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三年級閱讀教學是由低年級培養對語言的感受能力爲主向高年級的理解、欣賞過渡。這一學段的閱讀教學很難把握。“扶”的過多,不利於孩子自主讀悟能力的培養。“放”的太開,孩子們對文本理解感受太過膚淺。要求過高,超過孩子的理解水平、自讀能力,達不到有效閱讀。三年級孩子仍以形象思維爲主,閱讀教學應以幫助孩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爲主,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幫助孩子“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因此,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孩子這一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靈活選取教學策略。孩子們對桑蘭刷牙、穿衣、吃飯動作沒有深刻了解,也就很難談得上體會動作的艱難,艱難地以至於“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了。杜威說:“教學決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閱讀決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閱讀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而要引領孩子迴歸文本,並通過拓展豐富文本,將孩子引投入一個充實的精神世界,用心靈感受這種精神。“此刻,如果你就站在桑蘭姐姐面前,看到桑蘭姐姐如此用力而又認真地做着這樣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動作。你會怎樣說?”使整個教學場更富人文氣息,對孩子精神也是價值引領。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微笑着承受一切》講的是體操運動員桑蘭面對傷痛和殘疾,表現出桑蘭姑娘驚人的毅力、樂觀的態度和堅強不屈的精神。這篇文章給學生滲透一種面對生活的挫折、人生的苦難的正確態度,桑蘭微笑的背後承受的是巨大苦難,體現的是桑蘭的信念、樂觀、堅強和毅力。我想,編者選這篇文章的意圖就是要讓學生震撼、感動、敬佩。以桑蘭精神去震撼學生,以桑蘭的重傷所帶來的傷痛去震撼學生,桑蘭微笑背後所承受的巨大苦難,以及面對苦難所體現的堅定的信念、樂觀的態度、堅強的毅力去震撼學生,讓學生由感動而生敬佩,由敬佩而生對這美好精神的嚮往。

在還沒有教這篇課文時,我就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現在我面對的是三年級學生,文章的立意挺深的,他們能理解嗎?爲此在預設課堂的教學目標時,我想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要讓學生理解桑蘭承受的“一切”指哪些?“天大的不幸”指什麼?學生肯定能理解,是桑蘭的高位截癱,是桑蘭可能永遠的殘疾;是桑蘭十幾年爲之奮鬥、爲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夢想徹底破滅;是承受難以忍受的漫長的疼痛;是美好的人生可能就此停住腳步……接着,我又想,在此基礎上,要讓學生理解,“這一切”桑蘭是怎樣承受的?承受時“微笑着”的態度給人以怎樣的震撼和啓迪?我應該要讓學生自己在與文本的對話中體會到,桑蘭非常平靜地面對一切,她沒有掉一滴眼淚,她忍着劇痛,哼着自由體操的樂曲配合醫生治療,以堅強的意志與傷殘進行着頑強的鬥爭,用燦爛的微笑來彙報所有關心她的人,她樂觀地堅信自己早晚有一天能站起來。帶着這樣的想法,我今天和孩子們共品了桑蘭的勇敢、堅毅、不屈.

我將“微笑着承受一切怎樣微笑着的?”這樣一個問題,改爲深情的話語:你能在字裏行間,找到桑蘭那甜美的微笑嗎?學生通過感悟,體會是深切的。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情趣。”課標的要求正是時代的需要、學生成長的需要。我們的時代呼喚愛心、孝心、同情心,呼喚對生命的執着和熱愛。給孩子以正確的導向,教會他們面對挫折,使孩子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孩子進行真、善、美的薰陶,我想,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價值觀的體現。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好好鑽研教材,將學生的情激發出來。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微笑着承受一切》這篇課文敘述的是發生在我們身邊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桑蘭原是國家體操隊的隊員。她17歲那年參加了在美國紐約長島舉辦的友好運動會,不幸因脊髓嚴重挫傷而造成癱瘓。在接受治療期間,她以“桑蘭的微笑”征服了大洋彼岸的人們。這篇課文共有7個小節,文章採用倒敘的手法,回憶桑蘭在一次跳馬比賽中不幸負傷,在傷痛治療期間,沒有絕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表現出了這位中國小姑娘面對重大打擊的驚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這篇課文是母語給予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之文。筆者在教學時抓住三個詞:不幸——堅強——微笑進行突破。

