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語文文言文15篇

語文文言文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47W 次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典的文言文吧?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那麼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文言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文言文15篇

語文文言文1

一.説教材

《蘇武傳》記敍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仍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蹟,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根據我校的學生情況,我把學習積累文言知識,掌握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作為本課教學難點,把學習本文運用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對比映襯的手法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方法作為本課教學重點。

二.説教法

教材雖然篇幅較長,個別字詞生僻,但人物形象飽滿,情節生動,文學性、觀賞性較強,課下注釋很詳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敢於創新,能夠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就能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我打算採用:1.啟發式教學,2.學案式教學,為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我將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説學法

引導學生採用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説教學過程

本文是一篇講讀課文,我安排三課時。

第一、二課時:學案式教學,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學生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

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學習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情操。

1.導入:展示年輕的蘇武手拿符節準備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蘇武歌》,引導學生找出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節”字。“節”既表明了他是持符節出使匈奴的大漢的使者,也是指蘇武在面對重大變故,對敵人的種種威逼利誘,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氣節。

(目的:為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採用圖片展示的方式導入新課,能迅速地讓同學們找出“節”是貫穿《蘇武傳》的一條主線,是蘇武偉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瀏覽全文,梳理情節。

《蘇武傳》是通過哪些內容展示蘇武的崇高氣節的?請同學們分小組分角色朗讀。

總結:兩次自殺――剛烈豪壯之節,三次拒降,十九年堅守―忠貞之節。

(目的:讓學生走進歷史,走進文本,直麪人物,主動參與。在研讀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進入中體驗情感,讓枯燥無味的文言文鮮活起來,讓同學們在角色品評中迴歸主旨。)

3.重點探究。

引導學生分析本文運用富有個性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對比映襯的方式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方法。

問題設置:

(1)引導學生初步總結蘇武的人物性格。

你認為蘇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2)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詳寫衞律和李陵的勸降的目的。

②蘇武自殺的原因和自殺時周圍人的反應。

③蘇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時的表現。

4.師生共同總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簡潔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對比反襯的手法。)

(在重點探究環節中,1.我請每個小組推選出來的同學發言――引導學生初步總結蘇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來在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時,我依然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啟發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巡迴點撥、指導。討論結束後,教師抽查討論結果,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補充。目的:啟發思考,培養學習主動性;倡導合作,利用集體智慧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

5.學生披文入情,齊讀蘇武語錄,感受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情操。(課件展示:蘇武手拿已經掉完氈毛的符節屹立於曠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蘇武年輕時手拿氈毛的形象對比呼應,讓蘇武形象更加突出,為後面小結做鋪墊。)

6.延伸探究,歸納形象。(蘇武為什麼會被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紀念和崇敬?)

五.説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一般學生對於文言文是不感興趣的,所以課前我給大家講述了蘇武的故事,讓學生們對蘇武這個人感興趣。根據我校的學生情況,我用了兩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梳理積累文言知識,掌握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落實效果不太好,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夠掌握。

在分析蘇武形象時,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鑑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閲讀和鑑賞能力。因此我把學習本文運用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對比映襯的手法來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的方法作為本課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因為文意疏通得很完整,所以學生很容易找出來,效果不錯。

語文文言文2

1.使(shǐ)

(1)名詞。

使臣,奉命的人。如: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賣炭翁》)

(2)動詞。

派遣。如:扶蘇以數諫敵,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是(shì)

(1)判斷動詞。

是。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2)代詞。

這,此。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3.受(shu)

動詞。

①接受。如:徒屬皆曰:“敬受命”(《陳涉世家》)

②遭受。如: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狼》)

4.書(shū)

(1)名詞。

①書,書籍。如: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②書信。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③公文。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2)動詞。

書寫,記下,寫。如: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5.孰(shú)

(1)代詞。

誰。如: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説》)

(2)副詞。

①哪裏。如:卿言多務,孰若孤(《孫權勸學》)

②跟“與”連用,表示選擇。可譯為“與……比,哪一個……”。如: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同“熟”,仔細。如: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6.數(shù)

(1)動詞。

計算。如:珠可歷歷數也(《核舟記》)

(2)數詞。

讀shù,幾。如:然數年恆不一見(《山市》)

(3)副詞。

讀shu,多次。如: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陳涉世家》)

7.屬(shù)

(1)名詞。

①類,同一類的事物。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

②部署。如:徒屬皆曰(《陳涉世家》)

(2)動詞。

①連續。如: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三峽》)

②讀zhǔ,同“囑”,託付。如: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8.説(shūo)

(1)名詞。

①説法,言論,主張,方法。如:著書立説(成語)

②文體的.一種,也稱“雜説”。《愛蓮説》

(2)動詞。

①説,講,談論,敍述。如: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桃花源記》)

②解説,説明。如:請説之(《公輸》)

③讀shuì,勸説,為別人出主意,講道理。如:范增説項羽曰(《鴻門宴》)

(3)形容詞。

讀yuè,同“悦”,高興。如:公輸盤不説(《公輸》)

9.私(sī)

動詞。

偏愛。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風齊王納諫》)

10.素(sù)

(1)形容詞。

樸素。如:可以調素琴,閲金經(《陋室銘》)

