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5W 次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1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21課《我最好的老師》。這篇課文結構清晰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課文主要通過寫我的科學課教師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式,表達了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要具有科學的懷疑精神。在學完課文後,我引導同學們共同完成課後的小練筆,這道題目的要求是:在你看來,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用一段文字描繪出來。

收作業前,我一直在猜想:同學們心目中的好老師會是什麼樣的呢?我是不是與這位好老師有一定的差距呢?在忐忑不安中我看完了同學們的小練筆。心也隨之受到震撼。全班同學所寫的內容如出一轍,他們全都希望老師能和自己交朋友,説知心話,放下老師的所謂的尊嚴,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康少革同學的`那幾句話:“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面帶微笑,和我們一起做遊戲,快快樂樂度過每一天,我希望老師能成為我們的知心朋友,老師和同學們真誠相待,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特別精神。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呀!”

原來,同學們希望能與老師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看來我與這位好老師的差距還不小呢?我今後該怎麼辦呢?我陷入了沉思……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2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本文語言通俗,道理明晰,主要採取 “由具體事例説明道理”的寫法。

這篇文章無論從標題,還是到內容,都能夠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因此,教學導入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切題,待充分交流之後,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後,便引導學生找到文中對懷特先生評價的`句子----------“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以此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懷特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出人意料的舉動。我順勢引導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麼想?你可否有與作者同樣的心情?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此三問的目的其實有兩個方向。其一:給予學生暢談認識的機會,如果學生能夠談到“感激”,想必他們已經讀懂了文章藴含的道理。其二: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引導學生抓一些關鍵詞語來體會,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

最後,要理解懷特先生事例中所藴含的科學精神直接可以從書中的總結可以得知。但文章中“以具體事例説明道理”的寫法的理解倒是挺陌生的。我的做法是讓學生找到文中所提及的科學精神,然後問及“結合文中故事,你是怎樣知道這些科學精神的?”待學生談論時,我再順勢給他們概括“其實,同學們剛談論人物的科學精神時,都是在具體的事例中體現的,這就是一事一議的寫法”。

在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説説你的看法。從學生上交的練筆作業來看,除了幾個學生認為這樣會讓學習不好的學生無所適從外,其他人都從不同側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有的甚至還引經據典呢!

我發覺,在整個導學過程中,與其説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説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於魚,還是授人於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慾,也就是文中所説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於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3

《我最好的老師》開課,與學生做了近距離的心靈溝通:“同學們,你們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子?”只見學生們略做思考狀後説:“把我們當朋友,和藹可親,還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等”這,就是我們同學心目中最好的老師。這也就為我後邊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無論思考討論什麼問題,都要立足於自瀆,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我以讀為本,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抓住閲讀提示中的三個主要問題進行自學,然後重點解決第二個問題,思考: “為什麼説懷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師?”我在堂課上順勢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峯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台,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引導學生自主品讀,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力圖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從一堂課到每堂課,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從而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

反思自己的教學,主要問題在於一定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這樣學生會很快找到重點語句品讀,不但理解了課文內容,更主要的是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會水到渠成地體會到了。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凸顯語文閲讀的個性化。葉聖陶先生説“學語文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讀書、理解、感悟、創造、表達,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自主閲讀、思考的空間,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

關注學生人格發展,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洋溢着人文的色彩,充滿着生命的靈動,負載着陶冶情操,、教書育人的使命。教師要善於關注和挖掘文本中藴涵的人生哲理,學會質疑,學會探究。

總之,語文課不要把教學環節設計得過於複雜,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才能把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瞭,使宂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這是教學這一課給我最大的啟示。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4

《我最好的老師》這篇文章是作為綜合性學習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對於這類文章的教學,我們往往不太重視。但在備課時,我讀了課文,發現這篇課文雖然文字顯得有些平淡,但感情卻不平淡。作者對懷特先生前後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評價和感情,這一切皆因懷特先生用極不尋常的教學設計帶給了孩子們嶄新的懷疑主義。在做教學設計時,我想:何不從情感衝突入手,抓住文章中的對話來教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呢?於是,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感情衝突,讓學生去文章裏找重點詞句來體會為什麼作者的'情感會發生這180度的大轉彎。

學生的感情變化也在品味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再讓學生從學習生活中再去找找相同的經驗,使學生體會到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是多麼的重要啊!

