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練習閱讀習題(通用11篇)

練習閱讀習題(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快要考試了,不如做做題測一測自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語文閱讀練習題,歡迎大家閱讀!

練習閱讀習題(通用11篇)

練習閱讀習題 篇1

非洲沙漠的邊沿地區有一種螞蟻,以善於作窩著稱。它們的窩作在地面上,高達三米,甚至更高,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座小金字塔。這種螞蟻便稱爲塔蟻,它們的窩就叫蟻塔。也許古代非洲人正是從塔蟻那裏學會了建造金字塔。

塔蟻使用的建築材料最爲奇特,它們用自己的唾液拌和一種麪粉似的物質粘合而成,幹了就成爲堅實的塔壁,塔裏面洞房密佈,巷道四通八達。特別奇妙的是這些建材還可以吃。碰上惡劣的氣候,如久雨沉綿,無法外出採集食物而貯藏的食品又已告馨,塔蟻們就吃掉一部分建築,待氣候好轉時再行補葺,真是妙不可言。

塔蟻世界是一個封建社會,裏面階級分明,建造蟻塔採集食物,全是工蟻們的事。公蟻和母蟻負責生育。特別是那些公蟻們,只一味享受現成,是決不參預勞動的。

當公蟻的數量還少於工蟻的時候,塔蟻王國的生存就維持發展。公蟻孳生很快,經過幾年時間,就大大超過工蟻的數量。公蟻們把庫存的食物全部吃光以後,就瘋狂地齧食蟻塔本身,慢慢地把裏面全部蛀空。一旦發生突然變化--而這種變化是必然要發生的--比喻突受暴風驟雨的襲擊,蟻塔就會立即崩塌,瞬息之間整個建築就成了塔蟻王國的墳墓。殘存的塔蟻四散奔逃,再重新組合,慢慢地尋找地方建設新的蟻塔。

1.短文第()自然段說明了“塔蟻”名字的由來。

2.“蟻塔”的最大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蟻主要負責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篇短文向我們介紹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一

2. 住、吃

3.建造蟻塔、採集食物

4.介紹塔蟻的由來和塔蟻的奇妙建築以及塔蟻的生存方式。

5.①舉例子 ② 列數字 ③ 打比方

練習閱讀習題 篇2

熊召政

(1)黃昏有時是一個錯誤。譬如觀飛瀑,黯淡的光線使你無法領略飛騰的氣勢;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陽光,無法縱馬馳騁,只好入室把盞,醉裏挑燈看劍了。但有時,黃昏又是一個不可複製的美麗。譬如暮靄降臨時,桂子樹下情人的相擁;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環水曲的湖上。

(2)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鏡泊湖的遊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陽在波浪中書寫活潑的禪機。

(3)還是讓我們先來欣賞鏡泊湖的黃昏吧!

(4)用地質學家的說法,鏡泊湖屬於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僅比瑞士的日內瓦湖低了25米。所謂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鏡泊湖乃牡丹江的故道。造物主卻趕着青山打了一個滾,牡丹江被截斷,只好改道而走。於是,一座美麗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長白山支脈張廣才嶺的腹部。

(5)既是牡丹江的故道,鏡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樣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橫無際涯的感覺。它雖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最窄處只有300餘米。惟其曲折,我們才能見到別緻生動的景色……

(6)下湖時,已經五點多鐘,枕着山脊的夕陽,已經不再熾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細細地觀察它,看它像太極圖一樣散發的光暈。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質,在飼養着那一雙旋轉不息的陰陽魚。被陰陽魚啄剩的光粒,散散地灑落湖中,它們飄蕩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7)遊船入浦深深,船頭向東,切開的是漸漸凝集的暮色。兩岸的青山,將蔥蘢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寧靜。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卻是窮追不捨。船頭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陽中窮極變幻。不知爲何,這情景讓我想起阮籍的詩句:“朝爲媚少年,夕暮成醜老。”我不明白,放逸與縱酒的阮步兵,爲何心境如此蒼涼。中唐的李商隱吟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雖然含蓄一點,也是過分地感傷。這兩位詩人,均生存於中國的禪宗誕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禪家參透生命。

(8)大凡美的東西,莫不都轉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內的東西,纔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陽由猩紅變成淡紅時,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種境界,都是無法替代的歷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溫度。既是燦爛,也是淡泊。就像這鏡泊湖,成爲河道時,它流得歡暢;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遙。

(9)不知不覺,三分之二的夕陽,已經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彎,似乎激情更爲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暈,金燦燦的更爲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爲璀璨。這最後的輝煌實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應該拍下這一幀照片,於是撳下快門……

(10)剎那間,夕陽完全沉沒,湖上的金光也驟然收盡。我撿拾剛纔拍攝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畫面一出來,我驀然發現:瀲灩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彌勒佛,正衝着我微笑。

18、你怎樣理解第(2)段加點詞語“禪機”的內涵,請結合全文內容說明。(4分)

19、請結合文章概括第(5)段中“別緻生動的景色”的內容。(6分)

20、阮籍和李商隱的詩句具有怎樣的特點?從原文中各選一個詞語概括。作者爲何要引用他們的詩句?(6分)

21、最後一句“瀲灩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彌勒佛,正衝着我微笑”在文章中有何作用?(4分)

練習閱讀習題 篇3

肥沃的關中平原,從頭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 九都鋪着日漸加厚的小麥的綠氈。而到了清明節呢,農諺說:“清明麥子埋老鴰。”於是,田野處處,是厚可盈尺的綠絨被了。“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塊又一塊的綠絨被,綠光閃爍,好不喜人。從此小麥就可着勁兒長了,那綠絨被便膨起來,膨起來,一天一個樣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濤聲震響。忽然有那麼一天,麥梢兒迎風搖擺,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樣的顏色。麥梢兒的變化是一種信號,它觸動了每一個莊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歡最美的,卻是婆娘們的心。

