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 篇1

一、積累。

導引:藉助工具書,聯繫上下文,勤問。

1、《詩經》常識。(注意文下注釋)

2、我讀。一詞、一節、幾節、一篇、兩篇。(注意文下注釋,查工具書,多問,難讀字注音,反覆朗讀,揣摩情感)

3、我背。一句、一節、幾節、一篇、兩篇。(朗讀,關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繫)

4、我寫。一詞、一句、一節、幾節、一篇、兩篇。(看清字的寫法)

5、我解釋。一詞、一句、一節、幾節、一篇、兩篇。(注意文下注釋,查閱工具書,多問,聯繫前後文)

二、探究。

1、詩歌的內容。(聯繫詩歌類型、詩句意思)

2、主人公的情感特點。(聯繫有關語句,關注文後分析,注意與封建社會、傳統愛情表達的區別)

3、主人公的行動特點。(關注“行動”,聯繫文後分析)

4、詩歌的描述或抒情、邏輯順序。(類同記敘文)

5、《關雎》一節運用“比興”的修辭手法,先寫雎鳩和鳴,再寫青年男子對姑娘的追求,前者對後者有何作用?(一般“比興”手法是先寫物,後寫人,物和人之間有一定聯繫,以物引出和比喻人,但此處還可聯繫先秦時期愛情追求的特點分析)

6、《蒹葭》一詩中,秋天清早的河邊景象有何特點?又有何作用?(一般以景襯情,景情同類)

7、詩句賞析。(從修辭、用詞、寫法,及其對句子內容、思想上的作用上入手)

8、從《關雎》和《蒹葭》推測《詩經》中詩歌的結構或語言特點。(關注文後分析)

9、淺談《詩經》在中國詩歌中的地位。(聯繫文下注釋)

10、斗膽猜測《詩經》與青曲的關係。(聯繫文下注釋)

11、談談愛情與音樂的關係。(聯繫生活實際,一般常識,和電影電視故事情節)

三、運用。

1、即興寫作,描繪詩歌的一個“鏡頭”。

2、講故事,講一個由詩歌而想象的小故事。

3、表演,以詩歌爲基礎,編排一段“小戲”,進行表演。

4、畫畫,畫出詩歌中的一個意象。

5、演唱,唱一首與詩歌內容情感有關的歌曲。

6、演講。參考題目:我對美好愛情的一個模糊看法;如果對他(她)有好感,怎麼辦?;他們顯然是個悲劇。

7、組合朗誦或背誦。本詩,或自己讀過背過的其他同類詩歌。

8、辯論:男女生可成爲非常要好的朋友———男女生不可成爲非常要好的朋友。

9、新聞故事會:我所知道的事實中的愛情故事。

10、書法,寫一節或一首,或“愛”字的幾種寫法。等等。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樸實清新的藝術風格,體會反覆詠唱的章法。

2、理解和體會詩中所表達的美好情感,瞭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3背誦並能默寫詩歌。

一、預習導學

【鏈接材料】——關於《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編爲“風”、“雅”、“頌”三部分。“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爲“六義”。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阝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爲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1、注音:雎鳩()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躋()坻()涘()參差()琴瑟()芼()

2、解釋詞語: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參差,琴瑟采采未已蒼蒼思服

二、探究展示:

1、古文今譯

《關雎》:雎鳩鳥關關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麗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找右邊找。姑娘美麗又善良,從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綿綿不斷,翻來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採右邊採。姑娘美麗又可愛,彈奏琴瑟來親近她。

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挑右邊揀。姑娘美麗又可愛,敲鐘擊鼓讓她快樂。

《蒹葭》:蘆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結成霜。心上的人兒,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彎曲道路長。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彷彿在河的中央。

河中蘆葦一片片,露水珠兒沒有幹。心上的人兒,在河岸邊。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難走地勢高。順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邊。

河中蘆葦真茂盛,蘆葦上露水沒有幹。心上的人兒,就在河岸邊。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難走又彎曲。順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陸地上。

2、朗讀詩歌,根據註釋與藉助工具書,弄清課文的意思。

3、說說這兩首詩各寫了什麼內容,並體會在描寫上有什麼特點。

4、文章結構

《關雎》第一節:用雎鳩鳥的叫聲起興,寫一個男子對心中偶像的嚮往之情。第二節:用採摘荇菜起興,寫對中心偶像的日夜思念之情。第三節:直接描寫對心中偶像求而不得的苦悶心情。第四節:用採摘荇菜起興,寫要用琴瑟去取悅心中偶像。第五節:用採摘荇菜起興,寫要用鐘敲去取悅心中偶像。