課堂上,我讓一位中等生來總結學習所得時,他説:“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明白了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不能迷信別人,要善於用自己的腦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聽到學生的回答,我覺得我的這堂課算是有點成績了。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5

《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內容很簡單,在自讀提示內容中安排了三個問題,一個是課文主要內容;一個是作者説懷特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師的原因;一個是交流自己的感受: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針對這三個問題展開了學習,設計課的時候也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培養。反思本節課如下:

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為後面的理解做好鋪墊。由於課文內容很簡單,學生對文本的把握很到位,因此在後面的課文內容練習題填空完成的很順利。

二、認識人物,把握特點。對於懷特老師的形象的把握很準確,學生從字裏行間把握了課文的精髓,從每一個句子中感受到了懷特老師真正的用意,也體會到了我們老師的良苦用心。

三、重點句子理解到位。學生藉助一個問題,從而延伸到這篇文章中懷特老師的那句話的真正含義“不要迷信科學,也不要迷信權威”。後面的拓展閲讀部分,學生從這個故事中也真正的理解了什麼是“不要迷信科學,也不要迷信權威”。

縱觀這一節課,雖然課文內容比較簡單,也很適合我們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體會的很到位,但是也存在着不足,如:放手給學生理解的空間一定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中的練習應該再多滲透,這樣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就可以真正的得到實惠。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6

我們最近學習了《我最好的老師》這一課。它是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是開學第一天,新老師懷特森先生給我們講解了一種叫“貓蝟獸”的動物,然後隨堂測驗。卷子發下來後,“我們”得的都是零分。同學們驚呆了,這不公平,大家都是按照課堂筆記回答的。原來有關貓蝟獸的一切,都是懷特森先生故意編造的'。所以,同學們記下的答案,全部是錯誤的。懷特森先生又教育同學們,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先學習了字詞和主要內容,然後體會重點句子。從一開始“我們”火冒三丈,到後來“我”説懷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師”。通過理解,我們也明白了,懷特森先生之所以上這樣的一堂課,就是讓同學們明白,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通過學習,學生們都非常佩服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也非常佩服他執着與求實的科學精神,學生們上了這樣的一堂課,獲得了這樣的道理,遠比學到一些科學知識重要得多。

是啊,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懷特森先生説得對。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同時拋下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它們同時落地,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説。現代小學生聶利,推翻了“蜜蜂靠翅膀振動發聲”的説法,通過多次試驗,找到了蜜蜂的發聲器官。

教學完成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懂得不能輕信權威,要敢於挑戰權威。權威思想不一定百分百是對的,這要我們去自己判斷,發現它有錯誤,就要指出來,向伽利略及他那樣的人學習,敢於挑戰權威,尊重事實,正視現實。做一個唯物主義者。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7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閲讀課文。第五單元的5篇課文是以“科學精神”為主題編排的。在前四篇課文學習的基礎上,同學們對科學精神和四篇課文的寫法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作為這篇獨立閲讀課文我主要就是繼續引導學生自主理解科學精神的'含義,比較理解本篇課文的寫法。這是教學本篇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

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懷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認為關鍵在於學生閲讀。只有學生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才能理解課文內容。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預習,課上通過默讀、分段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多讀課文。這樣在反覆閲讀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其次在於老師的引導。學生對於懷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這個我採用了四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引導。

一是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概內容,初步認識“我”的老師;

二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從而明白作者為什麼説懷特森是最好的老師,明確科學精神的含義;

三是讓學生回憶課內外不迷信權威的事例,加深對科學精神的認識;

四是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8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下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看課題,我並沒有太在意這篇文章。可細讀一遍後,我感覺《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充滿理性的文章,思辯色彩濃厚,主題明確,不僅對學生學習很有啟發,還引發了我對以後教學理念的思考。

教學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入題,待學生七嘴八舌地説出了自己的'想法後,我進行談話:“那麼,有這樣一位老師,他上課娓娓講解一種叫‘貓蝟獸’的動物,同學們都根據他的講解龍飛鳳舞地做筆記,可隨堂小測驗,全班同學都大吃一驚,因為他們的成績均為‘0’分……這,這,這是一位好老師嗎?”引起學生的情感衝突,順勢將學生帶進課文。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後,我引導學生抓住“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感受“氣憤”和深感“佩服”的重點內容的教學。特別是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帶領同學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另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內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什麼樣的老師,説説你的理由。”讓孩子們暢所欲言。

我發覺,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與其説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説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於魚,還是授人於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慾,也就是文中所説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於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9

這篇文章是作為綜合性學習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原本並不太喜歡這篇文章,一則覺得它是篇略讀課文,不怎麼上心,二則覺得文字比較平淡,沒有什麼典型的語言材料可以咀嚼。

後來讀着讀着,發現文字雖顯平淡,但感情卻不平淡。作者對懷特森先生前後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評價和感情,這一切皆因懷特森先生用極為不尋常的設計帶給了我們嶄新的懷疑主義。“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何不就從情感衝突入手構築對話來學習這篇文章呢?這是我最初的設想。

於是,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峯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台,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此外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力圖想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説,拓的是課文的意藴,展的是課文的內涵。至此,感覺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漸漸清晰起來。

