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科技2015年手抄報資料

科技2015年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科技手抄報有關資料:有機宇宙觀、元氣論是指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主流思想

科技2015年手抄報資料

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這樣的看法:“當希臘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細地考慮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人則一直傾向於發展辯證邏輯。與此相應,在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機械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則發展了有機宇宙的哲學。”(注: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3卷第337頁。)他認爲西方機械論是把世界看作一臺機器,而中國哲學則把宇宙看作是一個有機體。物理學家普里高津在閱讀了李約瑟的著作以後,也寫道:“正如李約瑟在論述中國科學和文明的基本著作中經常強調的,經典的西方科學和中國的自然觀長期以來是格格不入的,西方科學家向來是強調實體(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國的自然觀則以關係爲基礎,因而是以關於物理世界的更爲‘有組織的’觀點爲基礎”(注:普里高津《從存在到演化》,中譯本序,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着重研究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和協和。這就是說,在他看來,整體、和諧的思想,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立足從整體來把握事物及其規律,強調把握事物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特點。自發的自組織的觀點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中心思想,基於人類社會與自然關係的深刻理解,強調了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的聯繫,等等。

再綜觀歷史史實,“有機”的說法在中國的古籍論述中,不僅發祥甚早,而且包含着諸多內涵的概括,這種觀念的在中國古代出現,誠如許多人所指出的,是源於中國長期農業社會經濟生產方式的影響,而對它作出較爲完整的表述,並在後代留下深刻影響的,則出自《易經》這部書籍。也有很多思想來自《黃帝內經》等醫學典籍中。綜合前人的論述,大致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有機”宇宙觀在思維方式上的特徵:

1.“天人合一”觀。這是一種以直覺和樸素的方式,表現人與自然溝通、智慧動物與養育環境的融合,以及自然界與人類之間共存共榮的思想。它的主旨在於強調天與人的關係緊密相聯,不可分割。也是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爲(即秩序與人事條理)的相通、相類和統一。

天人合一的核心,乃在追索天與人的相通之處,以求天人之間的協調與和諧,儘管在中國古代哲學的各個流派之中,對“天”的理解有所不同,有的只從物質世界意義上去理解它,而有的則賦予其道德倫理等精神上的意義,也有的甚至將他人格化,使之成爲“上帝”的代名詞,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反對把天與人相互對立、勢不兩立。漢代出現的“天人感應”的說法,以人的行爲能力、形體結構及內在的性質等諸多方面與天加以比附,帶有神祕主義色彩,但他所蘊含的自然與人統一的思想內核依然清晰可見。

2.“整體相關”觀。整體思維傳統在我國古代發祥甚早,其源頭可追溯至原始社會。到《易經》成書時,整體地觀察世界已經成爲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易經》中整體觀念在全書中多有體現,它還特別體現在卦象和六十四卦的編排上。《易傳》發展了《易經》的整體思維,它以文字的形式在多種篇章中作出系統而明確的表述。如八卦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並指出這八種自然事物構成宇宙整體。還將此與人體作出比類,說“乾爲首,坤爲腹,寒爲足,巽爲股,坎爲耳,離爲目,艮爲手,總爲口”。顯然首、腹、足、股、耳、目、手、口,構成人身的整體。另外,它還以八卦構成其它的結構系統,這些都體現出作者已從常識經驗出發,逐漸加深思辨成分,使之成爲一種觀察與思考問題的出發點與重要方式。

3.運動變化觀。中國哲學中的運動變化觀念表達得最好的,仍推《易經》。經名的“易”字即爲變化之意。《說文》對此字作象形的解說,謂其字是指晰蜴、蜓和審宮四腳蛇一類的動物,它們都以善變出名,故可以其義釋“易”。它點出了該書的中心意旨便是“變”、是“動”。《易傳》中對此宗旨作出進一步說明,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注:《易傳·繫辭上》。)意思是說,聖人是以認識到天下的運動變化及其融會貫通而發現一切事物的共同規律的,易學家有時亦稱“道”。將運動變動的觀念與整體相關思想相結合,人們意識到爲了全面深入認識事物,必須把握事物運行的軌跡,也就是要把事物在變化運動過程中各階段的情況綜合起來加以考察,而不能僅僅觀察變化過程中的個別階段或少數環節。