《蒹葭》第一節:以蒹葭起興,寫心愛的人在水一方,難於追尋。第二節:以蒹葭起興,寫心愛的人在水之湄,難於相見。第三節:以蒹葭起興,寫心愛的人在水之涘,難於尋覓。

5、課文閱讀題

(一)《關雎》

①1、本詩以雎鳩、荇菜起興,寫出了一個男子對女子的美好感情。

②本詩用來形容美麗善良的姑娘的成語是窈窕淑女。

③本詩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一種誠摯、熱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二)《蒹葭》

①本詩選自《詩經秦風》,是一首典型的愛情(內容)詩。

②本詩以蒹葭起興,寫出了追尋伊人不得的苦惱心情。

③本詩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執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6、討論兩首詩關於“比興”的表現手法的運用。

(賦、比、興是《詩經》中三種最基本的藝術手法,但關於賦比興的含義,歷來衆說紛紜,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釋是較有代表性的,其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7、《蒹葭》一詩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整體把握板書設計

起興:雎鳩、荇菜起興:蒹葭(蒼蒼、悽悽、采采)

窈窕淑女伊人

關雎蒹葭

好逑、求之、友之、樂之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情感:誠摯、熱烈、健康形象;執着追求心上人的男子

三、練習反饋:

1.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是什麼?(《詩經》)

2.它收錄的是哪個時代的作品?距現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3000年的歷史。)

3.一共收錄了多少篇詩歌?(305篇。)

4.這些詩歌是怎麼分類的?(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民歌;雅:宮廷樂歌;頌;祭祀樂歌。)

5.這些詩的作者是誰?爲什麼?(沒有明確的作者,當時並沒有專業作家或詩人。)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 篇3

一、瞭解《詩經》,引入課題。

1、(課件展示《詩經》,)大聲呼喚它!

2、師:《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又稱“詩三百”。分《風》、《雅》、《頌》三部分。(課件演示)

3、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品味《采薇》中一個經典名句,請同學們打開書……(課件出示教材)

二、讀準詩歌,把握基調。

1、同學們自由誦讀。

2、指名個別讀,注意“薇、雨、霏”的讀音。

3、結合註釋初步理解。

4、引入課外學習資料。(課件演示)[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遠征戰士離開邊關,孤獨地行走在回鄉途中。道路崎嶇,又飢又渴。此刻,他遙望家鄉,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5、指名個別再讀。

6、同學們,讀了這許多遍,你有沒有發現詩中這兩句有什麼

特點呀?

7、檢測問:“昔”指何時?“往”去何方?“我”指誰?“今”又指何時?“來”去何方?

8、哪一句是這位遠征戰士的回憶?(課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一)吟誦品析

1、誦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想象畫面。

2、出示《清平樂·村居》,誦讀,想象畫面。面對此情此景,這位士兵呢?——征戰沙場!他願意嗎?

3、大丈夫仗劍遠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戰沙場嗎?出示課件。

4、在“不得不去”面前,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士兵出征前最割捨不下的是什麼?(父母、兄弟、子女、妻子、親朋好友、門前的那棵柳樹……)

5、出示《長相思》體會戰士在外征戰的情感。我想,此時此刻也就只有一詞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捨”。

6、(課件出示詩句)指導讀出味!我們的古詩文不僅僅有文字的意思,更有聲音的意義。嘗試練習“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吟誦的時候將“依依——”聲音延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與親人離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感。)

(二)文化探尋

1、其實,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說法,哪位同學能借用詩句來印證一下?(課件出示相關詩句)

2、學生猜測爲什麼會有這麼多送別詩文寫到“柳”

3、是啊!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有自己的意象系統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獨特的含義,比如:流水——一定會和時光流逝有關;浮雲——基本與遊子有關……這些意象都源自於傳統文化的經典。折柳相送的意向典故源自於《詩經》,“柳”“留”同音,有挽留之意;還有一層意思,柳樹好種易活,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折柳相送之中有對親人朋友的祝願,希望他們能像柳樹一樣快速適應環境。

四、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就這樣,這個士兵帶着對家園的思念,帶着對親人的眷戀,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許是一年,或許是三五年,亦或許是“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征夫回來了!(課件出示後句詩,齊讀)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3、這位歸來的征夫卻——(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4、一位凱旋的戰士迴歸故里怎能如此悽慘?如此悲涼?這樣一位戰士凱旋而歸,照理說應該有些什麼?吟誦《木蘭辭(節選)》感受戰士凱旋而歸的心情。

5、出示《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吟誦感知戰爭的悲壯淒涼。

6、出示《十五從軍徵》,吟誦感知戰爭帶來的苦難。

7、凱旋而歸的這位征夫呀,沒有了絲毫的喜悅;僥倖活下來的征夫呀,沒有了半點慶幸!爲什麼?爲什麼?征夫怎麼也想不明白!他撫今追昔,仰天長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爲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長嘆,誰又能聽得見呢?還不是隻有那——雨雪霏霏!

