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磧口古鎮的晨色日誌

磧口古鎮的晨色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風漸冷,雲漸低,滿眼盡是樹幹的滄桑,一下車放眼已是一片黃土高原。霾重重,運煤的重型拖車一輛輛接踵而至,車身黑黑的,樹幹也黑黢黢的。遠看只有土地的顏色在隱約可見的太陽光線中一片金黃。

磧口古鎮的晨色日誌

厚重的外衣遮掩了曼妙輕快的雪紡,五顏六色的t恤衫,還有那孩童的歡聲笑語在冬天裏在霾天裏都被掩蓋起來。

窗戶上的霧氣裏不時透出些手印,車內的煙味瀰漫,我張望着遠遠近近的溝壑,竟遐想着黃土高坡的歌唱。。。。。。

我到了,坐火車到了呂梁,又乘坐離石開往磧口古鎮的中巴車到了黃河邊。

黃河邊的.冬天夾着寒氣,河邊冰封,好像冷得得更凜冽了些。拍照的雙手很快就凍得手指漸硬,臉上像有刮刀刮過的感覺。冰冷中太陽升起,黃河邊反倒是天很藍,黑龍廟在一片霞光中映照着那片被它忽悠着的黃土更加金燦燦的,陰影處略顯黑綠,顯現出黃土高原的冷峻立體矗然。

黑龍廟,是古鎮祈雨的宙宇。它氣勢不凡,龍頭伸展,雄踞於黃河邊古鎮的至高處,俯瞰黃河,居高臨下,背對着出生的朝陽,黑黢的身影發出一種威嚴來。歷史上,當地人的祈雨都在這裏進行。黃河水道頗寬卻依然未能擺脫乾旱,於是,黑龍廟便常常處於香火鼎盛的狀態。

古鎮上靜寂一片,三兩個起早的人。其中一位手牽着一匹駱駝,向我招手示意我騎上駱駝照相。我笑而婉拒。繼續朝着古鎮的街裏面走去,希望儘快到達我預訂好的客棧。

磧口古鎮,這一坐落於山西臨縣南面,黃河邊緣的古渡口。與黃河對岸的陝西吳堡縣相對望,千年長相守,成爲一雙互補的伴侶,成爲一對互相依託的搭檔,成爲兩個互相呼應的知音。黃河的浪濤把兩地捆縛在一起,聯繫在一起,而它們互相溝通的橋樑便是渡船。兩岸人來人往,都靠着渡船的擺渡。船,這種古老的運載工具,如今又加上了發動機。所以,船在黃河中行駛,便響起了雄壯的充滿節奏感的馬達聲。隨着馬達聲的由遠而近,便會有一羣一夥的人從陝西過來,來趕磧口的集市。

磧,在當地人的說法裏是指黃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淺灘。

磧口古鎮曾是古代的軍事要塞,在明清至民國年間,因黃河水運成爲我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清朝乾隆時期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兩百多年間磧口古鎮呈現繁榮景象。當時磧口因爲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黃河中游、晉陝大峽谷一帶聞名遐邇的水旱碼頭,那時從蘭州、銀川、包頭等地運往東北、華北的食油、皮毛、糧食和從東北、華北運往西北的瓷鐵、布匹等日用品都要從這裏轉運,繁忙的水路運輸使磧口古鎮店鋪林立、商賈雲集,鼎盛時期,磧口碼頭每天來往的船隻有150多艘,日復一日,磧口便以"水旱碼頭小都會"的美名傳遍大江南北。隨着時間的推移,黃河兩岸的交通不再以船運爲主,磧口的商貿也逐漸衰落,但是數量衆多、保存完好的貨棧、票號、當鋪、民居等明清時期的建築卻留傳了下來,這讓有着濃厚歷史文化積澱的磧口古鎮每年都會迎來衆多遊人觀光旅遊。

這磧口確是有些古韻的。古老的民居,成爲當地第一景觀。這裏的明代、清代民居,構築成一條條街道,這些街道又矗立在黃河邊。民居,依地形斜坡狀組合排列。街巷裏,古老的黃河卵石和石板鋪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磚瓦構築成了房舍,飄逸着一種古韻。房屋已斑駁失修,雖不致殘破,但卻風骨奇峻。有些當年曾是店鋪的高牆大院,展示着這歷史上商埠的痕跡。一條條青石,一排排大甕,一個個油簍子,一座座飲馬槽,充分讓人們感受着這裏歷史的輝煌與商業氛圍的濃郁。

古街上,自然有不同凡響的陳列。燒餅鋪子散發出濃郁的餅香。現打、現烤、現賣,熱騰騰、香噴噴,確實誘人。更引人的是這街面上的條編,這些,只不過是日常生活的用具而已,城裏人都是很難看到的。而那些鮮亮的銅器,發着黃燦燦的光韻,則更是分外耀眼了。各種銅製品,與磧口的古韻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此時,地上的雪凍結了,路中央是灰黑色的冰,路兩旁的雪白白的,有陽光照射的地方閃耀着銀光。然而卻完全覆蓋了露面的石子石板。一條街上只有招牌矗立,無聲無人。我揹着包小心地走在冰雪上,獨享着古鎮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