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茶花女》精選讀後感

《茶花女》精選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81W 次

《茶花女》精選讀後感1

雖然故事情節不是新鮮罕見的可我還是被他們的愛情故事震撼了,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書中情感太深,他的描述太紀實太細膩。阿爾芒在一見鍾情的愛裏淪陷自尊心又讓愛恨太分明經典的愛情也不過是原本很純真的愛最終會因為得不到而被嫉妒佔了上風,折磨對方的同時也折磨自己,海誓山盟和永遠都不過是熱戀裏的家常話。瑪格麗特的信很直白訴説着她的無助無私無奈,反觀她之前的奢靡無憂這種對比很讓人揪心……而這些都是因為那一份對彼此的真愛。

《茶花女》精選讀後感

“謹慎而又孤傲”這是茶花的花語,茶花女謹慎地開始這一段愛也謹慎地結束了這一份情,階層和身份使得她最終不太算孤傲地死去。

這本書我看得很細沒想過要嫌棄阿爾芒的回憶太瑣碎太宂長因為在深愛裏一件芝麻小事都會是歷史性的值得被分享被沉澱在記憶深處的。

按習慣每讀完一本經典都會去看它的電影。雖然1981年版本的電影如我所願,瑪格麗特夠美夠吸睛,結局也不是帶着遺憾離去,可依舊不及自己腦海裏一邊讀一邊播放的電影。

《茶花女》精選讀後感2

看完《茶花女》後,有幸在圖書館找到安德烈。莫洛亞的傳記小説《三仲馬傳》,這部傳記很有用,會解決你對《茶花女》的很多困惑,下面一一介紹。對作者生平和家世有了一些瞭解之後,我寫下這篇讀後感。

所謂三仲馬是指小仲馬及其祖父、父親,這又是一個震古爍今的名門世家。他的父親自不必介紹,就是《三個火槍手》《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其實祖父來頭也不小,是拿破崙麾下的一員大將軍,生於西印度羣島,母親是一位黑奴,所以作為一個貧賤的有色人種,從一名士兵成長到將軍,之間的辛酸萬千,總感覺到國外的名人成長中都會有一段不可複製的傳奇故事。小仲馬生於1824年,是大仲馬和一位女工的私生子,這也就使他的成長中充滿了歧視和苦難。小仲馬的父親生活風流成性,習慣紙醉金迷的生活,母親是一位及其善良温柔正直的女性,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自然會對其一生產生重大影響。

《茶花女》講述了一個極其悲情的故事,巴黎妓女瑪格麗特和青年阿爾芒的愛情故事,篇幅不長卻催人淚下,萬千風情感人至深。首先,這篇小説情節很簡單,就以愛情為中心貫通全文,外部環境描寫不多一筆,故事經過描寫也是粗線條的,諸多細節沒有透露,這是因為整篇小説是在阿爾芒的大概回憶下完成的。其次,故事結構也完成的很出色,頗具匠心,以一本書《瑪儂》把我和阿爾芒聯繫起來,然後再由阿爾芒講述了全篇故事,最後又由瑪格麗特的日記結尾,中間加上一個聆聽的我,結構井然有序同時又完美連接,簡直處處是高潮,所以很快便排練成戲劇演出,並獲得極大成功。最後,小説的主題很明顯,看完都會理解。也許故事的內容很狹窄,但是《茶花女》是突破了愛情故事的,即突破了感情糾葛的範圍,已經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在小説的開始和結尾,作者一再強調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是由於我們都擁有小説是虛構的文體這一期待視野,會對這一説法持謹慎的態度。那麼看過小仲馬的傳記,你會愕然發現,《茶花女》竟是作者的一段親身經歷,據我估算,是八成真實二分虛構,這對小説來説,是很罕見的現象。茶花女的原型是一位叫瑪麗。杜普萊西的姑娘,其生平我都不想再介紹,因為和瑪格麗特是驚人的一致,而且男主角阿爾芒,無論從名字、經歷還是其他都很作者本人有很大的一致性。我舉幾個例子就明白了,現實中,小仲馬和瑪麗是在劇院相遇,是在瑪麗的鄰居幫助下認識了她,而這位鄰居真的是做服裝生意的。現實中,瑪麗確實有肺病,而且她的監護人是一位老頭兒伯爵,因為長得像他死去的女兒接近她。現實中,瑪麗確實不治而亡,死後她的財產被拍賣。還有其他很多很多,所有這些簡直和《茶花女》描寫的一模一樣!小仲馬那樣深情愛着瑪麗,所以小仲馬寫《茶花女》時的悲痛心情大家可想而知!