填空練習:昔日沒了,只有——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這“雨雪!霏霏——”中“雪”是入聲字,要做到短促急收藏,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之感!“霏霏——”延長,不正是這位回鄉徵人內心悽苦的真實寫照嗎?

10、出示《采薇》,教師吟誦整首詩。

11、集體練習吟誦全詩。板書設計:

詩經采薇(節選)

昔往

楊柳依依——不捨

戰爭之禍

今來

雨雪霏霏——悲涼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啓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啓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2]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瞭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會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運用聯想、想像的思維方式,培養創新能力。

3.領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藝術技巧。

教學重點

1.形象思維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節及精練語言。

3.樹立歷史的美麗的觀念。

教學方法

1.切入情節,激發想像法

如《衛風·氓》: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兄弟不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這些典型情節可引發學生想像女主人公的具體生活情節和悔且恨的情調。

2.運用對比,探討開拓法

如將《衛風·氓》與《邶風·靜女》兩首詩對比,從怨興中把握形象,探知當時社會的民情和制度。

3.語言分析,體味神韻法

如《衛風·氓》抓住語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貿車不見的暗示性,進行推斷想像士的貳二三及不思其反,進而把握形象。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孔子曾經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什麼叫思無邪呢,就是思想純正的意思,並由此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同學們想不想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啊?那麼什麼是文質彬彬呢?(可讓學生回答,也可由教師明確)文質彬彬原義是文華和質樸配合得恰到好處,今義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禮貌。同學們,讓我們就來學習、接近文質彬彬吧。

(解說:讓同學們在情境中激發研讀興趣。)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檢查並深化預習效果,貯存文字、詞語所傳達的信息。

(解說:應在聯繫對原句理解的過程中檢查,以教給學生運用語境體察語義的方法,並且通過字、詞的理解,疏通詩的內容。)

②依據情節,激疑發問,總理三首詩。

A.三首詩均選自《風》,即民間歌謠。結合歷史知識,扼要說明當時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

明確:

a、奴隸制社會,奴隸和奴隸主階級尖銳對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b、生產力極爲低下,人們對理想的追求。

c、在戰爭和徭役中,人們爭取和平生活的願望和表現出的愛國熱情。

(解說:設計此題讓學生了解古代社會生活,從總體上提綱舉要,讓學生有一個歷史的觀點,對加深理解三首詩有着點撥作用,進而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激發愛國熱情。)

B.詩歌常選擇典型的情節來烘托生動具體的氣氛和情調,本文三首詩分別選用了怎樣的典型情節?

明確:《氓》主要情節:以我賄遷三歲食貧靡室勞矣;《無衣》主要情節:袍→澤→裳;→戈矛→矛戟→甲兵;《靜女》主要情節:愛而不見貽我彤管自牧歸荑。

(解說:此題設計主要讓學生把握情節的典型性,由此方可有觸類旁通的據點,伸入生活的細微之處,把握詩歌的意境。)

2.具體研習《秦風·無衣》

①集體朗讀《無衣》這首詩,思考三章的異同點,並回答其原因。

明確:同:句式相同,內容相近。

異:每章僅三字不同。

原因:

A、屬重章復唱的手法,不僅構成類同排比的方法,便於加深所要抒發的感情,同時也爲了換韻,充實和擴展內容。

B、每章首句均用反問句開頭,更突出主人公的愛國精神。

(解說:此題設計除了把握重章復唱的藝術手法外,關鍵放在開拓詩的意境和充實詩的內容上,當然也加強了詩的音樂性和感染力。)

②詩中在與子相對上用了一個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兩處我字,體味一下我的妙處,並運用想像,創造我的形象。

討論明確: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衛家園的愛國者形象。我是出自內心的自覺者形象。我又是一個象徵。開頭反問,後以我的行爲同和修書寫正義參軍歌,此愛國之情,英雄之舉,躍然紙上。想像當以此爲萌發點,也應以此爲歸宿點。

(解說:此題旨在激發學生推斷想像能力,透徹把握詩的形象。)

三、課堂練習

賞析下面這首詩。

鄉愁的四韻(錄其二韻)

余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的臘梅香

臘梅的芬芳

是母親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解說:此題設計是爲了解決對情節和重章復唱的理解問題。)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1.《氓》和《靜女》均是以愛情爲題材的,但反映的是兩類士的形象,對此,你有什麼思考?怎樣認識這一現象?

2.《氓》中的典型情節可以從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選擇,但有一點必須探究,女主人公爲什麼會被遺棄呢?

