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教案彙編兩篇大綱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教案彙編兩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8W 次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教案一

  教學目標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教案彙編兩篇

1、品味詩歌意象和本詩沉鬱凝重而內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2、感受詩人赤誠的愛國之心、憂國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讀出作者用意象展現的“痛苦與災難”的當時國民生存狀態與詩人憂國憂民的深切情懷。

2、品味本詩沉鬱凝重而內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教學方法

誦讀法、體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暴虐地撲向中華大地,成千上萬手無寸鐵的人們被黑壓壓的槍口對準着,就像一頭頭羊羔,被戰爭的大火無情地炙烤着,扭曲着。黑暗,緩緩地掩埋那佈滿屍體的戰場,灰燼中偶爾露出一隻焦黑的手,或者是一個血肉模糊的頭。悲劇朝每一個方向無所顧忌地擴張,人們在絕望的大地上哀泣……於是,艾青就用雪為背景寫下了飽含血淚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二、初步感知

1、教師範讀,思考:你能從中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對祖國命運的深沉憂患,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所以詩歌的感情基調應該是悲苦、憂鬱的。

2、在作者的情感指引下,要求學生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一段詩,教師做適當的指導。

設想:可追問為什麼選這個段落,力求學生能在誦讀中體會感情,體會到中國正處於一種災難當中。

  三、體會意象的基本內涵--苦難的中國人民

1、為了表現侵略戰爭使中國人民承受着的“苦痛與災難”像雪夜一樣廣闊而漫長,作者選了哪些主要的意象,能不能把它們找出來呢?

明確: “苦苦前行的農夫”“失去保護的少婦”“流離失所的老母親”“向天乞援的墾殖者”(學生也許還會説“雪”、“大地”、“風”等)

2、以同桌為單位,尋找一個特別讓你有感觸的意象,進行誦讀和分析,交流你心靈被震撼的原因。(步驟:誦讀--分析)

(1)苦苦前行的農夫

“趕着馬車”的“中國農夫”“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可見是個典型的北方農民,在淪亡了的國土上,早已到處為“寒冷”所“封鎖”,以土地為命根子的農民,卻不得不離開那片熟土。

“你要到哪兒去呢?”--實際上是在説“你能到哪兒去呢?”這裏雖然沒有仰天長嘯之悲,卻讓人悲痛之至,只因為無家可歸,而且無路可走。

“刻滿了痛苦的皺紋的臉”:生活的艱辛,生活的重擔讓他的臉上滿是歲月和風霜的痕跡,痛苦填滿了每一個褶皺。他們直不起腰,卻依舊掙扎着前行。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他們都是如此的模樣。

(2)“失去保護的少婦”

蓬頭垢面、巢被毀滅、失去丈夫的呵護、受盡刺刀的戲弄。描述了一位家破人亡、備受侮辱的少婦的悲慘命運。

“一盞小油燈”--冰雪皚皚,夜色茫茫,亮着的只是那“小油燈”微弱的光,這強烈的反差,正説明生命的岌岌可危,不堪一擊。

“破爛的烏蓬船裏”--曾有詩云:“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萍洲煙雨",這詩情畫意表明烏篷船應該是屬於南方的:它讓人想到美麗的中國女子,如打油紙傘的蘇小小,浣紗的西施,也容易讓人聯想到白面書生單薄的對襟與青衫--烏篷船的性格就是書生式的羸弱,一種女性的陰柔。在烏篷船的剪影裏,寄存着一代又一代女子生命裏的柔情,也糾纏着一代又一代中國式的文人的畫意詩情。這是個非常美好的意象,而在我們的詩歌中卻是在寒冷和黑暗的包圍下,能賴以託身的卻是這“破爛的烏篷船”,讓人感到無限的悲涼。

“蓬髮垢面的少婦”--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人們帶來的是滅頂之災,而最受其害的又是婦女。少婦本該端莊雅緻美好的,而在這裏卻是“蓬髮垢面”的,説明她保受凌辱,這“蓬髮垢面”恰恰是她所歷經的苦難生活,抑或是九死一生的印跡。中國正橫遭強敵的暴虐,一個手無寸鐵的少婦的命運,又會怎樣呢?

