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小學生關於仁孝的手抄報資料

小學生關於仁孝的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導語:下面分享關於仁孝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關於仁孝的手抄報資料

  【仁孝手抄報資料:仁的產生背景】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係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係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係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捨,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爲一個範疇,並以此爲邏輯起點,構築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

在孔子提出系統的仁學思想之前的春秋時代就出現了許多關於仁的思想記載。《詩經·鄭風·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詩經·齊風·盧令》曰:“其人美且仁”,兩處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聯繫一起,顯然在這裏,仁是儀文美備的意思,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意義。《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藝,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國語晉語一》:“愛親之謂仁”,仁體現在父子關係上就是愛親就是孝。《國語晉語二》中申生拒絕逃亡說:“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體現在處理國與國關係上,就是保護小國,救助鄰國。此外,仁還有其他含義。如《國語晉語二》說“利國之謂仁”。

可見,仁包含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爲主的行爲規範,在當時他已經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孔子正是在此基礎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

 【仁孝手抄報資料:百善孝爲先】

百善孝爲先, 萬惡淫爲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爲者,皆不忍爲,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爲者,皆不難爲。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爲,指兒女的行爲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裏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所謂「百行孝爲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爲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爲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爲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只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也。」 《論語》中,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爲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印度及其他亞洲地區也有類似的倫理概念,另外孝順還可以推廣爲一般對年長的人的尊敬和順從,比如對媳婦對公婆的孝順,對長輩親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順等。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更多熱門手抄報資料推薦:

1.小學生關於仁孝的手抄報資料

2.初中生關於仁孝的手抄報設計內容

3.“我的悅讀時光”手抄報設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