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高考文言句式考點知識梳理

高考文言句式考點知識梳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否定句、詞序(倒裝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結構(習慣句式)。除了“疑問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高考文言句式考點知識梳理

一.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麼、屬於什麼的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資也。(……也)

3.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劉備天下梟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類型)

5.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

6.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爲操後患。(爲)

8.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

9.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二.被動句

1.而君幸於趙王。(……於……)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3.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見……於……)

4.受制於人。(……受……於……)

5.爲天下笑,何也?(爲)

6.羸兵爲人馬所蹈藉。(爲……所……)(典型的被動句)

7.若屬皆爲所虜。(……爲所……)

8.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9.洎牧以讒誅。(無標誌。靠動詞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

三.疑問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問詞或否定詞而能發出疑問的句子叫疑問句。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安、焉)和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或歟、邪或耶)等。二者有時全用,有時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借否定詞“不”)

(2)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崤之戰》)

(借疑問詞“誰”)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

五.詞序(倒裝句)(主要有四種情況)

1.賓語前置(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例:A.莫我肯顧B.古之人不餘欺也

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

有兩種類型:(1)動賓結構(2)介賓結構。包括:代詞+介詞;賓語+介詞;方位名詞+介詞;是以結構(固定結構)。

例:A、豫州今欲何至?(動賓)B、沛公安在?(動賓)

C、國胡以相恤?(介賓: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賓:代+介)

E、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介賓:賓+介)F、一言以蔽之。(介賓:賓+介)

G、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介賓:方位名詞+介詞)

H、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結構)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標誌

例:A.何功之有哉?B.唯馬首是瞻。

④不規則類(爲了表達上的需要,把賓語前置了)

例: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B、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C、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也是屬於不規則的):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合否定句中的情況)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不屬於疑問句中的情況)

C.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不屬於否定句中的情況)

2.定語後置(定中倒裝句)(定語是用來修飾中心詞的)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

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定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後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

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例如: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高高的廟堂)(偏遠的江湖)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如:A、賦稅之繁重者。B、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例如:A、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詞+數量詞

例如:A、嘗貽餘核舟一。B、沛公兵十萬軍霸上。

3.介賓短語後置(狀語後置)

介詞短語後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後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例如:A、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B、王嘗語暴以好樂。

4.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這種句式常見於古漢語的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這個社會多可悲啊!)

練習: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練的語言,最講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賓語的省略、介詞的省略。

1.省略主語(①承前省②蒙後省③不規則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蒙後省)

③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不規則省略)

2.省略謂語(包括承前省和蒙後省)

例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蒙後省)

3.省略賓語(①省略動詞後的賓語②省略介詞後的賓語③省略兼語)

例如:①可燒()而走()也。(動賓)

②豎子,不足與()謀!(介賓)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省兼語)

4.省略介詞

例如:故久立公子()車騎中。又試之()雞,果如成言。

七.固定結構

1.不亦……乎?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爲“不是……嗎?”

2.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爲“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爲“對……怎麼辦”或“把……怎麼樣”

4.得無……乎(耶)?

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爲“該不會”“莫非”“恐怕”。

5.無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翻譯爲“恐怕……吧?”

6.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爲“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選擇關係。翻譯爲“是……還是……”。

8.……孰與……

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爲“與……相比”

9.何……爲?

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爲“爲什麼……呢?”“怎麼……呢?”

10.然則

表示連貫關係。翻譯爲“既然這樣,那麼”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嘆。翻譯爲:“何其”(多麼)、“一何”(這麼)。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爲?”(《崤之戰》)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專項練習

一、指出下面句式並翻譯下面的句子。

是時旱疫被吳越,民饑饉疾癘,死者殆半,災未有鉅於此也。天子東向憂勞,州縣推布上恩,人人盡其力。公①所拊循,民尤以爲得其依歸。所以經營綏輯先後終始之際,委曲纖悉,無不備者。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蓋災沴②之行,治世不能使之無,而能爲之備。民病而後圖之,與夫先事而爲計者,則有間矣;不習而有爲,與夫素得之者,則有間矣。予故採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爲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將使吏之有志於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

【註釋】①公:趙公,宋仁宗時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死後諡“清獻”。②災沴:災害,疾疫。

(選自《續古文觀止》)

(1)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

譯文:

(2)予故採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爲之識其詳

譯文:

(3)將使吏之有志於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推公之所已試

譯文: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

晉文公既定襄王於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①焉。王弗許,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爲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

庭、不虞之患。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先王豈有賴焉?內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祇而已,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採章,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王何異之有?”

