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5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5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回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2.能通過讀課文,瞭解表現魯迅性格特點的幾件事情。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學習魯迅關心愛護他人、堅信科學、勇敢無畏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瞭解表現魯迅性格特點的幾件事情。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魯迅關心。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預習,收集魯迅先生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談到魯迅也許我們對他並不陌生,你對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哪些瞭解呢?

學生彙報自己收集資料的情況,教師總結: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本文的作者是他的學生蕭紅,有人說她寫這篇文章是帶着一個女兒對父親的崇敬來寫的,下面我們就伴隨着作者一起去看看日常生活中的魯迅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吧。

下面我們邊讀邊思考課後第一題,並且自學本課的生字詞語。

二、根據學生的彙報教學

1、 教學魯迅喜歡笑的特點。

①結合生活中的人說說喜歡笑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樂觀爽朗,平易近人)

②課文還有哪些地方也寫到了魯迅先生的笑?這種寫法叫什麼?有什麼好處?

2、教學魯迅先生走路的特點。

①課文用了那幾個動詞來寫走路快的特點的?向學生講解魯迅這個筆名的由來,(魯迅自謙:取取愚魯而迅行)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朗讀。

②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走路快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

3、教學魯迅先生不講究穿着的特點,

①你如何理解“誰穿什麼衣裳我是看不見的。”

“你的裙子配的顏色不對,並不是紅上衣不好看,各種顏色都是好看的,紅上衣要配紅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這兩種顏色放在一起很渾濁……你沒看到外國人在街上走的嗎?絕沒有下邊穿一件綠裙子,上邊穿一件紫上衣,也沒有穿一件紅裙子而後穿一件白上衣的……”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腳長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腳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橫格子的還好;橫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兩邊裂着,更橫寬了,胖子要穿豎條子的,豎的把人顯得長,橫的把人顯的寬……”

4、教學魯迅先生接待客人的部分

①作者寫了自己幾次到魯迅先生家裏做客,第一次用反覆的修辭手法目的是爲了表現魯迅的什麼性格特點?

②怎樣理解“天晴了,太陽出來啦”“魯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種對於衝破憂鬱的嶄然的會心的”這句話?

教師講解時代背景。

分角色讀讀這一部分。

5、教學魯迅先生怎麼對待青年部分

①體會魯迅先生對學生嚴格要求,結合同學們的書寫談談。

②在魯迅先生的看似矛盾的做法中,體會學生關心青年,教師補充講解阿累《一面》

6、教學踢鬼部分

①結合變化無常、躊躇兩個詞語,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文章內容理解魯迅相信科學,勇敢無畏的品質。

②“倘若是鬼,常常讓魯迅先生踢踢倒是好,因爲給了他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文中的鬼在課文中指哪些人,爲什麼魯迅能夠改變他們?

③教師補充講解魯迅棄醫從文和魯迅的《藥》以及《紀念劉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從踢鬼這件事,你看出魯迅先生身上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三、總結魯迅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師生共同總結。

觀察圖片魯迅,用自己的話來敘述。

四、這一節課你學會了哪些寫作方法,怎麼來寫“活”一個人?

寫人要抓住特點,而且要通過具體的事情來體現。

作業設計:寫一個你熟悉的人,抓住一個方面的特點。(片段)

師生相互評論,然後交流。

板書設計:

笑聲——樂觀爽朗

走路——雷厲風行

衣着——樸素爲美

待客——平易近人 幽默風趣

讀信——關心青年 愛憎分明

踢鬼——相信科學 勇敢無畏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2

知識與技能:

疏通全文,識記並積累“熬、霎、粼”等字詞,感知親情。

方法與過程:

掌握文中的寫作技法--如開門見山、細節描寫等,並讓學生能理解和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明白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學生體驗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重整體感知、品味。

2、學以致用、課堂遷移。

[教學設想]

力圖以此文爲例,教給學生學習此類美文的基本方法--感知內容、美點追蹤;而且,教學中將以學生爲主體,採取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等學習方法;教師只在適當之時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教學平臺展示]

一、話題談說,導入新課。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孩子,一隻遞給老人;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朝露,一隻遞給晚霞;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歷史,一隻遞給未來;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早春,一隻遞給金秋;

……

你有過如此“愛的感動”嗎?請把你家裏最令你心動的愛的鏡頭展示出來,與大家共享!(讓學生自由談說,時間在2分鐘左右)

當然,如此之鏡頭,定然不勝枚舉--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家是愛的港灣,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滿溢親情的濃漿,縱然是一次極平常的散步,也能讓人體會溫馨的親情。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孫三代相親相愛、和和美美……

二、聽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要求:

1、注意朗讀的字音、停頓、抑揚頓挫,輕重緩意。

2、能就你對文章內容的感知,從你喜愛的或理解的角度給文章擬個副標題並簡述理由嗎?

(二)明確

1、字音認讀

熬ǎo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讓學生自由重擬標題,並讓學生點評。

如(1)親情 (2)三代 (3)溫馨的家庭 (4)一家人

……

三、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1、點撥:美點尋蹤即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爲寫得最恰當、最生動形象的給人以強烈美感、給人以有力感染,給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內容,以及文章自身語言、結構特色等方面的內容。

(可用句式:“文章……美,美在……”說話)

2、示範:文章的開頭美,美在“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這個詩意的鏡頭。

3、學生討論、美點尋蹤

4、學生髮言,加以明確

(以下舉一些學生髮言的例子)

例1:你看,這裏其實有一幅令人遐想的“全家福”:一家人散步是多麼輕鬆、多麼愜意,甚至可以說是多麼浪漫、多麼幸福;再有這初春的美景:那有濃有淡的大塊小塊的新綠,那樹上逐漸顯密的嫩芽,那咕咕地起了水泡吟唱着春天即將來臨的冬水……一切構成了美麗而溫馨的'圖畫,可以說就不止是一個家庭的世界了嗎?

例2: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魚塘,你看……

例3: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4:美在那無言的細節,你看: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

……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這就是愛,這就是家庭。

四、學法實踐:感知內容、美點尋蹤

要求:速讀《三代》一文,試着實踐(1)重擬標題;(2)美點尋蹤

1、讓學生思考、自由討論。

2、讓學生自由發言,在發言中加以評點明確。

以下是一些同學的發言:

如:重 ①交叉路口

擬 ②家

標 ③感人的畫面

題 ④責任

⑤遲緩的背影

……

(注:發言時可讓學生稍加解釋重擬此標題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又如:美點尋蹤

你看,那感人的畫面真美--一位先生一手牽着一個剛會走路模樣的小男孩,一手拿着一個步履蹣跚的年老中風病患者,三個腳步遲緩的背影……讓我覺得“家”的偉大的力量。

……

五、小結

同學們,剛纔你們自由地談了家裏最令你心動的鏡頭;又在課文的指引下,感受了兩家祖孫三代那溫馨的親情以及對美點進行了尋蹤--其實,對於一般的美文,我們一般要這樣去學習:先感知內容,再尋蹤美點,這也是我們學習美文的一般方法。望同學們今後能按此方法進行美文欣賞學習。

六、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後蒐集一篇有關“親情”的文章,摘錄或記誦其中令你感動或心動的地方。

示例:這裏是一位回家探望母親的大學的一段感人的話:

……我身在城市,心卻總是不由自主地飛回屬於我和母親的田地裏,飛回母親育我養我的那兩間茅屋裏,飛回母親那瘦弱的身旁……坐火車回來時,天還未亮,不顧路途的疲勞,心急火燎地趕着山路,進入我祖居的村子。母親不在,茅屋的門鎖着,我的淚頓時流出來,那是熱辣辣的淚,那是滾燙的心……

希望同學們今後養成蒐集、摘錄或記誦的好習慣,習慣養成的話,一定對你們的寫作會大有益處的。那時的你們,一定“文采飛揚”!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找出文中的直接讚美鄧稼先的語句,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鄧稼先熱愛祖國、默默奉獻的優秀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把握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獻精神。

2、難點:本文的語言特色。

三、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兩個班,整體素質良好,學生誠實,有愛心,對待學習積極,刻苦。但大部分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學習成績滯後。

四、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二十世紀,中華民族經歷着偉大而深刻的變遷。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是一般人無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卻不爲人所知。這些鮮爲人知的傑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偉大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就是這樣一位高尚的,偉大的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回憶性散文《鄧稼先》。

三、檢查生字、生詞預習效果

鄧稼jià先元勳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盡瘁cuì

選聘pìn無垠yín殷紅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頌讚美,使人感動的流淚。形容事蹟英勇悲壯,非常感人。歌:歌頌,讚歎;泣:流淚。元勳:立大功的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直到死了爲止。形容辛勤地貢獻自己的一切。鞠躬:彎着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瘁:辛勞。已:止。