如果你對《茶花女》的故事還有一些疑問,就會在小仲馬的生平介紹裏得到答案。(1)《茶花女》裏,阿爾芒那麼愛茶花女,為什麼在茶花女病重死後,他才回來?文中也沒有介紹他的去向。對應到現實,因為那時候小仲馬和父親遠在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和瑪麗也不通信,他是回到法國後才知道瑪麗去世這個消息,所以情節裏才會有茶花女死後,阿爾芒才風塵僕僕地趕來見她最後一面。(2)既然茶花女這樣善良,為什麼作妓女?瑪麗出身貧寒,先前是勤勞幹體力活的,在她還沒找到愛情之前,由於姿色美貌,在浪漫富貴的巴黎被有錢人看上並供養是很正常的事,也就是中國古時候的落入風塵,其實一開始是情婦,接着這種生活習以為常,揮霍成性後,她已經很難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了,於是便做了妓女。再加上體弱多病,離不開看戲跳舞吃飯這些供消遣的活動。那時候的巴黎有很多這樣的女子,小仲馬作為那個時代的兒子,忠實於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情。(3)正是由於這是作者的親身經歷,他才以“我”“阿爾芒”“瑪格麗特”三者完成,“阿爾芒”第三人稱的存在,使小説擺脱了自我中心表現主義(第一人稱)的缺陷,若以第一人稱進行的話,必定會陷入小仲馬自我抒情的濫觴,不易得到讀者的同情和肯定。而“我”的存在則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又寄託了小仲馬的深深同情。以“阿爾芒”來回憶其實是小仲馬在回憶真實的故事,現實中,小仲馬和瑪麗僅僅在一起兩個月便分手了,回想起來必定像一場前世戀愛般恍惚悲情。(4)還有一些小細節,比如為何叫茶花女?因為現實中瑪麗就最愛茶花。

另外,《茶花女》是一部愛情小説,瑪格麗特也是我讀過的最感傷的女子,小仲馬對愛情的剖析也很深刻,阿爾芒和瑪格麗特先後敍述了愛情旅程中的苦痛經歷,書中也有很多警人名句,讓我們對愛情的理解更高一層,這些是小仲馬對那次經歷的思考,真實感人,比昆德拉哲理式的思考感性的多。《茶花女》之後,小仲馬也急速轉向批判現實主義,之後的《珍珠女》中,他成長為一位冷峻嚴酷的道德家,強烈譴責家庭、愛情、婚姻(主要是同情女性和兒童)中的傷風敗俗和墮落行為,這就使他的小説更具有了社會意義。當然,這些都是受到小仲馬在母親的經歷(他是私生子)以及自身的經歷(歧視中長大)影響下完成的。連小仲馬也再也寫不出《茶花女》這樣風華絕代的愛情故事了。

《茶花女》精選讀後感3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的悲劇故事。

首先當我看到瑪格麗特找藉口推脱他們的約會,阿芒以為她詐騙了他,於是寫一封斷交信給她,我真為瑪格麗特肉痛,阿芒怎麼就不清楚她的處境呢?她的也是身不禁己的啊!我多想跳出來對阿芒狠狠地説:你這個大傻-瓜,你們如斯胡愛,卻又傷害彼此,為什麼這樣做呢?我暗暗想,也許這就是嫉妒與虛榮心在搗亂吧!

可接着又讀到阿芒跟瑪格麗特一起去鄉間過圓滿的田園生活時,我也和他們一起開端嚮往着將來美妙,要是兩人能這樣快活生涯在一起該多好啊!可是我明白假如這樣的話這本書就不會有了,我料想着後來又會產生什麼變故呢?是缺錢用,仍是那老公爵不許他們在一起…可等我看完全書之後,才曉得是後來的變故讓他們永別了,夢幻序列號領取中心。瑪格麗特被阿芒所謂的正派父親逼得與他斷絕交往,可不明本相的阿芒卻認為她變心了,一直找人恥辱她,我真不明確為什麼不告知他真相呢?不是深愛對方嗎?為何還要分開他,使兩人苦楚呢?而阿芒也是那樣激動,嫉妒象魔鬼深深地損害了她。

唉,真是應證了"愛之深,恨之切"這句話,心裏明明愛着卻又恨得那麼深。世上純粹的戀情豈非終局都這麼令人痛心嗎?為什麼兩人誠摯的愛情卻得人們的祝願,由於他們身份的差異,我找到了謎底。唉,凡人都説什麼"有情人終成眷屬",在我看來有情人未必能夠終成眷屬,這兩個可憐的人兒不就是再好不外的例子嗎?

