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淨空法師語錄100句

淨空法師語錄100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導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唸佛”是淨空法師立身處世不變的原則。“仁慈博愛”,“修身爲本、教學爲先”是他講經教學純一的主旨。“誠敬謙和”、“普令衆生破迷啓悟、離苦得樂”則爲其生命中真實的意義。

淨空法師語錄100句

1. 處事難,處人更難;處事待人都要做得圓滿如法,這些就是修行。

2. 學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勸人求佛菩薩,求「人」求不到,我們會生煩惱。求佛菩薩、相信佛菩薩,緣成熟的時候,佛菩薩自然會爲我們安排一切。

3. 世間無論如何變,萬變中我們要求不變,唯一不變的就是「唸佛求生淨土」。時局險惡,災難頻繁,我們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沒有清淨心、沒有智慧和定力,沒有辦法應付災變。所以心一定要清淨,要能夠定,纔有智慧知道如何解決問題。

4. 在這個時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難,根源在於世間人道德倫理喪失,誰也不願意服從誰,所以世界秩序大亂,大災難必定會降臨,能夠逃過劫難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5. 自古以來,中國對於倫理道德非常重視,因爲這是安定社會重要的教育,統治者的責任,也就是要維護道統。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夠維護道統,並且將之發揚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6. 中國幾千年來沒有滅亡,是因爲有倫理道德來維繫社會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麼身分就盡什麼義務,一輩子都能夠遵守不違背,這是社會安定的基礎。

7. 平日處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淨、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覺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淨心是隨緣不攀緣,凡事順其自然。心地清淨,不管環境再複雜,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淨,想看也會看錯。所以清淨心能生智慧,這是自性的本能,我們現在失去本能,是因爲妄念很多、心散亂,如果心清淨,有定力,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復。

8. 我們個人修學的原則是三福、六和、三學,接觸大衆的時候,則是歷事練心,要遵守六度、十大願王,保持心地清淨,才能夠成就自己的道業。

9. 在大災難中,佛菩薩不會建立制度,因爲建立制度,立刻會被魔破壞。魔已經造太多罪業,佛菩薩不忍心讓他墮落得更深,所以一定會等到大災難過後,才建立制度。所以我們在亂世弘揚正法,一定要採取低姿態,等災難過後,正法纔會真正的復興。

10. 僧團一定要奠定在三福、六和的基礎上。六和裏面,最重要的是「見和同解」,也就是用真心與大衆相處,不用妄心。因爲妄心每個人都不相同,只有真心纔會一樣。「真心離念」,真心裏面沒有妄念,所以我們要放下自己所有的分別執著,才能與大衆和合。只要心裏還有一個妄念,彼此的想法、看法、作法就會不相同,很容易就會起衝突。

11. 以真心與大衆相處,這是大乘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分無明,見一分真性」的法身大士才能夠做得到,稱爲「道共戒」,道就是真心,這是最究竟的根本。小乘人的見和同解,則是建立在禪定的基礎上,也就是雖然有妄想,但是都能夠伏得住,不會起現行,所以大家仍然能夠保持見和同解,這是「定共戒」,以定力作爲見和同解的基礎。我們現在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用「無量壽經」作標準,大家起心動念都依靠無量壽經的教訓,就不會有有其他的意見。

12. 如果研究經教、講經說法,而不知道怎樣修行,最好就老實唸佛。佛菩薩講經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與唸佛功德相應,我們凡夫講經,在講臺上起心動念,在講臺下也起心動念,所以是修有漏的人天福報,不能往生,這是事實,是應警覺。所以不講經說法的人,可以不生病,自在往生,而講經的法師,臨終還會有病苦。能夠參透這個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才知道領衆唸佛修行的功德很大。

13. 在這個時代,我們道場就依靠無量壽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建立共識。我們沒有大乘菩薩明心見性的境界,也沒有小乘人的禪定功夫,只要能夠守住這一句「阿彌陀佛」,今生一定能夠脫離輪迴。所以這八個字,的確是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唯一生路。