一、抓住關鍵詞句,研讀課文感悟人物品質

課文的重點是3——6小節,難點是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義。在初知課文內容後,我引導學生找到“堅強”一詞,也就找到了這篇課文的突破口。從重點詞引出了重點句:描寫桑蘭堅強的四個句子。這些語句需要學生通過揣摩並加以體會。在課堂上學生理解了這些句子,也就感悟了主人公是如何向命運挑戰的,也就能懂得一個人只有微笑着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煩惱,才能成爲生活的強者。從而才能感悟主人公的堅強,才能感悟“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義。

採用什麼樣的手段來研讀這些句子呢?在試講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在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後讓學生談談你讀懂了什麼,讓學生通過討論感悟人物品質,但老師們感到這些句子理解起來不是很難,要讓學生去談,也談不出什麼,這樣設計效果不是很好。經過一番思考後,我設計瞭如下的練習:

在桑蘭躺在牀上不能動彈的時候,她(沒有掉一滴眼淚),這令(隊友們)感動。

在桑蘭配合醫生治療時,她(忍着劇痛哼着自由體操的樂曲),這令(醫生)感動。

在桑蘭纖細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動作時,她(總是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的,這令(周圍的人)感動。

在無數關心她的人面前,桑蘭(總是帶着動人的微笑),這令(所有的人)感動。

詞句所蘊含的情感只有“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個練習涵蓋了文本中3——6小節的內容。學生要完成這樣一個練習必須先要理解課文內容。這樣的練習,它將學生學習內容畫繁爲簡,畫難爲易,體現了一個語言訓練的過程。這一環節可以說是我本堂課的一個亮點。學生在填空的過程中可以從書上直接提取答案,可以要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有過程纔有方法可言,纔有能力可言。學生既習得了教材的內容,又進行了語言的操練,達到了思維與語言的統一發展,從而積累了語言,真是一舉兩得。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內容也就水到渠成。學生的情感就沿着這四個句子鋪設的心路一步一步走進這位堅強的小姑娘。桑蘭驚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感動了(隊友們)、(醫生)、(周圍的人),所有的'人。此時此刻孩子感動,老師感動。我認爲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課時,千萬不可丟失掉這份美麗的“感動”。此時,再讓學生進行朗讀,他們的內心會涌起一種深深的感動,他們的心靈會受到一種震撼。他們飽含深情和敬佩,真正走進了文本。他們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次體現出來這是一種在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以讀促情,以讀悟情,學生對桑蘭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從這一重點難點的突破中,我感到老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抓住文章的練點,讓學生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讓他們沉浸其中,品味再三。

二、拓展有度,架起由課內到課外延伸的橋樑

這堂課上我對課外材料如何使用也有了更深一步地認識。以往在很多時候我採用的方法是課上完後爲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文本讀讀,從中感悟或是讓學生將收集的資料交流一下,在這節課裏我有三處課外材料的補充獨具匠心:

第一處:爲了讓學生進一步的體會課文的主旨,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出示了自己收集到的圖片、文字資料讓學生更多地關注桑蘭的現在。從今天的桑蘭中,學生可以更深刻地體會桑蘭能由一個不幸之人最終成爲一個大幸之人的原因。這一幅幅畫面,這燦爛的微笑,已證明了桑蘭沒有向命運低頭,她戰勝了自我,超越了自我。學生在獲取這個信息的過程中,其實就是讓學生與現在的桑蘭建立對話的過程,學生看着她的現在,想想8年前,這個過程對學生的母語教育一定是深刻的。學生的感悟得到步步提升。這種資料的補充,豐富了學生的感受,增強了學生的體驗。他們就會感覺到如何面對挫折,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學生閱讀信息足了,生存教育、共存教育的本質才能走進學生。