讀完整書,文章感情的吐露中感動了我的心絃,這是值得確定的。然而有一點我不滿足,可這本書是小仲馬的自傳體小説,作者描寫心理運動上只有男主人公(我)的心理,可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卻涓滴不領會到,包含旁人也沒有描述,而在海內大多數書籍中,是不一樣的,它們將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態都寫得很到位,那樣看起來更有暢快淋漓之感。我想這興許中西文明的差別吧!《茶花女》讓我看到了法國當時的社會,看到了這兩個可憐的人兒,看到了人間間的真情真愛。讓我不得有對"書"這個字眼肅然起敬,一個個靈動的方塊字,真的是給我多種感觸。

《茶花女》精選讀後感4

美麗的瑪格麗特,夜幕已經降臨,我聽到馬車急弛的聲音,似乎已經嗅到幽幽茶花的香味。

而您去了哪裏?我買了糖漬葡萄想要重温您和尊敬的阿爾芒相遇的那個晚上,但是,您真的愛他嗎?愛他而離去的嗎?您也曾象他那樣躊躇那樣流淚嗎?

一位沉淪遊走於花柳紅塵間的交際女,有天當她萌生了愛情時,這樣的愛情,是不是上帝給予她的一種憐憫、一種寬恕?瑪格麗特穿梭在各個勢利公爵間,每天靠賣笑度日,被公爵們供養着,縱容於輕浮放蕩中。她得到了金錢,獲得一切物質上的慾望。可惜在她內心中總是有着那空虛的陰影,與其它平凡女子一樣,渴望有個真實的愛情,只是瑪格麗特在職業的影響下,對愛情絲毫不敢奢求。

阿爾芒的出現,是上帝給這苦命茶花女的寬恕。瑪格麗特內心深處那一絲細縫被阿爾芒那物以稀為貴的真情眼淚所打動。兩人發展出驚天動地的愛,在小仲馬的描述下,我看到了瑪格麗特那內心的原有純真、自由和大義凜然的個性。因為愛情讓茶花女揭開那顧忌的面紗,展現出真正的自我。

面對瑪格麗特的一片真情,阿爾芒卻始終不肯相信妓女也會有真正的愛情,所以從佔有瑪格麗特的第二天起,就讓猜疑佔據了他的心頭,第三天就認定瑪格麗特欺騙了他而發出了一封羞辱和譴責她的絕交信。然而,當他聽到朋友祝賀他得到了“可以替他爭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婦”瑪格麗特之後,在虛榮心的作用下,立刻後悔起來,並給瑪格麗特發出了請求寬恕的信。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阿爾芒心目中,佔有巴黎名妓的虛榮心的分量要比對瑪格麗特的愛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説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擁有名妓的虛榮而不是一個普通女人的愛情。正如書中瑪格麗特當面怒斥阿爾芒時所説的那樣:

“你,你不願意讓我知道你的景況,你要我保留我的虛榮心來滿足你的虛榮心,你想保持我過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們思想上的差距,你,總之,不相信我對你的無私的愛情,不相信我願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這筆財產我們本來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寧願把自己弄得傾家蕩產,你這種成見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為我會把虛榮當着幸福嗎?一個人心中沒有愛情的時候可以滿足於虛榮,但是一旦有了愛情,虛榮就變得庸俗不堪了。”

小説中的瑪格麗特是一個有着高尚品質的女人,可是遭到的只是傷害和辱的妓女,別人的異樣眼光。她為了能和阿爾芒在一起過上寧靜的生活,變賣了自己所有的財物,甚至斷絕了與公爵的關係,失去了唯一的生活資源。可她為了阿爾芒一家的利益和名譽放棄自己的幸福感人至深。她的高尚情操令人佩服。最為感動的是她死前最後的幾封信,簡直是催人淚下。這樣的一個故事,讓我感到主人公愛情故事的悲涼和悽慘,對她的同情;對時代的不滿和痛恨;對資本主義家的虛偽和對利益的渴望感到噁心、討厭。

而上帝似乎對這段感情埋入一無情的懲罰。老迪瓦爾的出現,斬斷了這對真誠相愛的戀人。瑪格麗特為了杜伐爾家族的聲譽,犧牲了這段尋求已久的真愛,心中悲痛欲絕,於是返回那奢侈的交際圈中。瑪格麗特曾向上帝祈求能否以她的美貌換取懺悔的機會,可惜最後在貧病中死去,如同一美麗的藝術品,被狠狠毀碎般的失望。

瑪格麗特處於的資本主義社會是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那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沒有人性可言,只有金錢。那些在瑪格麗特身上曾尋歡作樂滿足虛榮的公爵、伯爵、花花公子,看到她已病入膏盲,不能再和他們玩樂,便不再理睬她。就連以前完全依靠她生活的所謂朋友迪韋爾努瓦夫人,看到這位女鄰居已無任何利用價值,不再有用時,也狠心地拋棄了她。當時的時代資本主義制度的陰暗。資本主義家自私的面目已殘酷地暴露了出來,用他們敲詐來的錢財過着極為奢侈的生活,可是無產階級卻是窮困潦倒。社會是冷酷無情的,在那裏沒有親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是金錢而已,甚至錢是萬能的,無疑是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

