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人教版《金色的草地》教學案例

人教版《金色的草地》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W 次

  【案例背景】

人教版《金色的草地》教學案例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一般來説,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於學生,他應該起到嚮導的作用,但絕對不能取代學生在閲讀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導引下,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不久前,我選擇了一則材料《金色的草地》,設計了幾個問題,進行了一次閲讀教學。

  【材料分析】

《金色的草地》這篇文章講述了俄羅斯鄉下的兄弟倆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快樂成長的情景,他們所做的遊戲就是趁對方不備,將蒲公英的絨毛吹到對方的臉上,這種帶有調皮和玩笑性質的遊戲雖然簡單,卻充滿了童真童趣,使兄弟兩個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帶給他們的快樂。接着他們無意中發現了草地顏色變化的原因,從而真正喜愛上了蒲公英這種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現了兄弟倆對這片草地樸實的愛,以及這片草地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快樂,體現了人與大自然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文章情節生動真實,情感真摯、語言平實,貼近學生生活,是一篇適合初中學生閲讀的好材料。

  【教學情境】

師:請同學們把《金色的草地》這篇文章自由地朗讀一遍。

學生讀。書聲此時像一曲交響樂在教室裏奏響……書聲漸漸稀落,從學生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對這篇文章所敍述的情節很有興趣。

師:通讀文章之後,從同學們的表情中,想必大家已經感受到了兄弟間的濃濃的親情。那麼,現在請同學們説説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了他們兄弟間的親情?

思索片刻,有些學生高高地舉起了他們的手,有些用怯生生地眼神看看我,更有的學生又一次深深地把頭低了下去……看來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不自信。

師(鼓勵):大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請大膽地舉起你們的手吧!

又多了幾雙手……

生1:我找到的是這一句話:“‘謝廖沙!’──我一本正經地喊他,等他回過頭來,我便把蒲公英的絨毛吹到他臉上。於是他也開始窺伺我,假裝大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絨毛朝我臉上吹。”從這句話當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兄弟的親情。

生2(迫不及待):還有!這一句話:“常常是這樣,我們隨便到什麼地方去狩獵──他在前面,我跟在他後面。”特別是“常常是這樣”,從這裏我感受到了他們兄弟的親情。

底下學生暗暗點頭默許。

師:讓我們一起把剛才同學找出來的兩句話齊讀一遍。

學生讀。

師:你們讀了這些句子有什麼感受呢?

有學生底下説:很開心。其他學生笑。

師:我們可以用“怎樣的親情”這樣的填空的形式來回答。

生3:從這些描寫中我感受到了他們之間和諧的親情。

生4:我感受到了歡快的親情。

師:從哪個情節感受到的呢?

生4:他們一起玩蒲公英。

生5:我從他們一起去狩獵這個情節中感受到了充滿關愛的親情。

生6:我從他們玩蒲公英中感受到了天真無邪的親情。

師:剛才幾位同學的回答有理有據,注意到了從原文中提取信息。那麼請問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愛嗎?讓我們再來讀讀這篇文章,然後和你同桌輕聲交流。

學生開始動起來,拿起筆認真的邊讀邊劃,與同桌輕聲交流,頗有興致。不久,開始有學生舉手,較前一個問題,舉手的同學明顯增多。

生7:我認為蒲公英不是童年的我的最愛。因為文章最後一節中寫到“從那時起,蒲公英成了我們最喜愛的花的一種”。

這個學生的回答顯然是偏頗的,他還沒有完全讀懂這句話的意思,還沒有看清楚“最喜愛的花”和“最喜愛的花的一種”的關係,但他的自信勇氣可嘉。我聽了他的理由微笑不語。下面馬上有了反駁的聲音:“最喜愛的一種那也是最愛啊”。剛才回答的學生意識到了自己的理解錯誤,露出了羞澀的神情。

師:剛才兩個同學,他們一個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一個大膽地提出質疑和反問,都表現不錯,這個小插曲可以提醒我們語句要讀透。還有誰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8:我認為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愛。因為文章中兩次寫到了“因為它和我們孩子們一起睡覺,也和我們一起起牀“,從這裏我感受到了我和我的兄弟已經把蒲公英當成了朋友,充滿了對他的喜愛之情。

學生已經學會斟詞酌句地找依據了,我肯定了他的看法。

生9:我認為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愛。因為在文章中兩次寫到了“從那時起,蒲公英成了我們最喜愛的花的一種”,反覆強調了這一點,可見蒲公英是童年的我的最愛。

師:那麼“從那時起”是哪時呢?

