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蘇東坡傳經典片段賞析

蘇東坡傳經典片段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導語:蘇東坡是有大智慧的文人,歷來受人們喜愛。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林語堂《蘇東坡傳》的經典語錄,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蘇東坡傳經典片段賞析

  《蘇東坡傳》經典語錄摘抄

1.蘇東坡是大事聰明,小事糊塗。但構成人生的往往是許多小事,大事則少而經久不見 ——林語堂 《蘇東坡傳》

2.偶爾他們的船駛過一個孤立的茅屋,只見那茅屋高高在上側身而立,揹負青天,有時看見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裏,足可證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貧無疑,小屋頂僅僅蓋着木板,並無瓦片覆蓋。蘇東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勞苦,忽然瞥見一隻蒼鷹在天空盤旋得那麼悠然自在,似乎絲毫不爲明天費一些心思,於是自己盤算,爲了功名利祿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銬鐐的夾鎖,是否值得?在高空飄逸飛翔的蒼鷹正好是人類精神解脫後的象徵。 ——林語堂 《蘇東坡傳》

3.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林語堂 《蘇東坡傳》

4. 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 ——林語堂 《蘇東坡傳》

5.蘇東坡今生的浩然之氣用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命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獄,幽則爲鬼神,而明則復爲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林語堂 《蘇東坡傳》

6.靈魂之自在確與身體之自在有關聯。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靈魂。 ——林語堂 《蘇東坡傳》

7.蘇東坡知道弟弟的忠言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氣質像自由那樣恬淡沉靜,他必然會樂於接受的。但是問題不是他如何向,而是他如何感,不是理性的問題,而是感性的問題。 ——林語堂 《蘇東坡傳》

8.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以盡其才。一個城市,能得詩人發現其生活上覆雜的地方性,並不容易;而詩人能在寥寥四行詩句中表現此地的精粹、氣象、美麗,也頗不簡單。 ——林語堂 《蘇東坡傳》

9.延緩年老展長青春的第一條規矩,是避免一切情緒上的煩擾。 ——林語堂 《蘇東坡傳》

10.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爲他持這種幽默的看法。後來他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 ——林語堂 《蘇東坡傳》

11.此處,高在山巔,天與地互相接觸,風與雲交互鼓盪,陰陽雌雄之氣,獲得會合凝聚,是以“巫山雲雨”一詞,至今還留爲男女交歡之稱。 ——林語堂 《蘇東坡傳》

12.蘇東坡去世後,另一個人,姓洪,接他的職位。他對自己的文采頗自期許,他問當年侍候蘇東坡的老僕,他比蘇東坡如何?老僕回答說:“蘇東坡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林語堂 《蘇東坡傳》

13.中國的農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阱裏了。他們只有兩條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飢挨餓;一是遇豐年,鋃鐺入獄。 ——林語堂 《蘇東坡傳》

14.我們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過去生活的態度,一向是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食,吐之乃已”。 ——林語堂《蘇東坡傳》

15.今日蘇堤橫臥湖上,此一小小仙島投入水中的影子,構成了“三潭印月”,湖邊垂柳成行,足以證明蘇東坡在設計風景方面的奇才。 ——林語堂 《蘇東坡傳》

16.出外旅行的人,極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諸天命,因爲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林語堂 《蘇東坡傳》

17.蘇東坡若回到民間,那他就猶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陸地上拖着鰭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個海豹。 ——林語堂 《蘇東坡傳》

  《蘇東坡傳》經典片段賞析

作爲一名中國文學的愛好者,林語堂先生的作品自然不陌生了。對於領域唐先生的《蘇東坡轉》,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今天就跟語文網的小編一起來品讀這篇《蘇東坡傳》賞析。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 “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道底,在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是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爲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經也這樣描述過:“一個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條藝術手法:那就是要多說話,但內容必須空洞。”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會對那些帶頭人物有所威脅,那你就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高明的'官員永遠不說出什麼,但只要否認。高明的官員必須深有休養,長於說‘無可奉告’‘閣下聽說,誠然不錯!’這樣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條,他必須討好朋友。第三條,當特別提防開罪他人。守口如瓶,低聲而斯文,使人高興的竊竊私語,早晚會積勞成疾,因公殉職。”作者說這就是朋黨之爭時政治之中的規則。顯然,蘇軾已一一犯規了,但這並不是他不明白這些“祕訣”,實是因爲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何況這些本性是值得歌頌的。蘇軾就是要做到說話做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當朝雲產下一個男嬰之時,蘇軾也曾寫到:“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也許他知道,這許許多多的災禍,全是由於他的才智。但我想,這更是因爲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滅呀!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爲妓*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爲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裏,他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年少時管中窺蠡,已深爲蘇東坡折服。明月幾時有--一句話問得此往所有文人儘可中秋擱筆,香燭不爭日月輝。小軒窗,正梳妝--叫人掩卷不忍讀。牆裏鞦韆牆外道,多情卻被無情惱--風流天成,瀟灑不礙天真。大江東去,振聾發聵。似花還似非花,被和的章質夫楊花詞倒無人記得。多情應笑我。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在他手中一洗脂粉閨怨調,柔靡悱惻聲。銅鑼歌,鞦韆調,或盡抒胸臆,或信手拈來,都可千古吟唱。豪情未必粗放,柔腸亦非靡靡。才高世俗段數太多,一開口,當世鴉雀無聲。

然而他決非僅憑文辭立身。他的智慧,他的胸襟,他的樂天,他的直爽,他的赤子之心,他的悲憫心腸,映廟堂、照江湖。浩氣才情,令人高山仰止。他治理過的百姓記得他可不是因爲“花褪殘紅青杏小”。

他在湖州獲罪被押送京城時,全城百姓都出來相送,淚如雨下。他的朋友有士大夫(歐陽修名滿天下時見年輕的蘇軾,回家告訴兒子說三十年後沒有人再會記得我。此後一直力薦蘇軾,自從王安石這笨蛋當權後歸隱,終身爲蘇家良師益友),有妙僧逸士(佛印和蘇軾嘗相互取笑。蘇軾說,古人常以“僧”對“鳥”,譬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如“常聞啄木鳥,疑是叩門僧”。佛印回答說,沒錯,這就是爲什麼現在我以“僧”的身份和閣下對坐),有藥師農夫,有歌姬悍婦。有書生馬夢得追隨蘇東坡二十二年,對他崇拜的五體投地,(“可憐馬生癡,至今誇我賢”)。

我們杭州人,向來以爲蘇東坡是杭州人而非四川眉山人。西湖若是沒有“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魚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就好比美人穿錦着繡地走夜路,未叫天下知道好處。請看林語堂中肯妙言:在性情,在放浪的風情,在愛與笑等方面,蘇東坡與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盡其才。林說距離蘇東坡居住杭州的一千餘年後的今天,孤山島、鳳凰山、湖濱酒館、蘇堤柳畔,你都能聽到本地人嘴邊常掛着“蘇東坡,蘇東坡”。這是真的。杭州人打心底不認爲杭州僅是蘇軾第二故鄉,而深以父老鄉親之身份爲東坡居士驕傲。

讀《蘇東坡傳》時,時時被一個具偉大才情的偉大心靈激盪。他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百姓的朋友,大文豪,大書法家,大畫家,幽默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憎恨清**主義的人,瑜伽修行者,巨儒政治家,厚道的法官,在政治上與當權者唱反調的人,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這個我最喜愛的詩人,性之所稟,唯浩然之氣。氣可入雲,香留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