當之無愧:當得起某種稱號或榮譽,沒有愧色。當:承當,承受;無愧:不慚愧。

家喻戶曉:每家每戶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瞭解;曉:知道。

截然不同:斷然不一樣,形容毫無共同之處。截然:分明地,顯然地。

馬革裹屍:用馬皮包裹屍體。指英勇作戰,死於沙場。

層出不窮:接連不斷地出現。層:重迭,重複;窮:窮盡。

2、瞭解作者:“兩彈”指氫彈和原子彈。

四、整體感悟

本文共有六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設有小標題。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過列舉1898年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情況,讓讀者管窺百年中國的屈辱歷史。然而~個世紀後,中國人站起來了,就在這新中國剛剛誕生的早晨,新中國帶着從黑夜走出的迷們,披着朝陽的霞光,迎來了從海外歸來的一位對祖國母親有拳拳之心的兒子——鄧稼先。

第二部分,簡述鄧稼先的生平。寫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特別是對中國核武器設計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第三部分,寫了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比較,以凸現鄧稼先的人品。奧本海默是一位出類拔草、鋒芒畢露,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原子彈工程領導人。鄧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羣、忠厚朴實,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說,鄧稼先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最有奉獻精神的兒子。

第四部分,通過寫鄧稼先的誠懇周到及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所創造出來的成就,激起了作者複雜的情感,作者爲民族而自豪,爲稼先而驕傲。

第五部分,高度讚揚了鄧稼先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堅定、執著與勇敢。通過回顧學生時代課本中的《弔古戰場文》,描繪了沙漠戈壁的荒涼與悽惋,同時也指出了從事這項偉大工作需具備超凡的直覺判斷、嚴謹的邏輯思維、果敢的膽識、堅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又令常人難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險。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給鄧稼先的讚歌和輓歌,同時也是一首唱給祖國的頌歌和戀歌。

五、小結:(文中的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和細節描寫等,並爭先發言。)

①本文在語言運用上頗具特色。排比的運用,節奏感鮮明,增強了語言氣勢;對比的運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長短句的結合,又使文氣活躍,抒情味濃厚,感染力強。

②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採用“橫式結構法”,巧立主題式的小標題,運用“板塊”並列的結構,將鄧稼先的生平事蹟和傑出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使人物形象顯得悲壯而豪邁,偉大而崇高,讀來令人仰止。

第2課時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楊振寧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鄧稼先》

二、閱讀分析課文:

(一)默讀第一部分。說說爲什麼要概述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

文章開頭列舉中國一百年前的歷史對於表現人物的作用:通過鮮明的對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的偉大成就,從而把鄧稼先的貢獻放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中國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爲我們有了強大的國力,而由鄧稼先領導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無疑是這之中最閃亮的一筆,突出了鄧稼先的貢獻之大。

(二)默讀第三部分。說說爲什麼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着寫,並說說鄧稼先的性格特點。

作者將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奧本海默與鄧稼先作對比的目的:他們是從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科學家,作者的意圖顯然不是要褒貶某人,而是通過對比,使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讀第四部分。說說你對“事後我連想自己爲什麼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盪…我始終想不清楚”這句話的理解。

樸實的語言中蘊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後我追想自己爲什麼會有那樣大的感情動盪,是爲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爲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這一句作者運用兩個表選擇關係的設問句,充分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引起的感情震盪,它含蓄地告訴讀者,作者既爲中華民族感到自豪,更爲稼先領導國內學者和技術人員獨立地設計出中國的原子彈而感到驕傲,語言簡練,蘊含豐富。(還有其他的句子,請同學們在書中找一找,並體會體會。)

(四)朗讀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讀《弔古戰場文》的原文和譯文。譯文如下:廣大呀,廣大呀!空曠的沙漠無邊無際,遼闊的荒漠不見人煙。河水象飄帶一樣彎曲流動。羣山像犬牙一樣交錯在一起。幽暗啊悲慘淒涼,明風悲號,天日昏黃。飛返折斷,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凍的早晨,各種飛身無處可棲,在天上亂竄,許多怪獸爭鬥激烈,失羣狂奔。亭長告訴我說:“這猶是古戰場啊!常常有失敗的一方全軍都夜沒在這裏,時常能聽到鬼哭的聲音,每逢天陰的時候,就會聽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參數的時候……又要有穩健的判斷”這組排比句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說說在戈壁灘上搞核武器試驗有哪些困難。

(4)體會《中國男兒歌》的壯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這一部分集中寫了鄧稼先之所以成爲“兩彈元勳”,是由於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以及甘爲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同時這一部分語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詩文引用、有排比的運用、有環境描寫、有人物的生動事例,也有對鄧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讀第六部分。體會第2~5節的排比所抒發的強烈的感情。

二、總結課文

(一)、深刻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本文既不同於一般的記敘文,也不同於一般的人物評傳,而是以民族文化爲背景,以民族情結,私人友愛爲基調,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敘寫了一個淳樸謙遜的科學工作者的奮鬥歷程。同時文中還插入了幼兒讀本、詩歌電報書信等內容,抒發了對鄧稼先的讚頌之情。本文作爲一篇回憶性散文,可以說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題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華文化,就能孕育像鄧稼先這樣的優秀兒女,也正是因爲有了鄧稼先一類的傑出人物,我們的民族才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寫作特色

1、樸實無華、平白流暢的語言風格,結合長短變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蘊含了深厚的情感,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2、作者採用“橫式結構法”,巧立主題式的小標題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六個部分各有各的重點,同時又連成一個整體。

(三)中心:

作者把鄧稼先這一人物置於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實,誠真坦白的性格特點,回憶了他爲中國的“兩彈”事業所做出的貢獻。讚頌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並挖掘出這種性格和精神產生的根源: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澱。

三、課後練習部分解答

練習三:文章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作對比,旨在更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鄧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時也爲了說明鄧稼先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性格和品質,與他所生長的社會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從而進一步說明了鄧稼先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的必然性。

四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

板書設計:

鄧稼先

1、百年屈辱與“站起來了”——創設背景

2、兩彈元勳——總述生平事蹟鞠躬盡瘁

3、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忠厚朴實死而後已

4、民族感情?友情?——嚴謹求實(記敘、議論)

5、我不能走——默默奉獻(抒情)

6、永恆的驕傲——無比讚頌

教學反思:

鄧稼先,我國的“兩彈元勳”,“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這是一個“大寫的人”!我們做人就是要做這樣的人!以這個主題,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隨作者飽含深情的筆觸,來感悟這位不平凡的科學家。也試着讓學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識。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學生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

(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

(2)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

(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探究,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希望能衝破“瓶頸”,開闢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一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二成功的景物描寫爲小說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導學生了解小說景物描寫的特點。

三學習小說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教學設想:

一以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爲教學重點。

二採取閱讀、討論、講解、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分析、寫作能力。

三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進一步熟悉課文,對易讀錯的字正音,梳理結構。

二體會、揣摩小說在安排材料上詳略得當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用投影幻燈出示詞語,給加點的字注意: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二、補充註釋:(可先讓學生查詞典,養成使用工具書的好習慣)。

大抵:大都,大概。

怠慢:有冷淡之意。

朦朧:模糊看不清,一般形容月色或煙霧。

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着。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開闊。

糾葛:指糾纏不清。

三、結合預習分段,歸納段意。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然後進行討論,指名回答。教師明確:

這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爲依據,寫出了“我”十一二歲時來到平橋村後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經歷,其中刻畫了一羣農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我”隨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簡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緣由,同時介紹了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夥伴們到趙莊看社戲。這是課文主體部分,可分四層:

第一層:(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看社戲前的波折。小夥伴們幫助“我”實現了看社戲的願望。

第二層:(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小夥伴們愉快地架櫓搖船送“我”去趙莊看戲和途中的見聞。

第三層:(從“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在趙莊看社戲的情況。

第四層:(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戲後深夜返回平橋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從“第二天,我向午纔起來”到全文結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對昨夜看戲、吃豆的懷戀。

四、作品在組織材料上做到了有詳有略,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地體會、揣摩。

(一)教師提問:小說的第一部分寫了哪些內容?是詳寫還是略寫?不寫這些內容行不行?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摘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然後舉手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這部分寫了三個內容:

1、“我”跟隨着母親歸省來到平橋村。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因爲這裏不僅能免讀《詩經》之類的書,還能看到社戲。

2、這裏有與“我”年紀相仿,不拘行輩,嬉戲玩鬧的小夥伴們(正是這些小夥伴實現了“我”看社戲的願望)。

3、平橋村這塊樂土上可以釣蝦、放牛、無拘無束、趣味無窮。

然而以上這些內容都是略寫,雖是略寫,卻又不能不寫,因爲這些內容跟看社戲有不可分的聯繫,它們爲看社戲做了有力的鋪墊。

(二)教師提問:看社戲出發前遇到了一些波折,這裏是詳寫的,爲什麼?

