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勵志教育經典語錄

勵志教育經典語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導語: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教育撫育人類成長的空間。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教育的經典語錄,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勵志教育經典語錄

  關於教育的經典語錄【1】

1、一定記住,作爲民辦學校的校長和組織者,我們是有雙重身份的人:一個是教育者;一個是經商者。

2、很多家長會以消費者的態度來評價和選擇民辦學校,但對於公辦學校卻不會。

3、專家主持的學校生源都很多,而你還不是專家;專家不能複製,所以專家的教學經驗、方法也不能百分百複製。

4、家長選擇公辦學校看的是教學質量;選擇課外培訓班往往看的是形象。

5、其實少兒美術教學沒有那麼多理論值得我們辦學着花大精力去研究。說到底少兒美術就是繪畫和手工;所謂創新就是把繪畫、手工兩者進行材料和運用上的結合並通過相應的活動過程讓孩子完成;先進的教學方法就是引導爲主,示範爲輔;關鍵是要結合孩子的年齡和接受能力。

6、如果要求美術專業畢業的執教老師還要在上課前拿出幾個小時畫示範畫,那是在浪費時間。

7、我還沒有見到上課不做示範的少兒美術老師,關鍵是看提前準備好的範畫還是隨機的指導示範。

8、理論研究是專家的事。我們投資辦學的,最主要任務是按照現有的教學理念和成功的教學方法,想辦法讓更多的兒童來參加學習;因爲沒有廣泛的參與,也就無從可談美育。

9、要把教學管理與教師管理分開。因爲教學管理具有教育行業特性和要求,而教師(人員)管理則是任何企業必須要做的並且具有管理的統一性。這是很多學校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教師仍然流失或發展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

10、生源數量上不來,不是你不會教;而是你還沒有了解當地家長的需要,或是還沒掌握有效的推廣方法。

11、我們買東西,在同樣價格的前提下一定會選擇品牌形象更好一些的;所以我們在辦學初期就要注重形象的建立和推廣,並且始終如一。

12、有些人對課外辦班有所歧視,我認爲那是妒忌。無論如何,我們分擔和減輕了社會的就業壓力;並且或多或少的爲國家少年兒童美育素質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貢獻。

13、很多家長會嫌學費太貴,可當他送禮時總要選價格離譜的名牌、他請客時也總要去帶星的飯店;所以不是他沒有經濟能力而是他認爲物有所值。我們要有自己的經營定位,不在於學費定價和利潤的高低,而是你自身形象的價值體現。這就是形象建設的重要性。

14、辦學掙錢是名正言順的事情,只是在目前的體制環境下不能明着說;只談教育不談錢,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換言之,沒有效益又如何發展!

15、做教育,就要按照教育者的職業道德標準去要求自己的行爲;做經營,就要具備經營的素質與思維。而我們要做的兩者兼備。

16、提到西方的素質教育形式,大家都很贊同也確實值得倡導;但如果照搬過來,誰還來學習!教學理念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和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密不可分。

17、我認爲適當的組織孩子參加展賽是有必要的;收取一些合理費用也是應該的`。中國美協的活動都收費,我們爲什麼不能!

18、民辦課外美術學校在全國民辦學校中還佔不到1%。但隊伍卻很龐大,大到城市、小到鄉村。

19、我們這個羣體,和公辦學校的教學設施基礎與管理優勢條件沒法比,也不能比。但我們要認識到他們的劣勢和我們優勢;彌補他劣勢、發揮優勢纔是我們辦學發展的方向和捷徑。

20、我之所以和大家過多的談經營而少講教學,是因爲你一上網就能看到有太多太多優秀老師的教學經驗和理論方法,僅這些現有的資源,我們五到十年都用不完。但如果你能掌握了有效的經營推廣方法,用不了兩年的時間就可使生源翻倍增長。

21、以前,只要你畫的好就有學生找上門;現在,你教的好也得去做宣傳招生;將來,只要你學校經營的好就會有生源。

22、現在諸如英語、舞蹈、早教、手工等等很多少兒素質教育課目都利用市場營銷手段;發展了全國品牌連鎖教學機構。而少兒美術至今還沒有很突出的,我想這應該是我們民辦教育投資者將來的發展方向。