(2)副詞。

平素,向來。如: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語文文言文3

閲讀並回答問題。

靖郭君將城薛①,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②齊人有請者日:“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日:“海大魚。”因反走。君日: “客有於此。”③客日:“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君日:“亡,更言之。”對日:“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鈎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陰④,奚以薛為?失齊,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君日:“善。”乃輟城薛。(選自《戰國策》)

【註釋】①將城薛:將要修築薛地的城牆。②謁者:主管傳達通報的官吏。無為客通:不要給納諫的人通報。③有於此:留於此,猶言留在這裏繼續説。④陰:庇護,蔭庇。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

(1)益一言,臣請烹( )

(2)靖郭君因見之(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臣請三言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鄙臣不敢以死為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四處)

君 不 聞 大 魚 乎 網 不 能 止 鈎 不 能 牽 蕩 而 失 水 則 螻 蟻 得 意 焉

4.前人在評論選文時對“海大魚”三字連連稱妙,通讀全文,你認為妙在何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你概括總結客的諷諫藝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增加;(2)於是

2.(1)我請求只講三個字。

(2)我不敢拿生命開玩笑。

3.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鈎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

4.造成懸念,使靖郭君對客所講內容產生了興趣,打破了進諫的限制。(意對即可)

5.用打比方講後果的方式去進諫。(意對即可)

語文文言文4

語文是一個人一生中離不開的工具。

(一)語境推斷

文言文實詞含義豐富,大多都存在一詞多義現象,要想對其進行準確的界定、理解,需要我們藉助上下文的語境進行推斷。

如前些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陽”一句中“迫”字的含義。審視該句語境“今河內帶河為國,户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可以看出,“南迫洛陽”一句是交代“河內”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釋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據此可以推斷,該題A項的解釋是不合語境的,因為“逼迫”的對象應為“人”,而該句中“迫”的對象是“物”(洛陽)。

又如20xx年重慶高考(課程)試題中考查“富人有不佔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中“質”字的含義,從這一段的上下文來看是説那些富人不擁有“田籍”卻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來“質”與質問之間顯然沒有什麼關係,而應理解為“抵押”。

(二)巧借字形

中國漢字中多為會意字和形聲字,因此我們可以藉助漢字的形旁來忖度實詞的含義。

如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眾之才”中“牧”的含義。該句中的“牧”是一個左右結構的會意字,左為“牛(泛指牲畜”,右為“人手中拿着一條鞭子”,把兩者的意思聯繫起來,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對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統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該項的解釋是正確的。

又如全國高考試題甲卷要求解釋“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這其中涉及對一個“糴”字的考查,而這個字對於大多數的考生而言都比較陌生。如果觀察這個字的字形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個由“入”字和“米”字組成的會意字,故其本意應為“買進糧食”,與“糶”相對。

此外古漢語中的通假字絕大多數為形近通假,故而藉助字形還可以幫助我們識別通假字: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娶)(《孔雀東南飛》)

屈平既絀(黜)(《屈原列傳》)

召有司案圖。(按)(《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遷移聯想

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趨於淺近,且貼近生活,貼近課本。因此,在揣測實詞含義時可以遷移聯想,從而對這些實詞作出正確的援引解釋。

如四川高考試題考查“環堵之中”的“堵”的含義,聯想到高中語文課文《促織》中有“於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的句子,這裏的“堵”,就是“牆”的意思。推斷出所給選項“院子”的説法顯然有誤。

如北京高考試題考查“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躉誅封”一句中“誅”字的含義,我們就可以聯想到成語“口誅筆伐”中的“誅”是“討伐、譴責”的意思,這樣就不難推斷出題幹所説的“殺掉”是錯誤的。

如全國高考試題要求解釋“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義,聯繫高中課本第三冊中《氓》一文中“乘彼?垣,以望復關”一句,這裏的“乘”字應理解為“登上”,從而排除“巡視”這一錯誤選項。

(四)語法求解

所謂語法求解,即運用現代漢語的語法常識,通過判斷其詞性的方法對所給選項進行推斷排除。

如安徽高考試題中“資生之業,靡不畢書”一句中,考查“資”的含義,由語法結構可以看出“資生”一詞應為動賓結構,“生”應為“資”的賓語,故這裏解釋為“資財”顯然有誤,應理解為“憑藉、獲取,本文指用來謀生的方法。”。

又如:浙江高考試題“庭除甚蕪。除:廢棄”。從句子結構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語,從而推斷“除”是名詞,解釋為“廢棄”顯然有誤。聯繫《蘇武傳》可知“除”是“台階”的.意思。

又如湖北高考試題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閒吏事”一句中“閒”字的含義,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該句主語是“昌期”,後邊有賓語是“吏事”,根據語法可以推斷“閒”應該是一個動詞,由此初步推斷“空閒”這種解釋有誤,這裏應理解為通假字,通“嫻”,是熟悉的意思。

(五)妙用修辭

在古漢語中常常會出現“互文見義”、“同義詞複用”等文言現象,故而我們可以依據這一特徵,藉助已知實詞的含義推斷未知實詞的含義。

如全國高考試題中要求解釋“頑魯者亦當矜憐”中“頑魯”一詞的含義,我們可以參照原文,找到與這句話相對應的句子“賢俊者自可賞愛”,從而可得出“頑魯”是相對“賢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眾,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頑皮”、“固執”抑或“魯莽”。