現在的21世紀,雖然世態並不如從前那樣嚴重,但人們還有相當一部份也是這樣的自私。總是覺得那些掃地工、修下水道的工人……那些低賤的下人是沒有文化的草包,擁有的只是鄙視。但人們何曾又想過世界上的每一個工作都是那麼的重要,就比如一個環扣,如果中間掉了一節,就永遠不能連接在一起。正如一句話所説“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不管人做的某一項工作,都有着它的重要性。或許每一個人都擁有一種品德也是一件好事。大家又何曾想過,我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環境中,靠的是工人的汗水留下的,他們往往就是最善良的。所以每一個人都要以相同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要用自己的雙手來幫助他們,一起攜手共創美好的家園,這樣人類之間的關係定會更融洽的。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茶花女》精選讀後感5

儘管法國作家小仲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寫妓女的愛情小説,不時描寫妓女的,卻依然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裏成為新中國的。所以和我年齡相仿的整整一代中國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隻知道有這本書而沒有讀過這本書。然而我們對這本書的內容卻並不陌生,《茶花女》的小説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話劇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劇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來已經二十多次被搬上銀幕,早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被翻譯成中文,上個世紀初,甚至在中國的話劇舞台上也公演過,所以只要略加留心,就不難從各種文章中接觸到關於《茶花女》的內容和評論。

在讀這本小説之前,我一直以為是阿爾芒的父親扼殺了茶花女的愛情,讀完全書我才發現,真正扼殺了茶花女的愛情的其實是阿爾芒的虛榮和猜疑。

二十四歲的外省青年阿爾芒在巴黎讀完大學取得了律師資格之後,並沒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憑放在口袋裏,也讓自己過幾天巴黎那種懶散的生活。”他憑着祖傳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僱了傭人,養了一個“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婦,同時與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種風月場所尋歡作樂。正是在這種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號“茶花女”的瑪格麗特小姐,並立刻展開了對她的追求。

正如書中所説的那樣,在風月場中追求女人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錢,一種是用情。阿爾芒在當時雖然也算有幾個錢的“小資”,但正如書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樣“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貼費是不夠這個女孩揮霍的,連維修她的馬車也不夠。”瑪格麗特為了維持巴黎名妓的排場,每年需要花費十多萬法郎。所以阿爾芒只能用“情”來追求瑪格麗特。果然在他付出了兩三年的時間後得嘗所願,不但讓瑪格麗特成了他的情婦,還讓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愛情。

妓女以出賣肉體和感情為職業,但她們也有自己不願意出賣的愛情,或許正是因為她們看夠了人間的虛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愛情。所以當瑪格麗特把阿爾芒對她的愛慕當成了真正的愛情之後,就毫不猶豫地不顧一切地獻出了她的一切。

面對瑪格麗特的一片真情,阿爾芒卻始終不肯相信妓女也會有真正的愛情,所以從佔有瑪格麗特的第二天起,就讓猜疑佔據了他的心頭,第三天就認定瑪格麗特欺騙了他而發出了一封羞辱和譴責她的絕交信。然而,當他聽到朋友祝賀他得到了“可以替他爭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婦”瑪格麗特之後,在虛榮心的作用下,立刻後悔起來,並給瑪格麗特發出了請求寬恕的信。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阿爾芒心目中,佔有巴黎名妓的虛榮心的分量要比對瑪格麗特的愛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説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擁有名妓的虛榮而不是一個普通女人的愛情。正如書中瑪格麗特當面怒斥阿爾芒時所説的那樣:

“你,你不願意讓我知道你的景況,你要我保留我的虛榮心來滿足你的虛榮心,你想保持我過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們思想上的差距,你,總之,不相信我對你的無私的愛情,不相信我願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這筆財產我們本來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寧願把自己弄得傾家蕩產,你這種成見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為我會把虛榮當着幸福嗎?一個人心中沒有愛情的時候可以滿足於虛榮,但是一旦有了愛情,虛榮就變得庸俗不堪了。”

人們常説,“真正的愛情往往能使人變得崇高”,然而阿爾芒在得到了瑪格麗特之後不但沒有變得絲毫崇高起來,反而變得更加墮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擁有巴黎名妓的虛榮和快樂之外,就是去地下賭場賭博來增加一點用於揮霍的金錢,全然不顧瑪格麗特維持巴黎名妓排場的費用其實是來自其他幾個男人的供養這一事實,也絲毫沒有考慮應該怎樣儘快讓瑪格麗特過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爾芒對瑪格麗特的所謂愛情是多麼地微不足道。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愛情真正讓瑪格麗特變得崇高起來,她義無反顧地決心拋棄已經擁有的一切虛榮和奢侈,要洗盡鉛華,革心洗面從新做人,與阿爾芒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虧損兩萬多法郎為代價,委託別人變賣她的一切財產,告別過去的一切,與阿爾芒租一間清靜的小屋,過起了遠離風塵的隱居生活。