第二處:在最初備課時,我設想的是在理解課文後,讓學生在課堂上對其他人物的堅強的實例進行交流,以此來進行拓展延伸,體現大閱讀精神。古今中外,堅強人物的事例還有許多,但時間有限呈現給學生的內容實在太少。於是我將有關貝多芬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製作了題爲《扼住命運的喉嚨》的幻燈片,讓學生很直觀地感受,並告訴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上網獲取的資料應進行再加工,而不應是一種信息的疊加。要求同學們回家後可以在老師的基礎上有創意地製作堅強人物的電腦小報,幻燈片。這一個材料的補充就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爲學生的學習預留空間。關注學生的家庭作業,架設課堂教學與素質教育的橋樑。學生有了這樣的一種意識,在以後的實踐中,他們運用信息的時候就會像老師一樣進行整理加工。時間長了學生運用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就會增強。學生綜合信息素養就能得到提高。

第三處:一堂課接近尾聲,我出示了自己有感而發所寫的一首小詩:

當我們遇到煩惱時,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

讓我們微笑吧!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

用詩創設情感,讓學生進入詩中,感受其境,感受其情。我本人是很喜歡詩的,也喜歡用自己對詩的理解引導學生學。詩是一種創造,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擁有這種創造。這也是母語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這首小詩很簡單,簡單的學生一讀就懂,但詩的美韻,詩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詩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卻是無窮的。教師以情激情,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爲了學生人生態度、生活品位提升的過程。最後學生微笑着誦讀這首小詩,很詩意地結束這堂課的教學。

從這堂課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感到教師只有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學情的預設,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得法,左右逢源,營造出一個能夠使智慧火花迸射出來的學習“場”。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每位老師要將語文教學置於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中,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給學生更多閱讀的時間,真正做到立足課堂,輻射課外,既走進教材,更走出教材。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微笑着承受着一切》這是一篇真實的文章,爲什麼要說這句話?因爲三年級的孩子9歲左右,對於今年的孩子來說,桑蘭發生的事是8年前。大多數的老師應該清楚這件事。所以,在教學這篇文章過程,我們必須把這種真實告訴學生,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真實。這也能幫助學生認識寫文章應該寫真實的事,不要寫假。

桑蘭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孩子讀了會感動,老師讀了也感動。這篇文章我讀了好多遍了,每次都有着感動。因爲我去過省的體育中心看過五六歲的孩子是如何鍛鍊的?我有幾個體育方面的朋友,我知道他們的身體,我知道他們是如何面對困難的。我在本科學習的時候,給我們上學校管理課的一名長者,他說作爲一名學校領導,一定要學會用體育人才,不只用他們上體育課,最重要的用他們爲學校創辦一些企業等,因爲體育人才不怕挫折,遇到困難不畏懼,會很快從困難中走出。所以,17歲的桑蘭纔有着這種微笑。所以,引導學生學習這課,千萬不可丟失掉那美麗的感動。

這一篇文章,學生讀起來是比較輕鬆的,在老師引導學生幾遍閱讀中,學生也很容易理解課文。學生學會了後面的生字,做完了有關作業,並不能說明孩子已經擁有了這種微笑,因爲這篇文章沒有完,因爲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面對無數關心她的人,桑蘭帶着動人的微笑說:我決不向傷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來!我個人認爲,這段文字我們應該這樣引導學生去思考:一是桑蘭的這句話表現出了自己不向困難低頭;二是這段話點出了文題微笑面對一切;三是這句話應該說逼着學生要認識今天的桑蘭怎麼樣了?四是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好好地欣賞運動員,因爲運動員的吃苦精神是世界非常寶貴的財富;五是桑蘭用微笑感謝世界。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最好引導學生搜索現在的桑蘭,網上這方面的信息還是很多的。從今天的桑蘭中,學生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這句話。學生在尋找這個信息的過程中,其實就是讓學生與現在的桑蘭建立對話的過程,學生讀着現在,想想8年前,這個過程對學生的母語教育一定是深刻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難,不可能沒有任何挫折,學生這種尋找式閱讀,也可以說研究性閱讀,他們就會感覺到如何面對挫折,才能轉變自己的人生。三年級學生閱讀這種真實的東西,一定就能夠收穫真實,這樣才能讓其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學生閱讀信息足了,生存教育、共存教育的本質也才能走進學生。