婆娘,關中農村特有的稱謂,把自己的一顆心分成了兩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孃家。婆娘負重最多、愛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這不,看見麥梢兒黃了,她們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孃家的麥田,都準備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孃和兄嫂弟妹,同時分享孃家麥子即將成熟的歡樂。於是,她們都忙碌起來了:蒸饃饃,烙鍋盔,採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們,由着她們的心性。咱關中俗話說:“麥梢黃,女看娘”呀!這種風俗輩輩沿襲。她們小曲悄唱,加緊了手中的活兒。手疾腳快地找籃籃,裝禮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這樣。她們恨不得轉眼間就能撲到親孃的懷裏。

於是,麥黃天,人們都驚歎關中路,廣漠的田野上,到處閃耀着看麥熟的婆娘的身影。她們的肌膚有的粉紅,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蘿蔔般的細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搖曳多姿,風情萬種。於是,這麥黃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黃的色塊,她們是紅的綠的花的盪漾的曲線。色塊有了曲線喜悅的旋律,曲線有了色塊成熟的神韻,而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麼藍,那麼純,佈滿麥田的大地顯得更黃了。大地煥發出我們民族的原色,它那麼豐盈,那麼輝煌。婆娘們就走在那原色之中。豐收在望,莊稼人被它所燃燒,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飄蕩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們踏着秦腔的節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這是來自《詩經》的聲音。婆娘們雖然不懂得《詩經》,但這聲音,早就存於她們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們在走。奔着娘,她們在走。她們粘着輕塵的布鞋、皮鞋、膠鞋,踩下急切的腳印,千姿百態,南來北往地撒佈在曠野,一如總也開不敗的夏的花朵。

一片勝似一片的麥子,常常逗引得她們停下腳來。她們被關中大豐收的景象撩撥得暈暈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處,以爲自己嗅到的已是孃家麥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這哪是孃家的麥地呢,便獨個兒笑了起來,如歌似地燦爛。但絕不吝惜潑出去的情意,孃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說麼,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農民是一家。是的,也應該爲別人喜歡喜歡。何況,孃家地土好,人又勤,麥子一定不會比這兒差,也應該提前爲之開懷一樂了。

滿懷的麥香,滿心的快活,滿鬢角的汗珠,滿眼睫的光。她們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風鈴。正幹農活的男人們都知道她們是幹什麼去的,都爲她們而感到自豪和充實。婆娘們喜滋滋地邁開腳步。現在,娘正在做什麼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樹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麼?一定是風風火火地聯繫收割機去了,但他這兩天會早早地趕回家的。爹孃都上了一把年紀了,女兒多麼想多住上幾天,好給他們湊一把力,把麥子顆粒不剩地收到囤子裏頭。這期間一定要儘量多幫爹孃幹一些事情,比如縫縫補補呀,比如領着患老年病的爺爺上醫院診治呀。可是,爹又會厲聲吼叫:“哪有這種情理?”娘也會柔聲相勸:“聽你爹的話,回去吧。麥忙天,誰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們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裏有多少牽掛啊!

腳下的這條路,已經走過百遍千遍了,卻愈走愈親切,愈走愈愛走。而且總是一邊走一邊在心裏悄悄呼喚:娘啊娘啊,我回來了!無邊麥田的金黃的底色,她們的腳步編織着一幅既古老又鮮活的關中農村的風俗畫。她們望着麥子,她們也是麥子,裝飾着田野。她們急匆匆地前行,她們心靈的麥芒在前行中,輻射出最亮麗最動人的光彩。

閱讀題:

1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看麥熟”是文中所描寫的民間風俗,它展現出關中婆娘的萬種風情,也是文章敘事、寫人、抒情的線索。

B.作者筆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們熱情洋溢、充滿活力,丈夫、公婆通情達理,娘溫和善良,爹嚴厲無情。

C.文中所引《詩經》的內容,表達念念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的情感,作者藉此含蓄揭示了“看麥熟”這一風俗的內涵。

D.本文以飽含感情的筆墨,表達了作者對關中大地豐收景象的無限喜悅之情,從而鮮明地突出了歌唱豐收的主題。

E.關中婆娘看麥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動鮮活的風俗畫,散發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充滿了無限的詩情畫意。

17.文中反覆描寫了關中大地麥熟的景象,請簡要分析其作用。(6分)

18.文章結尾說,“她們心靈的麥芒在前行中,輻射出最亮麗最動人的光彩”,對這句話你如何理解?請簡要作答。(5分)

19.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衆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請概括本文“看麥熟”這一民間風俗的特點,並聯系你的閱讀積累或生活見聞,談談你對民俗文化的認識與思考。(不少於200字)(10分)

練習閱讀習題 篇4

(1)這一次的旅行使我更瞭解一個名詞的意義,這個名詞就是:朋友。

(2)七八天以前我曾對一個初次見面的朋友說:“在朋友們面前我只感到慚愧。你們待我太好了,我簡直沒法報答你們。”這並不是謙虛的客氣話,這是事實。說過這些話,我第二天就離開了那個朋友,並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機會再看見他。但是他給我的那一點點溫暖至今還使我的心顫動。

(3)我的生命大概不會很長久罷。然而在短促的過去的回顧中卻有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和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點光彩。這盞燈就是友情。我應該感謝它。因爲靠了它我才能夠活到現在;而且把舊家庭給我留下的陰影掃除了的也正是它。

