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橋的故事手抄報

橋的故事手抄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橋的故事:

橋的故事手抄報

  瀘定鐵索橋

  是紅軍的“飛奪瀘定橋點指揮部”和炮臺、機槍陣地,正是在它的掩護下,紅軍的22勇士從13根鐵索上奮勇爬過,粉碎了蔣介石讓朱毛“成爲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走在橋上,低頭看波濤洶涌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象一下當年的工匠是怎樣把這麼沉重的鐵鏈拉過河鋪成鐵索橋嗎?當年的紅軍又是怎樣在槍林彈雨之下怎樣爬過這103米的鐵索嗎?我們到了橋西橋頭堡的地下,就這座橋的關鍵所在。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鐵鑄造的地龍樁和臥龍樁,並以鐵鏈錨固,我們看見的這根鐵柱,就是地龍柱,上面鑄有的重量18000斤,這和孫悟空的金箍棒的重量差不多,大約也只有它才能撐起這座橋了。

  這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爲“瀘定橋”,而橫批爲“一統河山”(從左至右看),可見康熙對當時疆土完整的意願;而反過來看,“山河統一”又表現了他對疆土完整統一的一種喜悅。由此可想,鐵索橋對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應明白“瀘定”二字的意義了。瀘定橋坐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裏,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

  兩岸橋頭堡爲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爲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裏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