3.詩歌常常調動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形象,但有一點是主要的,就是運用形象思維。在形象思維中比興、對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領悟到什麼?

4.要欣賞詩,必須運用想像,而想像又不是無根據地讓思維馳騁,只有抓住典型情節,纔可創造出自己的形象。請您就其笑矣愛而不見及《靜女》中的睹物思情進行大膽想像,以塑造出鮮活的形象將《靜女》改寫爲小故事。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 篇5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爲《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爲儒家經典,才定名爲《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爲“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爲“六義”。《詩經》由於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講解《關雎》。

1.老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教學生誦讀的方法。

2.學生看註釋,藉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老師點撥:首章從對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採荇起興,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遊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三、總結、擴展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補充閱讀《靜女》。

第二課時

一、學習《蒹葭》。

1.老師範讀,學生跟讀,然後自讀。

2.學生看註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3.討論分析本詩中“起興”手法的運用。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爲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淒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於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4.討論分析詩中運用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

本詩與《詩經》中的許多詩篇一樣,採用了迭章復沓的表達方式。三章不斷轉換字面與聲韻:首章中的“蒼蒼”到二、三章換爲“悽悽”,“來採”;首章中的“爲霜”到二、三章換爲“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換爲“之湄”“之涘”;“長”到二、三章換爲“躋”“右”。通過字面與聲韻的轉換,使得所表達的感情深化。

5.朗讀、背誦。

二、學習《君子于役》。

1.老師範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學生對照註釋,老師幫助弄清課文意思。

3.分析課文。

《詩經》的詩全是樂歌。本詩和許多詩一樣,是以層疊鋪敘的方法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詩分爲兩章,兩章的字句互相補充,類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複了第一意的詞句,有的只是略加改變。這樣利用重疊的字句.來表達詩中的情感的寫法,就使原來簡短的詩行發展擴大,並從反覆詠唱中,喚起讀者的共鳴,加強了感染力量。

4.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我們課文選的《詩經》中的三首已成爲名篇,千古傳誦。請同學們課後誦讀,進一步加強背誦。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 篇6

一、設計意圖

《詩經》是中國詩歌浪漫主義的源頭,年代久遠,不易理解。《詩經·采薇》閱讀起來難度有點大,如果沒有充分預習,就沒法在一節課內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務。但如果佈置好預習,學生預習工作抓得好,這節課就可以把主題很好地挖掘出亮點來。

對憂傷和痛苦的敏感,不僅表明個體對自己生存處境的真切關注,也表明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意志。對憂傷和痛苦的表也不僅僅是一種無助的感嘆和哀傷,而且也是表達不甘於忍受悲傷和痛苦、不甘於向命運屈服的一種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我憂傷,我痛苦,我無助,但我不願,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嚮往和追求,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能夠這樣去想、去做的個體,實際上並不“小”。從他無能爲力、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角度說,他是弱小的.;從他不願屈服於命運的擺佈、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說,他卻是了不起的。正因爲這樣,吟唱自己的內心憂傷和痛苦,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經意地這樣做,然而其內心深處的動機卻昭然若揭。整個人生就如一場戰爭。活着就會被迫捲入這場戰爭之中,就會有憂傷、痛苦、煩惱,恐懼、絕望、嚮往、追求、無助等等生存體驗。表達這些體驗的詩,本身就是動人的生存哲學。所以本課可以以探究的方式來深入解讀其中的奧祕。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研讀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2、培養學生由表及裏,抓住本質,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能自行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熟讀成誦。

2、從詩歌的時代背景,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鑑賞。

3、適當延伸拓展,啓發思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由表及裏,抓住本質,深入探究文本,由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進一步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並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難點:結合時代背景,瞭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爲國赴難中的家園之思。

四、教學過程步驟

教師行爲

學生行爲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1、提出預習要求。

2、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資料。

3、確定主題。

1、充分預習,提出問題,由組長收集問題,並組織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交老師。

2、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詩。 通過學生自己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深入預習,獨立思考,通過課前組織解決一般問題,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同時可以把簡單的問題提前處理而不佔用課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境導入

《論語》解讀八佾篇第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學生背誦《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則內容。

2、認真聽老師講解。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設想

經過近三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欣賞古代詩歌的初步能力,也養成了學習古代詩歌的一些習慣。這三首詩歌內容不同,風格相近,難度都不太大,學生基本能夠讀懂,只是每首詩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鑑賞的地方。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這三首詩歌,感知詩歌大意,然後採用提問、質疑、共同討論等方法,分析關鍵語句,理解詩歌意境,進而把握全詩的主旨。注意朗讀背誦,積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整體閱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教師範讀後,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雎 鳩 窈窕 參差 伊人 雞棲於桀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詩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詩歌重在體會,對於字詞意義不必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好。

三、探究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這三首詩,然後說說:這三首詩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2.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詩經》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等,請思考:《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運用這種手法起到了什麼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這兩首詩歌中都運用了景物描寫,請思考:—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各起到了什麼作用?