(4)世間有不少的人爲了家庭拋棄朋友,至少也會在家庭和朋友之間劃一個界限,把家庭看得比朋友重過若干倍。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也曾親眼看見一些人結婚以後就離開朋友,離開事業……

(5)朋友是暫時的,家庭是永久的。在好些人的行爲裏我發現了這個信條。這個信條在我實在是不可理解的。對於我,要是沒有朋友,我現在會變成怎樣可憐的東西,我自己也不知道。

(6)然而朋友們把我救了。他們給了我家庭所不能給的東西。他們的友愛,他們的幫助,他們的鼓勵,幾次把我從深淵的邊沿救回來。他們對我表示了無限的慷慨。

(7)我的生活曾經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們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愛,多量的歡樂,多量的眼淚分了給我,這些東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這些不要報答的慷慨的施捨,使我的生活裏也有了溫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們>。我並不曾說過一句感激的話,我也沒有做過一件報答的行爲。但是朋友們卻不把自私的形容詞加到我的身上。對於我,他們太慷慨了。

(8)這一次我走了許多新地方,看見了許多新朋友。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忙着看,忙着聽,忙着說,忙着走。但是我不曾遇到一點困難,朋友們給我準備好了一切,使我不會缺少甚麼。我每走到一個新地方,我就像回到我那個在上海被日本兵毀掉的舊居一樣。

(9)每一個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樣苦,怎樣簡單,也要慷慨地分一些東西給我,雖然明知道我不能夠報答他。有些朋友,連他們的名字我以前也不知道,他們卻關心我的健康,處處打聽我的“病況”,直到他們看見了我那被日光曬黑了的臉和膀子,他們才放心地微笑了。這種情形的確值得人掉眼淚。

(10)有人相信我不寫文章就不能夠生活。兩個月以前,一個同情我的上海朋友寄稿到廣州《民國日報》的副刊,說了許多關於我的生活的話。他也說我一天不寫文章第二天就沒有飯吃。這是不確實的。這次旅行就給我證明:即使我不再寫一個字,朋友們也不肯讓我凍餒。世間還有許多慷慨的人,他們並不把自己個人和家庭看得異常重要,超過一切。靠了他們我才能夠活到現在,而且靠了他們我還要活下去。

(11)朋友們給我的東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將怎樣報答他們呢?但是我知道他們是不需要報答的。

(12)近來我偶爾讀朋友的書,看見了這樣的話“消費乃是生命的一個條件......世間有一種不能跟生存分開的慷慨,要是沒有了它,我們就會死,就會從內部乾枯。我們必須開花。道德、無私心就是人生的花。”

(13)在我的眼前開放着這麼多的人生的花朵了。我的生命要到甚麼時候纔會開花?難道我已經是“內部乾枯”了麼?

(14)一個朋友說過:“我若是燈,我就要用我的光明來照徹黑暗。”

(15) 我不配做一盞明燈。那麼就讓我做一塊木柴罷。我願意把我從太陽那裏受到的熱放散出來,我願意把自己燒得粉身碎骨給人間添一點點溫暖。

朋友閱讀題目: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①謙遜( ) ②顫( )動

③凍餒( ) ④施與( )

2.給文中拼音處填上適當的漢字。

① cánkuì( ) ② mèi( )了良心

③ wán( )救 ④ 真zhì( )

3.文中第⑶段,把“友情”比作“明燈”,“明燈”的作用是什麼?(用原文語句回答)

4.第⑺段中,加點的詞“它們”指代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用原文語句回答)

5.第⑸段中寫到:“朋友是暫時的,家庭是永久的。”作者對此持什麼態度?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6.如何理解第⑽段中“靠了他們我才能夠生活到現在,而且靠了他們還要生活下去”一句的含義?

7.第⑾段中作者說“朋友們給我的東西太多太多了”,然而“他們是不需要我報答的”,這是怎樣一種友情,表現了朋友怎樣的思想境界?《朋友》閱讀答案

8.結合本文談談對“道德,無私心就是人生之花”一句的理解。

9.爲什麼作者在文章結尾說“我不配做一盞明燈,那麼就讓我來做一塊木柴罷”?

10.讀完此文,結合自己的認識,用一組排比句描述你對“朋友”的理解。

11.有人認爲“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然而巴金的朋友“常常顯露了大量的慷慨”,又不需要報答。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兩種人生觀的認識。

練習閱讀習題 篇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粉絲”這個概念對公衆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現實生活中,普通人不太可能擁有自己的“粉絲”,更多的情況下是別人的“粉絲”。但是,在微博世界中,任何一個普通用戶都會有“粉絲”,甚至有大量的“粉絲”。一名微博用戶發佈的微博信息會被自己的“粉絲”直接看到,也會收到來自“粉絲”的回覆與評論,還有可能被“粉絲”轉發,這都給了普通用戶一種“明星”般的體驗。另外,對於那些現實生活中的公衆人物而言,他們則需要將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關注度繼續在微博世界中延展。

微博“粉絲”具有非專一性。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崇拜或迷戀的對象往往數量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戶常常會成爲很多人的“粉絲”。在現實世界中,當A與B兩位公衆人物之間出現競爭、不和或是對立關係時,A的“粉絲”羣體與B的“粉絲”羣體的態度、選擇往往是涇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A、B的“粉絲”羣體成員則很有可能出於某些原因,同時成爲對方偶像的“粉絲”。