現在的桑蘭的確過的很堅強,就像這篇文章說的那樣。蘇教版教材只所以在國標版還保持着這篇文章,我個人認爲,有着讓老師引導學生閱讀現在的桑蘭的意圖。假如在引導中,還能讓學生建立起真正的對話,比如爲桑蘭寫封信,發個E-mail,心與心的交流,肯定能夠讓一些孩子更好的成長。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課前要求學生收集課外資料。對跳馬這一女子體操競技項目有所瞭解,從而知道了桑蘭的職業特點,對於桑蘭所受傷情的嚴重程度有所瞭解,因此對他們能很好地體會承受一切的內涵很有啓發。

通過找一些有代表性的詞句來體會桑蘭的頑強勇敢。如:面對身負重傷而又動彈不得的桑蘭,隊友們失聲痛哭;而桑蘭本人卻着急地詢問着比賽情況,強烈的對比體現出難能可貴的勇氣。再如,學生能夠準確地找出桑蘭如何一邊忍着劇痛一邊配合醫生治療,還輕輕哼着體操音樂等動作細節。還找到一連串表示時間與頻率的詞語,表現治療所經受的痛苦之深,而更好地理解桑蘭的勇敢與堅強。

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很深刻的人生觀教育。當我們讀到面對殘酷命運,我們的桑蘭又是怎樣的一種姿態一段時,結合學生實際,當你遇到困難時你們會怎麼做

本課教學存在不足之處:

1、閱讀決不僅僅是簡單的告訴孩子該用什麼語氣讀,閱讀應該是一種體驗,一種感悟,而要引領孩子迴歸文本,讓孩子用心靈感受這種精神。讀出來纔有感情。

2、備課時應看課文後面的題目的要求來設計自己的問題,才能抓住要領。

3、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反映調整教學方式,根據寫好的教案按步就搬,將陷入教條。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 篇6

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我力圖抓住幾個重點詞:“天大的不幸、堅強、微笑”這幾個詞,來體會桑蘭的勇敢堅強。

文章的重點在3—6自然段,這裏也是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突破點。在初步感知課文後,學生能夠找出“堅強”這個詞語。因此,讓學生更深入地讀文,“從哪句話中體會到桑蘭的堅強?”促使學生品詞析句,誦讀揣摩加以體會。如“氣喘吁吁、大汗淋漓”這幾個詞語,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想象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兩相對比,學生對桑蘭處境的艱難就有了更深的體會,也明白麪對困難、面對痛苦的微笑是多麼堅強。以讀促情,同時讀中更悟情。

同時,這些重點詞句也是文章寫作方法的具體體現。三年級正是作文起步階段,需要寫作方法的指引,本單元的作文要求也是寫人,在課文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就爲學生後面的作文實踐進行了很好的鋪墊。

在品讀悟讀後,用這道填空題進行總結:

在桑蘭躺在牀上不能動彈時,她 ,這令 隊友 感動。

在桑蘭配合醫生治療時,她 ,這令 醫生 感動。

在桑蘭完成簡單的動作時,她 ,這令 周圍的人 感動。

在無數關心她的人面前,桑蘭總是 ,這令 所有人 感動。

這道題是對3-6自然段的一個整體概括,也是對學生進行一個很好的語言遷移訓練。不管是用書上的詞句,還是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學生必須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纔可能做出這道填空題。既習得了教材的內容,又進行了語言的訓練,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對課文情感的理解。

當 “感動”一步步深化,感動了隊友,感動了醫生,感動了周圍的人,感動了所有的人,也感動了學生們。同學們齊聲誦讀時,他們飽含深情和敬佩,他們的聲音裏,傳遞出深深的震撼。所以,當最後迴歸中心,齊讀課題時,“微笑着承受一切”,學生們明白了這個題目裏,這句話裏包蘊的意義。

