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詩歌讀後感範文8篇

詩歌讀後感範文8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44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余光中詩歌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歌讀後感範文8篇

  詩歌讀後感範文篇1

從古至今,有許許多多為人民奉獻的人,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一個。

記得前不久,我在家裏閒着無聊,便找書讀。在不經意間,我從眼角瞟到了魯迅先生寫的《自嘲》詩,出於好奇,我拿起來看了看。《自嘲》這首詩主要講了魯迅先生當年失魂落魄的事。現在想起來,意思大概是:交了倒黴運怎麼還會想有順心事,躺在牀上連身都不敢翻,倒會把頭碰到牆上。所以,走在大街上用破帽低低地遮住臉,怕被別人看到——招來橫禍。我就像酒裝在漏船裏,在湖中心的激流中打轉,隨時有被湖水吞沒的危險。我這人不招人喜歡,有許多人指斥我,罵我,詛咒我,應該沒有病也會死掉,但我偏橫着眉毛冷淡地對待別人的指責,甘願為人民做貢獻。然而,咒罵任人咒罵,窩囊我自窩囊,只要自己還有能夠安身的小樓,躲進小樓成為一統天下,不管春夏秋冬。

讀完這首詩後,我感到了當時政府的黑暗和魯迅先生的無助,同時也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的無私崇高精神。魯迅先生不僅滿腹才情,還經常關心勞動人民和進步青年。雖然他已經逝世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詩歌讀後感範文篇2

一、指導學生運用“涵詠”的讀解方法。

強調學生要運用“熟讀”“諷詠”等有聲讀解方法,以便進入古詩的藝術境界,這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以外,與“熟讀”“諷詠”相輔相成的,還有一種無聲讀解的方法,也能幫助學生進入古詩的藝術境界,這就是“涵詠”。

所謂“涵詠”,就是悉心揣摩與反覆咀嚼。朱熹説:“語言有個血脈流通處,但涵詠久之,自然見得條暢浹洽,不必多引外來道理言語,卻壅滯詩人話底意思也。”(《答何叔京》)這就是説,詩歌是有血脈貫通流轉的活的整體,不能引外來道理作硬性分解,破壞作品的藝術生命,而要反覆涵詠感受,如嚼橄欖,如品香茶,才能領悟到古詩貫通整體的內在血脈,獲得作品的深層意藴。

“涵詠”,就要突出欣賞者細膩感受的重要性。清人況周頤説:“讀詩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往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詠玩索之。”(《蕙風詞話》)就是要求欣賞者沉浸於詩境中,去細細感受玩索。

在這個單元的古詩詞教學中,老師們不妨交替運用誦讀與涵詠這兩種讀解方法,為下一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矗

二、指導學生“入乎其內”,還要指導學生“出乎其外”。

欣賞古典詩歌,要“入乎其內”,置身詩境,以便與詩人取得共鳴。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還要“出乎其外”,與作品拉開一定的距離,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出乎其外”有兩種情況,一是“入”中之“出”,一是“入”後之“出”。

所謂“入”中之“出”,就是欣賞者置身詩境,沉浸於詩中,一方面聯繫作者其人和作品背景,即知人論世;一方面聯繫自己相關的生活經驗與藝術經驗,從而對作品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認識。試想,我們聯繫了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韋莊的身世及其所處時代,不是能更好地欣賞這個單元這四位詩人的作品嗎?我們把自己遊覽山林的體驗、登臨名樓的經歷、在江南生活的感受,融會到對這個單元四首詩詞的欣賞中去,不是能對四首詩歌有更深的體會和見解嗎?