要求學生在筆記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後回答詳寫的原因。教師明確:

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夥伴們解決了:八叔的航船回來了,小夥伴們和“我”一起去,雙喜寫了“包票”。敘事非常詳實,這樣寫突出了雙喜等小夥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三)教師提問:在看社戲的途中,作者詳寫了什麼?各採用了怎樣的筆法?

要求同學討論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寫了小夥伴們開船,側重於寫動作:

點、磕、後退、上前、出,採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們的精明能幹;還寫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側重人的感覺寫;寫山,以動襯靜地寫;寫漁火,由遠及近地寫。這些描寫生動地勾畫出了一幅江南水鄉夜景圖,讀後彷彿使人置身於江南水鄉之中。

(四)教師提問:“在趙莊看社戲”這一節中,作者詳寫中又有略寫,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要求學生在書上摘出內容,作比較後回答。教師明確:

詳寫的內容是:雙喜述說鐵頭老生翻筋斗的本領,“我”喜歡看“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個紅衫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捱打的一折,讓孩子們厭煩的老旦的踱來踱去不停的唱。總之,作者抓住了孩子們看戲的興趣和對臺上表演的反映進行詳寫。

在詳寫中也有略寫,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詳略之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根據中心主題的需要,做到詳中有略,略中有詳,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師提問:看社戲夜歸途中,作者可寫的東西很多,卻只詳寫了“偷吃羅漢豆”的情節,應如何理解?

要求同學們能夠複述這一段(因爲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然後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作者濃墨重彩敘寫了小夥伴們偷吃羅漢豆,着意刻畫了小夥伴這個羣體,他們天真、淳樸、熱情、聰明、能幹。另外,究其實,那夜的戲讓小夥伴們看得失望,僅讓“我”看社戲的心願得到了滿足;偷吃的羅漢豆,不是珍饈美味,不過是普通的豆,卻構成了“我”的極大快樂,這樣寫又與小說的結尾緊緊呼應起來,“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五、佈置作業:

(一)背誦“一出門……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二)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並加以體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認真學習小說對人物的刻畫。

二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

三檢查作業,複習鞏固上一課時所學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集體背誦、個人背誦相結合,課上背誦、課下背誦相結合。

二、課堂練習:

(教師出示投影幻燈片,要求學生做在筆記本上。)請按照敘述的先後,重新編排給出的情節的順序,並指出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A 趙莊看社戲

B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C 看社戲前的波折D 看社戲歸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F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G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1、情節順序是:

2、詳寫的是:

3、略寫的是:

[參考答案]

1、G、F、C、B、A、D、E

2、A、B、C、D

3、E、F、G

三、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描寫人物的段落和語句。

(一)教師提問: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描寫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二)教師提問:雙喜是小夥伴中的代表人物,試分析雙喜這個形象,從中瞭解他的性格特徵。

要求同學們討論後自由發言。教師明確:

雙喜這個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看戲前,當“我”因爲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夥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幹。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後,雙喜認爲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得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採用了白描的手法,運用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刻畫得很成功。

(三)對於小說中的其他幾個次要人物,教師可以略加提示。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夥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麼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夥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着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爲準確、生動。

四、教師引導學生領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色。

(一)教師提問:作者幾次描寫景物的立足點在哪裏?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小說中的“我”,在船上描寫了月夜行船、船頭觀戲、深夜歸航幾個畫面,景隨舟移,情隨景遷,彷彿使讀者身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師提問:“春夜出航”是最具魅力的寫景段落,它有什麼特色?

要求學生齊讀課文,認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藉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緻中呈給讀者。

(三)教師提問:至於“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回答問題。教師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另外,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五、教師提問:小說的結尾應如何理解?(作爲一般性的理解,不作重點問題處理。)

要求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並不怎麼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羅漢豆,作者藉助“我”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樸實、勤勞、聰慧的小夥伴們和有趣的生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課堂寫話。

學習了“偷吃羅漢豆”一節後,請同學們寫一段“童年的趣事”。(若課上時間不夠,課下繼續完成。)

七、佈置作業:

完成書後練習二中的1、3兩題和練習四的1、2兩題。

[參考答案]

1、(1)免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

(2)我在這裏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

(3)可以釣蝦、放牛,有許多生活樂趣。

3、拔、點、磕、退、上、架,表現了小夥伴們駕船嫺熟敏捷的技巧,勤快能幹的性格和去看社戲的愉快心情。

1、不直接寫船,寫岸邊的景,反襯船走得快。

2、這個比喻能使人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寫老漁父喝采是從側面烘托船走得快,搖船的本領高。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瞭解有關《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詞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測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徵。

3、情感目標 同學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測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徵。

2、聯繫生活,讓同學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趣引讀

1、故事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爲自身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2、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同學自主閱讀課文下注釋。)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認讀: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全班齊讀。 解讀:邊大聲朗讀課文邊根據課下注釋逐句理解課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釋疑:交流討論不理解的語句。 故事複述。

2、議一議:

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爲什麼“勸”,是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卿今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溢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後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保護。)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從自身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爲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慾見。)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並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示出呂蒙對自身才略出息後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體驗反思

1、模仿扮演: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後進行對話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後同學作點評。

2、體驗反思:

這個故事給你有什麼啓示呢?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訴我們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爲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課外延伸:

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並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寫一篇讀後感、談談學了本文後你的體會。 課後背誦全文。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6

一、核心素養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課後生字詞的含義,能靈活運用;

2、思維發展與提升:①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②通過梳理紅軍戰勝的困難,分析出紅軍部隊具有的軍民一心、革命樂觀、團結互助、堅強勇敢等優秀品質;

3、審美鑑賞與創造:通過賞析具體的字詞、句子,學習作者平實的語言,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

4、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文章所傳達的精神品質,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2、通過梳理紅軍戰勝的困難,分析出紅軍部隊具有的軍民一心、革命樂觀、團結互助、堅強勇敢等優秀品質;

3、審美鑑賞與創造:通過賞析具體的字詞、句子,學習作者平實的語言,體會作者在行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討、研究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地圖導入

展示紅軍長征路線圖,師講:大家看到我們紅軍是從這裏出發,一路翻山越嶺、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完成了長征的壯舉,而這其中,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難爬的山,就是——老山界。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呢?我們今天就通過《老山界》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

(二)作者簡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陸定一,參與了“長征”整個過程,當時是在“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三)默讀課文,梳理內容

1、本課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展開敘述,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勾畫表示時間和地點變化的詞,並注意在該時段與地點發生了哪些事情。

2、學生們用大約5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文。

3、師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經過”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動身,沿着山溝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戶瑤民家攀談;天黑了,到山腳,登山;之後走了半天(夜裏),在山路上露宿;半夜裏醒來,之後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搶着吃了早飯;走了沒多久,到了雷公巖;翻過雷巖,繼續爬山,“快要到山頂”時,“落得很遠了”;下午兩點多,到了山頂;之後,一氣兒跑下山去。

(四)再次瀏覽課文,找出“總寫句”

1、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看看有沒有一句話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內容?

學生們可能會找第一段,這時要提醒學生,第一段是“決定要”,事情還沒有發生,不具有總結性;也可能會找最後一段,這時要提醒學生,這一段只有評價,沒有人物地點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該句——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爲什麼此句能概括全文?時態是完成時,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該句的組成部分,並從這幾個部分入手,撬動對整篇文章的分析。

這句話裏的關鍵詞有哪些呢?(難翻的、笨重的、戰勝了)

第二課時

(一)分析如何“戰勝”“難翻的”老山界。

1、請同學們根據文章內容概括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

預估學生們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飽

老師稍加提示再總結出:有傷病員、有敵軍追趕

老師再讓同學們分析一開始接觸到瑤民的句子,抓住“照着習慣、躲、請、驚惶”等字詞從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分析出一個隱形的困難:當地的民衆害怕與躲着紅軍

2、分析如何克服民衆害怕紅軍的困難?

①瑤民怕紅軍,所以紅軍是如何做來消除這些害怕的?

講解介紹紅軍、送米、保護房子和籬笆

②我們做的這些,最終形成了一種怎樣的軍民關係呢?

