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勸學教案大綱

高二語文勸學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4W 次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以下是小編為您帶來的高二語文勸學教案,感謝您的閲讀!

高二語文勸學教案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懂得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存”、“堅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存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機動的寫作特點。

  教學假想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於學生懂得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懂得其意義和用法,接着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後“考慮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時安排:

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註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內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容的懂得,並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差不多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標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結束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崇高的品德。

4、範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註,懂得它們的意義和用法,並懂得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註解,自讀課文。教師巡迴指導,發現學生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能夠已。(已,結束,學習不能夠結束,不能夠放鬆,不能夠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解釋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於(從)藍,而(卻)青於(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於(比)水。(也解釋學習能夠使人提高自個兒、轉變自個兒。)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雖有(又)槁暴(曬乾),不復(再能)挺(直)者(的緣由),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解釋學習能夠轉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於)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解釋學習能夠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能夠已”。

第3段:解釋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3個側面證明只要擅長學習,擅長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接着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1)吾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照,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照,登高的收穫大。兩例證明運用學習、運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運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藉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遊)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運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運用)於(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啥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於他擅長運用學得的知識和本事,擅長運用處界條件補充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個兒,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能夠已”,不可放鬆。

第4段,解釋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存、堅持不懈、用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於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聖心(聖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存,並引出結論:聖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了“聖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存。正反對照,解釋學習必須不斷積存。)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捨。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於後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幫兇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照,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積”,到論證“不捨”,最後來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一步證明“學不能夠已”,不可鬆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安排作業:背誦全文;完成書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