(六)引申推斷

古漢語經歷了一個由單音節詞轉變為多音節詞,由一詞一義演變為一詞多義的過程,因而一個詞的原始含義與其不斷擴展、豐富後的引申義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如果我們知道其中一個義項,便可以據此推想到其他相關義項。

語文文言文5

文言文在高中生的語文學習中佔據着重要地位,進行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的教學策略研究對於學生的學習具有重大的影響意義。在文言文的學習與授課中,改善教學策略,引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成為高中語文教學值得思考的課題。

一、引導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功課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進行高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功課。教師在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的時候,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將任務進行合理的分配,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對工具書的使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讓學生自主地進行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將課本中遇到的難點進行解答,讓學生獨立地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

二、藉助多媒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生進行語文文言文的學習中,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教師。在初中階段,雖然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的文言文知識,但是與高中的文言文學習相比較,初中僅僅是文言文學習的一個入門階段。在高中的文言文學習中,無論是知識的難點還是文章的篇幅都在初中的基礎上有所上升,文章的樣式也多種多樣。在進行高中文言文的學習中,學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對語文文言文的學習失去興趣,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進行《阿房宮賦》的文章朗誦時,在讀到秦朝的荒淫無道時,就應該使用悲憤的音頻做效果,將憤慨之情讀出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朗誦,產生對文言文的興趣。藉助多媒體的設備進行教學,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音頻和視頻,藉助多媒體為學生的朗誦提供一定的語言環境,充分地調動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使其積極地投入語文文言文的學習中,利用多媒體的形象生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使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不斷提高。

三、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1.字形趣味教學對比翻譯

在漢字的學習中,有絕大部分的漢字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字的形式中隱藏着字的意思,例如,“從”“即”等字。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古代字與現代字的對比探索漢字的意義,此類教學法不僅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降低學習文言文的難度,給學生的學習帶來積極的作用。在平時的課堂測試或者考試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錯譯進行分析,與正確的翻譯進行對比,通過討論與學習使學生的翻譯水平得到提升。

2.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與學習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只有充分地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對難度比較大的課文進行理解,才能使學生在閲讀文言文中進行生詞的快速理解與掌握。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中,“越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學生在理解時,往往比較困難,此時教師就應該對學生做出一系列的提示,在實詞“越、鄙、厚、薄”等詞中會有一詞多義、通假等用法;在虛詞中有“焉、也、之、其”等詞的不同用法。只有對簡單的知識達到靈活運用,學生的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四、教學中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新課程理念下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在高中的學習中,僅僅掌握基礎的語法知識是不能達到文言文教學的效果的。因此應該在實際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人文修養的提升。例如,在經濟增長的現狀下,很多學生養成了不良習慣,教師在進行《陳情表》這篇文章的教學時,就可以充分地運用文章感人至深的孝道,對學生進行教導,讓學生明白“孝道”的重要性,在人文關懷的教育中,使教學的效果顯著提升。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在進行文言文的教學時,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差異,發現學生的特點,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穫,讓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不斷提升。

語文文言文6

一、《陳太丘與友期》

1、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1)與友期行

(2)去後乃至

(3)相委而去

(4)下車引之

2、寫出下列句子的譯文。

(1)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2)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3、當友人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時,元方是如何對答反駁的?

答:

4、友人“下車引之”的用意是什麼?

答:

5、你認為陳元方這樣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態度合適不合適?你的理由是什麼?

答:

二、《〈論語〉十二章》

1、下列句子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吾十∕有五而志於學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擇其∕善者而從之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不亦説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不逾矩

(4)人不堪其憂

3、翻譯下列句子。

(1)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選文多處內容都與學習有關,請你選擇感悟最深的一則,寫出在學習方面所獲得的啟示。

答:

三、《雖有嘉餚》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雖有至道

(3)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4)教然後知困

2、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節奏。

(1)不知其旨也

(2)然後能自反也

3、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4、這則短文闡述了什麼教學原則?請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答:

四、《河中石獸》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1)山門圮於河

(2)閲十餘歲

(3)竟不可得

(4)眾服為確論

2、翻譯下列句子。

(1)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耙,尋十餘里,無跡。

(2)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3、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答:

五、《塞翁失馬》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有善術者

(2)居數月

(3)人皆吊之

(4)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2、翻譯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全文共9句話,可分為四個層次,請用“∥”在下面標出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4、從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戰爭的慘烈?作者為什麼要寫戰爭的慘烈?

答:

5、作者反覆寫福禍,有何用意?