展示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來了。

你們紅軍早些來就好了,我們就不會吃這樣的苦了。

她問我們餓了沒有。

她拿出僅有的一點米……

我們給她錢,她不要。

她非常歡喜地接受了。

總結:我們能從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們與瑤民之間的關係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軍民之間相互理解。

③總結:是軍民一心的作風讓紅軍贏得了當地民衆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難?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 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條毯子,橫着心躺下去。 抓住“橫着心”

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抓住“堅強意志”

結論:紅軍就是靠“你爭我趕、不服輸的勁兒;咬牙堅持下定決心、堅強勇敢”等的意志戰勝了諸多困難。

②句子分析:

我們燒了些水給大家喝。

我們幾個人又停下來,立刻寫標語,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號,演說,幫助病員和運輸員。

醫務人員中的女同志們英勇得很,她們還是處處在慰問和幫助傷員病員,一點也不知道疲倦。

總結:從這些句子中,我們發現沒有人懶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着團結一致戰勝了諸多困難。

③句子分析:

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

抓住“奇觀”的含義分析,這裏既是指見到的.奇特壯觀的景象、也只紅軍長征這一偉大事業、還有一種革命必勝的樂觀心態。

“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後做烏龜呀!”“我們頂着天啦!”大家聽了,哈哈地笑起來。

抓住搞笑的語言分析出樂觀。

回頭向來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勝的心態和樂觀的心態。

總結:這是一支遇到困難不退縮,而是用樂觀、積極的心態應對困難的隊伍。

(二)分析“笨重”與“難翻”之間的矛盾之處。

1、“笨重”強調的是我們自身方面的困難:大家並不是輕裝上陣,相反,隊伍龐大、有傷病員、有馬匹、有隨身的行李,更有追擊的敵人。

2、“難翻”是在側重表述客觀方面的困難。

3、總結:自身條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難,越是笨重,越是難翻,越是需要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這一切,我們的紅軍隊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達

1、如果你是隊伍中的一員,當你翻越了這麼難翻的山之後,你會如何直接表達你內心的情感?

預設學生答案:我好驕傲啊!我好自豪啊!我們真的太厲害了!

2、作者並沒有如此直接說,可是我們能從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將來要在這裏立個紀念碑,寫上某年某月某日,紅軍北上抗日,路過此處。

我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坐在山頂上休息一會。

路上有幾處景緻很好,濃密的樹林裏,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條溪流的旁邊,有很多戰士們用臉盆、飯盒子、茶缸煮粥吃。

……

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間接抒情的句子,同樣能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激動,還使這種情感的表達很豐富。

(四)批註分享

文中還有幾處句子,在現今讀來,還是有一些獨特的地方。請任選一句,完成批註並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裏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可以從“模模糊糊的夢境”的角度去解讀這種奇妙的感受。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爲什麼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可以從擬人、嘲諷去解讀。

3、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但是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後,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

可以從人生路上的苦難重重,我們該如何去克服解讀。

總結:學生們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業佈置

1、抄寫課後生字詞(全班)

2、寫寫讀後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書設計

老山界

笨重的我們 戰勝了 難翻的老山界

革命樂觀 山高路陡

團結互助 吃睡不好

堅強勇敢 敵人追趕

軍民一心 傷病員多

六、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設計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抓住關鍵句貫穿於整篇文章的解讀,並注重具體字詞、語句的分析,能充分鍛鍊學生的語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滲透、革命傳統氛圍的薰陶上做得不夠,在革命情懷的解讀上存在欠缺。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一、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二、領會本文內涵深厚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葉聖陶先生寬人律己的品性。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複習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檢查預習情況,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

脩潤 生疏 商酌 懇切 譬如 朦朧 累贅 彆扭 拖沓 妥帖 誨人不倦 不恥下問 顛沛流離 以身作則

二、導入。作者:張中行,(1909-20xx),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屬天津)人,學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隨筆集《負暄瑣話》等。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學生快速朗讀課文,大致瞭解其主要內容。儘量在5分鐘內讀完。

(二)再細讀課文,放慢閱讀速度,邊讀邊思考以下兩個問題,並畫出疑難的地方。

1、本文記敘的都是葉聖陶先生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卻給予極高的評價。找出文中評價性的語句。

2、作者在第1段說“心裏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這“雙層的悲哀"的含義是什麼?文中還有類似這樣含義豐富的語句,再找出一些出來做評析。

學生朗讀結束後,請2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三、精讀課文。先自己思考,再在上組內交流,最後請6位同學在全班交流。

(一)找出文章中評價葉聖陶先生的語句,對照所記敘的事情,談談你的看法。

1、在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輩說,葉聖陶先生總當排在最前列。葉聖陶先生是單一的儒,思想是這樣,行爲也是這樣。

(高度評價了葉聖陶先生總是將立德放在第一位)

2、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

(這是對葉聖義氣先生品德的過人之處總的`評價)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樣是一以貫之,寬厚待人。

(通過送客、回信兩件事來表現葉聖陶先生待人寬厚)

4、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讚揚了葉聖陶先生事事躬行,嚴於律己)

5、在我認識的一些前輩和同輩裏,重視語文,努力求完美,並且以身作則,鞠躬盡瘁,葉聖陶先生應該說是第一位。

(高度評價了葉聖陶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則,鞠躬盡瘁)

(二)葉聖陶先生說:“寫成文章,在這間房理念,要讓那間房裏的人聽着,是說話,不是念稿,纔算及了格。”怎樣理解這種“寫話”的主張?本文具有這樣的“寫話“的風格嗎?

葉聖陶先生的語文主張:“寫話”。平易自然,鮮明簡潔,細緻懇切,念,順口,聽,悅耳,說像話還不夠,就是話。還特別重視“簡潔”。本文敘述平實,語言樸素,所寫正是簡明而有條理的口頭語,文字轉換之處,下筆至簡,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樣是一以貫之,寬厚待人“;又如”以上說待人厚,是葉聖陶先生爲人的寬的一面。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些地方都是文意轉換的地方,作者均以一句話就完成了轉折。

四、課堂總結:本文作者通過一些典型事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躬行君子、堪爲師表的忠厚長者獨具而可貴的精神風貌。學習本課以後,我們平時待人應該寬厚,學習應該認真、努力,一絲不苟。同學們寫作文時,也要力求簡潔。

五、作業:

1、葉聖陶先生關於寫文章要簡潔的觀點,對你有啓發嗎?拿出自己最近寫過的作文,看看有沒有累贅的地方,做些修改。

2、課外閱讀呂叔湘的《懷念聖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寫了哪些事?從中你還看出葉聖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質?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8

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彙;

瞭解仲永“泯然衆人”的原因。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文章能力;

引導分析人物最終變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意識到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彙;正確、流利地朗讀文章。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分析人物最終變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三段九環節教學法、整體感知法、自主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流程預設:

一、準備階段

1、 身心準備。以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爲話題,展開交流討論。

2、 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3、 知識準備。

二、導學階段

(一) 自讀文章、整體感知。

1、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重點字音提示(ppt2):隸、邑、扳、謁、泯然

3、師生交流

4、齊讀

(二)、默讀文章、自主翻譯。

1、要求:默讀文章 1-2自然段、結合課文註釋、自主翻譯。

2、師生交流(教師翻譯第一段,故意翻譯錯誤幾個古今異義詞,學生糾錯)

3、重點字義提示(ppt3):隸、嘗、異、自是、立就、文理、環謁

(三) 、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 仲永的變化歷經幾個階段?從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2、“泯然衆人”的`原因是什麼?

3、 師生交流、雙邊對話、板書。

三、應用評價階段

1、 你從仲永的變化得到什麼啓示?有什麼看法?

(完善板書,完成情感目標)

2、 拓展延伸:評價學生的看法;引入教師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詩文。

嘆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圖其利再銷磨。

當年神采引風波,如今思緒無奈何。

觀古知今恆心變,讀書養志毅力多。

人生哪來輕易事?唯勤唯實永拼搏。-20xx.4.27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3、 作業佈置:

預習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課下蒐集“江郎才盡”的故事,對比閱讀。

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傷 仲 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衆人

個人 家庭

說明:以“天字”爲雛形,引出線索、階段、原因(天,本義人的智慧、天資)

傷 仲 永

神童 凡人 衆人

荒廢 利益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9

(一)導入新課

由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醜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然後,啓發:同學們,當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你是一味埋怨命運不公,還是勇敢地與命運抗爭?讓我們看看俄國詩人普希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二)瞭解作者

(三)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

(1)應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詩歌(或用錄音機播送課前錄製的配樂朗誦帶),有音像效果營造詩美的氣氛,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

(2)指名某同學在全班朗讀後,根據學生朗讀情況作初步的報導,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語氣語調,讀出感情。

2、解讀詩歌

教師介紹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裏夫的紀念冊上的。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並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堅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3、合作探究

(1)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2)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4)從剛纔初步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了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面對困境時的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可是,從詩句上看,我們只能說“不要悲傷”是一種樂觀;可詩人又說“須要鎮靜”,“鎮靜”豈不就是“忍耐、忍讓”那不就是消極、無所作爲嗎,難道這也能說是“積極樂觀”?

