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名著朝花夕拾手抄報素材

名著朝花夕拾手抄報素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手抄報吧,藉助手抄報可以培養我們動手、動腦的習慣。那麼什麼樣的手抄報纔是好的手抄報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名著朝花夕拾手抄報素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著朝花夕拾手抄報素材

(1)《狗·貓·鼠》描寫了作者仇貓的原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2)《阿長與山海經》記述作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表達了對她的懷念感激之情。

(3)《二十四孝圖》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4)《五猖會》以趕會爲背景,描寫了封建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摧殘。

(5)《無常》通過描寫無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

(6)《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作者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

(7)《父親的病》重點回憶兒時爲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8)《瑣記》回憶了隔壁家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描寫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

(9)《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及他決定棄醫從文的原因,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

(10)《範愛農》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舊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簡介

《朝花夕拾》創作於1926年,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的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後由魯迅改爲《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朝”表示早年時候,“夕”表示晚年時期,這個詞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來撿,這裏指魯迅先生在晩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爲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

此文集作爲“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醜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內容簡介

《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讀的文集。雖然《朝花夕拾》不是爲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於少年兒童的事,讀起來興趣盎然,這本書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中不同生活經歷和體驗的文字。全書由《小引》《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後記》12部分組成。《朝花夕拾》一書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夠分享魯迅的“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

創作背景

1、時代背景

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鬥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2、寫作時間

《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寫於北京,後5篇寫於廈門,曾先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總題爲《舊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時,改名爲《朝花夕拾》,並作了《小引》,7月又寫了《後記》,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成長過程

《朝花夕拾》創作從1926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後又在1927年7月11日寫了《後記》。《朝花夕拾》最初以《舊事重提》爲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爲《朝花夕拾》。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爲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爲陶元慶所繪。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表現了魯迅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實質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範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閒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國初期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納入初中課本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可見它對教育事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啊。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經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儘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東壁下創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待了四個多月,因爲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 魯迅在這裏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醜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餘,魯迅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和《範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主要部分。

《朝花夕拾》於1927年出版。

人物介紹

《朝花夕拾》中出現的六個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長媽媽)、恩師(藤野先生)、朋友(範愛農)、父親和鄰居(衍太太)、作者兒時的私塾老師(壽鏡吾)。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質樸善良、愚昧麻木、勤勞、粗俗無知)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醫學教授,因爲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所以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沒有民族歧視,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想象魯迅當時的處境,便不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治學嚴謹、平等待人、和藹可親)

範愛農——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正直、倔強)

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爲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在父親去世之際,聽從衍太太的指示,一直在牀邊大喊大叫)。由此我們可以感到魯迅先生對父親強烈的愛。(嚴厲、慈愛)

衍太太——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讚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爲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自私、陰險)

壽鏡吾——方正、質樸、博學、嚴而不厲,是魯迅先生頗爲敬畏之人。

其他人物

《父親的病》中兩個庸醫陳蓮河和葉天士:自高身價,毫無真才實學,醫蠱不分,草菅人命。

母親:樸實,慈愛,愛護孩子,端莊,知書達理。

無常:爽直,公正,善良,頗具人情味。

《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遠房叔祖:愛花的讀書人,藏書,字畫,花草衆多;喜歡舞文弄墨,寂寞,悠閒而疏懶,喜愛並尊重小孩子;胖而和藹。

《藤野先生》中的“正人君子”之流:虛僞,追名逐利,迂腐。

主題思想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若干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幅幅世態圖和風俗畫。雖然是回憶性散文,但是有現實的鬥爭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蘊含着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執着態度。它的思想內容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⑴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對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頑固派的批判意識。《二十四孝圖》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僞、醜惡和殘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中鞭撻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對兒童活潑可愛的天性的束縛、壓制和摧殘;《無常》一文中採用《聊齋志異》的諷刺筆法,揭露了人間沒有公正的裁判,嘲諷了那些打着“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父親的病》中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錢財、草營人命的庸醫;《瑣記》中刻畫了洋務學業內的“烏煙瘴氣”;《藤野先生》則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無恥、不學無術的清國留學生的醜態。