  關於教育的經典語錄【2】

1.我們不能先行,但能做到先醒;我們不是思想家,但應有自己的思考;我們不能扭轉季節,但可以營造局部的春天;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們也許還不優秀,但正走在通往優秀的路上。學生需要賞識和鼓勵,教師也是。人,都喜歡被正向激發,而不是反向打擊。

2.我們關注的問題,只是我們願意關注的。我們發現的問題,只是我們能夠發現的。我們解決的問題,也只是我們所能解決的。但很多時候,在發現與解決之間,一直有着巨大的矛盾和痛苦:我們發現了問題,卻難以解決。就像卡在喉嚨裏的刺,我們知道它在,卻無力自拔。就像陷在肉裏的痛,我們知道它在哪裏,卻無力阻止。這樣的痛和刺越多,這樣的刺痛持續的時間越久,我們所關注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少,少到連我們自己原本敏感的內心,也不再被關注。這是我們的成熟和悲哀,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正是我們的淪喪和墮落。

3.朋友有句話,仿自魯迅先生,說:“真的教師,願意在平淡中獲取那一剎的亮光,願意在瑣碎中捕捉那一瞬的甜蜜。”我喜歡這樣的說法,也驚訝於她對教育的理解。教育是美好的事業。只是這美好,更多地被掩蓋在瑣碎、繁雜、零亂、日常的工作中。我們疲於奔命,窮於應付,奔波、忙碌、掙扎。很多人在這奔忙和掙扎中漸漸麻木。但我依然堅信:爲每一點

4.把學校比做花園,把孩子比做花朵,這是詩意的,但不夠科學和準確。學校不是溫室,花朵也太過柔軟。蓓蕾不長久,花開只一季。我倒是覺得,孩子更像一棵樹,有自己的根系和成長。它的生成與發育,是緩慢而優雅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是古話。“桃三李四杏五年”,這是俗語。我們怎麼可以期望今天種下一棵樹苗,明天就能收穫累累碩果?感覺裏,揠苗助長這個詞,嘲笑的並不是那個農夫,而是今天,很多做教育的聰明人,甚至包括那些所謂的專家。

5.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原點和皈依。它的重要程度,可套用餘德利的話說:愛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愛,是萬萬不能的。不過,僅有這樣一句話還不夠。或者說,僅有愛也是不夠的。我們至少應當繼續思考:我們是否有給孩子愛的能力?我們能給孩子怎樣的愛?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愛?我們該怎樣給孩子愛?這些問題不弄清楚,想透徹,愛越多,越可能氾濫成災,或南轅北轍。

6.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是永遠的存在。這似乎也是正常的事。如果理想和現實一樣,那就不叫理想了。如果現實就是理想,也就沒必要再追求什麼了。我們所理想的,我們所希望實現的那個目標,懸在前邊,就總有達到的時候。有夢就會有行動。有方向,才能知道怎麼行動。

7.教育,持續一生的戰爭。這是《南方週末》一個特稿的標題。我也說過,成長是一生的事情。同時我還說:讓我們慢慢學會對自己的成長負責。無論是對我們的學生,還是我們教師自己。爲此,我對那些所謂教師專業成長的捷徑,持高度警惕態度,就像我對所謂的“讓孩子快速成才”,或“千萬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總是嗤之以鼻一樣。

8.道不遠人。真理總是簡單的,易於言說和傳誦的。智慧的獲得,過程也許複雜,但其最終呈現,也必是簡潔明快的。禪宗講頓悟,講當頭棒喝、明心見性,我們平常也都有過“豁然開朗”的體驗。“真佛只說家常話”,我一直覺得,那些滿口概念、術語的人,尤其是喜歡用繁多的概念和術語把原本簡單的東西弄得很複雜的人,多半是“半瓶子晃盪”的主兒。

9.很多年前,寫過一篇文章《給靈魂一隻溫柔的枕頭》。我用安徒生的“清白的良心乃是一隻溫柔的枕頭”作爲由頭,然後說道:“一個正常的社會,是不可以、也不能夠泯滅掉良心的存在。既如此,學着或堅持講點兒‘清白的良心’,也可算是給靈魂找到了一個溫柔的枕頭吧。”現在看,教育也是如此。拋開教育事業的神聖一面,就從事教育工作本身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每個教師都能做到問心無愧,教育的面貌,也許就會好得多。