生10:應該在文章第三自然段。

師:範圍確定,但我們應該學會概括。那就請你把第三自然段朗讀一下,其他同學思考並概括是哪時?

學生10很自豪地開始朗讀,讀畢。

生11:有一天,我們發現蒲公英會發生奇妙的變化,從那時起,蒲公英才成了我們最喜愛的花的一種。

師:説得很好。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前面的段落,看看起先蒲公英是否是童年的我最喜愛的花的一種。

學生瀏覽。

生12:在第一節中,我認為起先蒲公英也是童年的我的最愛。因為文章第一節寫“蒲公英成熟的時候,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開心的日子”。

師:那麼,為什麼蒲公英成熟的時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開心的日子呢?

生12(略加思索):“我們總是為了尋開心,揪掉這麼不引人注意的小花”。

底下一陣細語。

生13:他們不僅揪掉,而且説這小花是不引人注意的。這應該不是最喜愛的一種表現。

師:是啊!最喜愛應該會精心的呵護,不會這麼殘忍地去做吧!

學生14:不是一直都最喜愛蒲公英,後來經過自己的觀察發現了蒲公英的奇妙變化,蒲公英才成了我們最喜愛的花的一種。

學生點頭。

師:通觀全文,在“從那時起”中找尋突破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剛才有不少同學了斷章取義,在閲讀的時候同學們決不可以忽視了對文章整體的把握。

學生高興地點頭。

……

  【教學反思】

在這次閲讀教學中,讓我看到了我的學生們的潛力,但反觀學生的這次閲讀,仍存在着不少的問題:

1、有些學生沒有立足文本,以至於答非所問,或者主觀臆斷,或者隨意作答。

2、有些學生重視了局部的分析,卻忽視了對文章整體的把握。

3、有些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還欠強,以至於理解偏頗。

4、本次閲讀中學生的閲讀心理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反映出來的'問題讓我深切地意識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導引的必不可少。

在傳統的閲讀教學中,教師饒有興趣地講,學生興味索然地聽;教師的激情遇到的多是拒絕點燃的心靈,教師的真誠疑惑如何拭亮蒙塵的眼睛?其實,我們應該認識到閲讀材料是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提高能力、提升素養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提升素養。通過這一教學實踐,我深切地體會到閲讀理解是學生獨立的學習活動,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這一活動中,我們的角色是嚮導,導引是關鍵。教師這座橋就是讓學生走進閲讀材料,與閲讀材料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閲讀材料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導引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材料。教師應該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情感,並主動積極地活動。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獲得啟迪。教師的“導”應為學生提供解讀文本的必要思路,使學生順着正確思路去理解。閲讀討論過程中,教師還要及時瞭解學生反饋的信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針對學生討論中存在的問題,適當給予提示、點撥、導引。最後師生在問題上達成共識,提示閲讀探索出來的新方法、新知識,以觸類旁通。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作為教師,我們必需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有效地在引導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游刃有餘,才能成為學生閲讀活動的積極促進者。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的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肯定他們的優點,更要適時地指出他們思維的不足的,進行恰如其分的點撥引導。在這次閲讀教學中,對於第二個問題,當有學生提出“從那時後起,蒲公英成了我們最喜愛的花的一種”的時候,我抓住“從那時起”作文章,讓學生抓住這個關鍵的信息,由節到段進行點撥引導,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促使學生認識深化,從而透徹地理解文章,完整地理解問題。我想當學生思考不全時要導引,在以後的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陷入模糊的時候更要積極導引,讓他們走出困惑。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是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技能。課堂上許多同學思維活躍,積極主動地閲讀理解,在討論中獨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從而達成了共識。在相互切磋中加深理解,共同提高。這既是一種合作化學習,也是一重個性化閲讀。但在這次的閲讀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是聽他人言,面對問題低頭、膽怯、茫然……自己並沒有進入到積極主動地學習狀態。未上戰場之前,就懼敵於千里之外,定然不戰而敗,古時曹劌的“擊鼓論”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發。閲讀理解比較靈活,學生經驗不足,以至於處理問題的時候猶豫不決,心理一緊張,考慮不周全,思維一混亂,就會有不少的學生對於閲讀失去耐心與信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習慣於被動的狀態,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方法的運用必須由外到內逐步轉化,這種被動狀態對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是無益的。我們老師在教給學生一定的閲讀理解方法的同時,更應該不時地鼓勵,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自信心,讓他們要有成功感。

以上是我通過這次閲讀教學所引發的一點不甚成熟的反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努力做好“導”師,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在閲讀教學中,使學生在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