⑵表現對親友和師長的崇敬、懷念之情。作者通過對青少年時期生活片斷的回憶,記敘他所接觸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蹟,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長媽媽、藤野先生、範愛農等,讚頌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優秀品質,表現出對他們的深切懷念之情。《阿長與山海經》裏的長媽媽,是個熱情、純樸、善良、給幼年的魯迅以極大關愛的勞動婦女。作者真實地描述了長媽媽由於長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我實在不大佩服她”。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表達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嚴九郎是個生活隨便、不拘小節的人,但是治學嚴謹,對留學日本的作者沒有民族偏見,給予真誠的幫助和指導,使作者終身難以忘懷。作品介紹了藤野先生爲作者修改講義的詳細過程。正是這位人格高尚的日本老師鼓勵着魯迅與資產階級文人進行着頑強的戰鬥,使他成爲思想文化戰線上一位偉大的旗手。《範愛農》中的範愛農是個性格倔強、落落寡歡、富有正義感的愛國知識分子。魯迅與範愛農是在日本留學期間相識的,並且有過激烈爭吵。原因是革命黨人徐錫麟、秋瑾被反動政府殺害,浙江籍留日學生召開同鄉會,就是否給北京政府發電,痛斥滿清政府的無人道發生了分歧。魯迅主張發電聲討,範愛農則主張不必發電,理由是“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正是這爭吵,說明範愛農生性倔強,對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完全喪失了信任。辛亥革命使範愛農變的興奮和勤快,說明他是個具有強烈反清思想的愛國知識分子,最後這樣倔強的知識分子被逼上絕路,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所造成的這一悲劇。文章最後以“現在不知他惟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表現作者對亡友的深深懷念。

⑶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對青少年的毒害思想。這些散文以“我”爲線索,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看到封建社會、封建教育制度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殘,使他們受到極大的傷害,表現作者強烈的反封建的戰鬥精神。作者無情地批判封建孝道的愚昧和殘忍,揭露其虛僞性和欺騙性。在《二十四孝圖》中,作者說:“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通過這兩件事來說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騙人的把戲而已,紳士、將軍者們不去實行,人們又何必要認真地去實行呢。在這裏,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體無完膚。作者對束縛青少年成長的封建教育制度極度厭惡,控訴這種教育對兒童心靈的摧殘。《五猖會》首先介紹了五猖會的盛況,接着描寫作者要去看會時的興奮和喜悅,正在作者興高采烈地將要啓程去看會時,父親突然出現了,並嚴肅地讓魯迅“去拿你的書來”。接着寫作者如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最後父親命令道:“給我讀熟。背不出來,就不準去看會。”接着寫作者背書時的痛苦和無奈,寫母親、阿長等人無法營救及等待他背熟時的焦慮。最後作者終於背將出來,大家臉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作者這時已是索然無味,沒了興致。這實際是對摧殘少年兒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強烈控訴。全文以反問作結,實際上是作者對父親這種行爲的否定,也就是對束縛兒童成長的封建教育的否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作者對封建教育的又一次批判。全文對百草園的歡樂和三味書屋的乏味進行了強烈的對比。在百草園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顯露,享受了生活的無限樂趣。作者把百草園看成是自己的樂園,回味無窮。接下來介紹三味書屋,“是全城中稱爲最嚴厲的書塾”。在這裏只能是習字和對課,讀那些枯燥無味和似懂非懂的文章。如果違犯了規矩,還要領教罰跪和戒尺的滋味。學生不能向老師提問課堂以外的問題。由於課堂的無聊,學生們毫無學習興趣,所以乘老師讀書興致正濃之時,便開始各自的遊戲。這實際上是對於封建教育的一種自發的抵制和反抗。通過這些描寫,說明童年的魯迅對這種束縛人的封建教育是非常厭煩的。《瑣記》對自己南京求學一段生活作了總結,在這裏批判了當時的教育是學非所用,爬上二十丈的桅杆不可以當個好水兵,鑽進二十丈的地道也不能做個好礦工。這說明當時的教育和實踐相脫節,作者對這樣的教育非常不滿,所以決定出國學習,繼續深造。