因爲我們年級組的研究主題是:在閱讀課中從重點詞入手,對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因此,覺得自己這節課還是扣住研究主題,在最後的語言訓練中,使學生有機會將文本語言遷移內化。但自己上課還是跳不出“老師講得過多”的巢臼,現在回過頭來看教學過程,在講3-6自然段重點句的地方,自己不必提這麼多問題,如果直接讓學生自讀課文,談感動的句子,做填空題,教學應該會緊湊得多。精當準確的語言文字要經過錘鍊,我的教學設計也要在錘鍊上多下功夫才行啊!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微笑地承受一切》這篇課文主要讓學生體會桑蘭面對不幸時是怎樣微笑面對的。在上這課時我主要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感受:

首先是課文的導入。板書課題後,我讓學生讀題,提出自己疑惑之處。原本微笑着享受生活中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而本文的主人公卻要微笑着承受一切。一切又包括什麼?是誰能微笑着承受一切,他又是如何微笑着承受一切的與我們平常不一樣的種種給孩子們帶來了新鮮與好奇,他們也急於想了解這位了不起的人物,想揭開心中的謎團。於是,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來了,注意力集中了,立刻就進入了探究的思維活動狀態中。

其次是體會桑蘭的痛苦。指導學生了解桑蘭遭受的不幸,這不能僅僅停留在傷痛的疼痛上,也不能僅僅定格在治療的痛苦上,我從桑蘭曾經爲祖國的體操事業作出的貢獻入手。

課堂上,我們通過蒐集桑蘭的事蹟,交流介紹資料,讓學生了解桑蘭對體操的熱愛,而體會桑蘭精神上痛苦。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 篇8

課文的重點是3——6小節,難點是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義。在教學時,我採用了:

一、設疑導課。

讀了課題之後,我提出問題:你想知道什麼?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提出了一些共性問題:桑蘭微笑着承受一切中的“一切”指什麼?她是怎麼微笑着承受一切的?老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帶着問題初讀課文。檢查初讀之後,讓學生再圍繞這兩個問題小組合作細讀,課文抓住文中重要的語句品讀、體會,評議交流。

二、創設情感,讓學生進入詩中,感受其境,感受其情。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題“微笑着承受一切”,在總結課文時,我配樂朗誦了一首詩歌“從那一刻起/身體的傷痛/肢體的殘疾/生活的不便/將時刻困擾着你/從那一刻起/場上將不見你活躍的身姿/如雷的掌聲不再屬於你/盛開的鮮花不再簇擁着你/驕人的獎牌不再與你有緣/……/然而/你用無比的勇氣/微笑着承受一切/我們敬佩你——桑蘭。這首小詩很簡單,簡單得學生一讀就懂,但詩的美韻,詩言有意而無窮的境界,詩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卻是無窮的。以情激情,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爲了學生人生態度、生活品位提升的過程,昇華了情感。

三、尋找教材的空白點,紮紮實實地進行讀寫整合訓練。

最後,創設情景:在瞭解桑蘭的這些事蹟之後,如果此刻去探望桑蘭,站在桑蘭面前,你會對桑蘭說些什麼? 出示“桑蘭姐姐,我想對你說……”的句式練習說一段話,表達對桑蘭的敬佩之情,可謂“水到渠成”。

美中不足的是,在時間的把握上還不夠精確,學生想對桑蘭姐姐說的話,學生交流之後,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當堂寫下來,這也提醒了我,在設計教學時,要預留空間。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走進新單位,有很多的不適應。最近上了一堂亮相課,課後請聽課的專家給予了指導,方感覺大學校果真有大學校之妙。領導們所評,一語中的,收穫頗豐,特記之。

導入環節:原先設計爲從第一自然段桑蘭是我國最優秀的跑馬選手之一,我們就來看看她取得的輝煌賽績直接導入。第一次試教後,共進組的蔣老師提出建議,第二課時可對第一課時適應進行復習,整體回顧一下課文更好。於是第二次上課我調整爲讓學生開火車複習生詞,讓學生抓住生詞說說課文大意導入。這一環節在課堂處理得並不理想。學生不能用簡練準確的語言概況課文大意,經何主任點撥,發現問題在於1、教師提問指向性要明確,如果一開始就明確“用一兩句話說說課文大意”,學生就不會羅羅唆唆說上一大堆的話了;2、如果出示課文所有的生詞,則要突出關鍵詞,讓學生知道圍繞哪幾個詞展開。否則學生容易眉毛鬍子一把抓。3、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默寫重點詞,關鍵詞,讓學生複習生詞。

