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古人讀書格言

古人讀書格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讀書是實用的,也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品嚐的。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古人的讀書格言,歡迎大家的閱讀。

古人讀書格言

  古人讀書格言一

1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陳壽《三國志

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4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6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7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8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9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1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2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3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4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15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1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18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1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2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2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2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2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25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2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28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9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3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3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32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3立身以立學爲先,立學以讀書爲本——歐陽修

  古人讀書格言二

1、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2、有書癖而無剪裁,徒號書廚。

3、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4、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5、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6、讀書而不能運用,則所讀書等於廢紙。

7、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8、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

9、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10、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長疾瘤。

11、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12、冬讀書,年去忙,翻古典,細思量。

1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15、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16、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17、讀書不獨變氣質,且能養精神,蓋理義收攝故也。

18、沒有哪本書壞到一無是處的地步。

19、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20、讀書必專精不二,方見義理。

古人讀書的方法

  一、“思·問·習”讀書法。這是孔子主張的讀書方法。

①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學習者那就更疑惑難解了。而我們正確的讀書方法博學慎思,學思結合。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

②不懂就問。讀書在於求知識,不懂又不問是求不到知識的。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③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

④當他發現問題時,就要設法解決,而解決的方法,不外乎問人或讀有關的書。孔子說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⑤提倡經常鞏固複習。“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論語·爲政》)

  二、“假物”讀書法。這是孔子的學生荀子所主張的。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析]荀子把“假物”作爲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它就是說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學習。他認爲人們的天資並沒有多大差別,只要善於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就能縮短成才的'時間。

  三、“精至”讀書法。這是王充提出的讀書方法,也就是用心專一的讀書法。

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也。宋之庖丁學解牛,三年不見生牛,所見皆死牛也。王充《論衡》

(析)王充的“精至”觀點,正是一種讀書要讀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學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讀書法。這是陶淵明提出來的讀書法。要求讀書時要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析]明代狀元楊慎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是不爲兩漢以來經書中的繁瑣考證所左右,而是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這種解釋是合理的、恰當的。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書中的某些瑣碎的、枝節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應該有目的、有辨別、有分析地讀書。讀書不可囫圇吞棗,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五、“提要鉤玄”讀書法。這是韓愈提倡的讀書方法。旨在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

[析]韓愈認爲做到“鉤玄”、“提要”之後,對書中的濃郁之處和英華部分,必須反覆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爲已有。

韓愈勤於讀書,注重方法。他在《進學解》中有兩句話概括了他的讀書法;“記事者爲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那“提要鉤玄”,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讀書法。

  六、“計字日誦”讀書法。這是歐陽修統計應讀的總字數,再分配爲每天的頁數,作爲當日讀書的進度,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

[例]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這樣進行的:他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爲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這是經驗之談,表明熟讀背誦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則是歐陽修實踐過並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七、“一意求之”讀書法。這是蘇軾提倡的。

[析]蘇軾認爲:“人的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這種“一意求之”的讀書法的最大特點是“求一”,即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只圍繞一箇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爲零,各個擊破,爲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閱讀中凡與“求一”、“主攻”對象無關的,一概不加涉及。這樣的定向閱讀是值得學習的。

  八、“體會·循序·精思”讀書法。這是朱熹所提倡的。

①關於“體會”。朱熹說:“爲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又說:“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觀書以己體驗,固爲親切,然亦須遍觀衆理而合其歸趣乃佳。若只據己見,卻恐於事理有所不周,欲徑急而反疏緩也。”

②關於循序。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又說:“量力所至,約其課程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結旨,未得手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於此,則不敢志於彼。”

③關於精思。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朱子大全·讀書之要》)又說:“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杌隉不安。……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