所謂“入”後之“出”,就是欣賞者與古詩拉開一定的距離,以便對作品作出客觀的評價與判斷。如果只“入”不“出”,只沉迷於詩中,就很難對作品作冷靜的思考。魯迅先生曾批評説:“中國人看小説,不能用鑑賞的態度去欣賞它,卻自己鑽入書中,硬去充當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紅樓夢》,便以寶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佔據了賈政管束寶玉的身份,滿心是利害的打算……”(《中國歷史小説的變遷》)看小説是如此,讀古詩也是如此。所以,“入”後一定要“出”,“入”與“出”要統一起來。“入乎其內”,獲得“神與物遊”的審美感受,領悟作品的箇中妙處;“出乎其外”,能與作品保持一定距離,對作品產生冷靜、客觀的高情至論。

三、這個單元的教學,不妨把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和杜甫《蜀相》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精讀。韋莊的《菩薩蠻》,通俗易懂,用“知人論世”法,讓學生讀讀就可以了。《夜歸鹿門歌》,應重在讓學生領悟孟浩然詩歌的特色。

四、因為是選修課,可以引導學生搞一些探究活動。課文後的最後一道題,往往是比較閲讀,從課內向課外延伸。不妨從這道題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個人探究,或者以小組為單位探究,都無不可。作為探究成果,小論文、讀後感或者書評,都可以。班上可以把這些成果拿出來展覽,出牆報,向外投稿,或者在讀書報告會上宣讀。

五、組織中國古典詩詞學習興趣小組,在學習本門課之餘,定期展開活動。力爭課內外結合。

  詩歌讀後感範文篇3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詩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熱烈,作者那沸騰的熱血與奔騰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之中了。教學詩歌,朗讀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可以説,朗讀猶如學生領會課文主旨的指揮棒。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各種朗讀法:利用初讀,逐節理清文章脈絡;運用細讀,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採用精讀,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啟用熟讀,把詩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語言文字融為一體,牢固地保留在頭腦中,積澱語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畢竟這一歷史事件學生還是比較陌生,大家對很多地方還不理解,有的同學就提出“‘被撕碎的歷史教科書,第1997頁上,那深入骨髓的傷痕,已將血和刀光鑄進我們的靈魂。’中的‘1997頁’是什麼意思?”,還有的同學提出“呼喊一般是大聲地叫,為什麼詩中卻説‘輕輕地呼喊’呢?”也有的同學問“為什麼説‘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呢?不是自相矛盾嗎?”不得不佩服同學們質疑的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不就正好體會了了香港迴歸祖國後,全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自豪的心情,不就正好回顧了香港的屈辱歷史,不就展示了全國人民對香港迴歸祖國的熱烈歡迎和對香港美好未來的深情祝願嗎?一切要解決的問題都因學生提出的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可見,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如果學生在質疑後能想辦法釋疑那就更好了。

  詩歌讀後感範文篇4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裏,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着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台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着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悦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着讀者的心絃。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説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詩歌讀後感範文篇5

當我真正看完冰心的散文集後,我發現了冰心寫作不單是愛用"呵"字這樣簡單。在她的散文裏的字裏行間都充滿了一個字:愛。冰心愛美麗的自然"相關的作文">大自然,她愛海,因為在她眼裏:海是温柔而沉靜,海是超絕而威嚴,海是神祕而有容,也是虛懷,廣博,也許在冰心的心裏,愛海就是這麼一點一分的積漸起來的。冰心愛兒童,在她生病的其間,還為小朋友寫了《寄小讀者》可見在她心中,小朋友地位的重要。

冰心愛母親,她甚至這樣形容過她的母親:母親的話句句可使做兒女的人動心,母親的字一點一劃都可使做兒女的人落淚。冰心也曾傻傻地問過母親愛她的原因,而母親告訴她:不為什麼,——只因為你是我的女兒。是啊,當你尋見了世界上有一個人,認識你,知道你,愛你,都數千百倍的勝過你自己的時候,你怎麼能不感激,不流淚,不死心踏地的愛她,而且死心踏地的容她愛你?冰心愛親人,愛父親,愛三個弟弟,愛她的同學。

