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從建構主義看中國古代教育-教學評價[論文]

從建構主義看中國古代教育-教學評價[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作爲在歐美等西方國家興起的一種當代教學思潮,它在教學觀、學習觀、知識觀、教學評價四個方面與中國傳統教育存在顯著的差異。

從建構主義看中國古代教育-教學評價[論文]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教學觀,知識觀,教學評價,學習觀

1什麼是建構主義

1.1建構主義的由來

建構主義並不是一個理論流派,而是一個理論思潮,興起於歐美國家,康德(Kant)的不可知論已經有了建構的元素,蘇格拉底著名的“產婆術”無疑是建構教學的成功範例。建構主義思想來源於人們對科學的態度、皮亞傑的認識發生論、維果斯基的語言習得理論以及美國心理學家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等。

1.2建構主義的主要類別及其基本特點

關於建構主義的分類有許多不同的方法,馬修斯(Matthews)把建構主義大致分爲三類:即教育學建構主義、哲學建構主義和社會學建構主義。本文只對與科學教育密切相關的建構主義給予探討,教育學建構主義可分爲個人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

2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看中國古代教育

2.1教學觀

建構主義認爲學生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背景經驗,另起爐竈,從外部裝進知識,而是要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爲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轉換,在中國教育的課堂中,往往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現有的老師認爲正確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老師是權威,知識是絕對真理,不可反駁的,完全採用的是行爲主義的刺激和反應的教學方式,學生自由思索的時間和空間都縮小了,沒有正確的教學方式,學習的興趣也下降了,學習變成了無意義的機械僵化的固定模式,訓練的次數增多了,兩者之間的固定聯接也就增強了,教師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也就變成自動化了。雖然在最後的學績測試中學生得到了優秀的成績,但是他卻喪失了最寶貴的財富―創新批判的思維方式,而建構主義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則與中國課堂教育的方式存在差別,例如拋錨式教學主要目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產生學習的需要,並通過學習共同體中成員間的相互交流,即合作學習,建構主義將學習視爲用知識理解經驗的過程,爲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重視四個方面的因素,即社會互動過程、理解經驗和現有知識教師考慮到如何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這個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還教給了學生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真理不是固定不變的知識。

其次是教師的角色不同。在中國的教育中教師是主體、是權威、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古代時期,便有視老師如父母的習慣,尊師重教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尊重教師並沒有錯,如果把教師當作課堂中的主體與權威,學生就失去了與之交流溝通的機會,老師也失去了瞭解學生的機會,何談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正確掌握教學進程?建構主義中認爲教師是學生的協助者、支持者而非權威的代言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相互瞭解彼此的想法,相互質疑,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在相互的交流中達成對問題的一致看法和具有相對確定性的認識。學生不僅明白了知識的真諦,還培養了勇於挑戰、批判的精神。在具體的教學中,建構主義保證了學生有機會接觸有效的學習經驗,使他們在正確的指導下進行知識建構,讓學生相互幫助,沒有理解好的學生可以通過同學簡單易懂的說明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而學習好的同學可以通過自己的講解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2.2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爲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不是被動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有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2.2.1從學習觀看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首先,學習方式不同。建構主義強調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通過自己原有經驗和新知識經驗的反覆相互作用,最後達到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建構主義者對學習者有了新的認識,學生不在是一快等待着老師描繪的“白板”,在學習之前,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經驗世界,學習是在他們已有的知識和基礎上進行的,老師根據學生理解的風格,指導他們找到可行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比正確的答案重要的多,爲了激活學生的思維,建構主義認爲應該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思考,讓他們在糾正自己錯誤的過程中去學習,必須創設有利於思考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科學的快樂。在生活中充分的感知周圍的事物,對每一件東西都傾入自己的感情,這樣知識就變成能動的、有靈性的,才能真正成爲孩子自己的東西,杜威還強調要使學校生活成爲兒童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契和點,從而使教育合乎社會的需要,有益於兒童社會發展和社會改造。從生產實踐中學習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僅有助於更好更快的融入社會,還讓他們獲得了探求客觀世界的精神,培養科學思維的方式,做到實事求是。

其次,學習目的不同。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一般的仁人志士要當封建君主的順民,而具有非凡才能的、品德高尚的人則作爲封建王朝的臣子,統領順民,爲封建專制服務。古代的學子熱衷於考取功名,枯燥的八股文讓總多青年學子爲了功名枉費心機,但不是由此都能得志,有的人終生努力難求,也難以實現願望,“結首入學,空首而歸”則是對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森嚴的等級制度,“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讓學生受害匪淺,由此看來兒童變成了考試的工具,學習變成了通往仕途的捷徑,古語中“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則印證了現實。中國教育中的倫理關係演變成森嚴的等級制度,即倫理政治化,而西方教育培養主體良好的美德,以求真爲目的,探求世界的真理,自然的本原,即倫理本質化,促進了科學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養,使兒童超越了功名的羈絆,勇於向自然開戰,攀登科學的高峯,而中國教育缺乏創新精神與學習的功利化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2.3知識觀

建構主義者一般強調,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其次知識不可能以實體形式存在於具體個體之外,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只能靠自己的建構來完成,以他們自己的經驗和信念爲背景來分析新的知識及其合理性。學生學習不僅是對新知識的理解,而且是對新知識的分析、檢驗和批判,學習知識不能教條式的進行。