遺憾的是阿爾芒只是被動地聽從瑪格麗特的一切安排,絲毫沒有考慮過應該和瑪格麗特結婚之類的問題,也許在他的內心從來也沒有相信過瑪格麗特真正願意脱離過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瑪格麗特因了阿爾芒的父親的要求給阿爾芒寫了一封分手信後,他立刻就否定了瑪格麗特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拋棄了對她的一切愛情和信任,甚至沒有想到應該去問一下這個變化是為什麼發生的,儘管他明明知道父親正在想盡一切辦法反對他和瑪格麗特繼續來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為法律專業畢業、理當擅長分析研究的阿爾芒,不但沒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為什麼變心,反而粗暴簡單地認定她就是因為不能甘於清貧貪圖過去的虛榮才離開他的,甚至卑劣地對這個曾經愛過的女人進行了種種無恥的報復,哪裏像是在對待一個自己愛過的女人啊!讀到書中這一段時,身為男人的我也忍不住為他的無恥感到羞愧:一朝得到女人就温順得像條狗,一旦失去女人就兇狠得像條狼,這樣的人實在不配談情説愛啊。

我們也無法否認阿爾芒確實是愛瑪格麗特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瑪格麗特也真正愛他,總覺得他的真正的愛情遭到了瑪格麗特的戲弄和踐踏。他的心胸是那麼狹小卑劣,絲毫不懂什麼叫愛我所愛無怨無悔。他的心裏充滿了怨,充滿了恨,唯獨缺少一份瑪格麗特那樣的無私的不求回報的真正的愛。哎!這世上的猜疑心有幾個不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產生的呢?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阿爾芒對瑪格麗特畢竟還是有愛的,儘管他表達愛情的方式不一定對,他對愛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會在確認了瑪格麗特對他的那份真情後感到痛苦,感到後悔,才會寫出這篇感人肺腑、流傳千古的男人懺情錄《茶花女》,只是這個懺悔實在是來得太晚了一點。

我想,如果戀愛中的男人和女人們在遇到波折時,都能多幾分真誠和信任,少幾分虛榮和猜疑,這世上的許多愛情悲劇,或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局。

《茶花女》精選讀後感6

最近再次讀了法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小仲馬先生的代表作《茶花女》,掩卷歎息,感觸很深。我必須要承認:經歷過戀愛的人總比沒有戀愛經歷的人對追求愛情的艱辛和甜蜜理解更深切。我第一次讀《茶花女》是20xx年,那是我無法理解《茶花女》中公子和妓女的這種刻骨銘心的真愛和遭遇,對瑪格麗特也無多大的同情。

這次再讀之後,有兩個收穫。一是充分理解熱戀中男女種種瘋狂言語和行為,理解真愛的真諦。二是深刻認識到現實社會的殘酷和殘忍,心中十分痛惜女主人公的遭遇,也痛恨使她受到這種遭遇的社會。

小仲馬先生對年輕人愛情心理和行為的描寫非常細膩和真實,能喚起早已麻木在婚姻中的男女對戀愛時自己熱烈而瘋狂的美好回憶。

靠父母資助生活剛畢業的24歲的男主人公阿爾芒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了巴黎社交名媛——年僅22歲的出身窮苦鄉村、父母雙亡、不得不來巴黎討生活的美麗姑娘瑪格麗特,被其美貌和聖潔的樣子深深吸引,一見鍾情愛上了她,並沒有因其妓女身份而輕視她,堅持按莊重禮節求見交往。他通過半年不留姓名式地持續關心探視生病的瑪格麗特,獲得了外表風光無限內心孤寂痛苦的瑪格麗特的真心相愛。但是瑪格麗特因為以前的奢華生活所欠下的鉅額債務,使得她不得同時做幾個貴族公子的情婦,以獲得資金來還債和維持目前體面的生活。這讓想獨佔瑪格麗特愛情卻沒有經濟實力去拯救心愛女人的阿爾芒嫉妒和痛苦萬分,他無可奈何、自怨自艾,他多次找瑪格麗特鬧矛盾,多次誤解傷害她,但旋即又後悔苦痛,覺得不應該去責備瑪格麗特。熱戀中的男女總是讓深愛的人受傷。

瑪格麗特是懂愛的,她的愛是深沉的,她知道愛一個人不光是索取和控制,更應該是寬容和犧牲。這個有骨氣的姑娘與阿爾芒相好與金錢無關,她沒有向阿爾芒伸手要一分錢。為了給阿爾芒一個純淨的愛情,瑪格麗特作出了巨大犧牲,在拒絕與老公爵和G伯爵的交往失去資金來源後,為了償還鉅額債務,為了不給阿爾芒經濟壓力,她毅然告別過去奢華風光的生活,典賣了她的四輪馬車、鑽石、首飾和傢俱,要和阿爾芒一塊定居鄉下同甘共苦。