於是,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對課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懷特森先生一樣經歷了一個感情轉變。這給我一個啟示,當你深深地沉浸在課文的文字中,你總能發現它的可讀之處,可教之處,可掘之處。這是研究這一課給我的最大收穫。

到現在,我已經有了再上這一課的盼望!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10

《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無論思考討論什麼問題,都要立足於自瀆,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我以讀為本,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直奔重點,思考:為什麼説他最好的.老師是科學老師懷特森先生?請在文中找出最有説服力的一句話。學生找到後,結合兩個材料(材料一《嗅蘋果》,材料二《蜜蜂並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談體會,提供的材料一個是從正面説明,一個是反面説明“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通過這兩個生動詳實的材料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這句話的含義。

然後從“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來展開了她出乎意料的教學方法和行為的探討,在學習時,對於“侃侃而談”和“目瞪口呆”等詞語進行了理解,同時在學習懷特森老師解釋出乎意料時還進行了角色轉換,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這樣的處理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

1、對於略讀課文的定位還沒有把握,唯一的感覺就是上成了精讀,對於詞句的講解過於繁瑣,有的東西可以一筆帶過。

2、個性化的朗讀還不夠,除了有關學生聽了懷特森老師解釋的反應,其他大多數都是在齊讀,所以對於朗讀的訓練還不夠。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11

《我最好的.老師》一課向我們介紹的是“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文章詳細具體地描寫了那堂科學課的經過,概括簡略地描寫了此後的科學課成了一種“冒險”,最後描寫了“我”對懷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讚揚。這種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是需要引導學生來學習的,同時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側面——獨立思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由於本文是第五組課文的最後一篇略讀課文,因此,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比較簡單:

首先,我用“你心目中的好老師什麼樣?”這個問題導入新課,啟發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説是善解人意的,有的學生説是和藹的,有的説是關心學生、教學方法靈活的……“那麼作者心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呢?”由此引出課文內容。

接着,學生依據兩組三段六環節在課堂上交流預習批註,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有充分交流的機會。然後我讓學生細讀文本:説説課文中的懷特森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學生找出“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由此引導學生突破文章重點內容,回味文中描寫的那節科學課,讓生談切身感受:“如果你是懷特森先生的學生,面對這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麼想?當時心情如何?該如何讀這些句子?”在朗讀中讓學生感受大家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表現出的是憤恨,體會文章中“懷特森哪門子老師?”這句話。

我緊緊抓住問題不放——這樣的老師怎麼能稱為“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從文中找到了相關的句子,來證實懷特森先生是別有用意的: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能力。我再讓學生展開討論:“你覺得懷特森先生的做法怎麼樣?可取不可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最後達成了共識:懷特森先生的確是一個有個性、方法獨特的好老師!

最後,我問“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讓學生説説自己學完文章後的感受。我發現平時課上活躍且愛動腦的同學都很嚮往懷特森先生的課堂,因為它是一種“冒險”,充滿了挑戰和刺激,從而更深刻地關心到了作者內心的感受,明白了這位最好的老師是多麼的與眾不同!

拓展環節中我佈置學生以《假如我是懷特森先生的學生》、《由〈最好的老師〉想到的》、《我看懷特森先生的教學方法》為題完成小練筆,鼓勵學生“用我手寫我心”。

掩卷深思,像懷特森先生這樣的老師,我也遇到過,這種個性,這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讓人敬佩!

我一直想做一個學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師,一直覺得把更多的知識和愛給學生就可以了,現在看來,這還遠遠不夠,還要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充滿挑戰性,富有趣味性的課堂是學生所向往和喜愛的。文中的懷特森先生不僅是孩子們所喜愛的老師類型,更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12

課在我預期的順利中劃上了句號,沉浸於終於可以鬆一口氣的同時,仔細回首自己的這堂課,上後感覺如何,自己得到提升了嗎?學生從這堂課上有所得嗎?我回味着。

根據文本特點,妥善處理教材。課文1—4自然段集中描寫懷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舉動,給學生和讀者留下機器不好的印象,5—8自然段在懷特森先生的解釋和體驗一次又一次的冒險課堂後,學生最終明白了他是最好的老師,抓住文本內容的這一特點,我分兩個版塊進行教學。讓學生先去學習1—4自然段,這裏的老師,你喜歡嗎,從課文中尋找依據,説明理由。感知了老師的“壞”後,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既然這樣一個糊弄人的老師,惹得大家憤憤不平,作者又為什麼稱他為最好的老師?懷特森真的是最好的老師嗎?學習課文5—8自然段,這裏的老師,你喜歡嗎,從課文中尋找依據,説明理由。學生自然就會將懷特森先生所作所為的理由依據找出來,交流。

根據文章寫作特色,體味其妙處。本篇文章有兩大寫法上的祕妙之處。一是謀篇佈局上的先抑後揚,二是結尾處的戛然而止,留下思考空間。感悟完課文內容之後,我引領孩子們去觀察和發現文本的祕妙,從而為後面的修改作文,運用這種方法打下基礎。

