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實錄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1W 次

《爬山虎的腳》教學實錄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師:虎字是生字,和老師一起寫一寫。

師:我知道同學們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那麼課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呢?

生:我把課文讀熟了。

生:我在網上收集了有關爬山虎等攀爬植物的資料。

生:我預習了課文,知道了這篇文章是葉聖陶老爺爺寫的。

生:我進行了實地的觀察。還採集了實物。

師:同學們真不錯,課前進行了預習,還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這節課相信大家一定會有精彩的表現。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資料,先請大家看一看。

(課件出示:有關爬山虎的葉、腳等資料片)

師:這就是爬山虎。課文重點寫了爬山虎的“葉”“腳”。大家希望先學哪一段?

生爭先恐後:先學寫“腳”的片段。

師:為什麼?

生:因為課文的題目就是“爬山虎的腳”,腳對於爬山虎來説一定是最重要的,肯定也是這篇課文的重點。

師:真會讀書,從課題中就找到了文章的重點。

生:“植物也有腳”我覺的特別新奇,我想盡快知道爬山虎的腳到底是什麼樣兒的?

師:對,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尊重大家的意見。那我們就先來看看爬山虎的腳。請同學們打開書,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生:第三、四、五段。

師:同意嗎?請同學們自由的讀一讀這一部分,看看你能讀懂些什麼?

生自學

師:有的同學一邊讀書一邊寫寫畫畫,很好。通過剛才的自學,你知道了什麼。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師:那是腳的什麼?

生:位置(板書)

師: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誰還有補充?

生: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

生:還不準確。是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板書:葉柄的反面)

繼續彙報

生:我知道腳的形狀。象蝸牛的觸角。

師:那觸角什麼樣兒?你知道嗎?

生:長在頭上,軟軟的,細細的,

師:老師給咱們捉了一隻小蝸牛,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觸角和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相似。(放課件,做比較)

生:真的很相似!

師:什麼相似?

師:形狀相似。(板書)

生:我還知道了他的觸角的顏色,是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

師:(小結)作者從位置、形狀、顏色三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腳的樣子。

生:老師,我讀了後面的文章,我覺得爬山虎的腳是小圓片。

師:哦?有不同的看法。那爬山虎的腳到底是細絲還是圓片?

生:細絲!

生:(吵起來)圓片!

師:(笑)不是誰嗓門大誰就有理。我們還是先看看書再説吧。

生:是細絲。因為書上第三自然段説:“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説明這六七根細絲,就是爬山虎的腳。

師:(不動聲色地)是嗎?

生:(不服氣地)哪有腳像細絲的呀!

師:(鄭重地點頭)是不太像。

生:(肯定地)是細絲!我還可以從第四自然段找到證據:“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這説明小圓片是爬山虎的腳挨着牆以後才變出來的。爬山虎的腳其實是那六七根細絲。

生:(激動地)我覺得作者比喻得不好。應當把小圓片説成是爬山虎的腳,把那六七根細絲説成是爬山虎的腿。是這樣:爬山虎先長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細絲”。腿長長了,能夠觸到牆的時候,腿上再長出“圓片”腳來,巴在牆上。細絲夠不到牆的爬山虎就長不出腳來,最後連細絲腿也退化了,書上説:“不幾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團)

師:(故意驚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學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覺得呢?(生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有的困惑不語。)

師:看來,大家剛才讀書都非常認真,也都能説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實,爬山虎能爬牆,全靠它莖上長出的那──

生:(齊答)六七根細絲!

師:對!如果沒有那六七根細絲,爬山虎就根本沒有機會去“觸牆”,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於作家管它叫腳,我們班有同學認為應該叫腿,我看這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你覺得怎麼合適就怎麼叫。腿也好,腳也好,都是擬人化的寫法。科學的稱呼應該叫“莖”,屬於攀援莖一類。大家看呢?(生滿意地點頭)

師:通過剛才的爭論,大家應該瞭解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我們來做一做做一做這個練習。(課件出示練習題)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的地方,——伸出枝狀的——————。每根細絲像——————。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

師:知道了爬山虎腳的樣子,那爬山虎到底是怎樣利用腳向上爬的?大家可以互相討論討論。

(學生讀文,思考)

生:老師,我們認為爬山虎是這樣向上爬的。它的腳碰到牆的時候,細絲的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小圓片巴住了牆。

生:細絲原先是直的,巴住牆時就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師:都説的很好。那誰能在課文中找一找,你認為爬山虎爬牆的關鍵詞嗎?劃出來好嗎?

生:老師,我認為這幾個詞很關鍵:觸、巴、拉、貼(板書)

生:我還補充一點,我認為變和彎也很重要,只有變成小圓片才能巴住牆,只有細絲彎了才能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

師:你的補充很重要。我們弄明白了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那我們來演一演?

(生苦思冥想,一片沉默)怎麼演?

師:在我們演的時候,可以把我們的身體當作莖,一隻手當作……

(生頓開茅塞)生:葉子,另一隻手就是爬山虎的腳。

師:為什麼?

生:因為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

師:誰願意來試一試?(生躍躍欲試。師指名一人邊説邊演。)

師:誰能評價一下?