微博“粉絲”具有非崇拜性。既然“粉絲”是“迷”的意思,那麼一般而言必然帶有對對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絲”在這一點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一位用戶成爲另一位用戶的“粉絲”,或許是出於對對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並非如此。登錄微博之後,顯示出的頁面幾乎都是你所關注的用戶發佈的微博信息,因此,如果你想知道某一個人發佈的信息,就要首先成爲他的“粉絲”,這是由微博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要想知道一個人發佈的信息、狀態,與對一個人表示崇拜、迷戀之間,還是存在很大區別的。而這兩種情況在微博中卻天然地合二爲一了。概言之,微博“粉絲”的關注行爲並不一定出於崇拜心理,有時僅僅出於好奇而已。

微博“粉絲”對關注對象也具有攻擊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戶都受到過自己“粉絲”的攻擊。心理學家把“攻擊性”定義爲想要給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爲傾向。微博“粉絲”呈現出的攻擊性。最爲特殊的一點就是,其攻擊範圍有時包括“關注”對象,這是微博“粉絲”與普通“粉絲”之間較爲明顯的區別。一般而言,“粉絲”是不會對自己的偶像進行指責、攻擊的。既然“粉絲”帶有“迷戀”的含義,那麼他們就不但不會批評偶像的缺點,甚至會對偶像的不足、過失視而不見並加以袒護。但是,微博“粉絲”表現出來的有時就不是單純的迷戀,有的用戶恰恰是爲了對一些人進行攻擊纔對其“關注”,以便在第一時間瞭解其言行,進而做出快速的指責。從盲目崇拜到盲目攻擊,微博“粉絲”羣體使我們對“粉絲”的理解多了一層含義。換言之,從微博“粉絲”開始,某個“粉絲”羣體內部不再是鐵板一塊的同一陣營,而開始出現了相互對立的分化。

(摘編自靖鳴、王瑞《微博“粉絲”:虛擬公共領域的輿論新軍》)

6、.微博“粉絲”與現實生活中的粉絲有何不同?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現實中的粉絲往往只迷戀或崇拜一個或少數的幾個人,但微博粉絲卻往往是很多博主的粉絲。

B、微博“粉絲”與現實生活中的“粉絲”,雖然都叫“粉絲”,但內涵不同。微博“粉絲”不一定是微博用戶的迷戀者,而現實生活中的則一定是。

C、現實中的粉絲之所以會成爲粉絲往往是出於對關注對象的崇拜,而微博粉絲不是出於對博主的崇拜,而是出於好奇,甚至是爲了攻擊對方。

D.微博“粉絲”對博主發佈的信息,往往進行回覆、評論或轉發,這使得博主得到一種“明星”般的體驗,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微博“粉絲”成爲某一博主的粉絲後,也可能成爲與該博主存在對立關係的其他博主的“粉絲”。他們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絲”。

B.現實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絲”,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個個有“粉絲”。只要博主發出信息,他的“粉絲”們就能看到並且作出反應。

C.微博世界和現實生活中,公衆人物擁有粉絲的情況不同。微博世界中,他們即使有對立關係,也可能擁有相同的粉絲,這在現實世界中則不可能。

D.微博“粉絲”雖然叫“粉絲”,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粉絲”僅僅是因爲需要了解某個博主發佈的信息、狀態,才成爲他的“粉絲”。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微博世界,對於博主的崇拜、迷戀和對於博主發佈的信息的關注可以天然地合二爲一。而有時候,成爲某人的“粉絲”也是情非所願,只是爲了解其信息。

B.微博的普通用戶有自己的“粉絲”,甚至大量“粉絲”;現實生活中的公衆人物,更可以藉助微博延伸其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擴大其知名度和受關注度。

C.在傳統媒體時代,人們想要了解明星的一舉一動,常常寄希望於大衆媒體的新聞報道。但到了微博時代,普通人可以通過微博與明星進行“近距離接觸”。

D.有的微博“粉絲”在自己的關注對象發佈信息後快速作出指責,主觀上是惡意的,他們對該關注對象不再“迷戀”,可以說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參考答案:

6、【答案】C 【解析】“微博粉絲不是出於對博主的崇拜,而是出於好奇,甚至是爲了攻擊對方 ”不對,微博“粉絲”的關注行爲並不一定出於崇拜心理,有時僅僅出於好奇而已。

7、【答案】C 【解析】“這在現實世界中則不可能” 絕對化,原文是“往往是涇渭分明的”。

8、【答案】D 【解析】“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理解不當。微薄的“粉絲”有時不是單純的迷戀,恰恰是爲了對一些人進行攻擊,所以無所謂兩個極端。)

練習閱讀習題 篇6

《陋室銘》

一.

1.本文是託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託之物是什麼嗎?

2.本文用什麼比喻陋室,又用什麼類比陋室?

二. 默讀,探究下列加橫線詞語的意思。

1.有龍則靈(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簾青( ) 5.鴻儒( ) 6.白丁( )

7.無絲竹之亂耳( )( ) 8.調素琴( )

9.無案牘之勞形( )( ) 10.閱金經( )

三. 反覆朗讀並背誦,充分感受作者寧靜致遠的情懷。

1. 本文從幾個層面來展現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 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別運用了比喻和類比手法,其意圖是爲了強調什麼?

