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講解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講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小蝌蚪找媽媽》對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環境以及外貌、動作進行了生動的描寫。下面我們來看看小蝌蚪找媽媽課文講解,歡迎閱讀借鑑。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講解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一隻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叫着:“媽媽,媽媽!”烏龜笑着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小蝌蚪游過去,叫着:“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着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後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不知什麼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他們跟着媽媽,天天去捉害蟲。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講解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充滿兒童情趣的科學童話,其巧妙之處在於將大自然中的此知識很自然地蘊含在一個生動的小故事裏。通過寫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媽媽的奇妙經過,自然活潑地展現了小蝌蚪發育成青蛙的變化過程,以及生活習性的變化,蘊含了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文中對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環境以及外貌、動作進行了生動的描寫。第自然段寥寥數筆,既點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從頭到尾的順序勾畫出小蝌蚪的外貌,句子中兩個疊詞“大大的、長長的”和一一個動詞“甩”,使小蝌蚪俏皮可愛的樣子躍然紙上,“快話”一詞描寫出小蝌蚪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生活狀態。第四自然段既點明青蛙可以離水而居,又勾畫出青蛙的外貌,句子中兩個表示顏色的詞語“碧綠、雪白”和四個動間“蹲、披、露、鼓”,將青蛙鮮豔美麗的外表與神氣十足的神態,活靈話現地表現出來。

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充滿了童趣與溫情,伴隨着故事情節的推進,小蝌蚪發有成長爲幼蛙的變化過程被有序地呈現出來,青蛙的樣子也被清晰地勾畫出來。

第二、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以時間變化開頭,“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不知什麼時候”,給讀者以空間和時間的變化之感;小蝌蚪發育成幼蛙的過程被巧妙地分散在後半句,“長出了兩條後腿”“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已經不見了”,清楚、有序地把小蝌蚪發育的變化過程呈現在讀者眼前。第一句之後,分別敘述了小蝌蚪看到了誰,說了什麼。隨着故事的推進,青蛙媽媽的外貌被一點點勾畫完整。比如,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心生羨慕,想要找己的媽媽。鯉魚阿姨說它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鼓勵它們“到那邊去找吧”。小蝌蚪看見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長着寬嘴巴,就追着烏龜叫媽媽。烏龜媽媽說它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也鼓勵它們“到那邊去找吧”。小蝌蚪看見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就游上去叫媽媽。青蛙媽媽說它們已經從蝌蚪長成青蛙了,鼓勵它們跳到荷葉上。這種類似的敘述結構,有利於學生閱讀和理解。

課文中的動詞用得巧,增強了表達效果。“甩”寫出了小蝌蚪靈活地擺動細長的尾巴;“迎、追、遊”,既寫清對象之間的位置關係,又傳達出小蝌蚪或急切或興奮的心情:“披、露、鼓”形象生動地勾畫出青蛙的外貌和神態;“蹬、跳、蹦”連續動作的描寫,表現出小青蛙縱身躍起時,身姿輕盈,動作敏捷。這些動詞,爲故事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動態美,給人以真實感、生動感。

第六自然段寫“他們跟着媽媽,天天去捉害蟲”,既展現了一幅青蛙母子其樂融融的生活畫面,又不禁讓人萌生出青蛙是人類的朋友,要好好保護青蛙的想法。

課文共有3幅插圖,分別畫的是課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內容,不僅生動地展現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而且有序地呈現出蝌蚪的變化過程:長出後退——長出前腿——尾巴不見了。插圖畫面色彩鮮豔,形象活潑生動,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學習建議

1、識字

藉助拼音都準生字,重點認讀“捕、迎、頂、披”,強調“捕”的聲母是b,避免讀成pǔ;強調“披”的韻母是ī,避免讀錯成pēi;強調“頂、迎”的韻母是ing,發準後鼻音韻母,讀準生字。

2、詞語

讀準詞語:池塘、腦袋、灰色、捕食、迎上去、阿姨、寬嘴巴、烏龜、頭頂上、披着、鼓着”,練習認讀。重點認讀“腦袋”,強調“袋”dài在“腦袋”一次中要都輕聲nǎo·dai

3、筆順

“皮”的筆順:橫鉤、撇、豎、橫撇、捺;

“跳”的右邊的“兆”的筆順:撇、點、提、豎彎鉤、撇、點。

重點區分“頂”右邊是“頁”,最後一筆是點;“寬”下面是“見”,最後一筆是豎彎鉤。

重點比較“足”和足字旁、“子”和子字旁的筆畫變化。

理解運用

重點理解“甩、迎、追、遊、蹲、披、露、鼓、蹬、跳、蹦”這些動詞。理解這些動詞要在文本語境中進行,可以採用結合文本情境演一演的方式。對於學生能夠理解和說清意思的,可以讓學生先結合上下文說說詞的意思,然後通過演演來加以印證。如果這個動詞的意思不好理解,可以先演一一演,讓學生通過演來揣摩和體會,然後嘗試說一說。

描寫外貌的短語也是理解的重點。如“大大的腦袋”“灰黑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寬嘴巴”“大眼睛”“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教師可以讓學生細品語言並描述自己想象出的畫面,讓學生比較有這些形容詞和省去它們有什麼不同,再觀察課文插圖印證自己的感受。

“小蝌蚪怎樣長成青蛙的”是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讀全文,找到描寫小蝌蚪成長變化的句子後認真地讀一讀,讓“讀一一找一一讀”的過程成爲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和記憶文本語言的過程。然後結合課後題,說清楚小蝌蚪發育成青蛙的過程,之後再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教師要讓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一自主練習組內交流一全班交流”,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和運用書面語言,提高講故事能力。

練習運用動詞說句子是課後練習中的一-道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情境、藉助插圖以及演一演等方法,理解“披、鼓、露、甩”的意思,組織學生結合生活想一想怎樣運用這些動詞說完整的句子。如果學生獨立運用比較困難,教師可以給些相關的圖片來引導學生思考與運用。比如,超人披着紅紅的斗篷,豬八戒鼓着圓滾滾的肚子,大灰狼露着尖尖的牙齒,牛兒甩着粗粗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