3.學生自由朗讀這三首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感情。

四、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選取後兩首詩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課後練習三的形式,將它改寫爲現代詩歌,或者一個散文片段,意境要優美,描寫要生動,字數不限。注意肯定學生作品中的優點,指出其中不足,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詩歌內容。

二、指導學生朗讀並背誦這三首詩

1.指導學生朗讀這三首詩。

(1)《關雎》朗讀指導:

首章是全詩的序,爲下文描寫君子追求淑女作鋪墊,朗讀時相對平靜;第二章寫出君子時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語句中流露出一種嚮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寫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讀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狀;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運用了反覆的手法,刻畫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樂與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種興奮和輕快的語調。

(2)《蒹葭》朗讀指導:

就整首詩而言,幾個章節結構相同,只是其中換了幾個詞語而已,增強了詩歌的韻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寫了一種悽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後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讀時要注意其中的感情變化,讀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讀指導:

這首詩較爲簡單,共兩章,用的是直接陳述的寫法,因此在朗讀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現婦人對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現婦人對丈夫的關心之情,同時,貫穿其中的是一種婦人的淡淡的怨情。

2.指導學生背誦這三首詩。

三、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首詩,並完成文後的題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歸日歸,歲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啓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歸日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糜使歸聘。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日歸日歸,歲亦陽止。王事靡藍,不遑啓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彼爾維何? 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牲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思考:

1.爲什麼說這首詩交織着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衛國的複雜心理?

2.請找出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說一說:末章“昔我”四句,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課文學習小結

五、佈置作業

附:關於《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譯。

蒹葭

河邊蘆葦青蒼蒼,白露已經結成霜,心中懷念這個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心中懷念這個人,就在河岸那一邊。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懷念這個人,就在河岸那一頭。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洲。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遠方,不知哪天役滿期。不知何時回家鄉?雞兒紛紛回窩來,西天暮靄遮夕陽,牛羊下坡進欄忙。丈夫服役在遠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遠方,沒日沒月別離長。幾時團圓聚一堂?雞兒紛紛上木樁,西天暮靄遮夕陽,牛羊紛紛下山岡。丈夫服役在遠方,曾否忍飢餓肚腸!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詩經》的基本常識及學習《無衣》《靜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

2、能夠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3、學習《氓》,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4、培養學生結合註釋,能初步讀懂詩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把握《無衣》《靜女》中的重要復唱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2、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品味詩歌語言的凝鍊性。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詩歌的藝術特色。如對《氓》中的比興手法的分析,就可讓學生討論明確。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發展學生思維。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詩經》的相關內容。

2、誦讀課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詩的內容提要。

[教學教程]

一、解題

先請學生結合以往學過的知識談談對《詩經》的瞭解,然後教師補充總結。

《詩經》分爲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又可分爲衛、鄭、秦、陳、檜、齊、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國風,共160篇,是各諸侯的土風歌謠,大多數是民歌,最富於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區的正聲雅樂,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諸侯朝會,31篇,“小雅”用於貴族宴享,74篇。“頌”是統治階級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又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二、指導學生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讓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2、指名學生朗讀

3、教師總結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4、可再指名同學朗讀,大家指正。

5、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遍課文,進一步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語調。如豈日/無衣?反問語氣,升調。

與子/同袍。肯定語氣,降調。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表現軍情緊急,快連)(感嘆,降調)

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藉助課下的註解,疏通詩歌內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將:願,請。咎(jiu):災禍。

賄(hui):財物。極度:標準。

德:心意、情意。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助詞,無實義

2靜言思之音節助詞,無實義

“於”通“籲”,于嗟,嘆息。“泮”通“畔”,邊岸。

“說”通“脫”,解脫。

《無衣》衣:上衣。袍:長袍,相當現在的鬥蓬或披風。

裳:下衣。

《靜女》俟:(si)等待。孌(luan):美好。

有:形容詞詞頭,無實義。“說”通“悅”。

懌(yi):喜愛。“歸”通“饋”,贈送。

荑(ti):茅草芽。洵(xun):誠然,實在。

2、概括三首詩的內容大意。

學生分四人一組討論後,明確:

《氓》是一首敘事詩,經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女主人公與“氓”從初戀,結婚到被遺棄的痛苦經歷。表達了她怨恨的感情和決絕的態度,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女性形象。

《無衣》是秦國人民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戰歌,是一首愛國歌曲。表現了士兵們同甘共苦,互相關心,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戰鬥意志和樂觀精神。