⑷揭露思想文化戰線上資產階級文人的本質。魯迅一生都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和資產階級文人進行毫不妥協的戰鬥,揭露他們的醜惡形象,也反映了他的韌性的戰鬥精神。《狗·貓·鼠》開篇便揭開鬥爭的序幕,資產階級文人以“正人君子”的姿態攻擊魯迅的仇貓。魯迅立即給予有力地回擊,不但不否認自己的仇貓,而且說明了仇貓的理由是十分充足的。首先是貓的一副媚態就令人可憎,又以和獅虎同族而自居。其次是它的亂嚷嚷,這說明作者攻擊貓,實在是因爲要自衛。第三條理由就更加充分了,“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作者在這裏無情地揭露了貓在弱者面前陰毒兇殘的本性。特別是當作者聽說是貓吃了他的可愛的小隱鼠,於是開始對貓進行報仇。作者將貓當作思想文化戰線上的資產階級文人,作者與貓的戰鬥,也就是與資產階級文人的論爭。但作者後來又改變鬥爭的策略,“我已經改變態度…就長保着禦侮保家的資格。”這不是作者的妥協,是找到對付這些資產階級文人的好辦法,不使他們的作惡得到善良人們的憐憫與同情。最後譏諷這些所謂的以“指導青年”而自居的“前輩”,如果不從革命青年身上找出些毛病,他們又有什麼存在的價值。這對那些口口聲聲標榜自己是“前輩”的資產階級文人是極大的嘲諷。《瑣記》中的衍太太是位專愛撥弄是非,教唆小孩子作惡,然後散步流言蜚語的兩面派人物。衍太太經常這樣教唆孩子們做壞事,並且把自己的責任推卸得乾乾淨淨。作者對衍太太這樣的小人是十分憎惡的。隨着歲月的流逝,對於衍太太之流的流言家,作者已經找到鬥爭的辦法,那就是揭穿流言,抓住流言家的證據,給予無情的反擊。《無常》中的“活無常”是作者在鄉間迎神賽會和戲劇舞臺上所看到的鬼而人的形象。他雖是勾人魂魄的鬼,但他因活潑、詼諧、辦事公允而且富有人情昧,受到廣大羣衆的喜愛。作者在這是將受到“下等人”喜愛的“活無常”與所謂高人一等的“正人君子”,即現代評論派的資產階級文人進行了對比,認爲“活的‘正人君子’們只能騙鳥,若問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作者警告這些“正人君子”仇“自己做了一世人,又能怎樣。作者愛憎分明,對與“下等人”關係密切的活無常,說了他的種種好處,雖說他勾人魂魄,“但想到生的苦趣,無常也不一定是惡客”。最後乾脆告誡大家“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藝術特色

1、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爲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緻,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2、在對往事深情地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3、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僞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又稱“雙關”。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的病》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裏行間處處蘊含着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標緻”來諷刺清國留學生的醜態;用“精通時事” 來諷刺清國留學生所“精通”的“時事”其實是些無聊的事;用“愛國青年”來反諷當時日本一些受軍國主義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狹隘的青年;用“何嘗”來加強反語的語氣從而加強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醜惡面目;《狗·貓·鼠》中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⑸作者以熾烈的感情和濃重的筆墨,揭示了一個時代的各個側面。作者揭示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情景。《父親的病》描寫當時醫學的落後,庸醫橫行鄉里,不學無術,誤人性命。這就把當時社會的迷信呈現的非常清楚。《狗·貓·鼠》介紹舊的婚俗,要問名、納采、磕頭作揖,繁瑣至極。《範愛農》描寫辛亥革命以後的一些情形,把辛亥革命換湯不換藥的本質揭示了出來。《五猖會》《無常》描寫了江南的迎神賽會和演舊戲的一些情形。既描寫了江南水鄉的自然風光又描寫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民風民俗,生活氣息很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瑣記》《藤野先生》描寫作者從兒童時期接受啓蒙教育,到南京求學,去日本留學三個階段的學習生活,使對舊中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有了感性的認識。