答:

六、《詠雪》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2)俄而雪驟

(3)撒鹽空中差可擬

(4)未若柳絮因風起

2、寫出下面句子的譯文。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2)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一句總述了詠雪的背景,極精煉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

事件“”等要素。

4、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

答:

5、選文結尾謝太傅對兩個人的回答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十分耐人尋味,請簡要説説你對此的理解。

答:

參考答案

一、

1、約定才離開拉

2、(1)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着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2)父親的朋友感到慚愧,便從車裏下來拉他,元芳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門。

3、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4、意識到自己錯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適。因為父親的朋友“無信”“無禮”在前,對“無信”“無禮”之人無需以禮相待。示例二:不合適。儘管父親的`朋友曾經失信、失禮,但他畢竟是一個長輩,而且他已經認錯,並在想辦法彌補過錯,陳元方的待客之道當然不對。

二、

1、C

2、(1)通“悦”,愉快

(2)生氣,發怒

(3)越過,超過

(4)忍受

3、(1)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來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2)博覽羣書,廣泛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能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裏面了。

4、示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温故而知新;終身學習;博覽羣書。

三、

1、(1)甘美

(2)達到極點

(3)所以

(4)不通,理解不了

2、(1)不知∕其旨也(2)然後∕能自反也

3、(1)雖然有美味的菜餚,(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

(2)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4、教學相長

四、

1、(1)倒塌

(2)經過,過了

(3)終於,到底

(4)精當確切的言論

2、(1)(和尚)認為(石獸)被河水順流衝下,便划着幾條小船,拖着鐵耙,尋找了十多裏,一點蹤跡也沒有。

(2)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地判斷嗎?

3、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

五、

1、(1)擅長

(2)經過

(3)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4)帶領

2、(1)這怎麼就不是好事呢?

(2)靠近長城一帶的人,絕大多數戰死在戰場上了。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進一步説明了塞翁的“禍福相依”的看法。

5、是想告訴人們,禍福相依,矛盾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六、

1、(1)家庭內

(2)大而急

(3)比擬

(4)憑藉

2、(1)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輩的人談論詩文。

(2)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3、寒雪日內集謝太傅與兒女講論文義

4、營造了一種其樂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種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圍。

5、“大笑樂”可作多種理解:

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後喻;

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語文文言文7

在高考的重壓下,語文教師極力奉行字字落實,句句串講的箴言,不得已把課文支解為一個個與考點相應的知識點,在教條式的拆解和技術性的操練中似乎獲取了實利,但它的代價是沉重的,學生在麻木地聽講訓練中日漸喪失學習文言文的最後一點興趣。

規範2項統一要求

1、提前佈置預習。

現在有好多學生都不預習了,現代文還可以聽得懂,但文言文如果不預習絕對是不行的,下死命令,就得預習,不學拉倒。教師要檢查並適當公佈檢查結果。通過這一步,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和工具書完成正音任務,達到初步感知文章的目的。

2、使用統一的符號。

從學生一開始接觸文言文就要求使用統一的符號,以方便日後的複習。如重點詞用·,詞類活用用▲,古今異義用□,通假字用○,固定句式用____,特殊句式用~~~~~來標識。在這個學習環節中,要使學生養成課上用符號做書間筆記和課下及時分項積累的習慣。用符號做書間筆記,易操作,重點鮮明,便捷,省時。分項積累,鞏固重點、難點,使學生感到條理清楚,熟知每項知識掌握程度,能隨時查漏補缺,更有利於複習。

教學模式

導語設計或幻燈展示: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寫作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或作品產生的深層原因,有利於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如果學生對歸有光的遭遇一無所知,漠然相對,就不會去用心體會《項脊軒志》中藴涵在日常瑣事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學生了解了《鴻門宴》一文的歷史背景及劉項的.相關情況後,就會很有興趣地去體驗那宴會裏的刀光劍影。

1、初次朗讀,明辨句讀

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繫。加強誦讀,增強語感,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標誌。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夫、蓋、凡、竊、清、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幹、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根據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於句讀。

2、反覆誦讀

誦讀的形式:教師範讀,或者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齊讀,或分組朗讀,或分角色朗讀,等大多數學生較熟悉課文內容以後,還可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進行朗讀比賽。

3、點撥課文內容大意。

就一堂課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把理解字詞全部下放給學生,但不是完全甩給學生。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減輕學生的負擔,因為負擔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就沒了,畢竟學生學習古文不是完全衝着那幾個化石性的詞彙來的。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抓住重點字詞句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賞讀課文,品味文言文的妙處。

4、舉綱張目進行試背

因為已經反覆閲讀,並且點撥課文內容大意。下面應指導學生嘗試再現。因為嘗試再現是一種比閲讀更積極的智力活動,又是一種自我檢查的過程。而死記硬背肯定是沒有多大意思的,常聽到中學生抱怨要背那麼多沒用的文言文……。

5、質疑問難。

文言文可以質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只要教師教給學生一些質疑的方法,只要教師能遵循民主化教學原則,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就會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因為質疑問難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改進教學效果。如果因此培養起初步的研究精神,倒也是意外的收穫。

6、反覆玩味,仔細揣摩--名句名段

讓學生為聖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讚歎,為名士的痛苦憂思而唏噓,為豪傑的慷慨赴難而扼腕。

一定要帶領學生反覆玩味,仔細揣摩名句名段。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千古佳句,學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動靜結合、色彩絢麗、境界闊大這一步。我指導學生深入發掘,結果發現該名句的精髓在於作者描繪了一方和諧、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裏自由地飛翔。這種理想的境界讓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來也扣動了無數讀者的心絃。明乎此,學生無不面露喜色。

7、深入文本--用當代視野詮釋文言文

尋找課文和學生現實感觸的共振點,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閲讀經驗,產生與作者、作品情感共鳴。比如學習《遊褒禪山記》,課文關於志、物、力的論述對學生很有教育價值,教師只要點一下,學生就自然聯想到自身學習的實際情況,引起共鳴。這樣,學生和作者、課文就一下子溝通了。