冰心把這種愛化為一種極為清麗,極為温婉的文筆,寫成了散文,散文裏有另外一個世界,有一個充滿愛,也是冰心所向往的世界。

  詩歌讀後感範文篇6

冰心是20世紀中國的一位傑出女作家。她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投入新文學活動,在這長達八十年的文學生涯中,創作了大量散文、詩歌和小説等作品,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不得不説,冰心的作品真是讓人歎服叫絕。每詞每句,都用得極其到位,“湖水也翠得悽然”,這“悽然”二字,刻畫出了冰心那無盡的`鄉愁,無盡的痛苦。“我慘默無聲,我已拼着鼓勇去領略。正如立近萬丈的懸崖,下臨無際的酸水的海。與其徘徊着驚悸亡魂,不如索性縱身一躍,死心的去感覺那沒頂切膚的心酸的感覺。”“鄉愁麻痺到全身,我掠着頭髮,發上掠到了鄉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了鄉愁。是實實在在的軀殼上感着的苦痛,不是靈魂上浮泛流動的悲哀!”這兩段文字字字之間流露出一種傷感,一種悲哀,一種痛苦。儘管冰心是一個大作家,儘管冰心的文字那麼精巧,但她不是大聖人,她也身在異鄉,她也要飽受鄉愁的折磨!

長大後,我們也會遠離自己的父母,親人,去獨立生活,只不過提前在冰心的筆中感受到了些辛酸淚。冰心在描寫與父母,姐弟分離時的悲傷,併為有用華麗的詞句,但樸實的語言也着實讓我們體會到了人一生的悲歡離合。

冰心的作品不少是給青少年看的,而我在一次又一次讀了她的作品後也有不同的體會。就把下面的“冰心語絲”送給大家吧:

這如火如荼的愛力,使這疲緩的人生,一步一步地移向光明!

有了我的愛,便是有了一切!

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

  詩歌讀後感範文篇7

翻開《古代詩詞鑑賞》,文化長河,源遠流長,奔流不息。其中最耐人尋味的,則是兩岸的風景線,它們組成了中華文化最絢爛的風景線。

豪放

北宋,不僅弘揚了一種嶄新的詞文化,還孕育了一位偉大的詞人——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坎坷,屢遭小人陷害,特別是當他被貶黃州時,他卻並沒有自甘沉淪,仍以一種樂觀、豁達的心境乘船出遊,醉心於山水之間。雖然被貶,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愛國之志依然在心中盪漾。他的豪放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矗立在宋河之畔。

婉約

正是戰亂的年代,又一位偉大的詞人——李清照,誕生了。她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上天賜她一顆冰清玉潔的心,讓她以美的心境去看待世界。

無論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還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都是一種美的感歎,竟是如此婉約。終於,她化作一道婉約的風景,佇立在戰亂之河的兩岸,供後人仰望。

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用他們的墨筆勾勒出一道道風景線,靜靜地,默默地守護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的兩旁。

無論何時,我們都應以現代人的身份與態度去仰望着這古老的風景。在仰望他們的同時,我們會發現其中的真、善、美,併為之感動。

仰望歷史,感受中華文化吧,讓風景永留心中!

  詩歌讀後感範文篇8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據説是唐朝的7歲孩子繆氏子而寫,年齡雖小,可志向遠大。

一天晚上,我獨步至於屋檐下看初月。透過厚厚的鏡片細看明月彎彎。空如鏡,鏡似水,水黑幕。新月掛空,細如鈎,明如燭。靜靜地照亮數丈萬空。彎彎的新月並未有強盛的月光,只是在冥冥中掌管着黑夜的光亮。整個天空便活躍起來了。我凝視着這束光,心中感情萬丈。

歷朝歷代,多少人如同彎月一樣,默默地點亮一方角落,將陰暗的天空點亮。又有多少人如同彎月一樣將光耀世間。李白望月,月下獨酌伴其行。蘇軾望月,同樣寫下不朽的篇章。今日,我欣然望月,卻只能在內心中為月歌唱。

“時人莫道峨嵋小,三五團圓照滿天。”彎月靜靜地懸在空中,細細的,小小的,但卻充滿了活力。不信,等到月中十五的時候再看,它就會團團圓圓,明明朗朗了。到那時,再抬頭仰望天空,就會不由得發出一輪滿月照下的感慨了。

現在的我們如同月初的新月,正在努力地積攢着力量;努力地吸取着人世間的精華;努力地學習着,朝着更大更明亮的目標前進。終究會有一天,我們會像月中的月亮一樣又大又圓,在如墨似的天空中迸發出自己的光芒。照耀在廣闊的大地上,照耀在每個望月人的心中,照耀在更多想成為我們的新月身上,讓整個大地披上銀白色的光芒。我相信,我一定可以,一定可以成為月中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