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高考作文素材:時事評論篇示例

高考作文素材:時事評論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高考的熱點是對於社會上的事實表達看法,展現高中生的觀點。小編整理了時事評論,歡迎欣賞與借鑑。

高考作文素材:時事評論篇

時事評論篇1:爲什麼蹲着就是一種沒教養的表現?

近日,有網友發文稱“女孩蹲着等地鐵沒教養”引發熱議。圖片配文寫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爲何現在那麼多女孩子不懂得教養?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着,難看不難看?誰教她們的?這是什麼生活習慣?”

首先,我想說,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養”二字?未免太小題大做了吧!

教 養,表現在行爲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辭典上說: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而“教養”在西方文化中寫作“MANNER”指的是禮貌、規矩、態度、風 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由此看得出“教養”與人的姿態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況且每個人對“教養”二字的釋義都不見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惡與對教養的 標準來衡量別人的行爲。 從拍得圖片上看,兩個女孩蹲在地上並沒有妨礙地鐵的公共秩序。她們倆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也並不知道。可能是因爲逛 街逛累了,可能是繫鞋帶,也可能是身體不適,還可能是蹲下來看會手機……但無論如何?她們倆都沒有影響到周圍的人,因爲她們倆後面並沒有人排隊,蹲着也是 在黃線以外。再說,她們倆蹲在那裏,穿着並不是暴露的,更沒有什麼不雅的行爲舉止,人家愛蹲着就蹲着,愛站着就站着,哪個條文又規定不能蹲着呢?蹲着等地 鐵,怎麼就沒有“教養”了呢?

更搞笑的是該微博發佈之後,有部分網友的評論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視。說她們倆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會這樣的。我想說,同樣是中國人、炎黃子孫,爲什麼還會有地域歧視了。以前是農村歧視,現在上升到地域歧視。可笑之極!

不瞭解情況,不明原因,不經過別人允許,就打着‘教養’二字的旗號拍照上傳到網絡。然後引發熱議,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有教養嗎?難道你不知道沒有調查,就沒有 發言權嗎?還有一點也尤其關鍵,微博的文字中還重點提出:“爲何現在那麼多女孩子不懂得教養?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着,難看不難看?”這句話明顯的帶 有性別歧視,難道只有男生可以蹲着,女生就不可以蹲着嗎?

現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間,這裏上傳那裏上傳,以求關注度,點擊率。想成名,想求關注,也不要這樣做啊!成名並不是一觸而就的!

教 養是用來約束自己的,在我們評判別人時,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對教養釋義的標準去規範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禮貌和尊重,怎麼去評判別人。其 次,每個人都有累的時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樣,人家蹲着歇會怎麼呢?尊重、體諒、包容是相互的,更是爲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時事評論篇2:呼喊“大聖歸來”絕不是爲了起鬨

一夜之間,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六小齡童刷屏了,#幫六小齡童上春晚#一下成了網絡熱搜。27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六小齡童表示,自己尚未接到央視春晚的邀請,但看到大家對他的支持,讓他非常感動。(1月28日《成都商報》)

如 何看待“幫六小齡童上春晚”刷屏,這只是網友任性或對春晚不滿的一種發泄嗎?當然不是,實際上,當我們談論這一話題時,不能離開這樣一個背景:隨着諸多與 西遊有關的圖書、遊戲和影視作品的出現,孫悟空已經成爲了一個“超級IP”,其在國內的受歡迎程度絕不亞於美國大片中的超級英雄,並且影響力已不限於國 內,去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僅通過海外市場就收回了總投資的1/4就是一明證,而今年恰好是86版《西遊記》播出30週年,劇中六小齡童扮演的美 猴王孫悟空深入人心,陪伴着幾代人的童年。所以,不是網友太任性,而是情懷這東西太微妙。

春晚劇組迴應稱“今天你說要讓誰上,明天又想讓 誰上,這樣起鬨是很不負責任的”。應該說,春晚劇組簡單地將“幫六小齡童上春晚”,當成了一般的明星粉絲起鬨,忽略了在30週年這一時間節點上,人們對六 小齡童美猴王形象的致敬,忽略了西遊文化下人們的共鳴。爲什麼大家希望六小齡童登上的是央視春晚,而不是其他平臺,不僅是因爲春晚的影響力高,更是因爲, 當除夕夜闔家團圓,一個能夠勾起全家回憶的美猴王出現在舞臺上時,是令人無比溫暖的。這種樸素的情懷本應被尊重。

