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2篇大綱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2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4K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2篇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送別元二時的依依不捨之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詩導入,營造氛圍。

同學們, 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恆的話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有人說離別是詩,有人說離別是歌,有人說,離別是淚水。特別是古代社會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種種原因,人們是喜歡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爲一旦離別,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難預料。所以,以送行餞別表達深情厚誼便成爲一種習俗,送行也因此成爲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我們讀過“又送王孫去,”——生:萋萋滿別情。讀過“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倫送我情。讀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生:唯見長江天際流。讀過“莫愁前路無知己,”——生:天下誰人不識君。讀過“洛陽親友如相問,”—— 生:一片冰心在玉壺。還讀過“海內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鄰。從這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中,我們讀出了古人那濃濃的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二、理解題意,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讀題。

剛纔兩位同學讀了課題,你認爲誰的讀法是正確的。爲什麼?

生:因爲元二是一個人。

師: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我們稱爲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嗎?

誰再來讀題?元二去幹什麼?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麼?生:出差。 師:用現在的話可以說是出差,可內涵不一樣。

2、介紹時代背景。唐朝的時候,國勢強大,很多國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長安城經常有人被派到國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對於當事人來說是既高興又憂傷的事情,高興的是可以爲國家建功立業,做出貢獻,憂傷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別。這一別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爲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附近。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誰再來讀題?

3、簡介作者。

誰送元二? 生:王維 師:誰瞭解王維?

4、出示王維簡介。

王維(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山西永濟人。他少年聰慧,9歲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繪畫,長於書法,開創中國文人畫畫風,他的創作被譽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晚年他過着退隱生活。

三、初讀詩歌,掌握節奏。

瞭解了王維,咱們來讀讀王維的這首詩。

1、生自由反覆地讀。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讀準確;第二,節奏要讀清楚。

2、指名讀。

3、有味道了。我請你來推薦一個你們班的朗讀高手來讀讀看!

4、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不用我說,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來!我們一起讀!怎麼讀呢?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後三個字我來讀。

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在,前後順序調換一次,我讀前四字,你們讀後三字。

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節奏和韻律。

四、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

(傷心、難過、惆悵、依依不捨、痛苦、憂愁)

五、品讀詩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別景。

1、帶着這種感覺再讀讀課題。生讀題:送元二使安西 師:送別時的景是怎樣的?誰來讀讀有關詩句?

2、指名彙報並相機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詩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讀讀王維的這兩句詩,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4、指名彙報。

5、指導朗讀。

這幅畫面帶給你怎樣的感覺?用一個詞來說。

(清新 生機勃勃 清爽 明麗 欣欣向榮) 師:這就是景語。

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6、創設情境導讀。

讓我們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師:我們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綠的盎然生機——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潤輕塵的清新,聞到了雨後空氣的芳香——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綿綿,道路溼潤潔淨,客舍青青。柳條嫩綠的清爽——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7、渭城的景色美嗎?這麼美的景色正適合王維和好友愉快地遊玩哪,可王維無心流連這良辰美景,因爲他心中裝着一個“別”字。你從這兩句詩中感受到了王維的離別情懷嗎?

8、生齊讀一二句。

9、教師引導並介紹折柳送行的習俗。

師引導:我們眼前彷彿出現了飄飄灑灑的細雨和隨風搖曳的柳條,王維爲什麼選了這兩種事物,他要向我們傳達什麼呢?雨給了你怎樣的感受(生:綿長、惆悵)師:愁的感覺。

而柳在古人眼裏更是有含義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習俗,來到送別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給行人,表示折柳贈別。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所以,古人看到柳就會產生離別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樹的“柳”跟“留下來”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這一雨一柳攪擾着王維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10、 配樂朗讀一二句。

(二)體會送別情。

1、細雨如絲柳色青,離別情深意更濃。詩中有兩句直接寫離別之情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了王維濃烈的離別情了嗎?

2、課件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麼呢?從哪兒感受到的?王維爲什麼會這麼依依不捨呢?因爲這次離別可不是一般意義的離別。

3、瞭解安西的荒涼。

(1)王維要去的地方是哪兒?。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個怎樣的地方?

(3)出示安西圖。

這裏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兒的生活習慣和風俗和我們大不一樣,說話也聽不懂。

4、體會渭城的繁華。

安西滿目荒涼,人煙稀少。而王維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樣的呢?

5、體會路途艱險。

(1)從渭城到安西有多遠呢?

