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成語不自量力的典故

成語不自量力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量: 估量,估計。不能正確地估計自己的能力。源自《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成語不自量力的典故

春秋時期,在現在的河南省內有兩個很小的諸侯國,一個叫鄭國,一個叫息國。公元前712年,力量弱小的息國竟發動戰爭,進攻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要比它強得多的鄭國,結果被鄭國打得大敗。

當時,一些有見識的人由此看出息國將要滅亡了。他們指出: 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能不能達到,三不同鄰近的國家搞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明白,五不明辨罪過和責任究竟在誰。犯了這五條不應該犯的錯誤,那麼遭到失敗不是十分自然的嗎?果然,沒過多久,息國就被楚國吞併了。

根據這個故事,人們把“不量力”改成“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現使用此語,多指過高地估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