3. 默寫“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

一.基礎知識填空。

1.《陋室銘》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銘是一種文體,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後來發展爲一種 的文體,用來記述事實、功德的文字,述公記行、有時也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體,這種文體有 的特點。

3.《陋室銘》大量使用“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樣的句子,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使用的是 的修辭方法。

二.翻譯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別是

之的用法: A、助詞“的” B、代詞 C、動詞,“往,到” D、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E、賓語提前的標誌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遠近( ) C.漁人甚異之(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膚( )G.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

四.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給畫線句加上標點。

2. 下列句子,朗讀停頓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 )

3.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4. C.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D.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願望和

的生活情趣。這這篇短文采用了 的寫法

5.選出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 )

A.“龍”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渲染了居室恬靜的氣氛。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表現了作者對知識分子的歌頌,對無學問之人的鄙薄。

D.“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反映了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6.文中說“斯是陋室”,而結尾卻說“何陋之有”,到底這屋子陋還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對偶句創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練習閱讀習題 篇7

《五柳先生傳》《馬說》練習題

一、閱讀《五柳先生傳》,完成文後各題:

1、填空:

(1)本文是一篇 (體裁),作者 ,字 ,號 ,世稱靖節先生, (朝代)著名詩人,我們在上學期曾學過他的散文《 》。

(2)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讚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嗜( )酒 輒( )盡 吝( )情 短褐( )

晏( )如 簞( )瓢( )屢( )空 黔( )婁( ) 汲( )茲( )儔( ) 觴( ) 歟( )

3、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何許( )人 造( )飲輒( )盡

親舊( ) 儔( ) 不詳( )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好讀書,不求甚解。

(2)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3)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

(4)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5、選擇題:

(1)選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A.茲若人之儔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無懷氏之民歟? D.葛天氏之民歟?

(2)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譯文:因爲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用它做了自己的號。

B或置酒而招之。譯文:有時就擺了酒叫他來喝。

C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譯文:他去了就要喝得盡興,約定一定喝醉。

D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譯文: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3)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每有會意(心領神會) B環堵蕭然(空寂)

C曾不吝情去留(捨不得) D銜觴賦詩(酒杯)

6、“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

7、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8、怎樣理解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

9、“親舊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什麼?先生與“親舊”的關係如何?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10、怎樣理解“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的含義?

二、閱讀《馬說》,完成文後各題:

12、填空:

(1)《馬說》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 家;被後人譽爲 “ ”之首

(2)文章借用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運用 的手法,食馬者喻指 ,千里馬喻指 ,伯樂喻指 , 抨擊了 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 之情,作者希望統治者

13、用原文填空。

(1)、《馬說》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係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

(13)、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

(14)、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徵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

(15)、寫千里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徵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

(16)、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

(17)、美往往存在於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爲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使其遭受不應有的遭遇,使我們爲之遺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祗( ) 駢( ) 不外見( ) 食( )馬者

槽( )櫪( ) 一食( )或盡粟( )一石( )

15、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祗( ) 駢死( ) 策( )之不以其道( )

執策( )而臨( )之

1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

通 ,含義: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 ,含義: ; 通 ,含義:

④其真無馬邪

通 ,含義:

17、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8請寫出兩個含“馬”字的成語

⑴ ⑵

19、用“/”標出下列句子的停頓。

食 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裏 而 食 也

20、選擇正確的答案:

(1)才美不外見 ( )

A.(千里馬)的本領和美好的素質就表現不出來。 B.(千里馬)的才能與外貌就顯露不出來。

C.他的本領和優秀的品質就表露不出來。

(2)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飼養人使千里馬嘶叫,卻不能夠領會它嘶叫的意圖。 B. 飼養人聽千里馬嘶叫卻不懂它的意思。

C.千里馬爲自己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嘶鳴,可是飼養人並不懂得它嘶鳴的意思。

D. 飼養人吆喝千里馬,卻不能使它領會吆喝的意思。

(3).這篇文章的主旨是: ( )

A.論證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B.借千里馬爲喻對封建統治者“不知馬”,埋沒人才的行爲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現自己懷才不遇之嘆。

D.這是一篇談養馬經驗的文章,目的是要使養馬人懂得如何養好千里馬。

連線中考:

一、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①表明造成千裏馬“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③表達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④本文作者託物寓意,諷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達了自己痛感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二、閱讀文言文,回答下列問題

1.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應有的兩處停頓。

食 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裏 而 食 也

2.對文章的中心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 天下無馬。 B.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C.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D.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與“不以千里稱也”一句相同的一項是()

A 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現人風者得焉

C.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爲

4.對“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理解正確的~項是()

A 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證明它們的存在有先有後。

B 有了伯樂纔會有千里馬,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着決定作用。

C.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沒有千里馬也就沒有伯樂,說明他們彼此依存。

D.雖然世上有伯樂,但不如千里馬多,說明伯樂難得。

5.文章借有關伯樂與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封建統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將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而以伯樂喻指___________,集中抨擊的社會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6這篇文章託物寓意,抨擊統治者的錯誤行爲。但作者沒有正面闡明該怎麼做。參照最後一節,你認爲他主張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7.《馬說》的標點符號是現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馬也”,應用問號結束。請根據文意表明你的看法,並說明理由。

三、《馬 說》答題:

7.本文作者是 , 代文學家。(2分)

8.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之不能盡其材 B.故雖有名馬 雖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屋舍儼然 D.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策之不以其道

9.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0.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四、

9.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10.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爲什麼?(4分)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對“千里馬”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五、 (節選自韓愈《馬說》)

1.對上文第二段的4個“食”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1和2讀音相同,意義不同。B.1和4讀音不同,含義也不同。C.2和 3讀音相同,含義也相同。

D.3和4讀音相同,含義不同。

2.《馬說》託物寓意,抨擊當時“食馬者”“不只馬”的錯誤行爲。但韓愈沒有從正面闡明應該怎麼做。參照第三段,你認爲他主張怎麼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才?

