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關於古代妝奩的解釋

關於古代妝奩的解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中國的妝奩文化歷史可謂久矣,鏡案同妝奩文化是一對與生俱來的孿生姐妹,也是妝奩文化的重要內涵,鏡奩,俗稱梳妝箱,舊時寧紹一帶也有叫梳頭婆的`。若要探尋妝奩文化,遠可追溯到殷商之前的新石器時代,1924年甘肅齊家坪曾出土一面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銅鏡,乃是我國最早的鑑容器具,而山東大汶口遺址曾發現一把迴旋紋透雕象牙梳子竟有五千歲的高齡。

關於古代妝奩的解釋

春秋戰國時期,漆器製作已有相當水平,至漢更臻完美。江蘇邗江出土的漢代九子方漆奩,外黑裏紅,周有三道鎏金銅箍,蓋爲銅皮平脫柿蒂紋,內藏絲織物包裹鐵鏡,下有九子小盒,分藏梳篦、銅刷、毛筆、胭脂、首飾等用品,精美絕倫,充分體現了古代工匠對妝奩文化的理解和卓越的設計才能。

古代的銅奩陶奩多呈圓筒形,直壁、並帶有博山式蓋子,一般器腹較深,底有三足,旁有獸銜耳環,盛行於秦漢。其實古代的銅奩陶奩既是梳妝用具,同時還兼作貯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這讓當代人看來簡直匪夷所思

古奩在晉唐後漸漸演化,東晉大家顧愷之在《女史箴圖卷》中畫有兩位正在梳妝的計女,身旁除有四個奩盒外,又多了一具形似蠟臺的鏡架,銅鏡插掛在架頂上。

多年前河南鄭州宋墓的壁畫中曾發現畫有鏡臺,宋《魏武雜物疏》載:“鏡奩之大者,鏡臺出魏宮中”,《法書要錄》亦記有:“恆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之句,可見鏡臺在宋時已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