“今天降禍災於周室,餘一人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餘一人,餘一人豈敢有愛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餘一人其流闢於裔土,何辭之有與?若猶是姬姓也,尚將列爲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將自至,餘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與百姓何?何政令之爲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餘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

【註釋】①隧:採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禮。

(選自《國語襄王不許請隧》)

1.指出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句()

A.王何異之有?

B.何辭之有與?

C.何政令之爲也?

D.餘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晉文公既定襄王於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

譯文:

(2)餘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與百姓何?

譯文: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爲寶。父死之謂何?

又因以爲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

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爲君憂。父死之謂何?或取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顯以致使於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爲後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選自《禮記檀弓下》《公子重耳對秦客》)

【註釋】晉獻公:重耳的父王。舅犯:重耳的舅舅子犯。子顯(韅):秦穆公的使臣。

1、下列句子不屬於倒裝句的一項是()

A、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

B、仁夫!公子重耳。

C、子顯以致使於穆公。

D、父死之謂何?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

(2)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爲君憂。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六載十月,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險固,吐蕃舉國守之,今頓兵其下,殺數萬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無,不如且厲兵秣馬,俟其有釁,然後取之。”帝意不快。將軍董延光自請將兵取石城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詔,而不盡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乃言於忠嗣曰:“大夫以愛士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雖迫於制書,實奪其謀也。何以知之?今以數萬之衆授之,而不立重賞,士卒安肯爲之盡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無功,必歸罪於大夫。大夫軍府充盈,何愛數萬緞帛不以杜其饞口乎!”忠嗣曰:“今以數萬之衆爭一城,得之未足制敵,不得亦無害於國,故忠嗣不欲爲之。今受責天子,不過以金吾、羽林一將軍歸宿衛,其次不過

黔中上佐。忠嗣豈以數萬人命易一官乎!”延光過期不克,言忠嗣沮撓軍計。帝怒,李林甫因使人誣告忠嗣,敕徵入朝,貶漢陽太守。八載,帝使哥舒翰攻石城堡,拔之。唐士卒死者數萬,果如忠嗣言。

(選自《王忠嗣》)

1.指出下面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

A.今頓兵(於)其下,殺數萬人不能克。

B.今受責(於)天子

C.(帝)不過以金吾、羽林一將軍歸宿衛。

D.敕徵(之)入朝,貶漢陽太守。

2.指出下列句子屬於賓語前置句的一句()

A.李光弼乃言於忠嗣曰。

B.何以知之?

C.彼無功,必歸罪於大夫。

D.士卒安肯爲之盡力乎!

3.翻譯下面的句子,並指出句式特點。

(1)大夫以愛士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雖迫於制書,實奪其謀也。

譯文:

(2)今以數萬之衆爭一城,得之未足制敵,不得亦無害於國,故忠嗣不欲爲之。

參考答案:

一、(1)他的措施雖然只是在短時間內實行,他的方法卻足夠傳給後人。(狀語後置)

(2)我特意到越地採訪,收集到趙公推行的一套辦法,很樂意把它詳細地記載下來。(狀語後置)。

(3)將使後來有心爲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災年的時候,能推行趙公已經試行過的辦法。(定語後置)

二、1、D(其他三個爲賓語前置句)

2、(1)晉文公在郟地使襄王復位後,周襄王用田地來賞賜他,文公謝絕接受,而請求允許他死後採用掘地道的天子葬禮。公既定襄王於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

(2)我又怎麼敢因個人私恩改變先王規定的重要制度,取辱於天下呢?那樣做,又怎麼對得住先王和百姓呢?

三、1、D(AC是狀語後置句,B是主謂倒裝句)

(1)雖然我的先生您恭敬地在傷心的服喪期間,居喪也不可太久,時機也不可失去啊,年輕人應該謀劃啊!”

(2)君王賞臉慰問流亡的人我重耳,(我)在父親死去居喪(的時候),不能參與到哭泣(表達)悲哀的喪禮中去,而讓您操心了。

四、1、C(省略成分是“餘”)

2、B(A爲定語後置句,其餘兩個不屬於倒裝句)

3、(1)您因爲愛惜士兵的緣故,不願意成就延光的功業,雖然被皇帝的命令所迫(而分兵給他),實際要耽誤他的計劃。(被動句)

(2)現在用幾萬士兵爭奪一座城,得到它不足以制約敵人,不得到它也對國家無害,所以忠嗣不願意做這事。(定語後置句)

小編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祝同學們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