何主任看了我原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後,指出教學目標中語文的工具性體現不夠,教學設計中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指導學生領悟語言,運用語言體現不夠。

按照學校尋根課堂以問題導學的要求,這篇課文還可以關注課題,讓課題升值,通過抓課題中的重點詞引導學生質疑,提煉出兩個問題:桑蘭承受了什麼?她是怎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而後一個問題,應該是本篇課文的主問題。

爲了讓學生感受桑蘭承受了天大的不幸,我補充介紹了桑蘭17歲前的輝煌賽績,旨在讓學生體會這一意外對桑蘭來說不僅是身體的傷痛,生活的艱難,更是事業的中止,夢想的破碎。沈主任指出桑蘭承受的“一切”其實很廣泛,在三至六小節也有所體現,課堂上可以不對學生講,但作爲教師在解讀教材時,應該能讀出這“一切”。我在教學處理時,忽視了對三年級學生默讀的訓練,默讀便於思考,便於讓學生提取出關鍵信息,也容易讓走神的學生集中注意力。我通過“哪些事桑蘭再也做不了?”讓學生體會“天大的不幸”,而忽視了從語言文字本身關注“不幸”的內容。學生上完課,對第二自然段的內容依然比較陌生。如果下次再上,我會抓住“重重地摔了下來”“完全失去知覺”“剛剛”“也許”這些詞,去具體深入地體會“天大的不幸”。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讓學生根據具體的語言文字去理解內容,再根據內容去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在感受桑蘭的堅強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讓自己感動的句子,再進行全班交流。我的原意旨在讓學生通過找句說出自己讀句的感受,而事實上學生只能找出句子,不會談感受或者所談過於簡單。看來日常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書上作批註的習慣非常有必要。

在“隊友看望”環節,我的設計是“孩子,如果你就是桑蘭,你爲什麼不哭?”何主任提出這樣的假設其實不夠人文,其實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桑蘭相差很遠,即便進行假設,學生的理解也不見着深入。可以通過想象:隊友們看到病牀上的桑蘭表現如何?可以問問隊友:你爲什麼哭?桑蘭又會怎麼安慰隊友?從而理解“反而”“急切”兩個詞,進而感受桑蘭的堅強。這裏通過鮮明的對比寫出桑蘭的堅強,在朗讀訓練時,亦可讓學生對比着讀,在對比中體會桑蘭的堅強。

在“康復治療”環節,我通過讓學生理解“劇痛”“爲什麼哼樂曲”讓學生讓孩子讀出自己的感動,感受桑蘭的堅強。這樣的設計同樣存在語文工具性模糊的缺陷。主治醫生的話語目的在於側面烘托出桑蘭的堅強,從他的話語入手,則可做到目標指向表達,如進行說話訓練:主治醫生會怎樣對別的患者說?在運用中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而“哼樂曲”本身就直接體現了桑蘭的堅強,無需到最後以標籤式出現。“劇痛”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其實也有些牽強,學生自身遭遇“劇痛”的機會是少之又少的,可以換一個角度,你們見過的什麼樣的痛可以稱之爲“劇痛”,一般人會有怎樣的表現?這樣的提問,學生回答起來更有指向性。學習語文,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什麼,而且要讓學生知道,課文是怎麼寫的,也就是關注語言形式。課文是怎樣寫出桑蘭的堅強的?有正面的直接描寫,也有側面烘托。

在“學會自理”環節,我原先的設計中也想到換句比較體現三個“自己”和“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在句中的意義:更能體現桑蘭的不容易。可在教學處理時,只讓學生知道這些詞句不能少,而未能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普通的詞也能夠表達出桑蘭簡單動作的艱辛,從而可見她的堅強。

在“品味話語”環節,一句話一顆心,你讀出了桑蘭一顆怎樣的心?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桑蘭的什麼?這裏亦可解讀爲她的信念與樂觀。可以通過多種層次的,充滿激情的引讀實現課堂目標。學生讀不出老師預料的感覺正是因爲前面學生對桑蘭堅強的認識不夠深入。