課堂上的出彩有兩種:一是外在的熱鬧,一是內在的沸騰。我更傾向於後者。深入文本--用當代視野詮釋文言文,藴涵出彩的可能。

語文文言文8

閲讀下列文言文,完成16—20題(15分)

王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人也。少孤,歸諸父,使牧羊澤中。尊竊學問,能史書。年十三,求為獄小吏。數歲,給事太守府,問詔書行事,尊無不對。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獄。久之,尊稱病去,事師郡文學官,治《尚書》《論語》,略通大義。復召署守屬治獄,為郡決曹史。數歲,以令舉幽州刺史從事。而太守察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數上書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初元中,舉直言,遷虢令,轉守槐裏,兼行美陽令事。

後上行幸雍,過虢,尊供張如法而辦。以高弟擢為安定太守。到官,出教告屬縣曰:“令長丞尉奉法守城,為民父母,抑強扶弱,宣恩廣澤,甚勞苦矣。太守以今日至府,願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又出教敕掾功曹,“昔孔子治魯,七日誅少正卯,今太守視事已一月矣,五官掾張輔懷虎狼之心,貪污不軌,一郡之錢盡入輔家,然適足以葬矣。丞戒之戒之!”輔系獄數日死。威震郡中,盜賊分散,入傍郡界。豪強多誅傷伏辜者。坐殘賊免。起家,復為護羌將軍轉校尉,護送軍糧委輸。而羌人反,絕轉道,兵數萬圍尊。尊以千餘騎突羌賊。功未列上,坐擅離部署,會赦,免歸家。涿郡太守徐明薦尊不宜久在閭巷,上以尊為郿令,遷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的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歎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及尊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王的陽所畏道邪?”吏對曰:“是。”尊叱其馭曰:“驅之!王的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尊居部二歲,懷來徼外,蠻夷歸附其威信。

遷東郡太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老弱奔走,恐水大決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馬,祀水神河伯。尊親執圭璧,使巫策祝,請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廬居堤上。吏民數千萬人爭叩頭求止尊,尊終不肯去。及水盛堤壞,吏民皆奔走,惟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動。而水波稍卻回還。吏民嘉壯尊之勇節。

16.下列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少孤,歸諸父 諸:各 B.治《尚書》、《論語》 治:研究

C.後上行幸雍 幸:有幸 D.而水波稍卻回還 卻:退

17.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尊竊學問,能史書 B.威震郡中,盜賊分散

C.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 D.懷來徼外,蠻夷歸附其威信

18.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①而太守察尊廉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B. ①以令舉幽州刺史從事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C. ①因止宿,廬居堤上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 ①吏民嘉壯尊之勇節 ②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19.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體現王尊“為忠臣”的一項是

①問詔書行事,尊無不對 ②數上書言便宜事

③尊供張如法而辦 ④出教告屬縣曰:“為民父母,抑強扶弱,宣恩廣澤”

⑤尊以千餘騎奔突羌賊 ⑥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馬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③⑥

2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尊擔任書佐時,假説自己有病離職,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從師學習。

B.王尊仕途上幾起幾落,多次被人推薦任官是因為他有才華,是忠臣,業績突出;多次被職是因為沒依附權貴。

C.面對九折阪,王的陽認為作為孝子不應冒生命危險來爬阪,而王尊認為作為忠臣,就不應畏懼這九折阪。

D.當河水猛漲,面臨決堤的時候,王尊能鎮靜自若,表現出一種與大堤共存亡的勇氣。

21、翻譯文言文語段中劃線的句子(8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文文言文9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題。

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而毒藥則以之攻邪。故雖甘草、人蔘,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缺。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後興;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後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為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隱然一敵國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臟腑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後無喪身殞命之憂。是故傳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也;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嚴疆也。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並,則敵之內應既絕。

辨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之謂嚮導之師;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一病而分治之,則用寡可以勝眾,使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數病而合治之,則併力搗其中堅,使離散無所統,而眾悉潰。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鋭,所以搗其穴。

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藥,而以峻藥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藥,而以常藥和之:富強之國,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剋期不愆,佈陣有方,此又不可更僕數也。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1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 所以:的原因

B.是故傳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 奪:佔據

C.更益精鋭 精鋭:精練勇鋭

D.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 敝:破舊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A.藥之設也攻疾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B.以草木之偏性 斧斤以時入山林

C.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 不如因而厚遇之

12.下列各項與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項是

A.設置軍隊與準備藥物在道理上並不相同,前者用來除害,後者用來治病。

B.藥是在人的肌體中發揮作用的,是外在的;兵是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的,是內在的.。用藥如用兵的説法將外在的轉換成內在的,淺顯易懂。

C.用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病用不同的方法;要根據身體的狀況用不同性質的藥;要注意藥材、器具、時間。

D.文章多用排比句,語言整齊有力,氣勢充足,以用兵喻用藥,突出了用藥和用兵之間的相似性,從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藥的作用。

1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12分)

①故雖甘草、人蔘,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4分)

譯文:

②辨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之謂嚮導之師。(3分)

譯文:

③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剋期不愆,佈陣有方,此又不可更僕數也。(5分)

