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閱讀節手抄報七年級

閱讀節手抄報七年級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現在的早期教育。都很重視幼兒閱讀習慣的培養。的確,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於孩子的成長和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的積極意義。下面爲大家分享了閱讀節手抄報,歡迎借鑑!

閱讀節手抄報七年級

閱讀節手抄報圖片1

閱讀節手抄報七年級 第2張

閱讀節手抄報圖片2

閱讀節手抄報七年級 第3張

閱讀節手抄報圖片3

閱讀節手抄報七年級 第4張

閱讀節手抄報圖片4

閱讀節手抄報七年級 第5張

閱讀節手抄報圖片5

閱讀節手抄報七年級 第6張

閱讀節手抄報圖片6

閱讀節手抄報七年級 第7張

閱讀節手抄報圖片7

閱讀節手抄報七年級 第8張

閱讀節手抄報圖片8

有關閱讀的作文

最近,我的閱讀量比平時有了大大的增加,閱讀效果也有所提高。

我迷上了沈石溪新出的動物小說,把自己所鍾愛、喜愛的是購回家時,心裏便滿是自豪感、神聖感。

記得有一次,我剛要抱着心愛的書籍回家,不巧,剛走出門便下起了傾盆大雨使我始料不及,我真的毫無防備,情不自禁地便把書越加抱得緊了。身旁也有許多無法 回家的購書者。我焦慮極了,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只有我一個人啊,與旁人毫不搭嘎。我急得直跺腳,嘴裏還嘀嘀咕咕的,唸唸有詞……忽然,我猛地擡起頭來,把 書摟進懷裏,風一般衝了出去。

大家都驚呆了,此時肯定有人在想:這個小朋友是不是神經病啊,那麼大的雨還一個勁兒的往外跑,而且也沒傘。

這時的我已顧不了別人怎麼說我、評價我了,我只想快點回家,把書保護好了,因爲,最近這段時間裏,本人可是愛書如命啊,我不願讓術受到一點點的“傷害”, 不願讓它破損,也不願讓它變得骯髒,我想抱着一本乾乾淨淨、完完整整的書回到家。至於當時爲什麼這樣做是因爲我那時非常急性子,做事等不了,不然就抓狂, 無法控制!所以就……

我一路狂奔,直衝向回家的方向。一路上,我閉眼直衝,因爲只要一停下來自己就會感覺到被雨淋的陰涼感覺,那滋味可不好受,與誰可是直竄進脖頸兒裏,滲透衣 褲的感覺便更是涼進骨頭般得不是滋味,渾身的雞皮疙瘩都快落地下了,我還在狂奔着,好像是在逃難似的,此時此刻的心情可想而知,真是糟透了,心眼兒裏有點 後悔自己爲什麼那麼急性子跑出來,追悔莫及,再怎麼埋怨也沒用,自己既然已經在路上就不能走回頭路,一定要把它走完!想到這兒,我把書又往肚子上扣了扣, 摟得跟緊了,上身還有意識的往前傾了傾,爲我的書製成了一個傘狀的結構,使它不會被雨淋到而溼透了。就這樣,我與我的書回到了家,等進了家門我才意識到自 己已成了一隻不折不扣的落湯雞,見我這一副狼狽樣,我趕忙將書拿出來細細查看。啊,幸好沒事,還完好,雨也沒被淋到、淋溼,真是不幸中的萬幸啊!我感到非 常欣慰,心裏總算放下了什麼,一陣輕鬆……真舒服!

書把我們帶往成功的方向,並將我們的思想變得更有深度,使我們變得更成熟,我們一生都在書籍中成長,吮吸着知識的'甘露,讓自己更加有力量去探索,去發現新的東西,未來屬於我們!

怎樣培養閱讀習慣?

多讀

所謂“多”, 多到什麼程度, 什麼範圍?我是搞古典文學的, 當然這裏說的讀書的主攻方向是指讀這一專業的書。但從我國文化學術的發展源流來看,最初文、史、哲是不分家的, 這就要求治古典文學的人多少總要把經、史、子、集這四大部類古籍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翻讀一些。《論衡·謝短篇》中說: “知古不知今, 謂之陸沉”; “知今不知古, 謂之盲瞽”。就我個人說, 我國近、現、當代文學誠然不是我研究的範圍, 但我並非對它們全無興趣。對外國文學亦然。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我上中學時起, 直到今天, 只要有時間, 我總是見縫插針,有時有系統、有時無系統地讀一些。說到古典文學本身, 又分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四大門類, 當然應該有所偏重; 但它們彼此之間是相通的, 只顧“單打一”, 恐怕也不行。正如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所說: “凡操千曲而後曉聲, 觀千劍而後識器。”一個演員本領再高, 只會唱一兩齣戲, 總不能算是表演藝術家, 更形成不了藝術流派。從事書法、繪畫藝術的人, 不但要臨摹, 而且要博覽; 不但要親自動手, 而且要大開眼界, 讀書做學問理亦相同。

熟讀

說到“熟”, 當然是相對的。拳不離手, 曲不離口; 快刀不磨黃鏽起, 胸膛不挺背要駝。我十幾歲時背誦過《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以及《毛詩》、《論語》、《孟子》之類的線裝書, 有的早已忘掉。但忘掉也不要緊, 它們畢竟使我養成瀏覽古書的習慣和識文斷句的能力。關於能力的培養, 這裏想多說幾句。“知”與“能”二者的關係是辯證的。知而不能, 終非真知。上面引述的劉勰的話很可玩味。他不說“聽”千曲而後曉聲, 而說“操”千曲, 可見他是主張實踐出真知的, 即能演奏千曲的人才真正體會到鑽研音樂的甘苦。至於下文的“觀千劍”, 應該指有比較鑑別的能力, 而不是走馬觀花。“識器”的鑑賞家必須見過“千劍”纔有發言權。

細讀

所謂“細”, 就是反覆鑽研。其中自然包括博採衆長和獨立思考兩個方面, 二者缺一不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應該是經驗之談。《禮記·中庸篇》談學問之道, 提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個步驟, 我以爲, 可能同我這裏所說的熟和細的意思差不多。另外, “熟”和“細”原是“水磨功夫”, 不宜急於求成, 更不要急於自創一派, 自成體系。那樣只有自己吃虧,最後可能一事無成。1949年我初入大學教書, 只能“以述爲作”, “述而不作”; 進入六十年代, 在課堂上偶然談一點心得體會; 近年講課, 則只談個人一得之愚, 此勢所必至, 非力可強而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