遷移運用,修改作文。在此運用一正一反的'兩篇作文進行對比,好的文章是中國版的《好老師》,聽老師讀,學生聽。然後説説聽後的感受,你更喜歡哪篇文章?發表自己真實的觀點:這兩篇文章有哪些相似點?(有一開始的看不起、不喜歡到慢慢地欣賞、喜歡)然後師小結:這篇文章的作者一開始寫得並不是這樣的,他在學習了大衞·歐文的《我最好的老師》之後,模仿他的寫法反覆修改才改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所以説,好文章是反覆修改出來的;寫好一個人,就要寫他獨一無二的特點。再出示反面的材料,運用文章中習得的方法,評價作文,修改作文。鏈接學生寫的《新老師》,讓學生們去評價這篇文章寫的怎麼樣?在學生説的基礎上進行梳理歸納:

①事例描寫的不夠具體,細節沒有寫到位。

②老師的特點沒有按一定的順序呈現。

那麼根據我們剛才提出的修改意見,用上這節課上我們習得的方法進行修改。

這樣的設計比較接近時下的教學理念——淡化文本分析,注重言語形式、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整堂課上學生表現出來的對文本的理解不存在問題,但是覺得對道理的理解和結合自身的感受沒有融合在一起,僅僅只是停留在道理的表面表達上。我覺得這是自己這堂課上不夠完善的地方,僅僅就讓學生走過場,缺乏一種教師該有的追問。同時在梳理文章內容時,當把所有的理由呈現在表格中時,學生的表現也與預期的有出入。預期的是希望他們抓住其中一個理由來説,但學生們是全部一口氣説完了,然後我沒有加以引導,讓他們逐個説,導致本該在這個環節很活躍的課堂氛圍,有些冷場。值得安慰的是,最後的遷移運用,孩子們表現的很棒,充分地將課堂上習得的這種方法運用起來,這也成為了我這堂課的亮點之處。

一堂課所帶來的震撼不僅僅只有學生,我自己在這次的歷練中收穫了敢於大膽嘗試,不要畏首畏尾,拋卻傳統的文本分析,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情。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13

《我最好的老師〉,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老師懷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本文的文章結構清晰簡潔,語文樸實。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要理解本文的主旨並不是一件難事。我究竟要通過這30分鐘的課堂教會學生什麼?這是我拿着書本一直向自己提出的一個問題。最終,根據課文的寫作特點,把教學目標制定為:讀懂課文描寫的故事,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體會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教學難點:學習本課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圍繞學生的關注點“懷特森到底是什麼樣的老師”、“他為什麼是最好的老師”引領學生走進課文,走近主人公,抓住關鍵點“當我讀到xx,覺得懷特森先生是位xx的老師”,引導學生去揣摩人物心理,想象課堂場景,換位思考表達。通過抓住“人”展開教學,進而引導學生通過三個層次理解“為什麼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最好的老師”:瞭解懷特森先生的特點;角色轉換,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教學方法的真正用意;通過前後情感衝突,讀懂“我”對懷特森先生的讚揚,體會獨立思考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的重要,並讓學生恰當地表達了自己個性化的閲讀體驗。從而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走近懷特森先生那充滿“冒險”的課堂,從而感受到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風格。並在本節課的結尾讓學生感言讚美、寫學習感言的方式,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將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容為一體,歷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凸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靜下心來,回頭看,課堂缺少了語文味。雖有帶着學生一起感受懷特森先生的人格魅力,但是沒有和學生一起沉下心研讀課文,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從而對於學生的語文能力並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者,讓學生説説有關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書本、敢於創新的故事這一環節時,應該引導學生不僅從曾經的閲讀中尋找這樣的事例,而且可以從自己身邊入手。這樣既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這一道理,又為本課的難點找準突破點,為學生的寫法進行指導。最後,讓學生寫幾句自己的學習感言,旨在讀寫稽核,發展學生語言能力。但最終因時間短,倉促地將本環節改為課後的作業作為本節課學習的延續。

作為語文教師,拿起語文書,靜下心來讀,沉入課文讀,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讓學生語文能力在課堂上得到有效提高,這就是本次教學給我最大的啟示。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14

在《我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我以讀為本,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然後抓住“他是一個很有精神,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從而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

文路和教路是為學路服務的,回顧本堂課的教學,考慮到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力求削枝去葉,理清課文的'主線,凸顯主體,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後,我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篇課文都説到了,交流到最後,就顯得有點繁瑣,從而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學,主要問題在於沒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如果問題這樣提:“關於‘貓蝟獸’這堂課,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體現了他是一

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  語文課不要把教學環節設計得過於複雜,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才能把複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瞭,使宂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