“那幸福與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敵人/燒燬了麼?”--家園被毀;“失去了男人的保護”--親人被害;“在死亡的恐怖裏/你已經受盡了敵人刺刀的戲弄?”--受到死亡的威脅,生命安全無法保障。詩人用遊動的鏡頭,拍攝出這一組組的悽慘畫面,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催人淚下,碎人心肝。

(3)“流離失所的老母親”

“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裏”--我們年老的“母親”,在那寒風凜冽的雪夜裏,流離失所,寄人籬下的悲哀。“蜷伏”,指彎着身體卧倒,寫出了老母親的可憐之處。(比較“睡”“躺”“窩”等詞語)

“不知明天的車輪,要滾上怎樣的路程……”--怎樣的路程?應該是“如此的崎嶇”“如此的泥濘”的'路程。老母親在陌生的異地,面對着吉凶未卜的明天。

年老的母親在辛苦了一輩子後應該安享晚年了,可是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下她只能如此淒涼的蜷伏着,這不由讓我們想到了艾青筆下的另一個母親形象--大堰河。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一個片段:

資料展示:

大堰河,含淚的去了/同着四十幾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數不盡的奴隸的悽苦/同着四塊錢的棺材和幾束稻草/同着幾尺長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紙錢的灰/大堰河,她含淚的去了

同樣是年老而苦命的母親,同樣是蜷伏在這悲哀的人世間,也許某一天,我們詩歌中的老母親,也如大堰河般在無聲無息中“含淚的去了”,帶着她們“紫色的靈魂”和“泥黑的温柔的臉顏”

(4)“向天乞援的墾殖者”

“被烽火所齧啃着的地域”--被敵人強佔的土地 ;“擁擠在/絕望的污巷”--沒有希望,沒有明天的逃難畫面。

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肆意踐踏中,遼闊的“地域”被“齧啃”,無數的“土地的墾殖者”失去了“飼養的家畜”、“肥沃的田地”。他們離鄉背井,相擠在“生活的絕望的污巷裏”。大地是“饑饉”的,天空是“陰暗”的,在這“饑饉”的大地與“陰暗”的天空之間,伸出的是他們的“顫抖着的兩臂”。這幅驚心動魄的畫面,深深烙上了那個時代的印記,它是抗戰初期整個中華民族的縮影。

3、小結

這四個意象從北到南、男女老少,代表了當時中國所有的百姓,是廣大苦難人民的縮影。在詩人悽婉悲壯的筆觸下,我們分明感受到詩人那顆悲愴至極的心的跳動。這不僅僅是對苦難的中國人民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對強敵血行的控訴。

 四、品味意象的深層內藴--苦難的中國

1、是什麼將上述幾個意象串在一起的呢?

明確:一幅背景圖片“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着中國呀”,展現了蒼茫曠遠,悲涼悽楚的意境。“在封鎖”--有一種被掐住脖子,被壓迫,窒息的感覺。

除了“雪”之外還有“風”,把“鳳”比作“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婦”,老婦本來就讓人聯想到蒼老、滄桑、也許還會有幾分恐怖:滿臉皺紋,滿頭白髮,乾枯的龜裂的皮膚,蒼白無血色的手……這裏是“太悲哀了的老婦”,我們能很快地聯想到祥林嫂,瘦弱的身軀、悲哀到麻木的神情。

這老婦又是怎麼樣的呢?她“緊緊地跟隨着”(如影隨形地糾纏着),“伸出寒冷的指抓”(冰涼、恐怖),“拉扯着行人的衣襟”,“一刻不停地絮聒着” (也許如祥林嫂般在追問你這世上到底有沒有魂靈),這些描述都給人一種陰森之感。詩人以陰冷的自然景色,創造了一種悲涼悽苦的氛圍,寫出了苦難的中國大地。

背景在文中出現了四次,既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連接四個意象,使悲涼壓抑的感受貫穿全詩,又由於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營造出了一種復沓詠歎的悲壯風格,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氣氛,讀來令人心酸落淚。

2、這背景有怎樣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