10.中國人好走極端,一說到教育是服務行業,立即就說要把學生當成衣食父母,並套用商界說法,說學生和家長就是上帝。教師是要尊重學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師愛的體現--但是,尊重並不意味着降低自己。尊重是平等,不是謙卑。尊重是互相的,不是某一方對另一方。過於疼愛叫溺愛,過於謙卑則是低三下四。

11.微笑是愛的標誌,也是自信的體現。教師應當時常微笑,態度溫和,這樣纔可能讓學生親近。而只有讓學生親近,纔可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我對那些被學生“譽”爲“冷麪殺手”的教師,既心存怵惕,又心懷鄙視。

12.真正的課堂,應該是自然真實的。不作假,不作秀,不牽強附會,也不刻意雕飾,應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這是我對所謂的公開課一直不以爲然的原因。我更喜歡看到的,是原生態的課堂,是真實的、充滿變化的課堂,而不是一切都預設好了,把學生可能有的思想、情感都裝在挖好的坑裏,只等着學生往裏跳。這樣的課沒有意義,因爲它不真實,不是真實的課堂,也不是真正的教學。往深處說,這樣的課屬於嚴重誤導,甚至可以說具有欺騙性。

13.教學需要情境,就像喝酒需要心境。這年頭,吃什麼、喝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誰一起吃,跟誰一起喝。有了好的氛圍,不想說話的人也會傾心訴說。有了好的心境,不想喝酒的人也會開懷暢飲。有了好的教學情境,不想學習的人也會樂此不疲地學習。因此我們應該考慮,如何有效地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心甘情願地,把知識的瓊漿玉液喝下去。

14.我並不反感考試,也不反對成績(分數)的存在。只是我覺得,最根本的問題也許是:成績(分數)究竟意味着什麼?或者說,用以評價學生的成績(分數),是否能夠真正體現學生所學,是否能夠真正體現三維目標的達成,是否是學生一生髮展所必須?只有這樣,成績才能真正起到激勵和鞭策學生的作用,起到檢查和督促學生髮展的作用。

15.過於看重知識與技能,勢必減少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注。實在地說,對學生的一生成長而言,義務教育階段的所謂知識與技能,除了應付考試,究竟能有多大意義?但丁說:“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缺陷,知識卻永遠彌補不了道德的空白。”新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正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長期缺失的一種矯正和反撥。只是,這種矯正和反撥並非立竿就可見影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大力探索實踐,尤其是在教育目標已經改變而評價尚未完全改變的情形下。

16.讓每一棵花草都能沐浴陽光雨露,這應該是課程改革的一種理想追求。但是由於中、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我們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回到教育的正道。學生的學習沒有快樂,老師的工作充滿壓力,無論師生,都感受不到教育的樂趣,享受不到教育的樂趣。學生的厭學情緒,教師的職業倦怠,或都與此有關。

17.課程改革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它把“人的發展”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前,我們是把學生看成機器,看成知識的接納者和承載者,而現在,開始真正關注學生作爲“人”的需要,關注他們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關注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應該是中國教育更富於人性、更富於人文關懷的開始。

18.歸根結蒂,我以爲,教育的所有內涵,都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和諧。任何事,過猶不及。任何要求,過分強調或追求,都會引起混亂。過去過分強調知識與技能是不正確的,現在過分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是不對的。三維目標,既叫“三維”,就是說它有三個維度,缺一不可,重一不可,輕一也不可。儘管不能平均用力,但也不能厚此薄彼。三維齊頭並進,纔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19.作爲教師,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我們面對的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人,對生活,他們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對世界,他們有自己的認知和判斷。理解他們、尊重他們,才能真正地引導他們,教育他們。只有這樣去看待、去關注,我們的預設纔可能成功,我們的生成,纔可能精彩,我們的教學,也纔可能有效。

20.無意間讀到一首詩,《總得有人去擦星星》,好像是美國詩人寫的:“總得有人去/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它們看起來灰濛濛/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爲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 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鏽/ 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 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 總得有人去擦星星。”極喜歡詩裏的情懷:些許浪漫,些許悲壯。星星髒了,而抱怨又不能改變什麼,如果可以,就讓我做那個擦星星的人吧--即使最終不能擦亮星星,我也能夠把自己擦得亮一些,更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