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語錄 > 佛家佛偈經典語錄

佛家佛偈經典語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許多人對一些廣爲流傳的語錄都不陌生吧,語錄具有引起共鳴的、發人深省的教育意義。你知道什麼樣的語錄才能算得上是走心的語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佛家佛偈經典語錄,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佛家佛偈經典語錄

佛家佛偈經典語錄 篇1

1、 佛說:萬發緣生,皆系緣份!

2、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3、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4、 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漸也。

5、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裏,淚暗滴。——周邦彥《蘭陵王》

6、 你要記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東。

7、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爲樂。——源自:《增一阿含經》

8、 坐石看雲閒意思,朝陽補衲靜工夫;有人問我西來意,盡把傢俬說向渠。

9、 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10、 佛曰:剎那便是永恆。

11、 悵望江湖百年與誰說。

12、 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雖然不見頭落地,暗裏摧君骨髓枯。

13、 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爲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14、 所求的衆生都渴求安樂。爲了求得自己的安樂而以刑杖殺害衆生的人,以後不得安寧。

15、 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16、 你永遠要寬恕衆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17、 不要因爲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爲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18、 佛、世間何爲最珍貴?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語。經數載,滄桑鉅變。佛再問之,答曰、世間最珍貴的莫過於正擁有!

19、 如果抱怨成習慣,心靈就像上了枷鎖,沒有一刻解脫。唯有放下抱怨,才能體會到生命的自在與幸福。

20、 生而爲人,活着,活出風度,風采,風格。這些皆爲外表,而氣度則是內涵,是質地,是根本。

21、 生活磨礪了人生,這一路走來,學會了接受。

22、 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23、 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佛家佛偈經典語錄 篇2

1、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2、 享受的若不是自己應得的福分,所得的收穫又是無緣無故的,那麼多是有人故意設下的陷阱,此時若眼光短淺就會落入圈套。

3、 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贊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爲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返,是故至心稽首禮。——源自:《無量壽經》

4、 飄動的經幡,轉動的經輪,祥和的頌經聲,飛舞的風馬,六字真言的祝福,佛菩薩的'保佑。祝福您六時吉祥,身心安樂,法喜充滿!

5、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6、 別人撒鹽傷不了你,除非你身上有潰爛之處。

7、 毗婆尸佛偈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8、 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疊。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裏花難折。

9、 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朦朧又是誰?

10、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11、 漫漫長路無聲無息,或許我們一生也在追尋,那又怎樣,打破的寧靜換回一生的威名,哪怕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千山暮雪天涯遠,萬古流長的亙古情懷,學智者接納紅塵紛擾,卻置身事外,博得一份淡然。盡避曲終影自單,冷月殘照孤星夜,滄海連天塹,南轅北轍的淪陷,不自覺反省餅往。

12、 緣聚緣散緣如水,揹負萬丈塵寰,只爲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3、 塵緣從來都如水,罕須淚,何盡一生情?莫多情,情傷己。

14、 把握好每一個念頭;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便是最好的表現;希望你生命的每一刻都能自在吉祥!

15、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16、 花開、花謝,生死、死生,人的真實生命在哪裏?

17、 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8、 也許我們應該將遠志封存起來,用閒逸的山水蓄養,於杯盞中自在把玩。看一場煙雨,從開始下到結束;看一隻蝴蝶,從蠶蛹到破繭;看一樹的蓓蕾,從綻放到落英繽紛。不爲詩意,不爲風雅,不爲禪定,只爲將日子,過成一杯白開水的平淡一碗清粥的簡單。

佛家佛偈經典語錄 篇3

1、 身做好事,言說好話,心存好念。

2、 月影松濤含道趣,花香鳥語透禪機。

3、 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貴人,禮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來,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動。

4、 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爲處事第一法。

5、 “一切有條件的事物都是無常的。”常常是一個人用智慧來觀察這真理時,他便開始厭離種種的苦惱,這是達到清淨的路子。

6、 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7、 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8、 澹澹輕煙,溶溶院落,月在梨花。——顧春《早春怨》

9、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馮延巳《鵲踏枝》

10、 有一種傷叫悲傷,是睫毛再也承受不住淚球的重,輕輕碰到就會滴落。

11、 人世間有百媚千紅,唯獨你是我情之所鍾。

12、 一切惜身命,人畜等無殊。若欲食衆生,先試割身肉。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佈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是故地藏,佈施因緣,其事如是。

佛家佛偈經典語錄 篇4

1、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淨,日月常明,只爲雲覆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惠風吹散,卷盡雲霧,萬像森羅,一時皆現。