3.〈〈馬說〉〉的標點符號,是現代人加的。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馬也”,應該用問句(?)結束。請你細讀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並說明理由。

17.解釋文中加點的詞。(3分)

或: 食: 等:

18.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19.根據選文,說說千里馬被辱沒的原因。(3分)

參考答案:

1、(1)傳記(自傳) 陶淵明 元亮 五柳先生 東晉 《桃花源記》

(2)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 率真自然,安貧樂道,不慕榮利

2、shì zhé lìn hè yàn dān piáo lǚ qián lóu jí zī chóu shāng yú

3、處所 到,往 就 親戚朋友 同類,輩 詳細地知道

4、(1)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 (2)不爲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

(3)從這話看來,他該是五柳先生一類人吧?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爲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4)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5、(1)B (2)C (3) A

6、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於富貴”。

7、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志趣:一是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二是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三是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通過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閒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8、這是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而要求真諦。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也說明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9、“此”指代的是“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五柳先生與親舊的關係甚爲密切,從他們常置酒招待五柳先生,五柳先生解懷暢飲不講客套可以看出來。

10、不僅寫出陶淵明安於貧困,而且含蓄地說明作者以古賢顏回自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謂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11、喜歡。因爲五柳先生是一個率真自然,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的人。

不喜歡。雖然五柳先生對當時混亂、醜惡的現實有清醒的認識,但他卻選擇了逃避,借酒消愁,安於現狀。

12、(1)韓愈 唐 文學家 “唐宋八大家” (2)託物寓意 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人才 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 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

封建統治者應當善於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13、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有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係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11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2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13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5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徵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6寫千里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徵的句子是:一食或盡粟一石。 17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8美往往存在於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爲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使其遭受不應有的遭遇,使我們爲之遺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19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5.本文采用“託物寓意”的寫法。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有喻指 “千里馬”指 人才; “伯樂”指 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 “食馬者” 愚妄無知,平庸淺薄封建的統治者 。 6.第—段文字說明了什麼?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

14、zhǐ pián xiàn sì cáo lì shí sù dàn

15、只是 並列而死 鞭打 正確的方法 鞭子 面對

16、(1)“見”通“現”,表現。(2)“食”通“飼”,餵養。 “材”通“才”,才能。(3)“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17、(1)也只是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裏,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2)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3)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18、馬不停蹄 馬齒徒增 馬到成功 馬仰人翻 馬革裹屍 馬失前蹄 馬首是瞻

19、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1)A(2)B(3)B

21、統治者昏庸淺薄,世上缺少識別人才的伯樂。

22、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認爲千里馬自身素質更重要。千里馬應具備自我推銷能力,不應一味等待伯樂賞識,應主動尋找機會。

23、首先,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堅強的意志;其次,應該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這樣你就能在競爭中游刃有餘;再次,還應該具有毛遂自薦的勇氣,因爲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4、最需要的是民主寬鬆的政治環境和統治者的知人善用。

25、如:我認爲千里馬更重要。因爲社會發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馬正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試想如果沒有愛迪生髮明電燈,我們尋找光明的眼睛不知還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沒有那些羣策羣力合力的科學家,我們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奧祕。

練習閱讀習題 篇8

《煙》閱讀答案

[明]孟洋

湘流落口外,沙炯暮生煙。

杳杳千峯失,霏霏萬壑連。

鵲翻知浦樹,人語辨江船。

暗裏猿聲斷,愁深攪夜眠。

(1)詩中的前兩聯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分)

(2)這首詩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任選一種,對其藝術效果作簡要賞析。(4分)

(1)(2分)示例:描寫了湘江流水、迷濛煙霧、似乎消失了的羣峯、雲霧下的深谷,描繪了一幅幽靜迷濛的湘江煙雨圖。

(共2分。寫出景物1分,描繪畫面1分。)

(2)(4分)示例:動靜結合。如前兩聯寫了江水流動、濃霧升起和在煙霧籠罩下的羣峯以及連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動入靜,動靜相襯,營造了幽靜迷濛的氛圍,觸動了作者深深的憂愁。

(手法1分,舉例1分,賞析2分。如果從緣景生情、情景交融、遠近結合等角度賞析,言之成理亦可。)

練習閱讀習題 篇9

一、積累與運用

1.給加粗的字注音。

①迤西( ) ②酬和( ) ③譬喻( ) ④即物起興( )

⑤熹微( ) ⑥淳樸( ) ⑦龍吟鳳噦( )

2.根據意思寫出詞語。

①用詩詞應答。 ( )

②開頭先詠他物起興抒情。 ( )

③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

④形容陽光不強。 ( )

3.填空:

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____________。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場合各有側重,分別側重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

4.修改下列病句。

①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我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

5.根據上下文,填寫關聯詞語。

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嗓子通常並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啞帶沙,____________在這種環境氣氛裏,出口自然,____________唱什麼,____________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二、閱讀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後問題。

(一)

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對調子的來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彼此相去雖不多遠,卻互不見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用各種豐富譬喻,比賽機智才能。或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或互嘲互贊,隨事押韻,循環無端。也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當事人照例一本冊,滾瓜熟,隨口而出。在場的既多內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於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鬆快樂,拉着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不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裏去打鞦韆(用馬皮做成三丈來長的鞦韆條,懸掛在高樹上),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

6.概括這兩段的內容。

7.“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中的“這”指什麼?

8.“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無?“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指的是什麼?

9.文中畫線的句子運用了什麼描寫手法?起到什麼作用?

10.下面的兩首民歌分別屬於文中所提到的哪種方式?

