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炎帝是哪個朝代的

炎帝是哪個朝代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你知道炎帝是哪個朝代的嗎?不知道沒關係,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介紹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炎帝是哪個朝代的

炎帝是哪個朝代的?

答:炎帝是新石器時代的。

相關介紹: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尚有爭議,也有說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

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爲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處時代爲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爲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爲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炎帝被道教尊爲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

重要貢獻

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爲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爲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立市廛,首闢市場。據《周易·繫辭下》載,神農"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爲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中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爲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爲布帛後,人們纔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絃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爲琴,結絲爲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削木爲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爲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爲三十日,十一月爲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還是中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藥,教民製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爲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至於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爲“炎黃子孫”。故事新解

在神農氏的諸多事蹟當中,最爲人們稱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種五穀一事,這也正是神農氏之被稱爲“神農”的原因所在,“神農”一詞中的“農”字就完全體現了這一偉大創舉。

農業方面

作爲中華民族第一個由漁獵轉入農耕的氏族部落,炎帝神農氏族創造了中國的農業文化。

農業包括種植、收穫儲備、加工食用三大步驟。在原始農業出現之前的採集漁獵時代早期,收穫儲備與食用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過程,人們採集而儲備的東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們食用的東西也經常是現採現吃,並不一定是先前儲備的東西,而且人們儲備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種籽。伴隨着陶器的出現,人們才具備了安全有效的貯藏手段,因而能夠長期儲備食物和飲水,從而把採集儲備和食用兩個獨立過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纔會形成大量獲得植物種籽的需求。原始種植業開始於使用葫蘆作飲水器具的伏羲氏時代,人們最早種植的是葫蘆,在種植葫蘆的過程中,人們積累比較豐富的種植技術。到了女媧氏時代,也就是陶器時代,種植技術和對植物種籽的需求一旦結合在一起,農業的出現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實人們開始種植葫蘆時,也不一定是因爲需求而想到種植葫蘆,很可能是兒童出於愛好和玩耍開始了葫蘆的種植。其原因有三:一是兒童有大量的空閒時間照顧、保護和管理他們的“勞動”成果;二是葫蘆籽顆粒大潔白,深受人們喜愛;三是葫蘆籽顆粒大而容易播種操作。中國許多地方民間存在着禁食葫蘆籽的風俗,大人們會用“吃葫蘆籽會長包牙”之類的話嚇唬小孩子,說明人們對葫蘆籽的重視和保護,也暗示了葫蘆栽培歷史的悠久。當我們的祖先把種植葫蘆轉向種植草類植物獲取食用的種籽時,原始農業就誕生了。

吃草治病並非人類獨有。許多動物都有吃藥治病的現象,說明早在人成其爲人之前,人類的祖先就已經本能地積累了許多草藥知識。原始農業興起後,出於尋找更好的農作物種類的需要,人們在嘗食植物的同時會更加註意瞭解植物的特性,不僅注意有毒沒毒、可吃不可吃,更會注意瞭解不同植物種類、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溫特性等,從而結合原有的草藥知識形成醫藥概念,開始了醫學探索。也就是說,醫藥概念是伴隨着原始探索馴化植物爲農作物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一種“無意插柳柳成蔭”式的發明。這應該就是神農氏發明醫藥的歷史真相。

要大量種植農作物,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並馴化使之成爲作物品種,比如稻、黍、稷、麥、菽五穀;其次要有農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農時。這些都需要長期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個人終其一生也絕難做到。所以說,神農氏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時代。

在農業發展的早期,主要技術進步表現在馴化野生植物上,經過嘗百草和試種,古人們初步確定了適合栽培的幾種主要野草,野草種類因地區而不同,收穫的種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們會選擇飽滿的籽粒留作種子,這其實就是對野生動植物的馴化過程,使得栽培植物和養殖動物與其野生原種的差異越來越大,而分別成爲農作物和家畜。中國人非常重視留種工作,總是千方百計地保護作物種子,甚至有“餓死不吃種子”的說法。這一習俗更加有利於農作物品種的選育工作。可以推測,在神農氏中期,中國就已經基本培育出各主要農作物品種,即五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