《靜女》寫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約會,表現了男青年對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詩經》中的三篇“風”,掌握了四言詩的誦讀節

奏,粗通了課文的內容,那麼課文的具體內容該怎樣理解呢?我們下節課共同探討。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氓》的情節。

2、《氓》的藝術表達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運用的對比方法。

[教學步驟]

一、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二、指名學生概括課文的內容提要。

三、整體把握課文。

1、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梳理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以四人爲一小組討論後,明確:《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戀愛——婚變——決絕”這樣的思路敘述的。

板書:戀愛(一、二章)

婚變(三、四、五章)

決絕(六章)

2、作者運用第一人稱順着婚戀三部曲的順序來寫,採用的是什麼樣的寫作方法?

明確:回憶和對比。

四、重、難點解決過程

1、學習“戀愛”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煉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明確: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約期相別

(3)提問:在這些場景中表現了兩人什麼性格?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麼樣的表現?

明確: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則溫柔、體貼。

“乘彼垣”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

“復關”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會“泣涕漣漣”一會兒“載笑載言”,足見對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4)提問:“爾卜爾筮”等四句表明戀愛終於有了結果。這是一段怎樣的姻緣?

明確:神靈顯示,這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孃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着女兒的幸福。姑娘帶着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青年。至此,一個完整的敘事段落結束。

(5)讓學生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這一段的感情基調如何

從女主人公的這段回憶來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們經常看到的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確:(板書)感情基調:熱情、幸福

不是。從她的回憶看,二人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學生朗讀一、二節。

2、學習婚變這一部分。

(1)小組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這一部分運用了什麼樣的表達手法?

明確:議論、抒情。

(3)提問: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後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這屬於一種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比興的藝術手法。

(4)提問:比興的藝術手法我們在初中就學過,請同學們回憶一直,舉一兩例並說說比興手法的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第三章以傳統的比興的開頭,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作貪食而快樂的小鳥,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於愛情。否則,結局悲慘,悔之晚矣。

第四章緊承上節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開頭就是“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下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後長期過着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卻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三、四章用起興的詩句,以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6)提問: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麼什麼作用?

明確:由前兩章的敘事轉入這一節的抒情和議論,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了明顯的停頓和隔離。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慘命運已經開始。

(7)提問:結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慮: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認識論的方法回顧了自己幾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確:(板書)悔恨、沉痛、但是不哀傷。

(8)齊讀這一部分。

3、研習“決絕”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

(2)提問:女主人公通過上文的回憶、自省,在這一章她做出了選擇,什麼樣的選擇?

明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這反映出她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板書)清醒、剛烈。

(4)提問:同學們可議一議,想一想,這一章用的是什麼樣的寫法明確:對比(板書)

(5)提問:把什麼同什麼作了對比?

明確:將昔日的“信誓旦旦”與今日的結局作對比。

(6)關於運用對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節還有多處,請同學們找一找,試舉幾例。

明確:氓婚前與婚後的態度形成對比。

女主人公與氓對婚姻的態度形成對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後的性格形成對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後的思想感情形成對比。

(7)齊讀第六章。

4、提問:從文中,我們可看出女主人公什麼樣的形象特點?

明確:(板書)勤勞、溫柔、堅強。

5、提問:女主人公在回憶往事和做出清醒的決擇時,並沒有做任何的修飾和渲染,那麼,是如何表達的呢?

明確:直接陳述。

教師補充:也就是用了“賦”的表現手法。關於“賦”的手法的運用,我們在初中就學過。如《木蘭詩》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6、提問: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你認爲“氓”是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於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繫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摯的,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愛,無情的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始亂終棄的人。

六、小結:

全詩大致按事實發展的過程敘述這一悲劇的始末。第三章爲全詩的轉折,詩中肯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及對比的手法,將抒情、敘事、議論熔一爐而增加了敘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詩韻律和諧,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們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們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則應遭到我們的唾棄。

七、作業

1、課後練習一、二。

2、背誦《無衣》《靜女》。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關於《詩經》的基本文學常識。

2、分清《詩經》中特有的語助詞和語氣詞,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的詞義與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變化,鑑賞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忠貞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落實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鑑賞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詩歌表達的“怨情”,準確把握女主的感情變化過程。

教法:

講授法、討論法、誦讀法、啓發法、多媒體展示法。

一、《詩經》相關常識。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詩經六義:風、雅、頌(體裁),賦、比、興(藝術手法)。四言詩,朗讀節奏:二二拍。