①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英英採, 生下一個藍花花,實實的愛死人。

②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麼長長上天?哪樣長長海中間?什麼長長外外喲來,街前賣嘛?哪樣長長你跟前嘍。

(二)

聽民歌

①聽過民歌。

②陝北信天游、隴東花兒、江南田歌、閩北山歌。

③從小聽的是閩北山歌。曲調很簡單,旋律似乎只有一句。這一句翻來覆去地唱,翻來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結尾略加不同的裝飾音,以與下一句相區別。那時,常有一個老翁,走在彎彎的崎嶇長路上,他一邊趕着牛,一邊豁開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沒有應和,沒有對答。老人的嗓子孤獨、蒼老、悲涼。有時他根本發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羣的背後,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終日與牛羣爲伴的牛倌。那時,我聽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爲隔得太遠,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閉上眼睛,還能清晰地浮現出一條長路上的一羣牛,一個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長的山歌。

④後來參加山場勞動,穿蓑衣、掛柴刀、扛長鋤去山上,開始近距離地聽到男女對唱的山歌。男的女的兩撥人,往往分得很開,往往是隔着一條山嶴,這邊望得見那邊的人,那邊望得見這邊的人。第一個音是這樣發出的,有人覺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兒,把箬笠往腦後掀了掀,吸一口氣,然後揚脖仰頭。“哎——”,這個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階,然後平滑着延伸,“哎——”,然後波動,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麼什麼的。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氣十足、穿透力強,同時也是粗野的、質樸的。山中的人並不指望什麼愛情,但是他們唱的卻是純粹的愛歌。如果認真地聽他們彼此間的對唱,還真的唱得情深意長。與老人們的山歌相比,年輕人的山歌歡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滿嚮往。年輕人是對着異性唱,老人則是對着大山與天空唱。

⑤時間繼續往後推移,就聽到了樂清的著名山歌《對鳥》。《對鳥》的旋律要比閩北山歌複雜、華麗得多,而且歌詞也來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圓熟。與閩北相比,樂清的山沒有那裏的深,沒有那裏的高,也沒有那裏的大,但人也因此而複雜了許多,山歌也因此而華麗了些,想來並非沒有道理。

⑥如今聽民歌,是聽磁帶上、音響中的民歌,流暢,華彩,大白菜上扎紅綢,早已沒有了那種質樸。從歌星那猩紅的嘴脣間和花花綠綠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1.文中寫了作者幾次聽民歌的經歷?分別聽的什麼?

12.文章寫聽民歌的經歷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文章結構有何特點?

13.第③段中,作者說“聽不懂老人唱的山歌”,爲什麼至今閉上眼睛,還能清晰地浮現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14.第④段中所描繪的唱山歌的情景與課文中的哪一個場面相似?

15.第⑤段畫線句子中說“想來並非沒有道理”,有什麼道理?

16.第⑥段中畫線句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7.縱觀全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寫作

18.利用星期天,到鄉間進行調查訪問,或查閱資料,收集當地的民風民俗,內容包括:當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壽誕、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徵,然後對材料進行整理,向班上同學說說你的發現。

參考答案

一、1.①yǐ ②chóuhè ③pì ④xìnɡ ⑤xī ⑥chún ⑦huì

2.①酬和 ②即物起興 ③引經據典 ④熹微

3.散文 山野對歌 山路漫歌 村寨傳歌 唱歌人 唱歌的環境 唱歌的場面

4.①將“改善”改爲“提高”。②把“整整齊齊”去掉。

5.可是 不論 都

二、(一)6.描繪了山野對歌的場面。

7.對調子的來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彼此相去雖不多遠,卻互不見面。

8.“多”在文中說的是雲南對歌以情歌爲主,但仍有其他內容。在下文與“也唱其他故事”照應。因此,此處一個“多”字用得準確精當,無可更易。

“種種不同方式”具體包含以下幾種對歌方式:見景生情,即物起興;提問;互嘲互贊。

9.肖像描寫 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場景。

10.①“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的方式。

②“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的方式。

(二)11.四次:①從小聽老翁唱山歌;②參加山場勞動時,聽男女對唱的山歌;③聽樂清的著名山歌《對鳥》;④如今聽磁帶上、音響中的民歌。

12.按時間順序寫的。先總後分。

13.讓我至今懷想的不是老人唱的山歌本身,而是我童年的歲月以及那樸實無華的氛圍。

14.與課文中描繪的山野對歌的場面相似。

15.閩北的山深、山高,受外界的影響少,因此人也單純一些,山歌也樸實,而樂清與閩北相比,受外界的影響多一些,所以人也複雜了許多,山歌也華麗了些,這是有道理的。

16.比喻,把磁帶、音響中的民歌比喻成扎紅綢的大白菜。

17.表現了作者對樸實無華的民歌的懷想與讚美。

三、18.提示:材料要確鑿,條理清晰,語言表述要流暢、自然。

練習閱讀習題 篇10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爲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間訓》)

1.解釋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詞語。

馬無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

此獨以跛之故(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逃跑 慰問 帶領 因爲

2、靠近邊塞一帶的人,十分之九的人都戰死了。

3、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在一定條件下得失無常,福禍相倚,壞事可以變爲好事,好事可以變爲壞事。(意思對即可)

練習閱讀習題 篇11

康乃馨

仲禾

①在花叢裏,我的情緒一直提不起來。下崗一年多了,好不容易開了這間花店,生意卻平平淡淡,真不想幹了。

②店裏冷冷清清的,門外的法桐發出一陣陣“嘩嘩”的聲響,初冬的風像威嚴的隊列,嘯叫着一撥撥地過去,已經變得稀有的陽光從玻璃窗無力地鑽進來,我獨自一人瞪着天花板出神。

③“吱嘎”響了一下,我連忙直起身,這是今天第一位顧客。門只開了一小半,鑽進來一個五六歲樣子的小女孩,頭上梳着兩個小翹辮,笑臉紅撲撲的。走進來,小女孩的雙手緊握在胸前,緊盯着一株深紅色的康乃馨。

④“小朋友,你要買花嗎?”我問道。

⑤“阿姨,”小女孩仰起臉,小手伸到我面前,“我想買一束康乃馨。”她手裏只有幾張皺巴巴的小鈔票。

⑥“你喜歡花是嗎?康乃馨挺貴的。” 我有些意外。

⑦“錢不夠嗎?”她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似乎要着急起來。

⑧我搖搖頭:“你買花送給誰?”