14. 大衆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統統放下。真正念佛人,沒有妄想,也沒有見解,一心一意就想離開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們只想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別人提出看法,我們還是一句佛號老實念,所有的業障都能夠消除。

15. 大衆在一起,唸佛是唯一共修,不夾雜、不間斷。聽經就是專心的聽,聽不懂也不必去研究討論,這樣纔會開悟。如果提出問題討論,這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唸佛修一心,聽經也是修一心,真正得一心,世出世法沒有不通達。所以,會聽經的人,就像馬鳴菩薩起信論上所說的:「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不起心、不動念,這真正是戒定慧三學圓修。

16. 聖人修心不除境,凡夫除境不修心。所以自己修行,不必選擇環境。但是弘法利生,就必須選擇與衆生有緣的地方,才能真正利益衆生。如果這個地方跟自己沒有緣,而跟其他善知識有緣,我們要隨喜讚歎,希望衆生跟他們學習,能夠得到利益。所以要與衆生廣結法緣,才能廣度衆生。

17. 弘揚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是幫助衆生覺悟,降伏煩惱。如果幫助衆生增長貪瞋癡的,絕對不是善知識。

18. 度衆生要看機緣,好比採果實,先熟的先採,還沒有成熟的,等過些時候再採。

19. 傳道、弘道都不能勉強,要隨緣,不能操之過急,這是大原則。緣分成熟的時候,凡事都會自然成就。世尊當年也是如此說法,如果只有一、二個人緣成熟,就專爲這二個人說法;如果大衆的機緣成熟,佛就爲大衆說法。隨緣說法,應機施教,才能惠予衆生真實利益。

20. 歷史上有兩種時代,一個是治世,一個是亂世。治世的政治清明,人心淳厚,社會各方面都能夠上軌道,所以修行只要循規蹈矩,都可以成就。在亂世裏沒有制度和規章,環境變化莫測,所以修學佛法要心地清淨,有智慧能夠隨機應變,才能夠自度度他。在亂世修行如果不懂得通權達變,只能自利不能處衆,弘法利生很困難。所以在什麼環境下,用什麼手段處世,我們都應該知道,努力學習。

1. 什麼是開光?一尊新的佛像塑成了,啓用典禮的時候,把佛像供養的意義跟大家說明白,這就是開光。譬如阿彌陀佛代表無量覺,我們見到這個佛,我們就覺而不迷,覺就是光!見到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仁慈,牟尼是清淨,你就想到,開自己的光,我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仁慈。

2.一定要曉得,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我們心不清淨,你再聰明、再有智慧,都叫世智辯聰,不是般若智慧。

3.我們多讀一點佛經,多聽、多記一些,以爲自己智慧開了,錯了,那是記問之學。智慧開了,你煩惱、無明沒斷,要曉得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辯聰”。

4.每天不一樣,這個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我們現在充其量只能做到每個星期都有進步,進步的幅度有高有低,最低的限度也有一點小進步。心愈來愈清淨,業障愈來愈少,智慧愈來愈增長,這樣修學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離苦得樂、法喜充滿。

5.什麼是業障?業障是起心動念。業障消除了是什麼現象?心是平靜的,我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不會分別,不會執着,不會起心動念。

6.我們自己得到了,知恩報恩,我們要怎樣報佛恩?我們要幫助佛弘法,推廣佛陀的教學,讓一切衆生都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就是報佛恩。

7.佛用什麼方法教人離苦得樂?佛用的是教學。佛首先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個善法是什麼?十善業道。

8.慳貪是我們六道凡夫的大病、病根。慳是吝嗇,貪是貪求,貪得,對世出世間一切法,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自己沒有的希望得到,這叫慳貪煩惱。所有一切煩惱的根,就在此地。

9.爲人子女的,你以你的財力、勞力,很細心地照顧父母的生活,這是財佈施;你以你的智慧,幫父母改掉不良的習氣嗜好,這是法佈施;你能夠使父母安心、使他快樂,離開一切憂惱,這是無畏佈施。所以佈施從哪裏做起?從對你父母做起。