生:“觸、緊貼”這兩個動作演對了。可惜“巴”和“貼”沒有演好。

生:演“巴”時,可以把手掌當作小圓片,剛開始用手指碰牆表示“觸”,表示“巴”時整個手掌就貼在牆上。

生:爬山虎能把莖拉一把,是因為腳變彎曲了,產生拉力。因此演“拉”時手要彎曲,帶動身體貼着牆。

生:開始表演時,身體離牆要遠一點,到了腳變彎了,身體儘量挨近牆,這樣一來,效果就會更明顯。

師:同學們都提出了自己的寶貴意見,(對錶演學生説)我們相信你一定能演的更好的。

師:來,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感受感受。

師:我把黑板當作要巴住的牆,你們呢?

生:老師,我們巴空氣。我們巴桌子。(哈哈)

師:我的腳觸着牆了,有什麼變化呀?

生:細絲的頭上變成小圓片,巴住牆。

師:我巴住牆了,你們呢?

生:我們也巴住牆了。

師:下邊我應該怎麼做呢?

生: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師:好,我拉一把,緊貼在牆上。(教師緊貼在黑板上,學生的身子也貼到桌子上。)

師:我們再來爬一回好嗎?這回你們邊説邊做,我跟着做。

(生邊説邊做,教師跟隨着做。)

師:再爬一回,我把這隻腳拿下來(重音“拿下來”)再爬,我把這隻腳拿下來(重音“這隻腳“)再爬,你們發現什麼問題了嗎?

生:老師,桌子不夠了,(哈哈——)

師:我們換個地方再爬。(生笑。)

生:老師,不能再爬了,因為爬山虎的腳是不能拿下來爬的,這隻腳一旦巴住牆就不再拿下來了。

師:誰説的?

生:書中説“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而不是説“一步一步往上爬”。

生:老師,不能這樣爬。這樣爬山虎都從牆底往牆頂爬去,那麼牆的底部就沒有爬山虎了,這與作者前面所看到的“牆上滿是爬山虎”不是矛盾嗎?

師:你能聯繫上文來理解很好。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按老師這樣不停地“爬”的話,那爬山虎就只有一隻腳了。而我昨天看到鄰居圍牆上的爬山虎有很多腳,因此,這樣理解“一腳一腳”是錯誤的。

師:大家通過讀書、討論自己弄明白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非常了不起。學到這裏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生:初看“一腳一腳”這個詞很淺顯,我一開始不假思索地把它理解為“一步一步”,看來我讀書不夠認真。

生:我現在明白了,作者在這裏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腳一腳”,是因為它能準確地寫出爬山虎“爬”的特點,可見作者是經過認真觀察的。

師: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精彩。是啊,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看課件)邊看邊讀課文

師:剛才,我們既開心又投入地感受了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感受了爬山虎的“不到頂峯不停止”的攀登精神,而能這樣細緻的描寫出來還源於作者的長期觀察,認真思考。看來,我們應該像作者一樣做生活的有心人啊。

師:爬山虎的腳這樣神奇,那葉子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自讀寫葉的段落,邊讀邊在腦中浮現出課文描寫的景象。

(生自讀)

師:你們喜歡爬山虎的葉子嗎?為什麼?

生:因為它的葉子顏色在變化。

生:它的葉子樣子很好看,鋪得也很均勻。

生:一陣風吹來,爬山虎的葉子就會漾起波紋。

師:“漾起波紋”是什麼樣子?

生:就像風吹到水面上出現的波紋一樣。

生:就像這樣。(用手勢表示)

師:看,爬山虎的葉子多美啊!這是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它是—生:嫩紅的。

師: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

生:嫩綠的。

師:這就是爬山虎的嫩葉,它——

生:不大引人注意。

師:引人注意的——

生:長大了的葉子。……

師:那一牆綠油油的爬山虎顏色在變化,一陣風吹來還盪漾着波紋……你能不能把那種美麗的顏色、那種變化的樣子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呢?

(學生輕聲自讀)

師:我聽出來了,你們讀得很好,讓我也喜歡上這些句子了。誰來讀給大家聽聽?

(絕大多數學生讀得有聲有色)

師:老師發現,剛才有的同學能把這一段背下來了。怎麼樣,我們一起試一試。

師:這節課就上到這,誰來説一説這節課的收穫?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葉子的樣子及特點,腳的樣子,爬山虎如何利用腳向上爬的過程和它的腳的變化,對爬山虎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生:我還知道了,寫一篇好文章要認真觀察。

生:我覺得還應該補充一點就是在觀察的基礎上要善於思考。

生:我覺得還應該養成勤於動筆的習慣,如果只觀察不去寫的話,觀察就沒有意義了。

師:你們説得真好,我們應該學習葉聖陶老先生,勤於觀察,善於觀察,積極思考,把觀察到的事物恰當,準確,有序地描寫出來,平時寫一篇好的作文,語言積累是基礎,觀察是紐帶,你們能不能寫出像葉老這樣的好文章呢?

生:(很有信心)能。

師:好,老師給你留一個長期作業,自己種一盆植物,天天仔細觀察,有心的同學可以記觀察日記,期末的時候,也為你的植物寫一篇文章好嗎?

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