(2)出示唐朝疆域圖。

從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時候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用上半年時間。

從渭城到安西要經過陽關。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它和玉門關都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王之渙在《涼州詞》中寫道:

(3)出示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可見,玉門關外是何等的荒涼啊!而陽關以西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呀?

(4)出示陽關圖、沙漠圖

陽關以西就是安西的範圍了。這一路上雲山浩渺,大漠茫茫,黃沙漫天,舉目無親,陪伴他的是無盡的戈壁和滿目的荒涼。

(5)唐朝著名詩人岑參曾經有詩云:(出示)齊讀: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參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6)讀了這四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6、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王維的依依不捨。

從欣欣向榮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這一路上會發生什麼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順利完成使命嗎?又能平安地回來嗎?張騫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蘇武用了十九年時間纔回到祖國。更何況,王維此時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見很難預料啊。

師:現在,你就是王維,元二即將遠行,此刻你有什麼話要對他說嗎?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7、背景音樂中學生寫作。

8、交流、評議,指導朗讀。

師:這酒中飽含着你對好友的深深的祝福,來,端起酒杯對元二說,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酒中融入了你對好友的關心、牽掛。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酒中溢滿了你的難分難捨之情。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酒中飽含着你的痛苦、無奈、憂愁。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酒中盛滿了你對元二前途、命運的擔憂,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喝下這杯酒了嗎?生:喝下了。師:可我怎麼感覺到這不是一杯酒,這裏面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

9、指名朗讀。

師:這是一杯怎樣的酒?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痛苦、悲傷、難分難捨、祝福、牽掛、關心、友誼、難以下嚥)

10、教師創設情境導讀。

師:朋友,還記得我們一起飲酒賦詩,縱馬馳騁的快樂時光嗎?可現在,我們就要分別了。怎不讓人傷感呢?來,再飲一杯酒吧。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朋友,你這一去,路途遙遠,千山萬水,千難萬險都等着你去經歷,你要保重啊。來,我們再飲一杯。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朋友,我真捨不得你啊,出了陽關,誰陪你喝酒,誰陪你聊天?來,再飲一杯酒吧。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朋友,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讓我們就此分手吧。祝你馬到成功,早日凱旋而歸。來,再喝一杯。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5年後就病逝了,在這期間,王維和元二是否重逢過,我們不得而知。現在,你理解了王維的依依不捨了嗎?

六、欣賞《陽關三疊》。

師:千杯送別的酒,萬句祝福的話。此時此刻已難以表達朋友間依依不捨之情。聽,是誰唱起了這憂傷低沉的曲子。

1、 播放《陽關三疊》曲。

師:這是後人根據這首詩譜成的曲子叫《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

2、在陽關三疊的背景音樂中學生再次誦讀全詩。

聽,這熟悉的曲子再次響起,讓我們再次誦讀,讀出你的感受。

七、比較送別佳句,體會不同風格。

1、談話: 送別詩的千古名句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一起來看王勃和高適這兩位詩人的詩句。

2、出示送別名句,引導比較,體會作者感情的細膩。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師:讀讀這兩位詩人的.詩句,再和王維的兩句詩進行比較,你有什麼別樣的感受?

3、指名談感受。

師:王維的兩句詩道出了我們常人的感情,所以被推爲送別詩之首。

4、創設情境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師: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春天的早晨,王維在渭城送別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創作了千古絕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誦讀全詩。

師:於是,千百年來,一代代人口中傳送着這千古絕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誦讀全詩。

師:一千二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在這裏學習古詩,誦讀經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誦讀全詩。

師:若干年後,當你和好友分別時,你會想起這千古絕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背誦全詩。

八、總結談話,佈置作業。

同學們,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恆的話題,不管是怎樣的送別,都書寫着同一個字——情,人間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還有親情、師生情等,也許,你也有一些話想對親人或朋友說,或者你也有一個分別很久的朋友,課後,把你想對他說的話寫下來。好好珍惜這份真情吧。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詩人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他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而喻。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心和祝福。

二、教學目標

知能目標:學會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並背誦古詩。

過程目標:採用個別讀,齊讀、賽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中悟情,讀中悟美。

情感目標: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感悟詩情、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友人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誦讀優秀詩文,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本課設計側重從潛心品析吟誦、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

四、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誦讀體會法——課件演示法

五、教學準備:

課件

一、(李叔同的《送別》引入古詩)找地名,初讀解題。

1、(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板書:送

誰能用“送”組個詞 ? 能用這個詞說句話嗎?說到這個詞,你想到了一件什麼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是啊,從古至今,“離情別怨”可以說是永恆的旋律。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落寞惆悵,總是特別的傷感難過。剛纔,我們欣賞的樂曲是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作的《送別》,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別詩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傳唱千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見證這段深厚的情誼吧!(出示課題《送元二使安西》)

2、誰會讀這個課題?你從詩歌題目中明白了什麼?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麼知道的?(看下面註釋的)表揚學生:真好,學會了看註釋,就能學的更快!

