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成語管中窺豹的典故

成語管中窺豹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成語管中窺豹的典故1

成語管中窺豹的典故

【拼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

成語故事】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從小開始學習寫字、繪畫,聰明過人,深得父親的喜愛。一次父親的朋友及門生在玩骰子時,王獻之在旁觀看,說了一句“南風不競!”門生聽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窺豹,只看到一個斑點。”

【典故】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

【釋義】從竹管的'小孔裏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片面看問題

【相近詞】窺豹一斑、管窺所及、以管窺天

【相反詞】洞若觀火、一目瞭然

【成語舉例】向管中窺豹尋知外,坐井觀天又出來,運斧般門志何大,出削個好歹。 元·周德清《一枝花·遺張伯元》

【成語造句】

◎ 作爲一名觀衆,對人藝這座藝術大廈中的舞臺美術創作,只憑自己的直覺和感受,浮光掠影,走馬看花,不免管中窺豹,顧此失彼.與其他院團的舞臺一樣,人藝的舞臺美術創作,35年來走過來的是一條彎彎曲曲的路,留下了搖搖擺擺的腳印,包括單一的、概念的和人爲的腳印,其創作的面還有待於大大地開闊。

成語管中窺豹的典故2

[釋義] 從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痕。比喻沒有看到事物的全貌;只是片面瞭解。也比喻可以從觀察到的部分推測全貌。

[語出]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載庚申令:“議者或以軍吏雖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國之選……論者之言;一似管窺虎歟!”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正音] 豹;不能讀作“bāo”;

[辨形] 豹;不能寫作“貂”;

[近義] 窺豹一斑 管窺所及 以管窺天

[反義] 洞若觀火 一目瞭然

[用法] 有時跟“可見一斑”或“略見一斑”連用。一般作謂語、狀語。

[成語故事]

王獻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末子,十分聰明。長大後他也成爲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

有一天,他父親的幾個學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觀看的獻之竟然能夠給他人出謀,說上幾句行內話。哪知學生們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了(遂拂袖而去)。

“管中窺豹”、“拂袖而去”二成語皆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