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穿小鞋的詩詞典故

穿小鞋的詩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這句俗語和封建時代婦女纏足的陋俗有關。

穿小鞋的詩詞典故

史載南唐後主李煜,命人制作了3株6尺高的蓮花,描以金色,稱金蓮臺,令其宮女美妾以帛纏足,把腳纏成又小又彎的月牙兒,站在金蓮臺上跳舞。上行下效,從那時起就興起了婦女纏足之風。纏足後腳小,當然就要“穿小鞋”了。

從南唐到清末,千餘年來,我國漢族婦女一直因襲着以摧殘自己身體爲榮的纏足陋習,把腳纏成弓形,美其名曰“金蓮”。在封建時代,男女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雙方不得見面,怎知女方腳大腳小呢?所以,媒婆說媒時都要女方的鞋樣兒,請男方定奪。爲防受騙,男方同意了婚事就留下鞋樣,按照尺寸做一雙繡鞋連同訂婚物一併送至女家。成親時,新娘必須穿上這雙繡鞋(現在有的地方還殘留着姑娘結婚時在孃家換鞋穿的'風俗,不過已不是小鞋,也不是男方所送罷了)。如果當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就要丟醜。後來人們把這種風習逐漸引申到社會生活方面,“給人穿小鞋”這句俗語,也就流傳開來。

“穿小鞋”成爲打擊報復的代名詞卻始於宋代。據傳,北宋有個叫巧玉的姑娘,後母要把她嫁給又醜又啞卻家境殷實的孃家侄兒,巧玉堅決不從。後母惱怒,想整治她。恰逢有人給巧玉介紹了箇中意秀才,後母背地裏剪制了一雙很小的鞋送給男方。巧玉上轎那天,她怎麼也穿不上,一氣之下懸樑自盡。

後來,人們便把背地給別人使壞點子整治人的行爲或利用職權尋機置人於困難境地叫做給人“穿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