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施巴古道上的柴家荒塘散文

施巴古道上的柴家荒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61W 次

古施巴大道上,有個名曰柴家荒塘的小地方,汛塘遺址早已湮滅,但地名卻保留至今。

施巴古道上的柴家荒塘散文

柴家荒塘,大致範圍在今耀英坪西北面的高山上。1958年以前,它屬於建始縣高峯鄉,是巴東和建始兩縣接壤地。據清同治《建始縣誌》記載:“清施南協共十八汛一百三十塘,共汛塘兵九百一十六名,駐防建始縣城,把總一員,分防一汛十六塘,每塘兵五名。石門汛前往巴東縣城的驛道上分別設有連三坡塘、柴家荒塘和楊柳荒塘。

看得出,柴家荒塘是清軍綠營施南協屬下的最基層的一處汛塘,相當於是施南府到宜昌府巴東的官道上的一處治安檢查站。從柴家荒塘繼續往東行,便是有名的“四十五里楊柳荒”。清道光《施南府志》添設健足章程一文記載:“乾隆二十年,宜昌府移據巴東縣詳,據馬伕等稟,差使煩多,馬伕額設無幾,勢難分身兼顧,且馬遞施南公文路途崎嶇,內有楊柳荒三十餘里深林密箐,並無居民店鋪,每積雪凝冰與春夏雨發泥深尺許,滑溜難行,更有箐口原途荒山甚多而虎豹熊豺之類時常出沒,請飭令各鋪兵若值夜晚,遇公文馳遞到鋪,即持火把送公文得以迅速詳奉……”此官方公告中提及的箐口、楊柳荒就是今天柴家荒到綠葱坡一帶高山地域,冬日冰天雪地、山路崎嶇難行,也是施巴大道上有名的“背腳子不敢打杵,貨郎子不敢搖鼓”之地。

施巴大道沿途保留下來的柴家荒、鮮家荒、袁家荒等地名都是過去荒郊野外,渺無人煙之地。這個“荒”字,卻把先輩移民們在這荒榛遍地,虎豹橫行的深山裏,刀耕火種,開荒墾地的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柴家荒山頂的孫家堡就是明證,今天耀英坪的大姓孫家先祖起初就是落業在這處山堡而後繁衍興盛的。孫氏先祖歷經千辛萬苦,從荊州府江陵長途跋涉到此地,在柴家荒山頂“伐木支椽,上覆茅草,遮蔽風雨,開荒種地”。據史料記載,施巴古道是古人從三峽巴東棄舟而後轉陸路入川的一條重要路徑。90年代初,在柴家荒古道附近出土的一組精美青銅編鐘,便是當時楚國貴族逃亡蜀地途中時窖藏在此地的。他們試圖等到從蜀地返楚時再取走的,那知他們竟一去不復返了,為世人留下一件稀世珍寶的同時也見證了古道的源遠流長。到了清康乾兩朝“湖廣填四川”時期,大量流民繼續由此道前往四川,結果半道上便獲知四川已經人滿為患的消息,這些流民只好就地插佔為業墾大荒了,才使得這施巴古道兩側的高山密箐之間,有了人煙村落。

到了清光緒年間,張之洞主政湖廣時期,張為方便賑災,把往日的施巴古驛道擴寬為青石板大道。張之洞全權委派蔡國楨為施宜、施巴兩條大道的`築路委員,前來巴東督辦此工程。蔡對路線做了些許調整因,施宜大道通行後,施宜大道到了界碑埡後,由此分路前往巴東縣城要比之前途徑石門河節省許多路程。於是新修的石板路把過去從石門河、柴家荒,再到祖師殿的這一段驛道完全廢棄,而是到了馬家坪後才重新和以前驛道匯合。施巴大道和施宜大道一樣,全部採用青石條鋪路。從界碑埡到巴東陳家碼頭全程共計160華里。改造此路耗資45000串,整整費了一年多時間才最終完工。竣工驗收後,張之洞飭令在施巴、施宜兩大道分路的界碑埡立下了路碑一座,令沿途團紳、店鋪、居民等人對道路“偶有損動,認真補整,以期歷久常新”。

隨着清府塘汛撤銷,古道漸漸湮沒,柴家荒塘也隨之廢棄,僅僅留下了柴家荒這個小到只有鄰近百姓才知道的地名。過去沿着驛道而居的鄉民也逐漸搬離此地,讓施巴古道上的眾多小村落重新回到從前荒郊野嶺的境況。為了追求出行的便捷,人們往往會依交通要道而居。試想一下,現在有許多古鎮之所以能夠保留下來,跟很多古道荒蕪,另闢蹊徑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説上天也是公平的,那些地處便捷繁華的樞紐之地因反覆的重建而變的物不是人也非矣,一些偏遠僻靜的古鎮老村反倒容易被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