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八年級語文《雨說》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雨說》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課的前奏

八年級語文《雨說》教學設計

導入:

初讀——

學過的詩文中,一些自然景物會說話、會唱歌、能表達自我:

如《浪之歌》、《雨之歌》——真的只是浪的歌?還是誰的歌?

……

那麼,今天這首詩呢?

再讀——

板書(不求回答,讀時關注即可):

從詩中,我感受到了______。(如:美好的期望。思考的落腳點既可能在“期望”二字上,也可能在“美好”二字上)

組織各種形式的朗讀;

在這個過程中解決字詞問題,

也通過激發聯想和想象,把對字詞的理解引向深入,並指導朗讀。

(比如,第二節的“織”;第三節的“也許”)

注:

課堂行進的節奏應該是緩慢而舒適的;

這是應該是一個不怎麼講究教學技巧、卻能引發對於文本的好感的過程。

(給情感加熱)

  課的核心部分

從課題出發:

1、“說”什麼?

(表達喜歡關心;祝福快樂成長;希望帶來快樂)

2、怎麼“說”?(對誰“說”)

範讀。

說說:

整首詩給了我_______的感覺。

(聚焦在表達形式上;隱含的問題是:這種感覺來自哪裏)

引導1:

“爲什麼”——

爲什麼不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

爲什麼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腳步的拍子

這兩句什麼意思?

說得更直接一些,就是——

請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

或者,

你應該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

但作者有沒有這麼說呢?

爲什麼是“爲什麼”——

爲什麼不揚起你的臉讓我親一親

(體會此句的意味,並比較差異)

小結:

注意一種特別的表達形式——

你爲什麼不呢?

你爲什麼不呢!

——難道你不願意嗎?

——難道你不希望嗎?

——難道你不喜歡嗎?

——難道你不想這樣嗎?

我知道你是想的,

所以請跟我走吧!

意思上與改寫的句子相同,

但語氣和給人的感覺不同:

也有反問的意味,卻不似那般強硬,

而是帶着一點啓發、帶着一點誘惑。

(更委婉——爲什麼這樣)

“對誰說”決定了“怎麼說”。

注:

“爲什麼不呢”——

這是口語化的表達形式,其中的滋味和在不同情境中給人的體驗,就是我們語文學習的內容。如——甲:一起喝杯咖啡好嗎?乙:爲什麼不呢?這篇課文中,我們學習的“爲什麼不……”,就是它的一種變體。“爲什麼不”的後面,往往就是說話主體想要幹、樂意乾的事。“慫恿”的意味甚濃。

如此設計,是基於這樣的閱讀理念:

閱讀教學的最高追求,不是讀出文章的意義,而是:在不斷遭遇的新的情境下,賦予我們日常生活中曾用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以新的意義,賦予生活的每一個瞬間、每一種體驗以新的價值;用新的眼、新的心,去珍愛它們。而這種珍愛,又讓我們自身日日翻新。

引導2:

同樣的,請看“君不見”——

君不見,柳條兒見了我笑彎了腰啊

爲什麼是“君不見”?有什麼意味?

(難道你沒瞧見麼——

反問的.意味、對話的口氣、急迫的心情)

補記:

上課的時候,我不小心讀錯了一句話:

“第一樣事”讀成了“第一件事”。

前者更具口語化的色彩,所以新的問題出現了:

爲什麼是“君不見”?

要知道——

“你看見沒有呢”、“你沒有看見麼”,都比這個“君不見”親切自然得多:

“君不見”,就顯得虔敬文雅得多,文縐縐得多!

這和口語化的整體格調不大相稱。道理很簡單,卻也很玄妙:

說話的對象是孩子沒錯,但孩子一般是不會拿自己當孩子的;

長大的天然渴望和長大的美麗錯覺,將會伴隨他們很久很久。

所以,他們也就成了我們常說的“小大人”。

有責任、能擔當,有文化涵養,知書達理,是他們希望帶給世界的印象

而“雨”呢?便在幫助他們實現這個願望。這便有了:“君不見”。

“君不見”的表達,實在是切中孩童心理!

引導3:

“可別”——

“可別打開油傘將我抗拒……”

(“別打開”和“可別打開”有什麼區別)

  小結:

——“可不要……啊!”

帶有請求的意味,更符合與孩童對話的口吻。

(相關鏈接: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注:

除此以外,

還有第二人稱“你”的使用,感嘆詞“啊”、“呀”的使用,等等

都可以作爲教學內容。

3、爲什麼是“雨”?

(爲什麼不是“風說”、“雷說”、“電說”)

引導:

建議讀詩歌第一節。

你從中讀出了什麼?一個詞概括——

(“渴望”)

看副標題:

如果說,冬日裏,一場春雨可以是大地的渴望,

那麼,大地上的孩童呢,他們的渴望又是什麼?

他們最渴望的、最需要的是什麼——

(愛與溫柔)

  小結:

春雨的特質,正是輕柔、柔和。

所以作者眼裏,春雨成了這樣一個形象:

她親切和藹,她溫聲細語,她充滿愛心,她永葆童心。

而這,正是一個孩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