二、歌曲導入

1、課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歡這首歌嗎?爲什麼?這首歌講述的是一對情侶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特別是那句“愛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變,難道你不曾回頭想想昨日的誓言”,纏綿悽惻,令人動容。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也將要把我們帶入古代一個纏綿悽惻、充滿怨情的故事裏去。下面讓我們走進課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間究竟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由於年代久遠,要進入這個故事的話,需要我們先用現代漢語將這個用上古文言記錄的故事破譯出來。下面,進入破譯關。聽朗讀錄音,注意生僻字詞的讀音與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聽朗讀時用心體會女主情感的變化。

3、播放錄音後用多媒體顯示重點字詞的音、義。

氓之蚩蚩、夙興夜寐、垝垣、自我徂爾、湯湯、漸車帷裳、靡、口至、隰則有泮、于嗟鳩兮、猶可說也、載笑載言、體無咎言、匪我愆期、爾卜爾筮、以我賄遷、三歲食貧、將子無怒、無食桑葚。

重點:學生找多音字,教補充:將、裳、漸、載

通假字:匪、無、於、說

實詞:氓、夙、寐、靡、體、咎、愆、筮、賄、食貧、嗤

4、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情感變化。

5、這是一首敘事詩,大家注意找出敘事線索。敘事線索是什麼?

6、明確:女子的感情變化。具體來說就是女子的怨情變化。

7、下面我們進入故事來看,怨情變化的過程。

三、賞析課文

1、男生齊讀第一、二段,女生講述其大意。

2、這時女子的怨情還沒有出現,她追憶當年戀愛的甜蜜,幸福感洋溢於字裏行間。

3、這時女子的性格:熱情、溫柔、癡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實:抱布貿絲——醉翁之意不在酒。

5、女子是否答應?爲什麼?

6、明確:沒有,因爲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須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當的被認可的婚姻。但是,女子與氓約定“秋以爲期”,並且“將子無怒”,充分體現了女子的溫柔。

7、第二章,女子開始了又喜又憂的相思。“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望穿秋水,淚雨闌珊···笑靨如花——瞬息間的喜怒哀樂,只爲意中人的來去變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寫出了戀愛期間女子相思成災的種種心理。(簡要介紹卜、筮,當時的婚俗,是一種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齊讀,注意讀出第一章回憶時的渺遠、纏綿之感,似低低絮語。第二章熱戀要讀出熱情之感。

9、女生齊讀三四章。男生講述大意。

10、通過“比興”手法,從“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轉入議論,轉入“婚變”怨情開始出現。“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顏潤澤美麗,她和男子的愛情也十分滋潤。“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暗示女子容顏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愛情也逐漸進入枯竭。用“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比興,勸誡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愛情。因爲“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句話如何理解?請大家討論,再請一位男生來回答。

11、男生回答後,再請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總結:在以男子爲中心的社會裏,往往只有癡心女子負心漢。女子情感專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這是女子在婚後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愛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廣大的姐妹發出的呼喊,告誡她們千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每當讀到這幾句話,我都會心驚不已。這是受過怎樣的創傷劇痛纔會發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嘆啊?)

13、怨情產生後,女主怨的是什麼呢?請大家一起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14、“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她勤勞善良,不畏貧苦,與氓結婚後,真誠地把幸福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她一片癡情,品行也沒有什麼不對,而男子卻變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縱無度。女主的感情是憤怒、怨恨。

15、那麼女子的性格,通過這兩章她的自述,可總結爲:癡情(三歲食貧),勤勞、忠貞。男子的性格,對比可知:薄情、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齊讀,讀出回憶深入、深重痛惜、強烈憤慨之感。

16、生齊讀五六章,讀出第五章的歷歷數來的切責之聲,第六章的如泣如訴的哀嘆,齊讀幻燈片上的翻譯。這兩章畫面感很強,請大家想象一下,在腦海裏構築一下這兩幅畫面。一幅女子“靜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畫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圖。然後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

17、教總結:第一幅——是夜,她坐在牀上,眼淚婆娑,嘴角抽動着,只因忍着不讓淚掉落。修長而乾瘦的雙手不停地擺弄着衣角。心裏想着:初爲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這是怎樣的輾轉辛勞?爲只爲曾經對幸福的憧憬,爲了維護自己劃定的這個地牢——愛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勞,換來的卻是‘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於暴矣。’沒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傷,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親如兄弟者,不責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卻只譏笑自己。這世道是多麼不公平啊!