文本分析

《朝花夕拾》通常被稱之爲“回憶散文”,本爲散文文體,而又特別標示“回憶”二字,可能是因爲魯迅說過,《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寫的是記憶中的往事。魯迅在創作《朝花夕拾》時,在文體樣式的選擇上,或許是不經意的,但卻是必然的,他所選擇的是表現自己獨特人格精神氣質的文體。《朝花夕拾》不是經驗性的記事,也不是純想象性的描寫,重在寫感觸,有了感觸其中的兩篇確實是事實上的雜感體,即《狗·貓·鼠》與《二十四孝圖》。

二是散文與雜感結合的文體。這種結合可能並不是文體創造的自覺,而是寫作時作者的感觸由內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內在的情感體驗爲驅力,轉向外在的文明批評。由於魯迅行文每不忘社會,且很少沉入屬於個人的內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隨處可見感觸內外交迭的描述與評論,其文體基本上是散文與雜感的結合,最典型的是《五猖會》、《無常》、《父親的病》、《瑣記》。

三是純散文。魯迅在憶述昔日的生活經歷時,較多地沉入個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較少出之以雜感式的議論,這就成爲純散文。當然所謂“純”是相對而言的,對魯迅來說,完全沉入個人情感世界是罕見的,像冰心《往事》那樣純粹表現個人的內心世界的文體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從總體而言,屬於朱自清所說的那種“散文學”文體。但魯迅也有沉入屬於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時候,於是產生了雜感因素很少的純散文文體,典型的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爲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出生於沒落的封建家庭。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荷馬、但丁、歌德、拜倫、莎士比亞、雨果、泰戈爾、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魯迅)。被譽爲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是中國的“民族魂”。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還在1921年創作出版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傑作。還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華蓋集》等。 在他寫的人物中雖然沒有一個壞形象,但是卻間接表現出了封建社會的殘忍。

1881年9月25日,魯迅先生出生在浙江。周家是一個大家族,到魯迅祖父一輩,已漸漸衰敗。魯迅的父親是個秀才,在仕途上終生不得志,一直沒有考上舉人。12歲那年,祖父因“科場案”入獄,父親受此打擊日漸病重,並在魯迅15歲那年病逝。這段時間裏,作爲家中的長子,魯迅每天出入於當鋪和藥店之間,深深地感到世態的炎涼。17歲,魯迅離開家鄉,先進了南京水師學堂讀書,後轉入路礦學堂學習。1902年,魯迅以優異成績畢業,後東渡日本深造。兩年後,進了仙台醫學學校學習醫學,幻燈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認識到改變中國人麻木的精神比醫治肉體更爲重要,於是棄醫從文。1909年回國,回國後,魯迅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教書,後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間目睹了辛亥革命從勝利到失敗的整個過程,更加堅定了中國社會的當務之急是國民性的改造的認識。1917年前後,新文化運動以及文學革命已經開始提倡,魯迅開始寫作,隨着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的發表,一發不可收拾,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誌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爲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

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爲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餘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爲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彷徨。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爲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週刊、語絲週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誌。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

魯迅生前出版有小說集三種、散文集兩種、雜文集十五種、通信集一種、文學史著兩種。在整理中國古籍和翻譯外國文學方面也成績卓著。其全部著譯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彙編位魯迅全集、魯迅譯全集和魯迅輯錄古籍叢編。

1936年魯迅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爲“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