2.3.1從知識觀看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首先,知識內容不同。古代中國教育內容以儒家思想爲主,以培養人的高尚人格爲目標,知識內容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以個體自己的悟爲主要手段,達到對事物的精確理解,並應用於實際生活中,作爲個體爲人處事的原則。知識內容重人文、輕實證,在古代,作爲代表小生產者利益的墨家與儒家是相對立的學派,墨家主張消除社會等級,強調社會實利在教育上的作用,信奉經驗與實踐,講究思維訓練,十分重視科學知識的價值,但隨後因墨家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便銷聲匿跡。建構主義認爲,知識是發展的,是內在建構的,是以社會和文化的方式爲中介,學習者在認識、解釋、理解世界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也需要在人際互動中通過社會性協商建構知識,不能將知識與學習者和學習發生的情景分開,不能將知識視爲將要被學習的獨立部分,課程源於文化,所以在課程設置時,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科學教育的宗旨是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的核心內涵在於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主要概念、科學探究的過程、科學與文化的關係,通過這三個方面形成對科學本質的理解。

其次,對知識的態度不同。在中國古代教育中知識以外界固有的事物作爲真理,不會懷疑被大家視爲經典的儒家思想,認爲孔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忽視了事物的運動發展規律,把知識看作靜止不動的實體,用靜止片面地眼光看問題,犯了形而上學地錯誤,而建構主義則認爲知識是學習者基於個體經驗活動的產物,是在不斷變化的社會情境中形成的,知識存在於認知主體的心中,在書本上的知識只不過代表一些可以被施以不同解釋的符號,沒有認知主體,就沒有知識。考慮科學課程不能脫離學習者,理解科學是辯證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中國與西方對待知識的態度可用信息處理理論與建構主義理論加以比較,首先,信息處理理論的觀點:使得我們對世界確切的表徵。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知識觀是靜態的、固定不變地,而建構主義地知識觀則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不斷的.接近客觀的本原。靜態的知識觀不利於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不利於創新思維的養成。

2.4教學評價

在中國教育的歷史上,對學習結果向來是十分重視的,而評定學習結果的方式古代有科舉考試,現代有高考、中考各種形式的筆試測驗,學習成績是結果,不管過程如何,只重視結果,在現實生活中,教師雖然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更關注學生能否得到更好的教育機會,而這必須依靠優異地成績作保證,所以教師雖然意識到理解過程很重要,但又不得不向“升學率”妥協,根據課程內容和考試要求設計自己的教學,以便學生可以高效地掌握考試的內容,在學績測驗中奪得優異的成績,這種重分數輕能力的目標,必然導致教學方式的機械和僵化,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形成不恰當的評比之風,學生學習不是因爲學習本身,關注的只是個人的名次和分數,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這種教學環境是不利於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學習不能受限於分數名次的評比,儘管評比是建立良好學習環境的重要環節,但是合適的評價方式更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建構主義的教學方式採用的是過程和結果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過程寄予結果之中,不僅重視最後的成績,而且關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的表現、思維方式、態度等方面。加德納(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說明了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重視一般智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綜合素質地提高,應該認識到評價的功能不僅僅是甄別與選拔,更重要的是激勵和反饋。評價的內容應注重發展多方面的潛能,評價技術更重視質的分析,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更多采取多樣式和開放化的方式進行評價,而不是隻依靠紙筆測驗,評價的角度應傾向過程性和發展性,關注學生的現狀、潛力和發展趨勢。

3結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精神又是科學發展的關鍵,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當代我國教育培養出來的多是知識應用型人才,缺乏創新意識,但是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自主建構、自主發現、要求將這種自主學習與基於情景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特別有利於創新思維、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儘管建構主義的觀點有益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但是建構主義提供的教學方法也並非完美,它適合於高級知識的學習,但是不利於初級知識的傳授,我國傳統的教育方法有利於初級知識的學習,而不利於高級知識的學習,如果學校的教學改革能以先進的教學理論爲指導,改革原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同時與傳統的教學相結合,使兩者同時發揮優勢,互相補充,我相信國家的教育改革會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丁邦平.《建構主義與面向21世紀的科學教育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1:5-7.

[2]林崇德,馮忠良,伍新春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59-169.

[3]趙蒙成.《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評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2、29(9):15-19.

[4]吳式穎,李明德,單中惠等.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6]鍾啓泉.《建構主義“學習觀”與“檔案袋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04、10:20-21.

[7]熊豔,丁邦平.《建構主義給科學的課堂帶來了什麼》[J].比較教育研究,2005、10:73-76.

[8]薛國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實踐影響及效果分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3、30(11):5-7.

[9]辛自強,林崇德.《創新素質培養的建構主義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06、5:5-8.

致謝

時間如梭,四年的大學生活伴隨着這篇畢業論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在寫作的過程中有許多讓我感激和感動的人。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宋福鋼。在論文開題前,對論文題目和寫作方案給予認真指導;在寫作過程中,對修改論文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老師認真負責的態度和諄諄教導讓我由衷的欽佩,在此特地感謝宋福鋼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