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曾國藩名人警句大全50句精選

曾國藩名人警句大全50句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人苟能自發憤,則聖賢好漢何事不行爲?何須藉助於人?本文是小編特地爲大家收集的曾國藩名人警句,歡迎大家分享借鑑。

曾國藩名人警句大全50句精選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2、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3、這顆心狹猛急躁又清高狷介,絕對不是承載厚福的表現,應當努力轉到寬大溫暖暢和方向去。

4、生在這個大亂未平的時期,只有隱藏起來消失行跡,不可在外界稍露鋒芒,這是最爲重要的事!

5、凡是需要每天檢點的事,若是姑息以待後日,往後再來補救就困難了。

6、若是遇到棘手的時候,請從耐煩兩個字上痛下功夫

7、事業上的成與不成,人力佔其中的三成,天命佔其中的七成。

8、看者涉獵宜多、宜速;讀者諷詠宜熟、宜專。——《曾國藩書信》。

9、凡有一長一技者,兄斷不敢輕視。——《曾國藩書信》。

10、勝仗不能加賞,敗挫亦難於言罰。——《曾國藩書信》。

11、用兵能識時務,能取遠勢;行軍有伸有縮,有開有合。——《曾國藩書信》。

12、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踔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曾國藩家書

13、若事事勤思善問,何患不一日千里?——《曾國藩家書》

14、餘嘗謂享名太盛,必多缺憾,我實近Z;聰明太過,常鮮福澤,爾頗近之;順境太久,必生波災,爾母近之。餘每以此三者爲慮,計推力行孝友,多吃辛苦,少享清福,庶幾挽回萬一。——《曾國藩家書》

15、款待從厚,而打發從薄。——《曾國藩家書》

16、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曾國藩家書》。

17、立志不堅,不能斷葛根,截然由義,故一引便放逸了。——《曾國藩日記》。

18、諺日:"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曾國藩家書》。

19、困心橫慮,正是磨鍊英雄玉汝於成。——《曾國藩家書》。

20、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那有空閒的光陰。——《曾國藩自箴聯》。

21、凡與人交際,當求其誠信之素孚;求其協助,當量其力量所能爲。——《曾國藩家書》。

22、將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要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曾國藩

23、盛世創業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爲第一義。——曾國藩

24、人必誠,然後業可大可久。——曾國藩

25、仁言不如仁心之誠,利近不如利遠之博,仁言或失於口惠,利近或失於姑息。——曾國藩

26、放開手,使開膽,不復瞻前顧後。——曾國藩

27、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曾國藩

28、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 ——曾國藩

29、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誘人爲善。聖賢所以爲聖賢,只是欲引天下後世之人皆入於善。

30、好談己長只是淺。——曾國藩

31、讀書不獨是變人氣質,且是能養人精神,蓋是理義收攝。——曾國藩

32、有一種人以姑息匪人市寬厚名,有一種人以毛舉細故市精明名,皆偏也。聖人之厚寬,不使人有所恃。聖人之精明,不使人無所容。

33、一心履薄臨深,畏天之鑑畏神之格;兩眼沐日浴月,由靜而明由敬而強。

34、漣水湘山俱有靈,其秀氣必鍾英哲;聖賢豪傑都無種,在儒生自識指歸。

35、聖代褒崇邁古今,生而旗常,歿而俎豆;忠臣精氣塞天地,下爲河嶽,上爲日星。

36、大筆高名海內外;君來我去天東南。

37、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爲職。

38、身體雖弱,卻不過於愛惜;精神越是用還越精神;陽氣越提越盛;每天做事越多,晚上睡覺時越快活。如果存一個愛惜精神的念頭,想進又想退,奄奄沒有中氣,決難成事。 ——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39、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曾國藩《曾文正公家訓》

40、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41、憂時勿縱酒,怒時勿作札。 ——曾國藩

42、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着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曾國藩

43、人生有可爲之事,也有不可爲之事。可爲之事,當盡力爲之,此謂盡興;不可爲之事,當盡心從之,此謂知命。

44、凡家道所以可久者,恃長遠之家規,恃大衆之維持。

45、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

46、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47、治心以廣大二字爲藥,治身以不藥二字爲藥。

48、學習和爲本,取次之,行次之,言次之。

49、古之爲師者,以誠教,弟子亦以誠學。今之爲師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欲勝名而餌利,不亦惑乎?

50、人之處於魔難,只有一個處理。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