語文文言文10

公輸

公輸盤替楚國製造雲梯這種攻城用的器械,造好後,要用它攻打宋國。墨子聽到這個消息,從魯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達城郢,去見公輸盤。 公輸盤説:“先生有什麼教導嗎?” 墨子説:“北方有一個侮辱我的人,希望藉助您的力量把他殺了。” 公輸盤不高興。 墨子説:“請讓我獻給你十金。” 公輸盤説:“我崇尚道義堅決不殺人。” 墨子站起身來,再次拜下,説:“請讓我向您説一些話。我在北方聽説您造了雲梯,要用來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呢?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多餘,但在人民方面有不足,殺傷自己所不足的人民卻去爭奪多餘的土地,不可以算是明智。宋國無罪卻攻打它,不能説是仁愛的;懂得卻不向楚王據理力爭,不能算是忠誠;勸諫卻得不到結果,不能算是堅強;您崇尚仁義不肯幫助我殺死一個人,卻甘心殺死很多人,不能説是明白類推道理的。” 公輸盤被説服了。 墨子説:“但是為什麼不停止呢?”

公輸盤説:“不可以,我已經向楚王説這件事了。” 墨子説:“為什麼不把我引見給楚王呢?” 公輸盤説:“好吧。” 墨子拜見楚王,説:“現在這裏有個人,捨棄自己裝飾華美的車,鄰居家有破車卻想要偷竊;捨棄自己華麗的衣服,鄰居有粗布短衣卻想去偷竊;捨棄自家的好飯好菜,鄰居有粗劣的飯菜卻想去偷竊。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楚王説:“一定是有偷竊的疾病啊。” 墨子説:“楚國的土地方圓五千裏,宋國的土地方圓五百里。這好像裝飾華美的車同破車相比。楚國有云夢澤,那裏犀兕、麋鹿到處都是,長江、漢水裏的魚,鼈,黿,鼉多得天下無比,宋國就像人們所説是連野雞、兔子、鮒魚都沒有的地方。這好像好飯好菜同粗劣的食物相比。楚國有高大的松樹、文籽、楩楠、豫章,而宋國沒有多餘的木材。這好像華麗的衣服同粗布短衣相比。我認為大王派遣官吏攻打宋國,和這一樣。” 楚王説:“好呀!雖然這樣,但是公輸盤給我製造雲梯,一定要攻下宋國。” 於是楚王召見公輸盤。墨子解下衣帶模擬城牆,用木片當作攻城器械。公輸盤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墨子多次抵擋住他。公輸盤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抵禦的辦法還綽綽有餘。 公輸盤屈服了,但説:“我知道用來對付你的方法,我不説。” 墨子也説:“我知道你用來對付我的方法,我也不説。” 王問他其中的原因。 墨子説:“公輸盤的意思不過想要殺死我。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能守衞了,就可以攻打。但是我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多人,已經拿着我守衞的器械,在宋國城牆上等待楚國入侵了。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 楚王説:“好吧。我就不攻打宋國了。”

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方圓三裏的內城,只有方圓七裏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説,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險阻,威懾天下不能憑藉武力的強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自己的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着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自己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戰則已,戰鬥就一定能勝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説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魚我所欲也

魚,是我所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會捨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會捨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還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所以有禍患不躲避。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麼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麼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沒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情,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做的呢?按照這種方法可以生存卻不採用,按照這種方法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去做。是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不僅僅是賢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道德不丟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沒有禮貌地吆喝着給人(吃),就是過路的飢餓的人都不會接受;用腳踢着給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義就接受了,那麼這種高位厚祿對我有什麼益處! 是為了宮室的華美,為了妻妾的侍奉,為了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捨),現在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捨),現在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捨),如今卻為了所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不可以停止嗎?這就是所説 的喪失了人本來的思想,即羞惡之心。

莊子故事兩則

惠子相樑

惠施做了樑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説:“莊子到樑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説:“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雛,你知道它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着,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樑國來‘嚇’我吧?”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説:“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説:“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説:“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説:“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説:“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説起。你説‘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説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曹劌論戰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接見。他的同鄉説:“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説:“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進宮廷去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莊公説:“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説:“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説:“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説:“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説:“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瞭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説:“這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説:“不行。”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後,曹劌説:“可以擊鼓進軍啦。”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説:“還不行。”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橫木瞭望齊軍,説:“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以後,魯莊公詢問取勝的原因。魯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頭通鼓能振作士兵們勇氣,二通鼓時勇氣減弱,到三通鼓時勇氣已經消失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打敗了他們。大國,難以摸清,怕的是有埋伏,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麗。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 帽子,照鏡子,對他的妻子説:“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他的妻子説:“您美極了,徐公哪裏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美),於是又問他的妾説:“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妾説:“徐公哪裏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坐着閒談。鄒忌問客人説:“我和徐公誰更美?”客人説:“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端詳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再照鏡子看看自己,又覺得遠不如人家。晚上,躺在牀上想這件事,説:“我的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的原因,是懼怕我;客人認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於我。”

因此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説:“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懼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及身邊的侍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人不懼怕您的,國內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受矇蔽很深了!”