公衆希望我們自己創造出 來的“超級IP”登上春晚舞臺,絕不是起鬨。在文化傳播領域,尊重情懷是一種遊戲規則。一些好萊塢電影,時隔幾十年後拍出續作,仍能全球熱映,票房大賺, 其中當然有情懷的力量。我們一直在講文化輸出,一直在努力打造具有知識產權的文化形象和產品,如今西遊大熱,公衆希望我們自己的“超級英雄”登上春晚舞 臺,怎麼就成起鬨了?

誠然,能登上春晚的節目,在各個環節都有着嚴苛的規定。但這並不代表一切都須墨守成規,而對公衆的意見,對植根於我們文化深處的情懷視而不見。

透過此事,其實更應該深思的是,我們在對待自身文化中的經典和流行元素時的遲鈍和麻木,西遊文化很火,可是像春晚這樣的舞臺也沒有想到要給它一張邀請函;去 年引起轟動的《大聖歸來》,從籌備到拍攝歷經8年,過程曲折,最後靠衆籌模式才保證了資金。顯然,與西遊文化植根人心的大背景相比,“大聖”還遠未真正 “歸來”。孫悟空顯然需要更多的舞臺和支持,以便更加自信地向中國和世界續寫他的故事。

時事評論篇3:沒時間陪孩子長大是對“未來”欠賬

這 兩天,一篇名爲《我的爸爸》的日記在微信朋友圈被瘋狂轉發,行文還很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記中的爸爸被形容爲“工作狂”,值班、加班、開會、出差……很少 有時間陪她,她甚至哭着在電話裏喊,“要見你一面都這麼難嗎?”“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尤其是日記最後一句,看哭了多少正在爲工作打拼、爲生 活奮鬥而缺少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4月10日《錢江晚報》)

“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出自一個孩子的口,讓人淚流滿面,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爸的陪伴,可孩子卻很難見到爸爸。“爸爸去哪兒了”?孩子的日記中,爸爸成爲了“工作狂”,總有做不完的工作。

報道中的“爸爸”是位警察,工作很忙,幾乎沒有時間陪孩子。連接送孩子上下學,一年也只兩三次,孩子上興趣班也只送過一次。的確,孩子還小,爸爸無法陪伴,等到孩子長大了,想陪也無沒有多少機會了。

父母怎樣做纔對孩子的成長最有利?美國哈佛商學院的專家告訴我們,比起豐富的物質生活,父母的陪伴與良好的親子互動纔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然而,很多時候,作父母的想陪陪孩子,卻總是被工作所累,這顯然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警 察的工作的確很忙,這一方面與警察的工作性質有關,比如抓逃犯或是破案,一忙起來就顧不上家了,另一方面也與警力不足有關。其實,工作忙的不只是警察,那 些農民工難道不忙嗎?而無法陪伴孩子最嚴重的就是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相比於“留守兒童”,報道中的那位孩子還是幸運的,這個孩子至少還能夠見到經常性地 見到自己的爸爸,可“留守兒童”卻幾乎是一年到頭也難得能夠見到父母一次。

陪孩子成長,這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孩子成長的需要。作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抽時間“陪孩子”。如果說“常回家看看”是因爲工作忙沒有時間,那麼“陪孩子”沒時間也推給工作忙,那就要拷問我們的制度。

多 抽時間陪陪孩子,一方面需要父母意識到陪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儘量抽時間陪孩子,而在陪孩子的過程中,更要真心陪伴,不能人在孩子身邊,心卻在手機上。前幾 天,有調查表明,家長玩手機成所有“陋習”之首;另一方面,需要尊重法律,嚴格執行法律,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時間。雖然有些行業的加班時間較多,但卻不能無 情剝奪職工陪孩子的時間。在那些“過勞死”的人羣中,恐怕總是沒有時間陪孩子的。

“陪孩子長大”,這需要全社會的承諾。下次,能否以“陪孩子”作爲理由請假呢?會被批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