可是,殘忍的社會和世俗的偏見是不容許一個追求真愛,一心向善的妓女重新做人的。幸福總是短暫的,苦難總是漫漫。當他們在巴黎鄉下籌劃美好前景時,那個滿懷父愛、令人敬佩的迪瓦爾先生(阿爾芒父親)就帶着世俗的壓力來到巴黎,逼迫兩人分手。在遭到兒子阿爾芒的拒絕後,老父親找到了瑪格麗特。我們善解人意的姑娘,在體會到老父親的苦心和懇求下,做出了犧牲自己成全戀人的決定——她痛苦地故意再次與公爵和伯爵交往,寫下決絕的信件拒絕了阿爾芒的感情,以達到引起阿爾芒對她仇恨絕望和忘記的目的。我們倍受打擊心生絕望的阿爾芒,失去了理智,滋生了仇恨,並採取了在瑪格麗特面前與妓女親熱和同居等眾多措施來報復“背叛愛情”的她,讓我們可憐的姑娘受到了嚴重的精神折磨,以至於她不得不通過縱慾、酗酒來麻痺自己的靈魂,嚴重損害了她本就虛弱的身體,結果不到三個月,在她日夜思念的阿爾芒離開巴黎外出履行期間,可憐的瑪格麗特就因嚴重的肺病咳血不止而香消玉殞。

最讓我感動的是:我們寬容善良的瑪格麗特,她沒有責怪阿爾芒對她的誤解和傷害,她自己默默忍受,她把對阿爾芒的深情全部體現在她日益病危期間所寫的日記中。她告訴阿爾芒:“那些日子裏您每天都要想出點新花樣來侮辱我,這些侮辱可以説我都愉快地接受了,因為除了這種侮辱是您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您越是折磨我,等您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您眼裏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當外出旅行的阿爾芒回到巴黎得到瑪格麗特死亡的消息和那些令人痛惜的日記時,他才明白一切,深悔自己的自私和魯莽。多麼的令人歎息的故事,多麼感人的愛情。正如《後來》歌詞寫道:“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

讓人稍感欣慰的是,我們的男主人公阿爾芒先生,沒有像那些曾經享受過瑪格麗特身體的貴族公子在得知她病重已無娛樂價值後的無情冷漠一樣,而是懺悔自己的過錯並盡力補償已故的戀人。他帶病奔波於巴黎和瑪格麗特家鄉,獲得她親屬授權,為可憐的姑娘購買了永久公墓遷葬其間,並委託公墓管理員每天買一束瑪格麗特喜愛的茶花獻祭在她的墳頭。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年輕的人們啊,要珍惜你的戀人,相信你的戀人,理解你的戀人,寬容你的戀人,不要輕易傷害他(她),不要斯人已去遺恨終生!

《茶花女》精選讀後感7

當聽説《茶花女》這一書名時,心裏就不知道是有什麼感覺,總想看一看。但當真正讀完的時候,每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不會不陷入沉思的。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小書,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人的命運是基於社會之上,茶花女瑪格麗特的悲慘遭遇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同時我們也看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法國上流社會的真正嘴臉,以及廣大人民生活的無奈與痛苦。

青年阿爾芒與朋友參加舞會時無意間碰上了當時巴黎名妓瑪格麗特,並深深的愛上了她。從此,便不能自拔,瑪格麗特從沒遇見一個像阿爾芒一樣關心她,愛護她的人,她的心靈自然多了幾分感動,並且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因為瑪格麗特患有肺病,當她咳血的時候,只有阿爾芒在身邊;當她生病時,只有阿爾芒來詢問她的病情。每次發病時,其他的舞伴都會遠離她,只有阿爾芒在身邊。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女人唯一值得炫耀的資本就是她們考濃粧豔抹而展現出的姿色。一旦它們遠去,女人就失去了一切。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法國社會的冷漠,悲涼,人與人的麻木勾心鬥角,權勢、地位、女人湮沒了人們間的温暖、和諧以及更深層次的愛。阿爾芒和瑪格麗特為了躲避都市的喧鬧,隱居到巴黎郊外,過起快樂的日子。但是瑪格麗特不是一般人,她的債務是永遠擺脱不掉的.。