齊威王説:“ 好!”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批評我過錯的人,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勸諫我的人,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指責議論,傳到我的耳朵裏的人,得下等獎賞。” 政令剛一下達,許多官員都來進言規勸,宮庭就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有時偶爾還有人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想説,也沒有什麼可進諫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説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拜齊王。這就是內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戰勝敵國。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於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説:“我和你們盡全力剷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剷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去呢?”大家紛紛説:“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兒子孫子和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剛七八歲,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説:“你真是太不聰明瞭。憑你殘餘的歲月剩餘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呢?”愚公長歎一聲説:“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麼還擔心挖不平呢?”智叟無言而對。

山神聽説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語文文言文11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峯,在長城南十五里。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進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峯位於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從京城裏出發,冒着風雪,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牆,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説的環水(中溪)。我開始順着(中谷)進去。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黃峴嶺),再沿着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着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峯)。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瀰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着看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雲霧瀰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小白點像“五木”骰子一樣立在那裏,都是遠山。天邊雲彩上有一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像硃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盪着託着它。有人説:“那就是東面的海。”回首觀望日觀峯以西的山峯,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沒有照着,或紅或白,顏色錯雜,又都像脊背彎曲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嶽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嶽大帝的女兒)廟。皇帝的行宮(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我看見途中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高宗)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模糊或缺失了。至於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裏,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峯附近幾裏以內沒有什麼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

語文文言文12

【原文】

孔子為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狴,獄牢也)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夫子赦之焉。季孫聞之,不悦曰:“司寇欺餘,曩告餘曰,國家必先以孝,餘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歎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誅,賊也。征斂無時,暴也。不試責成,虐也。政無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書雲:‘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後刑也。’(庸用也,即就也。刑教,皆當以義,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當謹之。自謂未有順事,且陳道德以服之,以無刑殺,而後為順。是先教而後刑也)既陳道德以先服之,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又不可,而後以威憚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後待之以刑,則民鹹知罪矣。詩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毗輔也。俾使也。言師尹當毗輔天子,使民不迷)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夫三尺之限,空車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載陟焉,何哉?陵遲故也。(陵遲猶陂池也)今世俗之陵遲久矣,雖有刑法,民能勿踰乎?”

【大意】

孔夫子當魯國大司冠時,有父子爭訟於公堂,夫子就把他們關在一個監獄中,三個月不審訊,他的父親請求終止訴訟。夫子赦免他們了。季孫聽説這事後,不高興了,説:“孔司寇欺騙了我,過去他告訴我説,國家必須以孝為先,我現在殺戮一個不孝的來教化使民孝順,不是很好嗎?而又赦免了他,為什麼呢?”冉有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子長長的歎了一口氣説:“唉!上層領導失去正道,而殺他的下層人民,是沒道理的。不教他孝順,而審判他的案件,是殺無辜。三軍大敗,不可能盡數斬首也。案情不合條例,不能刑殺。為什麼?上面教化不行,罪不在百姓的緣故也。至於怠慢教令而苛刻於誅殺,是賊民。不按時令徵發斂聚,是暴民。不試驗能否可行就責成,是虐民。政策中沒胡這三種情況,然後才可以執行刑罰。《尚書》説:‘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後刑也。’在陳述道德來先説服他們,但仍不行;崇尚賢能來勸勉他們,又行;把他們撤職查辦,又不行;而後才用威刑來嚇唬他們,象這樣三年,那麼百姓走上正道了。仍有一些邪民不服從教化的,然後就用刑罰來對付他們,那樣,民都知道他們的`罪了。《詩》雲:‘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所以威厲不試驗,刑罰也不亂用。今世就不這樣了,搞亂那些教化,增加那些刑罰,使百性迷惑而陷入刑法中,又接下來殺害他們,所以刑法越繁,而盜賊越多。那三尺的坎,空車不能登上它,為什麼?太陡的緣故。百仞的高山,重載的車都上去了,為什麼?坡緩的緣故。現代的民心斜緩很久了,即使有刑法,百姓能不越界麼?”

語文文言文13

教學目標:

1、能讀通課文,理解課文意思。背誦課文。

2、能瞭解古今語言的區別,能根據課後的註釋理解課文。

3 、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 對文言文產生濃厚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

2.教學難點是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教學時間: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出示常見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師。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温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1.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講一講。

2.跟我們平時所用的書面語言比較一下,這些警句有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總結出文言文的一般特點:有些字與現代的讀音、意義不同;言簡意賅,語意深遠……)

3.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寫成的。用文言寫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今天我們學習的《學弈》這篇文言文,僅有5句話,70個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讀通課文,理解每句話的意思

1.師範讀課文(能有聲有色背誦更好),也可讀兩遍。

2.總結老師讀文言文的特點:一是速度比較慢,二是句中停頓較多。

3.學生小聲跟老師讀兩遍。

4.學生自由練讀,讀通為止。

5.學生邊讀邊結合文後的註釋,理解每句話。

6.討論交流。(只要能説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讀熟課文,讀懂故事

1.學生自由反覆誦讀,重點指導讀好“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前一句讀出疑問的語氣,後一句讀出肯定的語氣。

2.再聯繫前後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

3.同座互相説説故事的內容。

四、讀書明理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麼?從中能總結出一個什麼道理?(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

2.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聯繫實際談談,目的是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對待學習、工作的重要性。)

五、練習背誦

六、課後擴展

教師把以前學過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等文言成語故事,印發給學生,練習讀文言文,還可以試着背誦一篇。

