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諫論》閱讀練習題

《諫論》閱讀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諫論

《諫論》閱讀練習題

蘇洵

夫臣能諫,不能使君必納諫,非真能諫之臣;君能納諫,不能使臣必諫,非真能納諫之君。欲君必納乎?向之論備矣。欲臣必諫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觸神、忤雷霆,亦明矣。聖人知其然,故立賞以勸之。傳曰興王賞諫臣,是也。猶懼其選耎①阿諛,使一日不得聞其過,故制刑以威之。《書》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風喪心,未有避賞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諫哉?賞與刑不設,則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觸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誰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盡得性忠義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與之臨乎淵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爲怯。彼勇者恥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與怯者,則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與千金,不然則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猶未能也。須臾顧見猛虎,暴然向逼,則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莊矣。然則人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之耳。君之難犯,猶淵谷之難越也。所謂性忠義、不悅賞、不畏罪者,勇者也,故無不諫焉;悅賞者,勇怯半者也,故賞而後諫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後諫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賞爲千金,以刑爲猛虎,使其前有所趨,後有所避,其勢不得不極言規失。此三代所以興也。末世不然,遷其賞於不諫,遷其刑于諫。宜乎臣之噤口捲舌,而亂亡隨之也!間或賢君欲聞其過,亦不過賞之而已。嗚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淵谷乎?此無他,墨刑之廢耳。三代之後,如霍光誅昌邑不諫之臣者,不亦鮮哉!

今之諫賞,時或有之;不諫之刑,缺然無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無,則諛者直,佞者忠,況忠直者乎?誠如是,欲聞讜言②而不獲,吾不信也。

【注】①選耎:xùn ruǎn柔弱,懼怕。 ②讜言:dǎnɡ yán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聖人知其然,故立賞以勸之 勸:勉勵

B.《書》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是:這樣

C.誰欲以言博死者 博:搏鬥

D.誠如是,欲聞讜言而不獲 誠:果真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①其尊,神也 ②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B. ①故立賞以勸之 ②問征夫以前路

C. ①人君又安得忠義者而任之 ②之二蟲又何知

D. ①欲聞讜言而不獲 ②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三段運用三個人跨越深淵的例子,形象地表明瞭刑罰、賞賜對臣下進諫的積極作用,運用的是喻證法。

B.作者認爲,如果不設置明確的獎賞與刑罰措施,所有的臣子是絕不會冒着觸犯君王的危險而去進諫的。

C.文章一開頭就提出論點君能納諫,不能使臣必諫,非真能納諫之君,強調納諫之君要使臣子必諫。下文由此生髮,展開論述。

D.文章從君王的角度立論,具體而生動地探討了君王如何才能使臣子踊躍進諫的問題。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然則人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之耳。(3分)

②宜乎臣之噤口捲舌,而亂亡隨之也!(3分)

③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荊軻刺秦王》)(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