(5)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成爲親切的`懷戀”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普希金的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體會了作者身處困境時那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再次領略了詩美的藝術魅力。對我們今後在人生道路上經歷風雨,經受磨練有非常好的引導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義。

最後,讓我們一起,再次來齊聲朗讀(背誦)這位偉大詩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播放音樂,讓學生和着音樂吟誦這首詩,以加強對詩歌的思想感情的領悟和詩歌藝術美的品味。)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0

[設計說明]:

本文的教學設計本着以下幾個原則:

1、廢止串講,力求突出“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特徵。

2、不求“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而務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感受。

3、突出對課文中的“三美”(精粹活潑的語言美、超凡脫俗的形象美、含蓄深刻的意蘊美)進行教學。

鑑於以上幾點原則,本設計以“三美”帶動全篇,整體感知、領悟全文。整個課堂教學呈總分總結構:整體感知——分步品味——總結收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推進,螺旋上升,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文思想的教育薰陶。整個過程讀中品析,品讀結合,特別是讓學生在音樂美、圖畫美的氛圍中來讀,力求做到“美文美讀”。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背讀課文。

2、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3、學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可貴品質。

[教學時間]:

45分鐘

[課前準備]:

1、課前下發積累卡,指導預習,解決積累卡A面的內容。

2、學生自讀積累卡B面的內容。

[教具準備]:

錄音機及磁帶投影儀及投影片

[課型]:

賞析、背讀課

[主導教法]:

誦讀、品析

[教學過程]:

教學板塊之一:整體感知(10分鐘)

一、導語設計:(投影:出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

同學們,誰能說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徽是由哪種花構成的?(生答:蓮花)澳門人民之所以選擇蓮的形象作爲自己的區徽,是因爲澳門不但蓮多、蓮美,還因爲蓮花能象徵澳門人渴望迴歸祖國的純潔、高尚的心。無獨有偶,宋代哲學家周敦頤也特別喜愛蓮花,寫下了千古傳頌的頌蓮言志的名篇《愛蓮說》(板書課題)。爲什麼周敦頤獨愛蓮花?他是怎樣借描寫蓮花來抒發心志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愛蓮說》。

二、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放錄音),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蓮花的美。

2、指名對譯本文大意,教師訂正。

3、學生伴隨音樂(古箏獨奏曲《高山流水》)朗讀課文。

4、教師簡單介紹:這是一篇美文,言簡意豐,歷來傳誦不衰。

5、請學生自由發言,說說這篇文章“美”在哪裏?

6、教師歸納小結(板書): 精粹活潑的語言

三美超凡脫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蘊

教學板塊之二:分步品味(30分鐘)

一、品析文章的語言美:

1、小組討論:課文的語言美表現在哪裏?舉例說明。

2、小組代表發言。

3、教師點拔小結:

文章的語言美:一表現在語音美。或疊音(亭亭淨植),或重韻(蕃、丹、染),音調和諧,節奏明快。二表現在句式美。凡當略者,寥寥數字;當詳者,精心勾畫,散句、駢句,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句式變化多姿,嘆古人,用陳述句,平實、穩妥,有“俱往矣”的韻味;嘆自身,用反問句,有知音難覓的感傷;嘆世人,則用感嘆句,把鄙夷不屑之情,透過“宜”字宣泄無遺。三表現在表達方式美。百字短文,融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於一爐,有愛蓮史的概述,有蓮花形象的描繪,有對諸花品質的品評,有自身感慨的抒發,而這一切無不爲了突出“愛蓮”這一主旨。雖惜墨如金,卻已充分表達了豐富情感。

4、伴隨音樂或讀、或背課文,感受語言美。(播放古箏獨奏曲《流水行雲》)

二、欣賞文中的形象美

1、請學生讀出作者描繪蓮花形象的語句。

2、結合蓮花圖,學生將描寫蓮花的七個短語填入,並悟出各寫了蓮花哪一方面的美?

3、小組討論,代表總結髮言。(投影:出示正確答案)

4、教師點撥小結:

七個短語的描繪,可見作者從七個角度寫出了蓮花的高潔美、質樸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質,將蓮花的外部特徵與內在氣質融合在一起,達到了“形”與“神”的高度統一,寫花就是寫人,詠花就是言志,作者借蓮花的形象來言君子之志,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貼切。

5、學生看着蓮花圖,聽着音樂,帶着情感試背課文第一段,感受蓮花形象美。

(投影:出示完整的蓮花圖;放錄音:古箏曲《流水行雲》)

三、理解文章的意蘊美

1、學生思考並分小組討論:作者爲什麼不單純寫蓮?爲什麼要寫菊和牡丹呢?

2、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

3、教師點撥小結:

作者寫菊和牡丹,一是對“蓮”的襯托,菊花從正面映襯,牡丹從反面襯托,使得“蓮”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卓然超羣。二是由三種花引出三種評價和比較,名爲寫花,實際寫人,以隱逸者、富貴者映襯君子,用菊之愛、牡丹之愛映襯蓮之愛,以此表明作者與衆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託物言志,弦外有音,這就是“意蘊美”。

4、帶着對蓮的讚美之情或讀、或背課文第二段。(放古箏曲《高山流水》)

教學板塊之三:總結收束(5分鐘)

一、學生背誦課文,要求動情、動容,在音樂聲中吟誦。(放二胡曲《高天上流雲》)

二、教師總結收束

周敦頤的《愛蓮說》,堪稱古代散文精品,精在精粹活潑的語言風格、精在形神統一的“借花喻人”、精在“力排衆好”的高雅主題,蓮是作者生活理想的象徵,在污濁的社會環境中,不願隱逸、不慕富貴,保持高潔的情操,這在封建社會是難能可貴、超凡脫俗的,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同學們都能夠志存高遠,做胸懷磊落、行爲正直、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蓮花式的人。

[板書設計]:

愛蓮說

周敦頤

精粹活潑的語言

三美超凡脫俗的形象

含蓄深刻的意蘊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1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2、學習藉助關鍵語句及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對第二隻貓的失蹤與第三隻貓的死亡所引起的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學習如何正確把握課文的主旨。

教學過程

(課前請同學們自由結合,4至6人爲一小組,圍坐一起,便於課堂上的討論、合作)

這一設計,主要爲了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以及怎樣合作學習

閱讀應該是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速讀要求,既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也是一種方法的學習,借速讀來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爲後面精讀作準備。這裏的複述設計,並不是流於形式,而是教給了把握課文的方法;對複述也提出了要求,爲的是讓學生明確怎樣的複述纔是我們需要的。課堂上注意培養學生各種閱讀能力。

同學們,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一生中會有許許多多的人或事都是值得我們去品味的。但打動我們的,留給我們深刻印象的未必都是轟轟烈烈的事與物。今天,我們不妨來看看鄭振鐸的小說《貓》,看看作者借這篇文章想告訴我們什麼。

下面先請同學們自己來閱讀課文。請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進行閱讀。

[多媒體鏡頭1]

速讀要求

1、用速讀法閱讀課文,要求能把握課文主要情節。

2、讀後要能借助課文中的關鍵語句來複述課文,閱讀時邊讀邊用筆劃出你認爲重要的語句。

請同學在3分鐘內完成以上要求。

(閱讀後,請個別同學來概括課文)

哪位同學願意來試一試?

複述時請注意:既要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又要做到語言簡潔明瞭。

(同學點評,補充,老師點撥)

教師明確:剛纔同學複述得都不錯,這裏老師還想提醒大家,對於這一類內容較多但結構清晰的文章,複述時要注意把握文中的關鍵語句。

請同學們在剛纔複述的基礎上,從文中分別找出最能體現作者對三隻貓亡失後的感情和態度的語句。

閱讀小說,把握主題,重在選準好的切入口。抓住文中表現作者感情、態度的語句,易於把握課文主旨。教師在思想意識上注重隨時隨處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

師生討論後明確:

這些句子是:

第一隻貓:“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個月來相伴的小侶。”

第二隻貓:“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着那個不知名的奪取我們所愛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

第三隻貓:“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

自此,我家永不養貓。”

教師啓發:從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哪一隻貓的亡失對作者觸動最大或者影響最深?

藉助初讀後的分析,水到渠成,將學生引入深層次的分析,指導學生在細讀中討論、分析老師提出的問題。比較閱讀,是閱讀中常用的方法,也是閱讀中有一定難度的閱讀方式。閱讀方法的學習與閱讀能力的訓練應融合起來。

明確:顯然是第三隻貓。

教師啓發:請同學們認真比較這三隻貓,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鏡頭2]

思考討論

1、開始時“我”對第三隻貓的態度是怎樣的?爲什麼和對前兩隻貓有很大不同?(請從多角度進行比較分析)

2、爲什麼最後“我”對第三隻貓的死比以前兩隻貓的亡失又要“更難過得多”?