10.佈施,這裏頭有財佈施,有法佈施,有無畏佈施。財裏面有內財,有外財。什麼是外財?身外之物是外財。用我自己的身體勞力、智慧,爲大家服務,這屬於內財。外財要佈施,內財也要佈施。

11.佈施不是貪圖果報的,貪圖果報,這個心不善,不能說沒有果報,果報很小,微不足道;歡喜佈施,不求果報,果報才殊勝。

12.你在佛門修福,將來福報在哪裏?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你修上品十善,你將來得天身,到天上去享天福;你有五戒、有中品十善,你來生到人間來享福,你不失人身。

13.唸佛的時候,不見能念之我相,也不見所念的佛相,中間也不見所執持的名號,這叫“三輪體空”。

14.我們修佈施的時候,不要想到“有能佈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佈施的人”,不要想到“我佈施的這些物”,這叫“三輪體空”。

15.要積功累德,不但要抓住機會,還要有高度的智慧。佛法裏面常講要種福田,你是不是真的種在福田上?你要認識哪些是真正的福田,哪些是假的福田,你自己要用智慧去辨別。

16.釋迦牟尼佛講得好,不是他一個人,他後頭還有一句話,叫“是諸佛教”。諸佛就是所有一切佛,他們教化衆生也就教這三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

17.世間第一樁事業,真正有價值的事業,真正有意義的事業,莫過於教育。你看這些從事於教育工作的人,爲國家、爲社會,奠定和平、安定、繁榮、興旺、幸福的根基,他們在播種、在造福,讓大家享福,所以這是無比殊勝偉大的事業。

18.佛菩薩沒有自己,真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衆生相是沒有空間,無壽者相是沒有時間,佛菩薩徹底放下,心裏頭不執着這些相,所以他見性。

19.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放下。佈施就是教我們放下,放下才是最完美的。人與人之間往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把自己的利益能夠真正放下,那你跟人相處最完美;如果不肯放下,就會跟別人發生衝突,利益衝突!

20.我們用一個心待人,人人都是佛菩薩,人人都是好人!佛經裏面跟我們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學佛五十年,在這兩句話當中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你才能入佛門,才能進入佛菩薩的俱樂部。

21.世出世間最大的好事、最大的善行,無過於幫助衆生覺悟。所以諸佛菩薩給我們示現的最大善行,就是教化衆生。

22.佛教初學,意業教給我們不貪、不嗔、不癡;語業教我們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身體造作教導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這是善業,還不是淨業。

23.身爲佛弟子,自己真正確確實實明瞭、覺悟,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一定要去做,諸佛菩薩是教我一個人的,不是教別人的;別人做不做,與我不相干,我自己一定要做!

24.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一切建築,石窟裏頭、大樹之下、草原之上,佛在那裏一坐,大衆圍繞,就講經說法,那就是道場。所以要懂得“道場”兩個字真正的意義。

25.佛法的修學,同學們特別要注意,佛法叫“內學”。內是什麼意思?內是觀察自己。觀察自己,你才能成就。

26.六祖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有沒有過?過太多了,什麼叫不見?不是你眼睛沒看見,不是耳朵沒聽見;眼也見,耳也聽,眼見耳聽爲何不見?心清淨,沒有放在心上。

27.我們唸佛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一切大衆互助合作,事情做得圓圓滿滿,心裏面清清淨淨。我們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二六時中,心裏就一句佛號,除這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樣就好。

28.上善是根本善,我們身口善是下善,不是上善;上善是指心裏頭沒有一個惡念,對人、對事、對物一片慈悲,全心全力照顧別人、幫助別人。

29. 現在是開放的時代,刻板嚴肅的態度很難讓大家接受。現代人喜歡活潑,所以我們講經也不能呆板,在莊重裏面要有活潑,活潑而不失莊重,這樣才能夠利益衆生。所以「法華經」說,小乘佛法保守,大乘佛法開放,末法時期應該弘揚大乘。

30. 講經說法只是爲貪圖名聞利養,雖然可以獲得眼前的小利益,但是已經造下地獄的惡因,這是「不淨說法」,我們不能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