18、第二幅——一個憔悴女子佇立在淇水河畔,江風吹動她的裙角翻飛,髮絲有幾許散亂。此刻無數往事涌上心頭:這裏曾經是自己翹首盼望男子來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時無憂無慮地玩耍,男子發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獵獵江風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還傻傻地記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這樣付出又有什麼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長嘆,轉身翩然而去)

19、此時女子的性格發生了什麼變化?又可間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較之婚前發生了什麼變化?請大家討論後回答。

20、明確:女子——清醒、堅強、剛烈,男子——暴虐、卑鄙、無情無義。

四、至此,我們已經完整地解讀完了這個故事

那現在我們來回顧下這個故事的線索,女子的情感變化,在詩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提示,注意課文所用到的表現手法:賦、比、興,表現方式:記敘、議論、抒情的作用。)

五、生討論回答後教總結:

一、靈活多樣地運用了比興手法。

二、成功地運用了邊敘事邊抒情的手法,敘事、抒情、議論融爲一體。充分表現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卻,又無法徹底擺脫的矛盾心理。

三、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

六、小結:

《氓》敘述了一個古老的、至今還在無數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過女子自述中歡喜——悲傷——哀怨的感情變化,塑造了一個溫柔、癡情、善良然而卻深受不忠愛情的傷痛,之後變得清醒、堅強的女性形象。今天我們讀着兩千多年前的詩章,卻決不因爲時代的遙遠、題材的常見而厭倦。這正是因爲它並沒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發展,自然而然生成詩歌跌宕迴旋的佈局。其實,文學的真諦正在於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達最樸素的感情。由此我們也可以獲得啓迪,在我們寫作中,也應該拋去那些浮華的外表,用我們手中的筆,去展現真實的生活,表達內心最真摯的感情。

七、作業:

1、課後背誦並默寫全詩。

2、將本詩改寫成現代詩歌或小小說。

3、推薦閱讀《詩經》《人生若只如初見——古典詩詞的美麗與哀愁》,注意比較《詩經》以後的詩歌對其有何繼承和發展。

初三語文上冊《詩經》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瞭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4.瞭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教學時間]一課時

預習檢查:

瞭解了哪些關於《詩經》的文學常識?

文學常識介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爲《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爲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爲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爲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爲《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詩經·氓》

【教學目標】

1、通過本文,瞭解衛地的風土人情,體會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經歷。

2、瞭解課文的內容,熟悉課文中的人物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3、透過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獨特的內心體驗,總結人物的性格特徵。

4、學習獨特的語言表現手法,對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詞的含義和不同的表現方式。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步驟】

1、導入話題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不同的愛情故事,今天,讓我們走進遙遠的公元前的衛國,聆聽一個古老的故事,體會一下那時、那地,發生的那件事,讓我們走近他們,去親身感受一下這個傳唱了千年的愛情故事。

2、範文朗讀,熟悉生字詞義。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將子無怒乘彼垝垣

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于嗟鳩兮

無食桑葚隰則有泮猶可說也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淇水湯湯漸車帷裳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無與士耽

實詞

布:一種貨幣,並非註釋裏說的,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

匪:讀上聲,並非通假。

將:讀qiāng,願、請,如,《將進酒》。

乘:登上。賄:財物。

說:通“脫”。

漸:讀jiān,濺溼、浸溼。

爽:差錯。

極:標準。

德:心意、情意。

罔:無。

虛詞

以: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前“以”,用;後“以”,拿)

乘彼垣,以望復關(表承接,無義)秋以爲期(把)

其:其黃而隕(代落葉)其葉沃若(代桑樹)士貳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語助詞,無義)不思其反(你)之:主謂之間,舒緩語氣,無實義(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總角之宴)靜言思之(這件事)

活用

爾卜爾筮(卜、筮均爲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爲用龜板、蓍草占卦)士貳其行(數詞活用爲動詞,對…不專一)

成語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興夜寐。

3、學生自行朗讀,體會詩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討論。理清全詩層次

提問:這首敘事詩寫了這對男女婚姻過程的哪幾個階段?

明確:戀愛——婚變——決絕。

追問:結婚前後,詩中男女發生了什麼變化?

全詩分六章,第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複句)。

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後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後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着“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下面是全詩敘事結構和感情基調:

[板書]

(情節)戀愛婚變決絕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詩句)秋以爲期無與士耽亦已焉戰

載笑載言士貳其行

至於暴矣

(基調)熱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剛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虛僞熱情、善良、多情

婚後兇暴、蠻橫勤勞、剛強、清醒

感情不專、薄情寡義

總結:男女的不平等,不僅體現在政治上、經濟上,有時候還體現在性格上,但詩中女子的最後決絕,又使我們看到中國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這首詩運用了些什麼藝術手法,結合感興趣的詩句談談你的看法。

要點:

①回憶和對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後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後,“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後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後也形成了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後,“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於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有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等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於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②《詩經》開創比、興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後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爲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爲“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爲,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6、佈置作業:

1、再讀一遍課文,體會他們的故事。

2、用自己的語言設計他們另一樣的生活。

3、預習下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