3、作者通過寫第三隻貓的遭遇想告訴我們什麼?

下面請小組同學討論後回答。

(同學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既然是比較閱讀,就要能從多角度展開,將異與同分析透徹。這些閱讀都爲後面把握課文作準備,學會有步驟逐層深入地分析課文。

好,請同學分別來回答以上幾個問題。注意回答時儘量用文中語句來解答以上問題。

師生討論後明確:

1、開始時,“我”不喜歡第三隻貓是因爲它從來歷、外形、性情上看都不及前兩隻貓。

(1)來歷:第三隻貓本是被人遺棄的,是“我家”出於憐憫拾來的,而第一隻貓是從隔壁要來的,第二隻貓是從舅舅家要來的。

(2)外形:第三隻貓毛色花白,並不好看,又很瘦,燒脫了好幾塊毛之後,樣子更難看了,第一隻貓則白雪球似的可愛,第二隻貓渾身黃色,也很可愛。

(3)性情:第三隻貓不活潑,憂鬱,懶惰,第一隻貓很活潑,第二隻貓更加活潑。所以第三隻貓大家都不喜歡它,而第一、二隻貓則是家中的寵物。

教師引導學生選準角度分析,鼓勵學生閱讀時的合作交流,爲的是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能發現新的問題;在這種不斷髮現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深度的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對第三隻貓的死更難過,是因爲它的`死,責任在“我”。我因爲不喜歡它,而主觀臆斷,斷定鳥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傷而死的,而且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又因爲這種負罪感不能消失,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所以“永不養貓”。

3、(這個問題,同學可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師適當歸類。)

從第三隻貓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可能有以下幾方面,比如:

(1)講了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憑個人的好惡、私心和偏見加以處置,否則就會出差錯,甚至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過失;

(2)作者是一個嚴於律己、知錯就改的人;

時刻抓住整體把握課文這一思路,是正確理解小說主題的先決條件。當學生髮現問題時,教師並不急於告知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尋找答案。教師能調動學生進行探究、思考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問題。

(3)我們不要像第三隻貓那樣,做一個不受歡迎的人,這種人常常會被別人誤解。

(4)……

教師啓發:看來,前兩個問題,同學通過文本的閱讀,比較容易掌握。而第三個問題分歧較大,那麼,到底哪一種看法比較貼切呢?我們又應如何來把握課文的主旨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同學一定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理解一篇文章或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一定要學會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也就是從全文的角度,綜合考慮各部分內容,才能得出一個較客觀的答案。

隨着閱讀的深入,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討論,允許學生各抒己見。課堂中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看我們剛纔從寫第三隻貓的文字中體會到的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是否能涵蓋全文,或者說作者從這三隻貓中想共同表達的思想內涵是什麼。

在同學們討論前,老師想提出一些問題供大家在研討時參考和思考,你們可以用來幫助思考,也可不必理會。討論時可以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定要圍繞文本展開,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不要僅憑自己的主觀臆斷。發表自己的看法時要做到有理有據。

[多媒體鏡頭3]

思考討論

1、此文主題反映的側重點是“貓”還是“我”?或者是兩者的結合?

2、這三隻貓詳略上有不同,是否在反映主題上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3、寫第二隻貓的文字中還提到了周家丫頭和“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4、對於課文主題,有人認爲,是借“我”表現“我”嚴於律己的精神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認爲,是借貓揭示生活中發生不幸的原因。你覺得是怎樣的?

(教師朗讀這幾道題)

敢於讓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理解,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應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效果。

問題的設置,是幫助學生思考分析,並不是爲了限制學生的思維,所以,允許學生可以不必理會這些問題,自由地、大膽地進行思考,討論。

好,現在請同學們再次仔細閱讀課文後,小組討論解決,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來。

(同學討論,教師點撥)

同學自由發言,可以有不同的意見,關鍵是教師要注意他們是如何分析的,是否整體把握了全文,是否做到了有理有據。

教師總結:

教師發表自己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與分析方法講給學生聽,希望對他們有所啓示,並不是一定要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教師將自己置於與學生同等的位置去分析問題,體現了平等的民主氛圍。

剛纔同學們都談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學分析問題較全面,較有思想;有的同學則把握得不夠到位,但大家多多少少都講出了一定的道理,這是值得肯定的。

下面老師也談談自己的理解,同學們聽聽看,和你的看法有哪些異同?

我認爲,作者在文中不論是寫“我”,寫貓,還是寫其他人,都體現了一個共同的主題: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或者說是想告訴我們應做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做人的道理,不僅僅指的是“我”嚴於律己的精神,因爲如果爲了反映這一點的話,前兩隻貓在文中就顯得是多餘的了。這一點僅僅是做人道理的一部分。從貓身上,也能反映做人的道理,那就是應該去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如寫第二隻貓中捉去貓的過路人和“周家丫頭”又分別代表了損人利己和不聞不問的兩種世人。第二隻貓遭到丟失的悲劇,難道不是和它自身的性格特點也有很大關係嗎?所以,我覺得作者寫出了人間衆生像,各種小人物的處世態度、做人風格在這篇文章中都活生生展現在我們面前。

同學們是否同意我的分析呢?我說這些,並不是要大家一定要接受我的觀點,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析、理解。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讓大家學會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要真正把握全文的主旨,不能脫離對全文的整體把握,而開頭通過比較的方法對第三隻貓的分析能幫我們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不知我的分析對同學們是否有啓示。希望同學們課後再讀課文,看看有沒有新的認識與理解。

作業

1、對於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下面老師發給大家一些文章資料,看看別人是怎樣來理解和分析這篇文章的主題的,讀後是否對你有所啓發,你是否有了新的認識。請寫一篇小的評論文章,談談你的新認識。

設計目的:

從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就滲透了這樣一個理念:閱讀是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但方法應是科學的。要有令人信服的見地必須有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思路,這個作業就讓學生充分體會這個開放的閱讀理念。讀讀他人的評價,聽聽他人的理解,說說自己的體會,都是精讀一篇文章可採用的方法。特別是對爭議較大的文章,怎樣分析作者的思想,怎樣看待他人的理解,怎樣闡述自己的看法,都是值得學習的。

2、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通過整體把握課文來明確主題的方法。當然,課上學到的方法,我們還要能靈活地運用到平時的課外閱讀中去。以“貓”爲題的文學作品很多,同學們可以藉助網絡搜索一下這類文章,先用學到的方法分析理解一下所選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然後可以將這些寫“貓”的文章作一個比較閱讀。

設計目的:

課堂上教師教給閱讀方法的目的,正是爲了讓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能活學活用。通過讓學生上網搜索寫“貓”的作品並進行閱讀,旨在將課內的學習引入課外,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積累生活的體驗。同時教師又是有意識地對學生課外閱讀進行指導,對閱讀的範圍及閱讀的方法都作了一定的建議。這說明每節課佈置的課外閱讀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系統地、有計劃、有步驟展開的。這樣的學習,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把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設計說明

這是一篇情節簡單、結構清晰、思想內涵卻較深的小說。所以此課的教學難點就在於如何把握全文的主旨。教師有必要借這一課的學習教會學生分析、把握課文內涵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的學習、知識的傳授,不是被動地讓學生接受,而是採用了讓學生討論、探究的形式,使學生在互助、交流的過程中,自主地獲得學習這一類小說的方法。這種自主學習易於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同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自主不是對學生閱讀過程的放任自流,也不是說只要是學生閱讀獲得的感受都是正確的。這種課堂上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並不拋棄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追求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間的最佳結合點。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在中學階段需要逐步地有計劃地進行,落實到每一課也應有所側重。所以一課一得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篇文章在教學中整堂課設計的各個環節,都爲了讓學生明白,一定要學會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主旨,不能割斷課文,孤立地借某幾個片斷的分析就得出某種結論。但爲了整體把握,我們又可以選準突破口,先從對某些重要片斷的分析、理解入手,從而擴展到對全文的把握。

本設計注意各個環節有機的結合,注意對學生閱讀方式的指導,即借一遍遍閱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明白,每一次閱讀的側重點都是不同的,對課文的理解不是讀一遍就能獲得的,每一步的閱讀方法指導與閱讀要求又是不同的。第一步,方法:速讀;要求:藉助關鍵句能複述課文主要情節。第二步,方法:有側重的細讀;要求:藉助比較法,把握關鍵片斷的幾個重要問題。第三步,方法:精讀;要求:從宏觀上把握幾個細節問題,深入分析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閱讀過程,由淺入深,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意味着,師生的交流是平等地與文本對話,教師的引導與分析,並不是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啓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創新的思維。師生可以在課堂上共同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更主要的是把學生帶入正確的思維軌道後讓他們任意馳騁。