科技手抄報圖

而且事實上,在我國古代不僅比較早地發展了辯證邏輯,也比較早地發展了氣一元論爲基礎的辯證自然觀,認爲氣分陰陽,陰陽的對立統一就是道,也就是自然界變化發展的規律。繼五行、陰陽說之後,從伯陽文、荀況,中經漢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劉禹錫,到北宋的張載以及明清之際的王夫之,衆多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都主張這種學說,成爲傳統科學思想的主流,而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中的天文、曆法、音律、農學、醫學乃至物理學、化學等等,也都無一不是建立在這種氣一元論思想的指導之下的。也可以說,在這些學科中貫穿了有機宇宙觀和元氣論的哲學的指導。

以統一的與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待自然界,把它視爲一個不斷運動變化、各部分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這在各門自然科學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中醫學。中醫學正如前文已經多次談到的,它是我國發展得很系統的一門學科。其理論體系可以說正是在“有機”宇宙觀與元氣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以《黃帝內經》爲代表,認爲人體各個器官(《內經》中稱臟器)可按功能特性劃分爲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三大類,並按它們功能活動聯繫的規律,分別構成以五臟爲主體的五個功能系統。然後由經、脈、氣、血的溝通,實現臟腑間的內在聯繫,這就是生命活動的整體。也就是說人體的各個器官各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它們既有區別,又有內在聯繫,構成了一個動態的有機整體。中醫認爲人體某部分病變影響全身或其他器官,而全身的狀況又能影響局部的病變,因此在治療上,不單治有病的局部,甚至不直接治有病的局部,而從治其他部位入手。它還認爲人與自然之間是統一的,人體與外界環境有相互感應的關係。把人體置於一定的外界環境之中來考察、研究,凡疾病防治的分析都把受治對象所處的四時氣候、地方水土、患者的生活習慣、性情好惡、體質強弱和年齡、職業、性別等情況結合起來考慮。並認爲在疾病的治療中對疾病發生髮展和變化的內在機理,人體正氣與病邪相對抗消長形勢的病理都應作過細的考察,也就是說,中醫學是以運動變化來對待疾病的治療的。

《內經》應用陰陽五行學說,從理論上,具體闡述了中醫對生理、病理、疾病的發生發展,臨牀診斷與治療等基本問題的看法,以構建其學說的體系。譬如它以陰陽對立統一、消長變化的矛盾發展的認識,指出人要保持健康不生病,就必須“和於陰陽,調和四時”,強調人要積極“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並且把它作爲處理各種醫學問題的綱領。應用五行的生、克、乘、侮等學說,則在一定程度對肌體各臟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既相生又相剋的關係作了說明。而臟腑與經絡學說,前者是對血液循環概念的早期描述,後者則通過對人體運行氣血道路的闡述,把人體連結成一個表裏上下、臟腑器官相互聯繫溝通的統一整體。

又如金代李杲以《內經》理論爲基礎,結合實踐,形成其獨創的見解,認爲“元氣”是人生之本,元氣充足與否決定了人體的健康與疾病,而脾胃則是元氣之源。這種認識對後世中醫學頗具影響。

再以物理學爲例,雖然它是與手工業有更多聯繫的學科,可是元氣論也不僅使它對物質本源的研究取得一定成就,而且對一些物理現象的闡釋也產生過積極意義,諸如靜電、靜磁現象,熱的傳導與輻射,聲的傳播機制等等都是。至於張載、王夫之的元氣說裏,關於“氣”和“形”的總和是不生不滅的認識,應當講是蘊含着物質不滅、甚至能量不滅的思想萌芽的。

對照中國古代與西方在指導科學技術發展的不同的自然觀、方法論,並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科學體系結構;再審視今天自然科學的發展,一方面在不斷分化,向微觀、縱深推進;另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近一、二十年又不斷地向着宏觀、交叉、複合、綜合、集成的方向發展,而且綜合似乎比分化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比如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生命科學、空間與宇宙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認知科學、腦科學、行爲科學等等,都在向着綜合化、整體化的方向發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相互滲透也不斷加強。這種情況更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有機宇宙觀、辯證邏輯與原子論、形式邏輯相結合的迫切必要性。我國著名數學家吳文俊院士在這方面爲大家作出了榜樣。他把我國古代算術思想與方法和現代計算機理論與技術以及現代數學結合起來,建立了數學機械化的新分支,並且預言,我國古代算術思想與方法“必將因此而重新煥發出青春,在未來的數學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