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加了一句話》教學實錄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加了一句話》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02W 次

《加了一句話》通過法國著名詩人幫助老婦人的故事,教育學生學習詩人同情幫助殘疾人的善良品質,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今天,小編特意為大家推薦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加了一句話》教學實錄,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加了一句話》教學實錄

1、直接揭題。

師:齊讀課題。(生齊讀)

師:你最想獲得什麼信息?

生:加了什麼話。

生:為什麼要加一句話。

生:加了一句話有什麼作用?(師在學生説時板書這些問題。)

師:你有什麼訣竅解開這些奧祕呢?

生:讀課文,理解詞語。

師:讀課文有什麼訣竅?

生:不要加字漏字。

生:-------

師:老師也有兩個小建議。(出示課件)齊讀。

生齊讀: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音的字多讀幾遍。2、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也可以與同學討論。

師:帶着你自己的方法及老師的建議讀一讀課文。(生自讀課文。)

【教師在這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在教師出示課題後讀課題,又讓學生根據自己想的進行提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題意識;當然教師為了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方法;其三便是教師用商量的語氣提出建議,蹲下來看學生,融入學生的意願,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2、學習生字詞。

(在學生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板書:衣着、大都)

師:剛才有兩個學生問老師這兩個字怎麼讀?(指名讀老師解釋)

師:讀了課文,你學會了哪些詞?(課件出示詞語)

師:自己先讀一讀。(學生自讀)

師:誰來讀?

(指名讀——齊讀)

【重點指導讀:衣裳襤褸 風燭殘年】

{課件打錯了,應是衣衫襤褸,教師向學生道歉。}

【教師並不是一個聖者,也不再是以教師為主了,教師這裏充滿了人性。但教師把“衣衫襤褸”寫成“衣裳襤褸”時,學生指出之後,教師馬上向學生道歉,充滿了人文氣息。】

師:你再起讀一讀,這些詞語中有沒有你需要別人幫助的?

生:衣衫襤褸

師:襤褸與什麼有關?

生:衣服

師:(出示課件圖片)你看老婆婆的衣服,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説?

生:破破爛爛。

生:風燭殘年。

師:誰來幫助?(生説)

師:佝僂什麼意思?

師:(出示課件)誰來説?(指名説)

師:再讀詞語,你發現了什麼?

生:第一行不好的,第二行好的。

師:華麗------都寫出了美麗的,第二行寫老婆婆的什麼?(生説)

師:第三行呢?

生:發呆的

生:神態的。

師:誰來説説還有哪些表示神態的?(生説)

師:剛才我們所説都是寫神態的,如果我們在寫作文中用上這些神態詞,文章就會生動了。

【課改的深入,對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認識不深,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非語文實踐活動。但是該教師藉助文本習得詞語,注意了音形義的教學,大都、衣着這兩個多音字的教學落實很到位。教師在進行解釋詞語含義的教學中並未以詞解詞,而是通過圖片形象地進行詞語含義的教學。教師有意安排三行詞語,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其中的奧祕,讓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主人,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進行詞語歸類,進而指導習作的方法,一環扣一環,循序漸進,由詞語到習作,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明白了這些詞語在平時習作中的運用。】

3、學習課文。

師:我們學會了這些詞語,那剛才提出的這些問題你能解決了嗎?請你再去讀一讀課文。(生自由讀課文)

師:誰來當第一位探索者解決問題?

生:我知道了加了什麼話,誰加的。

師:一個一個問題説。

生:我知道了加了一句“春天到了”。

師:誰來?

生:我解決了有什麼作用。

師:説説看。(生説)

【教師在這裏顯示了其深厚的語言魅力:讓學生當探索者解決問題,這就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能充分投入到學習當中。】

師:哦,請同學們默讀第1、2自然段,加了這句話之前是怎樣的,加了這句話之後又是怎麼樣的呢?(學生默讀思考。)

師:誰來説?

生:加了之前沒有人給老人錢。

師:課文中的話讀出來。(生讀師出示這句話。)

師:那加了這句話之後呢?(生讀課文中的`句子。)

師: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課件出示兩句話:1、聽見有人詢問,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長歎一聲,説:“我……今天什麼也沒有得到。”2、無論是衣着華麗的紳士、貴婦,還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銅幣送到老人的手裏,就連衣着寒酸的小職員,也摸出一枚銅幣。)

師:你再去讀一讀這兩句話,看看你體會到了什麼?誰來説説有沒有?