為了不讓阿爾芒替自己還債,瑪格麗特有重操舊業,這引起了阿爾芒的不滿,再加上當時阿爾芒父親的阻撓,瑪格麗特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巴黎。阿爾芒為了報復瑪格麗特的背叛,在社交場合當眾羞辱她,讓她肺病加重,在生命垂危時,瑪格麗特心裏始終念着阿爾芒,是不是阿爾芒永遠不會來了,是不是……帶着一連串的問號和對阿爾芒的思念,她寫下了很多的日記,()記述了很多,這也是小説真正感人的地方。在為他們之間愛情而悲傷時,我們也不該不思考一個社會問題:究竟什麼社會是好的,什麼人際關係是最真的,愛情,恐怕會過期,友情,恐怕是快樂或痛苦時的分享者,是永恆的利益作支撐的友情嗎?這是虛偽的。正想瑪格麗特一樣,原來跟隨她的人,在她病危時,誰會來看她,愛她的阿爾芒來了嗎,普利當絲他的朋友來了嗎?沒有,他們或許都不知道,但也未必。

所以真正的友情愛情是最平凡的,也是沒有任何想法的,愛到平凡才是真。朋友之間也是一樣,對每個人的態度都一樣,那才是真正的"真"人。有人説童年時期的友誼是最真誠的,聽起來可能有點荒唐,但仔細想想,又何嘗不是呢。人最重要的是真誠,和人相處更需要真誠。

不幸的是,經濟發展了,私有財產出現了,人們內心深處所隱藏的自私、貪慾、隨着經濟發展都顯現出來了,我想人類誕生之初應該沒有這種想法。所以我認為經濟高速的發展必然會導致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物慾橫流,金錢主義色彩已瀰漫全球,有誰能阻止人們的慾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知足最快樂。周杰倫的稻香也提到了這一點。

茶花女這一作品,讓人想到很多。

《茶花女》精選讀後感8

我愛讀書,更愛讀《茶花女》這樣的好書。

牆角里鑽出一朵茶花。一個陰冷、黑暗、潮濕、沒有陽光的牆角,糜爛是它的養料。

然而,這茶花卻比別的茶花,甚至別的任何一種花都漂亮,美得脱俗,美得驚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嚮往陽光的。努力、再努力一點,在茶花碰觸到陽光那一剎那,在它因陽光的滋潤而嬌豔欲滴的那一剎那,無情的風折斷了花枝,讓它又倒在了陰冷的角落,無力再爬起,再去觸摸那伸手可及的陽光。上帝是仁慈的,為了彌補命運對它的不公,沒讓它凋零後再死,而是讓它保持着美貌離開了世間。

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故事就是這樣的。一介弱質女流在放蕩且無目的的生命中找尋到了真愛,為此放棄了自己習以為常的大量物質享受,放棄了一切能使自己暫時快樂的糜爛生活習慣,只為求能和最愛的人呆在一起。要從深陷的泥潭中爬出來,是要花很大的力氣和決心的,況且還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瑪格麗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換回的仍是人們的不理解和排擠,還有自私的人們的惡意中傷。巨大的阻力最終還是使瑪格麗特和愛人分開了,誤會使最愛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羞辱她,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許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瑪格麗特死了,孤獨的死去,再也沒了活着時的奢華,以前無數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轟動,死的時候就愈是冷清。

讀後感:亦或許,瑪格麗特並不是個完全的悲劇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愛,她的靈魂得到了淨化。貴婦人們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質的享受,卻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塵莫及的。希奇的資本主義上流社會的人們,明明鄙視放蕩的xxx女,卻又要逼良為娼。假如瑪格麗特沒有生在這樣一個骯髒、虛偽、殘忍的資本主義時代,或許她就是聖母瑪利亞。可惜那樣的社會,那樣的時代,連聖母也會被玷污。而在瑪格麗特被玷污的軀殼下,頑強而又聖潔的靈魂正是讀者們暗暗哭泣的原因。 感謝小仲馬塑造了茶花女這樣一個可悲卻又可敬的漂亮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從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時候,遠離那陰暗的牆角,能天天和陽光為伴,即使不再那麼漂亮,也不要重複前世的悲劇。

《茶花女》精選讀後感9

“妓女”這個名詞在古往今來都那麼地讓人生厭讓人瞧不起,有多少人因為生活的逼迫而踏入紅塵,一發不可收拾,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地走出這個紅塵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夠用真心去同情去憐憫這些可憐的人呢?有人説“妓女本無情,誰有錢跟誰”可是又有誰真正地想過她們的內心是多麼的痛苦與悲哀,有人會説事實就是如此,這些女人都一些不要臉的女人,可是她們就真的如同人們所説所想嗎?難道她們走到這一位也是心甘情願的嗎?或許有這樣的吧!但不能因為這些而擄殺了所有的人呀!而《茶花女》這部小説不就正是像我們説明了這些嗎?他告訴了我們:妓女也是有情有意的,妓女也是人更是個女人,也會被情愛所困惑,更是告訴我們妓女不是無情之人。

