勞動以後又怎樣了?這些問題就是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學生給自己提出了學習的目標。

在此基礎上,我再組織學生閱讀文本。學生帶着心中的疑問,去與文本充分的接觸,閱讀的目的性強了,思維的馬達發動了,效果也明顯了。經過交流,學生對文章的重點有了把握,這樣就更有利於對文章的理解了。學生順着問題,找到了課文的重點段落,即作者第一天挑煤的經過。這爲隨後的學習帶來了不少的方便。陸九淵曰:“爲學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我抓住題眼,由學生質疑,理清了課文的脈絡,把握了課文的重點,幫助了學生很好的去學。這不是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建設性的過程。

二、 抓文眼,悟中心。

在教學《勞動的開端》的第2課時中,抓住學生第一課時中質的疑“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怎樣?”引領學生進入課文。學生在自己閱讀文本的基礎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勞動的感覺。學生對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於與文本產生共鳴。當問及作者對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時,學生都找到了“艱難”這個詞。“艱難”是這篇課文的“文眼”,課文的整體內容,包括具體涉及到的體現的詞句也比較的多。而這些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悟到課文的中心。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是在學生找到文眼的基礎上,以文眼爲切入點,以“文中哪些具體的詞句讓你感受到那份艱難的?”爲引領,進入課文的中心內容,反覆揣摩,朗讀,感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