⑨“嗯,送給我的爸爸媽媽。”

⑩“那他們怎麼不來呢?”不知怎的,我開始喜歡起這個孩子來了。

小女孩擡起頭看着我說:“嗯,他們不知道,他們……下崗了。”我微笑着對着她,“你怎麼知道的,媽媽告訴你的嗎?”

“不是,是我自己發現的。原來都是姥姥來接我放學,現在不是爸爸,就是媽媽來接我。他們沒告訴我,可我能看出來,他們一到晚上,就竊竊私語。”聽着她的訴說,我笑了,半蹲在她的面前。

“昨天晚上,媽媽哭了,還嘆氣,爸爸不嘆氣,也不哭。他們以爲我睡着了,其實,我還沒真睡着呢。”小女孩笑出了兩個淺淺的酒窩兒,小辮子一顫一顫的。

“他們說明天一早就去姥姥家,我知道姥姥家有一輛嶄新的小推車,上面還寫了字,我認識是‘早點’兩個字,我們幼兒園大班的王老師教過我們。”她的大眼睛忽閃了幾下,表情嚴肅起來,

“明天很早很早他們就去賣早點豆漿去了,天多冷啊!”她的嫩小的肩膀禁不住縮了一下,“我要好好上學,不能幫他們了。老師說,康乃馨代表愛,我想買一束漂亮的康乃馨,放在門口,明天一早他們出門時一定能看到啦,他們把花插在小推車上,那多漂亮啊,是嗎,阿姨?”

望着她稚嫩的小臉,我嗓子眼裏堵塞了,說不出話來,眼眶裏突然潮溼了。一年多來,我一直以爲自己早已是個枯燥至極了的人了。

○16 “這是我攢的零花錢,媽媽也不知道呢。夠了嗎,阿姨?”

○17 “夠了,夠了孩子。”我從水銀樣的池水裏拿起一束康乃馨,又配上白玉般的百合,火焰似的非洲菊,乳白色的丁香,淡白濃紫相間的三色堇。

○18 “孩子,非洲菊代表堅強和勇氣,百合花代表純潔美好,三色堇代表活潑可愛……”我把花兒用綴滿藍星星的塑料紙包好,繫上一根淺綠色絲帶,然後輕輕從她手裏拿了一張小票,我知道——這樣孩子纔會收下這花束。

○19 在輔滿金黃色落葉的人行道上,小女孩蹦跳着走着,那束花兒在女孩的肩上和她的小辮兒一起在風中輕輕舞動。目送着這個小人兒,我彷彿看到:冬日清冷的早晨,街角上會有一對動作還很生疏的賣豆漿的夫婦,他們嶄新的小推車上,插着一束花香沁人、花枝明媚可人的花兒,在寒風中陪伴着他們忙忙碌碌,陪伴着他們一起迎接漸漸升起的胭紅的朝陽。

○20 望着小女孩的背影,一股新鮮純潔、美好堅定的情緒在我的心裏慢慢升起,漸漸充溢了全身,彷彿那束康乃馨,在這冬季裏悄悄地綻放着,綻放着。

14.依據小女孩爲父母買花的經過和我的心理感受,閱讀作品,填寫下面的表格。(4分)

故事情節

我的心理感受

小女孩前來給爸爸媽媽買花

感動

讚賞

我目送小女孩離去

15.從寫法和內容兩方面,談一談你對文中畫線句的理解。(4分)

答:

16.文中的小女孩是怎樣感染“我”的,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不超過150字)(7分)

(一)閱讀《康乃馨》,完成第 14—16 題。(共 15 分)

14. 答案:

①喜歡②小姑娘講述買花的原因③我爲小姑娘選花、包花、送花④祝願

評分:本題 4 分。每空 1 分。

15. 答案示例:用虛寫(想象)的方法描繪了小女孩的父母在寒風中賣豆漿的情形(如從照應和

象徵來談亦可);寄託了“我”對小女孩父母再就業的美好祝願。

評分:本題 4 分。寫法 2 分;內容 2 分。

16.答案示例(一):

小女孩爲父母買花,引起我的好感。描述賣花原因,我感受到她是一個聰明懂事、充滿愛心的小女孩。她的行爲令我感動,使我的內心不再枯燥,並主動爲小女孩選花、送花。

我從她身上感受到了堅強、勇氣、純潔、美好。小女孩美好的心靈給予我“美好堅定的情緒”,給下崗後,生意冷清的我以希望和勇氣,重新點燃我生活的熱情。

答案示例(二):

小女孩用零花錢送父母康乃馨,引起我的好感。“天多冷啊”“縮”等語言、動作,讓我感到小女孩的懂事,體諒父母,令我感動。 “亮晶晶的大眼睛”“淺淺的酒窩兒,小辮子一顫一顫的”等神態,我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活潑、可愛。正是小女孩美好的心靈給予我“新鮮純潔、美好堅定的情緒”,給下崗後,生意冷清的我以希望和勇氣。

評分:本題 7 分。內容 2 分;性格特點 2 分;對我的影響 2 分;語言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