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人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W 次

導語:對於李益這一人物,大家是否認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益人物介紹,供各位參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人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人?

李益(748-829),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鄭州。

  李益《寫情》學習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註釋

⑴水紋珍簟(diàn):編織着水紋花樣的珍貴竹蓆。思悠悠:思緒很多。悠悠:漫長,遙遠。“水紋”句寫獨宿無眠,回憶往事。

⑵佳期:本指好時光,引申爲男女約會的好時機。“千里”句是說,由於風雲突變,千里佳期一下子破滅了。

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不詳。蔣防《霍小玉傳》中說,李益早歲入長安應試,與霍小玉相愛,立下結爲終身伴侶的誓言。後來,李益回鄉探望母親,不料其母已給他和表妹盧氏訂婚。迫於封建禮教,他不敢違拗,霍小玉也爲此飲恨抑鬱而死。從此,李益“傷情感物,鬱鬱不樂”。但此詩與霍小玉是否相關有待考證。

鑑賞

這首詩藝術特點是以美景襯哀情。在一般情況下,溶溶月色,燦燦星光能夠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個沉浸在痛苦中的心靈,美對他起不了什麼作用,有時反而更愁苦煩亂。此詩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來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獨、悵惘之情更顯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此詩藝術上的另一特點是用虛擬的手法,來加強語氣,突出人物形象,從而深化主題。三、四兩句所表現的心情與外景的不協調,既是眼前情況的寫照,更預設了今後的情景。“從此無心”四字表示決心之大,決心之大正見其痛苦之深,終生難忘。“任他”二字妙在既表現出詩人的心灰意懶,又描繪出主人公的任性、賭氣的個性特點,逼真而且傳神。這種虛擬的情景,沒有藉助任何字面勾勒,而是單刀直入,直接表達虛擬的`境界,與一般虛擬手法相比,又別具一格。

  李益《聽曉角》學習

原文:

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

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捲入小單于。

 譯文:

拂曉時分醒來,映入眼簾的是滿地榆樹葉,原來昨夜下了濃濃的秋霜,使得榆葉紛紛墜落。軍中的號角聲在城頭響起,這時月亮還未落下,孤零零地掛在天邊。

邊塞遼闊無邊,就連大雁也飛不到盡頭。隨風傳來的曉角聲裏,吹奏的是《小單于》這首曲子。

註釋:

⑴曉角:一作“鳴角”。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⑵關榆:古代北方邊關城塞常種榆樹,關榆就是指關旁的榆樹。此句一作“繁霜一夜落平蕪”。

⑶漢月:一作“片月”。

⑷無限:一作“無數”。

⑸捲入:一作“吹入”。小單于:樂曲名。

賞析:

李益這首《聽曉角》載於《全唐詩》卷二百八十三。此詩旨在寫徵人的邊愁鄉思,但詩中只有一片角聲在迴盪,一羣塞鴻在盤旋,既沒有明白表達徵人的愁思,甚至始終沒有讓徵人出場。詩篇採用的是鏡中取影手法,從角聲、塞鴻折射出徵人的處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寫人,而人在詩中;不直接寫情,而情見篇外。

詩的前兩句“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是以環境氣氛來烘托角聲,點明這片角聲響起的地點是邊關,季節當深秋,時間方破曉。這時,濃霜滿地,榆葉凋零,晨星寥落,殘月在天;迴盪在如此悽清的環境氣氛中的角聲,其聲情該是多麼悲涼哀怨,這是不言而喻的。從表面看,這兩句只是寫景,寫角聲,但這是以沒有出場的徵人爲中心,寫他的所見所聞,而且,字裏行間還處處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首句一開頭,寫霜而曰“邊霜”,這既說明夜來的霜是降落在邊關上,也寫出了徵人見霜時所產生的身在邊關之感。次句在句末寫到月,而在月後加了一個“孤”字;這不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寫地上的人看到這片殘月時的感覺也是孤零零的。

長期身在邊關的李益,深知邊聲,特別是邊聲中的笛聲、角聲等是怎樣撥動徵人的心絃、牽引徵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邊塞詩往往讓讀者從一個特定的音響環境進入人物的感情世界。如《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云。“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從軍北征》詩云:“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裏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兩詩都是從笛聲寫到聽笛的徵人,以及因此觸發的情思、引起的反應。這首《聽曉角》詩,也從音響着眼下筆,但在構思和寫法上卻另有其獨特之處。它不像上述二詩那樣,前兩句之後接下去由角聲寫到傾聽角聲的徵人,並進而道出他們的感受,而此詩的後兩句卻是:“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捲入《小單于》。”原來詩人的視線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從天邊的孤月移向一羣飛翔的鴻雁。這裏,詩人目迎神往,馳騁他的奇特的詩思,運用他的誇張的詩筆,想象和描寫這羣從塞北飛到南方去的候鳥,聽到秋風中傳來畫角吹奏的《小單于》曲,也深深爲之動情,因而在關上低迴留連,盤旋不度。這樣寫,以雁代人,從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層地寫出了角聲的悲亢淒涼。雁猶如此,人何以堪,徵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