2、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3、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

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5、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佈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名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6、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7、凡學佛貴真實不虛,盡除浮奢,志願堅固,莫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懍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別無奇特。本來心佛衆生原無差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證?今言修者,蓋因迷悟之異,情習之濃,謬成十界區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盡力行持,消除惑業,習病若除,自然藥不需要。古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喻水遭塵染,一經放入白礬,清水現前。故修學亦如是,情習如塵,水如自心,礬投濁水,濁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轉凡成聖也。

8、“要知今日之人,未能進步者,病在說食數寶,廢棄因果律儀,此通弊也。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來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見彌陀?如唸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斯參禪,何愁不悟?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業根濃厚,有甚習氣不頓脫乎?此外倘更有他術能過此者,是則非吾所能知也。”

9、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10、“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纔有少分相應,纔不至徒託空言。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癡、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爲世界太平建立人間淨土之機樞。”

11、教化人不在於多談,行爲好,可以感動人心。如《怡山文》所說‘若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菩提心,永出輪迴苦’。你行爲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爲不好,而生退悔心,這會招墮無益。

12、修道如栽田,穀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衆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不要以爲很遠,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裏,等它發芽變秧,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錯過時光,就是說修行要學大乘,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插了秧以後要鋤草,等於修道要除習氣毛病,把七情六慾,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淨,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果。

13、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14、起行宜辨正助,或唸佛爲正,以餘法作助,餘法都可迴向淨土。唸佛貴於心口不異,念念不間,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恆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極樂……

15、聖之與凡,唯心之垢淨而現。六凡心垢故,則現六道善惡罪福等相。四聖心淨故,則現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經雲:“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是故苦樂由心,炎涼自我。自心作業,自身受報。唯聖與凡,但問自心可矣。

16、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雲。“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癡,則諸惡不起。自能衆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17、法是體,世法是用。體是理,是真諦;用是事,是俗諦。要知二諦圓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於偏枯。如離體表用,是凡夫凡情;離事講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諦,名目很多,真是體,俗是用;戒定慧體用都得,都是一個心地中生出種種名字,若能融會貫通,則條條大路通長安。

18、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纔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除貪嗔癡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

19、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20、美女在前,則以爲一枝花,其實,迷魂鬼子就是她。

21、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22、三界輪迴淫爲本,六道往返愛爲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

23、時光長短,唯心所造。一切苦樂,隨境所遷。

24、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剎那剎那的催人老。

25、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26、古人說:“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27、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

28、精進勇猛,有大願力,難的會變爲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變爲難。

29、有憎愛心,就有煩惱;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30、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於毫釐。

31、生日又云母難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壽慶賀。

32、以智慧明鑑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盪自心。以持戒清淨自心,以佈施解脫自心。

33、坐禪要曉得調養身心。若不善調養,小則害病,大則着魔。

34、用功的人要善於調和身心,務使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

35、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行人遇着利風,便生貪着;遇着衰風,便生愁懊;遇着毀風,便生嗔恚;遇着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着譏風,因羞成怒;遇着苦風,喪其所守;遇着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

36、凡當參學,要有三樣好;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凡見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識好歹,別聖凡。好耳朵就是順風耳,什麼話一聽到,都知道說的什麼。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大肚能容撐不破,遇緣應機,化生辦事,把所見所聞作比較研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世尊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爲了你我的貪嗔癡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內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貪慾,抱定慈悲喜捨,實行六度萬行,打破愚迷邪癡,圓滿智慧德相,莊嚴功德法身。若能依此處世爲人,那真是處處總是華藏界了。

39、靜坐之重要:妙法蓮華經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因爲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一須臾者,一剎那之間也。若人以清淨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

40、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

41、修行用功,貴在一心。

42、凡夫的境界,總是貪染財、色、名、利。

43、因爲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慾所迷,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所以沉淪苦海。

44、年輕不知好歹,把寶貴的光陰混過了,老病到來,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變爲死也苦,活也苦。這就是“早不預修,年晚多諸過咎。”

45、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進;年輕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須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總要及早努力,方爲上計。

46、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47、學佛當以明心見性爲本,斷惡修善爲行。

48、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纔是真實工夫。

49、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了。

50、衆生習氣毛病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藥。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51、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52、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飢,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龍山和尚那樣:“一池荷葉衣無數,滿地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53、世間七珍,雖稱爲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生,不能脫死。若佛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

54、參禪唸佛都是入道妙門,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圓融無礙。譬如唸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與淨本相輔而行。

55、不論唸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幹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幹。潙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