在一節課內完成這篇並不簡單的小說的理解,教師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這種引導不能流於形式,必須實在而有效地進行。多媒體的運用,充分體現輔助作用,重在以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

作業緊扣課堂教學,在師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推薦閱讀他人的評論文章,用課上學到的方法,學習正確評價他人的結論。這樣能幫助學生在課後更深地把握課文主旨,從而使學生明白,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是不斷深入的,這個過程並非一節課所能達到的。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後進行遷移閱讀,藉助網絡可閱讀大量的寫同類事物的文章,而比較閱讀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體驗。課上學到方法,爲的是到課外進行更大量的閱讀。這樣的作業設計,大大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與視野,是大大有益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的。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2

一、學習目標:

1、理解這兩首詩所蘊含的哲理,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瞭解象徵手法的作用。學習詩歌樸實、真誠的語言,理解詩歌的表現角度。

3、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的選擇。

二、學習過程:

(一)預習作業

1、讀一讀,寫一寫

佇( )立涉( )足延綿( )萋萋( )

瞬息( )憂鬱( )幽( )寂尷( )尬( )

2、查一查,理解詞義。

幽寂:尷尬:

延綿:萋萋:

3、填空題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於_________(作者)被流放的日子裏。

2、《未選擇的路》是_____(作家國籍)詩人_______寫的一首具有象徵意味的

________。

3、當感覺到生活欺騙了你時,正確的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選擇的路》一詩中昇華全詩旨意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探究

1、讀一讀,想一想,這兩首詩給了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啓示?

2、說說兩首詩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3、《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爲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

(三)、合作釋疑

1、《未選擇的路》中的路有什麼深刻的含義?既然是選擇道路,作者爲何要寫“未選擇的路”,而不寫已選擇的路?

2、讀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覺得有沒有什麼現實意義?

(四)、課內精讀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着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詩人給了你怎樣的叮囑?

2、你認爲“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3、“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一句中的“憂鬱”還可以用什麼詞替換?

4、“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一句,語氣上有什麼特點?

5、這首詩蘊含了什麼道理?試着談談你的.理解。

(五)、自主探究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着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試着概括第一小節詩歌的內容。

2、你認爲“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朗讀的重音應放在哪個詞上。

3、詩中的“路”,根據你的理解,你認爲它的含義是什麼?

4、哲理詩給人以思考,請以自然界的某一景物用一兩句話寫出你的獨特感悟或對生活的思考。

三、課堂總結

兩首詩都富於哲理,且都富於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於人生選擇的思索,人生的選擇很無奈,即要勇於抉擇,更要慎重對待。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3

一、指導思想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以及七年級語文教學計劃,爲了提升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興趣,爲此特別制定了以下計劃。

二、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級爲7級3班,共有50名學生。學生學習基礎一般,行爲習慣差,表現在課堂上思維不夠活躍,發言不是很積極;閱讀能力較差;作文興趣不濃,語文綜合素養不強。

三、本學期教材分析

1.教材格局

本套教材的單元佈局改變了鄂教版按文體安排單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課程的不再強調語文的文體知識的要求,更加註重學生的人文體驗。以下是單元安排:

第一單元:人與自我之一:歷史星空

第二單元:人與自然之二:家國情懷

第三單元:人與自然之一:優秀品格

第四單元:人與自然之二:陶冶情操

第五單元:人與社會之一:哲理光彩

第六單元:人與社會之二:探險世界

這本教材力圖構建語文綜合實踐體系。按人與自我(人類、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與社會(社區、羣體、家庭、民族、國家等)、人與自然(自然環境、生態等)三大板塊組織教材,每個板塊分若干單元(主題),每個單元包括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兩大部分。採用這種編排體系,注重教材的實踐性,自始至終把語文學習置於實踐活動之中;突出教材的綜合性,減少頭緒,突出重點,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整合在一起,語文基本功的培養與個性發展、人格養成整合在一起。

2.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過程中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力圖在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同時,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

3.積極倡導和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學內容和設計上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進取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爲學生提供各自的發展空間。閱讀部分,選文的練習和提示,都尊重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主發現、自主建構文本意義,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理解。以便學生在閱讀中不僅僅是獲得信息、汲取知識、而且是發現自我、充實自我。寫作、口語交際部分,注意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展示獨特個性、使學生的學習寫作和口語交際,成爲他們健康人生重要開端。尤其是綜合性學習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自主選擇確定活動內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培養創新精神。

4.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學習的過程,變成讀寫聽說的不斷實踐的過程,在語文實踐中受到薰陶感染的過程。

四、教學任務

新課程教材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教材的教學目標,而是學生的語文學習目標,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於學生的情感體驗。

1.掌握七年級(上)階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的音義,並學會運用。

2.學習本冊書上的課文的教學,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3.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

4.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爲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抓實書寫,從書寫方式方法、書寫習慣的養成等方面指導和督促他們寫好每一個字。

5.大量閱讀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外讀物,增加閱讀量。

6.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文章的主題含義和豐富的思想感情。

7.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貫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教學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傳統的目標設計有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智能變化輕心理體驗。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其次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要使語文課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第四要注意教學過程的活動性。儘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解、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的多種活動,不僅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而且讓他們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融會貫通,爛熟於心。

第五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裏的精彩世界,要增強了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盛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性。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

第七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就是要從一個個標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言語世界,與此同時,構建或更新學生的人文世界。

1.勤摸索多鑽研,精心備課,認真設計每一篇;

2.多學習常讀書,探究教學方法和藝術,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3.及行文重反思,多寫教育教學案例、隨筆或教育,在反思中成長;

4.錘鍊課堂教學能力,增長教育智慧,讓課堂成爲學生展示自信的舞臺。

5.提高學生和自己的綜合素質,讓每個學生都形成自我的學習品質和風格。

爲了實現我的發展計劃,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工作:

1.自我加壓,繼續探究新課程新理念;回顧專業知識,把古代文化和現在文化成體系的加以整理,並在此基礎上再認知;

2.參加教師培訓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3.關注教育教學網站,提高利用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4.爭取發表論文或案例,論文爭獲獎勵;

5.積極參與中小學過渡銜接的課題的研究。

我將着重關注教育網站,利用網絡與優秀教師羣體交流,積極參加教師培訓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爭取每月書寫三篇論文或案例,論文爭獲獎勵。進一步錘鍊課堂教學能力,爭取有一定知名度,不斷鑽研反思,提高撰寫教育案例的能力,積極投身教育網站論壇,多寫文稿與同行交流探討,參加中學一級教師的職評爭取順利晉升技術職務。

具體落實措施:

1.鑽研中學語文教材,爭取精通各冊內容;

2.在學習和實踐中探究教育教學的方法和藝術,提高應變能力;

3.紮紮實實參加課題研究,通過科研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4.勤於動筆,善於思考,多寫案例隨筆及教育故事,積極投稿;

這一年我將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能力,在先進理念的引領下,以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爲變革語文課堂教學,使人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並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德育工作爭取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爭取在學校課程開發和實施工作中發揮較重要的作用。

成爲一個智慧的實踐者,能很好地駕馭新教材,理解新教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放飛學生的心靈,爲他們鋪設全方位的交流渠道,爲他們搭設平臺,引導學生開展全面對話。教學中求“熟、透、新”,能熟練掌握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並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程開發和實施上有自己的特色。

具體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永葆真情。我將永遠懷着一顆愛生之心,真真正正公平對待每個學生,給每個人一個寬裕的成長空間,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更關注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

2.飽讀書本。針對自身的文化底蘊還有所不足,特別是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方面,我要強化終身學習的理念,用教育理論武裝自己。

3.同伴互助。善於學習的優秀教師,我也要積極向同伴學習,多走進同組教師和優秀教師的課堂,多向同學科教師學習,不恥下問,並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及時做好教學感悟反思,把握組內開展的研究課,交流課,邀請課的機會向他們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4.嘗試改革。爲了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學,我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切實投身於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不斷學習與反思,勤動筆,勤動腦,要整合自己的課堂,使學生能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真真正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並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教科研活動,及時總結思考,寫出有質量的教學設計、教案和教學論文。

5.反思促進。反思是自我提高的階梯,會使我們保持一種積極探究的心態。我會經常觀察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爲與觀念進行深層的認識,使自己業務水平再上新臺階。“我不能肯定努力了一定成功,但有一點我能肯定,那就是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今後我會時刻對照目標,揚長避短,使自己在三年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我要能夠對自己的階段性的教育教學進行總結,而且能夠有所成就。爭取取得中小學過渡銜接課題的本質上的督導的見解和成就。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摹寫事物的方法。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細緻觀察事物,準確抓住事物的特徵進行摹寫,條理清楚地抒發情感的好習慣。

(三)、德育目標

學習鶴羣嚴密的組織性、高度的集體性和團結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目標

領略鶴羣翱翔的自然美、鶴鷹激戰的場面美、感受扶救傷鶴的精神美。

二、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特徵摹寫事物的方法。

理解本文通過哪些場面來表現鶴羣的團隊精神。

三、教學難點

熟讀課文,領悟故事中作者寄託的深層含義。

理解鶴羣表現出的精神美。

四、課型

教讀課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講解法

六、課時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中,老師已經帶領同學們一起去認識並瞭解了一種聰明伶俐的鳥,同學們還記得那是什麼鳥嗎?