(學生無人舉手。)

師:噢,我們齊讀第一句。

生:聽見有人詢問,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長歎一聲,説:“我……今天什麼也沒有得到。”

師:通過哪些詞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得到,感受到今天沒有任何東西

師:還有嗎?

生:長歎一聲。

師:體會到什麼?(學生説)

生:一愣。

師:感受到什麼?(學生説)

生:-------

師:省略號感受到什麼?(生説)

師:感到很意外,很無奈,誰能讀出無奈。

(指導朗讀——指名讀——範讀——齊讀)

師:就用這樣的方法讀讀第二句話。

生:無論是衣着華麗的紳士、貴婦,還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銅幣送到老人的手裏,就連衣着寒酸的小職員,也摸出一枚銅幣。

師:誰來説説這句話你感受到什麼?

生:春天很美好,但她雙目失明,大家感到她很可憐。

師:你從哪個地方看出?

生:就連衣着寒酸的小職員,也摸出一枚銅幣交給老人。

師:還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學生説)

師:看看這句話,這句話加了之前,老人是什麼也沒有得到,加了之後呢?(生説師板書)

師:就是説人們都給她錢了,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師板書:語言的魅力)

【教師在教學加了一句話之前之後有什麼變化時,以學生感悟為主要形式,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地教學理念,教師只是從中稍加引導,學生就自然而然體會出了語言的魅力之所在。但是我認為學生在感悟之後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有聲語言來深入體驗,那就是朗讀,學生讀着讀着,就會更加理解這語言的魅力,體會則更深刻,因為在感悟中朗讀,能培養語感,還能在朗讀中受到感情的薰陶。這裏教師可以在學生理解完這段話之後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以達到與作者心與心的溝通。】

師:假如你是一位記者,路過這裏,遇見了這感人的一幕,你會怎麼做?

生:登報紙。

師:登報紙之前應該採訪,你怎麼採訪,採訪之前應該先介紹自己,説説自己是什麼報紙、電台的××記者,你們是紳士、貴婦,穿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寒酸的小職員,誰來?

{一生來當小記者,可是不知所措,笑場了。}

【師幫助介紹開場,學生採訪,可是不知從何入手,師適時幫助。】

師:我還有幾個問題想問一問現場的觀眾,我看你是一個不是很有錢的,你為什麼會給他錢呀?(生説)

師:你非常有同情心,這位小朋友,你為什麼給她錢呀?(生説)

師:我們還看見這位詩人在前面,我們去採訪一下好嗎?你為什麼要寫上這一句話呢?(生説)

師:是的,萬紫千紅的春天,老婦人看不見,所以我給她錢,今天的採訪到此結束。

【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為了讓學生能深刻理解這些人的做法,讓學生體會角色,採用了採訪的形式,讓學生以情見情,有感而發。但是這一環節的設計未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學生第一次見到這種形式,反應不夠靈活,冷場了,老師沒有馬上接替學生採訪,雖然老師後來也這麼做了,可是時間浪費,或者是老師在設計時直接就設計成新聞發佈會,這樣時間就會節省,效果也會很不錯。】

師:採訪後,課文中也告訴了我們為什麼要加上這句話,請同學們讀一讀第3自然段。(生讀)

師:誰來讀一讀這一自然段?(一生讀)

師:誰能比她讀得更好,你認為自己比她讀得更好的同學請站起來。

(生讀)

4、拓展。

師:是的,詩人就是用語言的魅力激發了人們對老人的同情心,其實,我們的身邊有許多這樣的話,課前老師佈置你們去收集了,誰來讀?

(學生讀傳記收集的資料。)

師:老師也收集了兩句。(課件出示)

(1、“被污染的魚在呼喚:別吃我,有毒!”2、砍伐了“我”,你就失去了一個朋友。)

(比較這兩句話的魅力。)

(課件出示一幅圖:)這句話寫得好嗎?(嚴禁-----)

生:不好。

師:誰來幫助寫一寫。(學生回教室寫。)

【教師在這一環節上從文本延伸到了課外,很好。我們知道書本知識是有限的,還應向課外延伸。教師讓學生收集資料,拓展視野,加工變成養料。教師讓學生先改寫句子,使這些句子變得有人文性,然後讓學生為學校、小區設計温馨話語,從課內向課外延展,是課文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