《茶花女》講的是一名名妓瑪格麗特與一位年輕人阿爾芒之間的純潔的愛情故事。瑪格麗特本是一位貧窮的鄉下姑娘,為謀生來到巴黎,不幸落入風塵,做了妓女,染上了揮霍錢財的惡習;她瘋狂地尋歡作樂麻痺自己,但內心卻討厭這種空虛的生活。這個依舊保持有純潔心靈的淪落女子,嚮往真正的愛情生活,後來被阿爾芒的一片赤誠之心所感動,彼此深深地相愛,在遠離巴黎市區的鄉間過起美滿的田園生活。瑪格麗特受到創傷的心靈也開始癒合,並決心徹底改掉過去的習慣,永遠和阿爾芒在一起,享受一個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爾芒父親的出現粉碎了她的美夢,再一次把瑪格麗特推入災難之中。她被迫離開了阿爾芒,事後遭到阿爾芒不明真相的種種侮辱和傷害,終因心力交瘁,飲恨黃泉,最終也讓阿爾芒悔恨自己的所作所為。

阿爾芒本身就是一個未曾經歷過太多世面的年輕男孩,他有着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愛,但他泯滅不了男人的那份嫉妒與霸佔之心,他也不能夠因為愛情而放棄自己的一切,他如果放棄或離開自己的父親將一無所有,他不能如此也不會如此。他愛她,但他不能夠擺脱世俗的一切不能夠真正地享受體驗愛情,他更從心裏上沒有完全地相信與擺脱瑪格麗特的身份與曾經的職業。有人或許説他是造成瑪格麗特悲劇的的人,可是難道他不是一個受傷更深的人嗎?瑪格麗特雖死,而他卻在無限的痛苦之中苦熬,這難道是一個想擁有愛情的年輕人應該得到的嗎?

也許有人會恨阿爾芒的父親是他的虛偽、自私把瑪格麗特再次推入災難之中,是他間接地把這個可憐的女人害死的。可是親為一個父親的他,為了自己女兒和獨生子的幸福他不得不這麼做,不得不去求這個可憐的女人,難道這有錯嗎?他是一個父親,也是對瑪格麗特充滿了父愛的,雖然她是個妓女,但他對她也是用心對待的,難道這樣的父親不是一個好父親嗎?從這一點上也更看出了瑪格麗特這個女孩的善良、純真和對愛情的犧牲精神,他可以完全地不理會阿爾芒父親的話和阿爾芒過着逍遙自在快樂的生活,但她沒有,她知道理解這位父親的辛酸,更不想因為自己而毀了一個無辜女孩的幸福生活。她是最純潔善良的女孩。

瑪格麗特在年紀輕輕就死了,人們會替她惋惜,替她難過,可是這也是她逃脱痛苦生活的好辦法呀!“我們像野獸似的到處被人提防着,賤民般地被人蔑視;包圍我們的都是些貪得無厭、好佔便宜的人。”她明知道自己的身體不好對放蕩的生活要有所節制,可是她沒有,如果她對放蕩的生活有所節制,就會失去麻痺的效用,自己就更感到無限的空虛,反而會讓她死得更早“我們這些人,一旦不能滿足情人的虛榮,不能供他們尋歡作樂,就會被遠遠地丟到一邊,我們就只好忍受苦難、度日如年,最後悲慘地死去。我太知道了,哼!我在牀上躺了兩個月,第三個星期之後誰都不來看我了。”是呀!她們的生活是如此的悲憫,她們生活在虛榮之中,也正是因為這些虛榮而把她們帶入墳墓之中。

她們渴望愛情,渴望被人愛,可同時她們不會相信也不敢相信愛情。“別人對她們講愛情,她們早已聽膩了,懷疑愛情的可靠性;別人耍的手段她們也熟悉的很,即使有過愛情也都當作商品出賣了。”瑪格麗特雖死得早,但她也是幸福的,在人生的最後一程體會到了自己一直所期望而又不敢得到的愛情,她知道自己的愛情力量是如此的微弱,但她不後悔,最起碼愛過,她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待她,只要自己擁有過體驗過就足夠了。

她的死不難説是可悲與可憐的,雖然逍遙風光地過了自己有限的時光,她一生之中擁有過多少男人,又被多少男人擁有過,可到死也僅有兩個男人來為她送葬,這或許也是對她生活的另一種詮釋吧!讓她在死的時候,離開這個悲慘世間最後一程仍然活在自己的愛情之夢中,不必讓那些權貴的男人們來騷擾她的清夢吧!

我們可以為書中的愛情感動,可以為書中的人物哭泣,可以為書人的情節而悲傷和惋惜,那為什麼不能用一顆寬容與愛的心來面對世間的真實的生活與人物呢?生活當中也有太多如瑪格麗特這樣的女孩,難道我們就不能夠用對待瑪格麗特的態度去關愛、同情和幫助那些被迫生活在深淵之中的女孩子嗎?我們又為何要用有色眼睛來對待她們呢?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