七、佈置作業:

1、(書面作業)抄寫課文,並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的意思;

2、(表演作業)分小組、分角色,演課本劇;

3、(蒐集作業)蒐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兩小兒辯日

教學步驟:

一、提示課題

1、今天學習第30課《兩小兒辯日》(齊讀課題)

2、學生彙報預習收穫。

3、根據學生彙報,補充有關知識。

二、展示目標

我們已經學過文言文《對弈》,你能結合學習文言文的體會和本課要求,説説這篇課文我們該完成些學習任務?(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明確重點學習任務)

三、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學生初讀課文。

2、學生談課文大意。(教師根據學生所説將學生意見分歧較大的詞句寫在黑板上)

3、質疑:在預習過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二)小組交流

1、重點理解分歧較大的詞句以及不懂的問題。

2、小組內質疑、釋疑。

(三)彙報討論,交流情況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用或聯繫舊知識等方法理解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1)住關鍵詞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麼意思?你能把它們的解釋放在句中説這名話的意思嗎?

(2)聯繫舊知識理解詞意。

(3)古單音節詞變為雙音節詞理解詞意。

如“孰為汝多知”中“為”在這兩課的'註釋中有“説”、“是”等意思,它們用在這兒恰當嗎?想想現在“為”一般可組哪些詞,它在這句話中是什麼意思?

同樣的,“知”可以變成什麼詞? (此外,“問其故”可補充主語孔子;“車蓋、盤盂”不必照註釋説,可直接説名稱┅┅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只要解釋清楚、通順,可創造地採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

(四)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同桌互説。

4、指名説。

5、集體評説。

6、想一想: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麼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麼?

7、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説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

8、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引發學生爭辯,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9、剛才你們已經深入理解了內容,你們能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嗎?(學生運動自由組合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指導學生把兩個孩子説話的語氣表演出來。)

10、大家再讀讀這篇課文,看誰能把兩個孩子説話的語氣給讀出來,齊讀課文。

(五)自學方法,背誦課文

1、理解課文結構,即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最後講什麼。

2、自己背誦課文,比比誰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誦,説方法。

4、集體背誦。

5、總結全文。

重點總結同學們在學習文言文時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學生見解,激發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興趣。

四、作業

1、抄寫生字。

2、查閲有關資料,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

3、向學生推薦閲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書設計:

日初 盤盂

日初遠 日中 車蓋

孔子不能決也 孰為汝多知乎?

語文文言文14

在文言文中,有些虛詞與虛詞配合,或者虛詞與實詞配合,中間或前後插入一定成分,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稱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體意義,在閲讀翻譯時不要拆開理解。牢牢掌握這些句式的變化,對快速、正確地進行文言文翻譯有很大幫助。

一、表陳述語氣

1. “有以”、“無以”,分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沒有用來……的.辦法”。

2. “有所”、“無所”,分別譯為“……有……”、“……沒有……”。

3. “何以”,表示詢問行為所憑藉的方式、方法,譯為“憑什麼”、“依據什麼”。

4. “……所以……”,表示原因或憑藉,譯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據)”、“用來”等。

5. “以為”、“以……為”,譯為“認為”、“把……當作……”、“用……做……”。

6. “比及”,譯為“等到……的時候”。

二、表判斷語氣

1. “唯(顧、直)……耳”,譯為“只是……罷了”。

2. “……之謂……”、“其……之謂也”、“其……之謂……”,表總結性的判斷語氣。譯為“説的就是……啊”或“這就叫……啊”。前面加語氣副詞“其”,翻譯時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測的語氣。

3. “不亦……乎”,譯為“不是……嗎”。

三、表委婉推測語氣

1. “得無……乎”、“得無……耶”,譯為“恐怕……吧”。

2. “其……乎”,譯為“大概……吧”。

3. “無乃……乎”、“毋乃……乎”,譯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問語氣

1. “如何”、“若何”、“奈何”,分別譯為“怎麼”、“怎麼樣”、“怎麼辦”。

2. “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對事情不知該如何處置、對付,譯為“對……怎麼樣”、“對……該怎麼辦呢”。

3. “何……為”、“何(奚)以……為”,譯為“要(拿、用)……做(幹)什麼呢”或“怎麼(為什麼)用得着……呢”。

4. “何以……耶”,譯為“怎麼能……呢”。

五、表反問語氣

1. “豈……哉(歟、乎、乎哉)”,譯為“難道……嗎”、“怎麼……呢”。

2. “庸……乎”、“其庸……乎”,譯為“難道……嗎”、“哪裏……呢”。

3. “況……乎”,譯為“何況……呢”。

4. “其……乎”,譯為“難道……嗎”。

5. “何……哉”,譯為“怎麼……呢”。

6. “安得……也哉”,譯為“怎麼能夠……呢”。

7. “何……之有”,譯為“有什麼……呢”。

8. “況……歟”,譯為“何況……呢”。

六、表感歎語氣

1. “何其”、“一何”,譯為“多麼”、“何等”。

2. “亦……哉”,譯為“也……啊”。

七、表選擇語氣

“與使……毋寧”、“與其……寧”、“與其……孰若”,譯為“與其……不如……”。

八、表比較語氣

“……孰與……”、“……與……孰……”,譯為“與……相比,誰……”。

語文文言文15

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