學生回答(提示:小燕子)

師:沒錯,在《海燕》這篇課文中,我國現代作家鄭振鐸先生給我們介紹了他家鄉的小燕子和他在海上看到的燕子,作者對於燕子那生動傳神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麼這節課,老師將再和同學們一起去認識另外一種被人們比作“鳥類中的模特”、“鳥類中的百合花”的鳥,這種鳥到底是什麼呢?它又真的有那麼美嗎?同學們想知道答案的話就翻到課本第17頁,一起來看看由日本小說家、評論家江口渙先生給我們帶來的《鶴羣》吧!

(二)作者簡介

江口渙,日本小說家、評論家。

(三)初步瞭解文章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感受文章要點。

要求: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書上標誌出來,也可以寫出來。

2、排除閱讀障礙,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詞句標出來,必要時查查工具書。

①檢查學生對新字詞的掌握情況,請學生在黑板上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並讓學生集體朗讀生字詞。

春光煦煦(xù)絡繹(yì)不絕蜿蜒(wānyán)蒼穹(qióng)佇(zhù)立翱(áo)翔優哉遊哉(zāi)颶(jù)風綺(q)麗崩潰(bēngkuì)剽悍(piāohàn)精疲力竭(jié)無濟於事(jì)凝眸(móu)

②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佇立:長時間的站立。

綺麗:鮮豔美麗。

輕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敵衆:人數少的抵擋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隻鷹抵擋不住衆多鶴的攻擊。

無濟於事:濟,幫助。對事情沒有幫助,指解決不了問題。

盤旋:環繞着飛或走。本文指鶴羣環繞着飛。

(四)仔細閱讀文章,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提示:這篇文章是運用第一人稱來寫的。“我”是鶴羣翔空全過程的目擊者,又是文中情感抒發者。運用第一人稱,可以使“我”的所見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沒有半點雕琢的痕跡。

2、複述文章主要內容。

提示:課文集中對空中飛過的一羣鶴作了細緻生動的描寫。作者從南側羣山上空浮現一排小斑點寫起,一直寫到鶴羣向北飛去爲止,敘述了自己觀察到的鶴羣翔空的全過程,熱情的歌頌了鶴羣翱翔空中的美姿和團結戰鬥、友愛互助的精神。

3、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提示:作者是按“談論鶴羣——觀看鶴羣——祝福鶴羣”的順序來寫的。

(五)深人閱讀,完成以下閱讀任務。

1、找出文章表現鶴羣飛翔於空中的細節。

2、找出文章表現鶴羣搏擊蒼鷹的細節。

3、找出表現鶴羣救護同伴的細節。

提示:

1、關於鶴羣飛翔於空中的細節主要有:

(1)南側羣山的上空深處,浮現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點。

(2)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問後方筆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實在是無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隊的鶴羣以此爲信號,一齊掉頭向左轉,變成單列縱隊。

(4)排頭大鶴先向有旋轉,而後悠哉遊哉翱翔高空。後續鶴也都一隻緊接一隻,向右旋轉,直騰高空。

(5)上百隻鶴的鶴羣恰似飄搖於颶風中的鴻毛,輕盈飛颶;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緩緩升騰。

(6)開始大小如麻雀,轉眼間有如蝴蝶,不久像飛蛾,最後小如蚊。

(7)從排頭依次掉頭向北,敏捷地變成一縷長長的細絲。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飛去。

2、表現鶴羣搏擊蒼鷹的細節主要有:

(1)鶴羣立刻發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鳴聲。

(2)靜靜旋轉的鶴羣,陣勢立即崩潰,驚恐萬分,慌亂啼鳴,撲打雙翅,陷入一片混亂。

(3)於是其他鶴更加狂亂啼鳴,一隻緊跟一隻,疾速轉身,俯衝下來去追逐下滑的蒼鷹。

(4)在陽光下,鶴們雙翅奮節搏擊,銀光閃爍。鶴羣宛如暴風中飛轉的雲堆,迅速形成漩渦狀,上下左右飛舞,光瑩瑩耀眼。

3、表現鶴羣救助同伴的細節有:

(1)這時鶴羣一齊發出了悲痛的啼鳴。

(2)隊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飛出兩隻健壯的大鶴,立即降到看來已精疲力竭。緩緩下墜的夥伴身旁,引吭高鳴,盤旋周圍。

(3)來救的兩隻大鶴,從左右兩側緊緊靠近傷鶴,各自伸出一隻長長的翅膀,將傷鶴架起來了。

(4)在這段時間裏,其他鶴高聲啼叫,盤旋高空,一齊等待傷鶴返回。

(六)通讀,進一步思索以下問題,並從總體上體會全文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涵。

1、作者描寫鶴悠然飛翔於空中的意圖是什麼?

提示:寫鶴羣飛翔於空中,主要是從直觀形象上表現鶴的精神,鶴姿極爲美妙,給人一種視覺美,鶴在隊形變換時,整齊劃一,這正是鶴的團體精神的體現。

2、在鶴鷹之戰中,一開始寫鶴羣“立即崩潰”“驚恐萬分”“陷入一片混亂”,這些描寫是否破壞了鶴的形象?

提示:鶴是動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兇惡的鷹衝擊時,它們“慌亂”“陷入一片混亂”,這是一種本能反應。而當同伴遭受蒼鷹攻擊,有生命危險時,弱小的鶴團結一致,以衆擊寡,這又是一種本能反應。兩相比較,更加突出鶴羣的整體精神。

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到因車禍倒於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丐,或看見老人顫巍巍立於公共汽車中,人們~般作何反應。與鶴羣比較,體會鶴羣的可貴之處在什麼地方?

提示: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不願或不敢幫助別人,人類必須要有極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現出英雄行爲。就鶴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護,竟是一種本能的行爲,這實在令人驚歎。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辭方法是什麼?

主要修辭方法是比喻,文章多處運用比喻,將鶴羣翔空的美妙姿態和搏擊場面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5、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課文通過寫鶴羣的形態美與精神美,熱情歌頌了鶴羣團結戰鬥、友愛互助的精神。

6、思考:歸納寫作特色。

A從結構上來看,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例如:文章是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組織內容的;描寫鶴羣着重從三個場面描寫,鶴羣翔空-鶴鷹大戰-救助傷鶴,但是重點又放在了鶴鷹大戰。

B從寫法特點來看,文中多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對鶴羣進行生動的描寫。例如,“鶴羣發現可怕的蒼鷹便互相報警,彼此關照。”“說時遲,那時快,一隻鶴被蒼鷹抓住,痛苦地撲打着翅膀,落向下方。”等等。

C把鶴放在羣體中描寫,突出表現鶴地“團隊精神”。

(七)課文學習小結。

鶴羣這篇課文以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羣飛行於空中的優美姿態,記錄了鶴鷹之戰的激烈場面,讚頌了鶴的團隊精神,同學們在感受鶴羣的形體美時,更要學習鶴羣敢於鬥爭、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

(八)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摘抄文中優美詞句,細心體會,學會運用。

(九)板書設計

鶴羣

江口渙

談論鶴羣

鶴羣翔空——隊形美、姿態美(外在美)——喜悅、讚美之情

時間順序:觀看鶴羣——鶴鷹大戰——親情美、協作美(內涵美)——敬佩、讚歎之情

救助傷鶴——親情美、合作美(內涵美)——惆悵、牽掛之情

祝福鶴羣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2、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3、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過程與方法:

4、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與德育:

5、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準備: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將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寫在作業本上。

3、查找有關的豐子愷的資料。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嗎

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子。)

請同學們再來聽首兒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當我們唱起這樣的兒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兒時的夥伴玩影子、玩各種有趣的遊戲,從中獲得了對生活的美好體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有所啓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充滿童稚的兒歌,更能激發他們對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以此爲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學習本文的熱情,爲下面環節的展開作一個良好的心理準備。)

二、作者介紹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創作的故事。)

師: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是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閱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近豐子愷。(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檢驗了課前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配以輕音樂,學生輕聲朗讀。學生回答有因難,教師可提示,文題是“竹影”,它是以寫景爲主,還是以寫人物活動爲主)

明確: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遊戲。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從中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爲品讀課文作好鋪墊。)

四、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找到後在小組內朗讀,然後教師點名朗讀得好的學生示範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