在最後的拓展環節:用桑蘭的新輝煌點明用堅強、不屈、樂觀就可以承受一切的艱難險阻。最後讓學生以“桑蘭姐姐,我想對你說……”爲開頭說幾句話,學生表達都是口號式,如果換個角度,海外人士、隊友、旁觀者、殘疾人、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我們自己會怎麼對桑蘭說?這樣就可以打開思路,讓學生自主選擇角色,練習語言表達,用不同的身份來多角度的表達自己對桑蘭的敬佩之情。同時也將學到的語言運用於實際,在自我表達中學會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如果學生說話不能深入,可以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當的時候,你。”力求讓學生把書本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上課前有很大壓力,可看看自己備的課文就是《微笑着承受一切》,不禁啞然失笑。微笑着面對新的環境,微笑着面對所有的壓力,微笑着面對新的生活。

《微笑着承受一切》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繼續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微笑着承受一切》。

第二自然短落寫的是桑蘭試跳時發生了意外,有這樣幾句:這真是天大的不幸!桑蘭的美好人生剛剛開始,可她的後半生也許永遠要在輪椅上度過。

這句我請學生認真讀這後,展開賽讀。在我的鼓勵下。我發現一些語文成績不是很好的同學反而讀得不錯。比張小偉,我不得不承認他有誦讀的天賦,可這個傢伙極懶,在讀、寫、背方面極其失敗。又比如邱小菊,我發現她近來讀書越來越好,可是她的思想道德和亂七八糟的作業實在是讓我頭疼。

有感而發,我給大家講了個木桶的原理。我在黑板上畫了幾塊扳,我分別在上面寫上讀、寫、背、默、聽、說……我告訴他們,如果用這些木版做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呢?前提是每一塊木板分別代表你的聽、說、讀、寫等能力。我拿張小偉來做例子,張小偉讀書非常有感情,那麼他“讀”的木板長一些,而他其他方面都不行,於是代表其他能力的木板就短些,如此說來,他做成的這個木桶裝的水只能是可憐的一丁點兒。孩子們聽了若有所思,我也藉此機會鼓勵那些不愛發言的人要大膽發言,把握住每一個發言的機會。爭取“說”這塊木板長一些。非但如此,別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放鬆。

很高興能和孩子們談起這些,教書育人,教書和育人是分不開的,脣寒則齒亡。

這些話對於孩子們還是起到作用的,接下來他們很認真的回答問題,很投入地讀書,我真的很感動。我希望,這樣的感動維持的時間能長一些。

好了,繼續“微笑”吧!

接下來,我們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又讀了幾段精彩的話,其中有外國醫生稱讚桑蘭的話:“這個小姑娘用驚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給所有的癱瘓病者做出了榜樣。”還有一句桑蘭說的話:“我決不向傷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來!”讀到桑蘭說的話,我又些疑惑真是這樣嗎?如果孩子們是她,真的再也站不起來,曾經因爲有着這樣的夢想,這樣的期待,而暫時忘卻了難過,而結局不如所想時,是否會失落,會彷徨,會對生活徹底喪失信心。我不得而知。

孩子畢竟是孩子,不要讓他知曉太多,讓他們還是照着自己的理解讀吧。何必讓他們知道寫書的“文以載道”之道呢!

一篇課文就學完了,下課鈴聲響起來了,跟他們說再見,充滿着期待希望他們能記得我說的話,希望常在,快樂就常在。

借用本課的思想,“微笑”着面對,想起了一句歌詞“拈朵微笑的花,看一段世間繁華。”篡改一下,花在笑,眼睛在笑,心在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包括那些讓我有點頭疼的孩子,他們都會好起來的,真誠期待着。

(後記):

晚上佈置作業,照例是複習課文,字詞,還有讀書,背古詩,寫日記。今天想讓大家寫個同題日記,於是問:今天發生了什麼有趣、有意義的事情,他們說是聽我講木桶原理的事情,我聽了微微笑。真好,孩子們進步不小,我的心血沒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