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原文大綱

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原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下面我們來看看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原文,歡迎閱讀借鑑。

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原文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一隻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叫着:“媽媽,媽媽!”烏龜笑着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小蝌蚪游過去,叫着:“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着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後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不知什麼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他們跟着媽媽,天天去捉害蟲。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學習,利用兩課時學完,重點側重了兩種語文能力的培養:一是朗讀能力,二是說話寫話能力。下邊詳細闡述:

一、朗讀能力的培養

朗讀,是學習語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這篇課文的語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語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對話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讀指導。

如第一自然段。課始,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後,出示謎底小蝌蚪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寫板書,再引導孩子看着板書看着圖片說成一段話。

然後再請孩子讀第一自然段,發現作者是怎樣描寫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觀察點和自己觀察點的不同,作者的表達與自己的表達有何不同。這個環節就在潛移默化的對孩子進行也就是進行對比閱讀的訓練。在對比後,再次對課文第一段進行欣賞性閱讀,這時有個別讀,小組讀,老師範讀,通過不同形式的閱讀,逐漸達到會背誦。第一段的學習順利完成。

心得:這一段的學習,我將讀的訓練,說的`訓練、寫的訓練,巧妙的融爲一體。看圖時訓練說話,朗讀中對比發現,發現後總結寫法,總結後仿寫金魚。感覺訓練地紮實有效。(這一點後邊會講到)

最值得強調的是朗讀的指導,假期裏我有幸聽到了河南省演講與口才協會的祕書長於同雲老師的講座,幾天的講座聽下來,徹底顛覆了我對朗讀原有的理解,“低近高出、眼中有人、心中有畫”、“朗讀時忘掉自己的聲音,忘掉自己的嘴巴,忘掉稿中文字”,這些諄諄的教誨、殷切的叮囑,久久的在我的心中迴盪,我反覆的領悟,不停地琢磨,一有機會就進行自我訓練。我想在我學習的基礎上更好的引導我的孩子進行準確的朗讀。所以課堂上,我把講自己假期裏學習的收穫無私的教授給了學生,不斷的引導孩子朗讀要用自己最舒服的聲音來讀,用嘴最自然的腔調來表達,朗讀時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畫,聲中要有情。比如第一句: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我告訴孩子們,你在讀這句話的時候,是讀給誰聽得,想說給誰,讀的時候就像在對着眼前的人說話一樣,自然的說出來,不要拿捏強調,矯揉造作。在讀小蝌蚪樣子的時候,你就想象着眼眼前就有一羣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在游來游去。反覆的訓練,耐心的引導,終於使孩子們找到了自己最動聽的聲音。那一刻,我很激動。

2、對話的朗讀指導

對話朗讀的指導更多的通過分角色表演讀的方式來完成。

課文中小蝌蚪和鯉魚阿姨、烏龜先生的兩次對話,我分別和孩子們進行了分角色的朗讀,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中,使朗讀的訓練得到了提升:

例如:小蝌蚪與鯉魚阿姨的對話:我直接就請孩子們來扮演角色,我讀旁白,然後師生共同評價角色扮演讀的優點和不足。兩次角色扮演下來,我感覺提高不是很大,就主動說:“小朋友們,我來扮演兩個角色,你聽聽,我讀的怎麼樣?”說完,就示範起來。小蝌蚪我努力讀出天真可愛的神態,鯉魚阿姨是成年人,我想要穩重一些。真沒想到,我有意識的區別聲音的朗讀竟引來同學們的鬨堂大笑,率直的王璇哈哈哈大笑過說:“李老師,鯉魚阿姨是女的,你讀成男的啦!”一句話羞紅了我,我尷尬極了。沒辦法啊,我親愛的孩子,我何嘗不知道的她是女的,可老師的嗓音不行啊。雖然引導孩子朗讀的方法沒有問題,但是沒有考慮好自身嗓音的條件,就冒然採用這種方法,結果課堂上鬧出了笑話。當時的尷尬是不是該用“咎由自取”來形容呢?哎,懊悔。

不過兩次對話的朗讀指導除了這個瑕疵之外,有些地方還是可圈可點的。比如,兩次對話中旁白中動詞的運用,“迎上去”和“追過去”,不同的動詞表達不同的心情,體現不同的情景,我引導孩子體會“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對容易,迎的難度就大了,迎字孩子僅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禮貌和客氣,沒人能理解到他們的方位是怎樣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來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鯉魚阿姨。“鯉魚阿姨在教小鯉魚吃食物。”我故意站在“鯉魚阿姨”的後邊問孩子們:“小朋友們,我是小蝌蚪,我應該在鯉魚阿姨的什麼地方遊啊?”孩子們思考一下,說:“在鯉魚阿姨的前面。”我馬上游過去,停在鯉魚阿姨的前面,並熱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問她:“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訴孩子們,迎,是小蝌蚪主動積極的游過去,表現出了他們急切想找到媽媽的心情。就這樣,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後分角色朗讀。幾次的體驗後,孩子們的朗讀越來越好。

二、說話寫話

課堂上,關於說話的練習無處不在。每篇課文我都做到一課一得,精心的尋找語用點,一般是根據文字表達到額特點來設計,以據此來拓展孩子的思維,豐富孩子的積累,鞏固孩子的表達。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圖說話,比如這篇課文:課始,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後,出示謎底小蝌蚪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寫板書,再引導孩子看着板書看着圖片說成一段話。

最普遍的就是課堂上所有的發言就是說話,我不斷地提醒孩子,站好了再表達,想好了再交流,說話字正腔圓,語言流暢,落落大方,自自然然。這些要點,我時時刻刻的提醒孩子,不斷地糾正孩子們的姿勢和腔調,特別是表達中的語病,更是及時的更改。我是真心的希望在我的語文課上,讓孩子時時處處都在語文的“場”裏,在這個“場”的包圍中,希望孩子們的每一句話,都沾染上語文的氣息;每一個詞,都浸潤着語文的露珠;每一聲腔調,都飽含着語文的味道。

課堂上,孩子們隨心隨性的表達,我都努力的和口語交際聯繫起來;小朋友脫口而出的發言,我都盡力的和寫話交集在一起。沒有刻意,最大程度上做到隨意,在“隨意”中留下“刻意”的痕跡,板書就是最好的證明。課堂板書的設計我很用心,既兼顧內容,又表現寫法;板書內容的書寫既已在我心中,在課堂上又想讓這些詞語出自孩子們的口中。看似我隨意從孩子的口中截取的“心怡”的詞語,實際上在引導孩子表達的時候我下足了功夫

本節課就是這樣,在學習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寫之外,我就引導孩子嘗試着描寫“小金魚”之類的小動物,進行簡單的外貌描寫。課件顯示小動物金魚,引導觀察,進行仿寫。訓練完後,佈置作業,再次進行仿寫,小白兔或者小烏龜,或者小鴨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的外形。講讀和寫、說和寫緊密的結合起來,使訓練真正的做到紮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