去哪兒?(幹什麼?可以不去嗎?)

解讀“安西”:安西又在哪兒呢?(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你又是怎麼知道的?表揚:又多了一個會學習的孩子。新疆是中國最西邊一個遙遠的地方。

誰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書:王維 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誰瞭解王維?誰還有補充的?

你來讀一讀課題?

聽老師來把這個課題讀一讀?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讀。你來讀。表揚:翹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讀得時候腦袋一點一點的,你在感受我們古詩的韻味兒。

一起讀。別讀得那麼有力。

二、讀全詩,掌握節奏。

1、生自有反覆地讀。

下面,請大家對照資料、註釋,讀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覆讀,一直讀到清爽了、順口了爲止。

2、指名讀

讀得很專心,很投入,很好!讀書要的就是這種狀態!誰來讀一讀這首詩?清清爽爽地讀。

3、讀得不錯!比如:後鼻音讀得那麼準!“朝雨”的“朝”在這裏讀“zhao”,“客舍”的“舍”在這裏讀“she”,真是讀得非常準確!誰再來讀一讀,不但清清爽爽地讀,而且有板有眼地讀。

4、有味道了。我請你來推薦一個你們班的朗讀高手來讀讀看!

5、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不用我說,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來!我們一起讀!怎麼讀呢?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後三個字我來讀。

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在,前後順序調換一次,我讀前四字,你們讀後三字。

6、生齊讀詩歌。

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那個節奏,那個味道。

三、知詩人,以畫解詩。

1、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畫面、讀出情緒來。

2、大詩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讀王維的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

把手放下,請大家輕輕地讀一讀,看看註釋,看看插圖,想想,畫面上有些什麼?

(板書:雨)什麼時候的雨?是怎樣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瀝瀝,打溼了地上的塵土。“浥輕塵”的“浥”字是溼潤的意思,溼潤了路上輕微的浮沉,而不溼路。雨也多情,天從人願,特意爲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

(板書:柳)想象一下,怎樣的柳樹?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着灰濛濛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說“新”。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柳還是“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表示依依惜別。

(板書: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潔淨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讀出來嗎?

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

誰還能陶醉其中地讀一讀。

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王維詩中的這幅畫。

三、品詩意,三嘆“更盡”。

1、可是,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學們請看,當時陽關以西(出示課件)滿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無盡的荒草。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西出 陽關——無故——人啊!(板書:故人)

2、這一去,要到哪裏呀?(投影出示路線圖)

渭城在如今陝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稱之爲渭城。陽關在如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庫車附近,古時候稱爲“安西”。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滿眼的荒漠,滿目的淒涼,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嶺。如果是照當時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時間。

3、元二即將遠行,此刻詩人王維心中該有多少話要對他說呀!孩子們,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寫一寫詩人心中那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播放樂曲《陽關三疊》)

學生可能會寫: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師:好朋友,多關心啊。好一個知冷知熱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點。

師:照顧得多麼無微不至呀!多麼善解人意啊!

……

元二,渭城的風景多麼美啊!親愛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觀賞美景啊,可你卻要遠行千里,不知何時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親愛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卻又無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親愛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萬語,只化作――

4、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門外的馬車就要起程了,讓我們帶着這份不捨,這份依戀,再次舉杯——勸君。(板書:依依惜別)

生齊讀。

5、不知道喝了幾杯了,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該啓程上路了。來,我們踏歌吟誦全詩,爲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陽關三疊》)

從大家的聲音,我感覺到你們都明白了這首詩,那你們能將這首詩默寫下來嗎?

四、明古風,體會別意。

1、多情自古傷別離,同學們古往今來送別的詩數不勝數。

聽,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聽,這是高適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同學們,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朋友雖然遠去了,但我們更相信:

(課件出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短暫的40分鐘到了,老師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真有些捨不得。就讓我們一起再深情地吟吟這首詩,作爲臨別贈言吧!

五、背古詩,課外積累

老師爲你們蒐集了一些送別詩印在資料的後面,同學們可以好好地讀一讀,記一記,還可以想象當時的情境編一個故事呢!

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別

柳 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