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2016年家長讀《學會提問》有感範文

2016年家長讀《學會提問》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45W 次

導語:《學會提問》作者應用批判性思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舉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實例,教授人們富有理性、邏輯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優秀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年家長讀《學會提問》有感範文

  《學會提問》讀後感1:

當我初讀《學會提問》時,我就意識到,我可能是發現了一直困擾我的問題的答案,他們缺少的是——批判性思維。而這應該主要歸罪於我們的傳統教育。

從古到今,我們的教育就一直禁錮着人們的思想。從古代的三綱五常到現代社會的服務服從,無不是靠學校教育一點一滴進行滲透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這樣的道德觀念始終束縛着人們的思想,以至於滲透到了中國人的基因裏,縱觀當今社會,領導幹部競爭上崗,各行各業的工作計劃和總結都必須要有這樣的內容“我一定服從領導,聽從安排…”;從古代的科舉制度到現在的中考,從寒窗苦讀到題海戰術,我們的學生一直就是在機械地重複練習和記憶,從來沒有也沒有時間去質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去質疑。

質疑是批判性思維的雛形和基礎,而批判性思維是質疑的高級思維方式。批判性思維是英語CriticalThinking的直譯。CriticalThinking在英語中指的是那種能抓住要領,善於質疑辨析,基於嚴格推斷,富於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20世紀40年代,批判性思維被用於標示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70年代,批判性思維成為美國教育改革運動的焦點; 80年代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1962年就認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維”概念,新近的表述為: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相信什麼或做什麼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

批判不是科學家的專利,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樣需要批判性思維。批判的選擇,批判的接受,否則,你會對這個社會無所適從。當今社會發達的傳媒使人們每天都處於海量信息包圍中,而無法辨別真偽。人們越來越依賴專家、律師、記者、評論家,依賴的程度超乎想象。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電視上説”、“報紙上説”、“網上説”,而唯獨沒有“我認為”。我們在被動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擁而來的大量信息。這是一個可怕的趨勢,久而久之,我們就不知道判斷,甚至想不起來要去批判。

如何擁有這項技能呢?這種思維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只有部分大學開設了這一門課程,作為中學的一名基礎科學的老師,我們也應該着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當然首先自己要學會如何去進行批判。

細讀此書,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語言,活潑的風格,深入淺出的進行講解,並配有非常生動的實例,來引導我們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並圍繞“什麼是論題,什麼是結論”“理由是什麼”“哪些詞句有歧義”“什麼是價值觀衝突,什麼是價值觀假設”“什麼是描述性假設”“推理中存在謬誤嗎”“這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你發現干擾性原因了嗎”“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 “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什麼結論可能是合理的”等十一個要點,一步一步地指導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

我邊讀邊想,如果學會了批判性思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將受益匪淺。作為學生如果學會了批判性思維,便可以更加科學、理性地分析家長、老師、專家、領導的語言、思想和行為,避免上當受騙甚至可以解決盲從的問題,使公民逐漸走向誠信、民主,社會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學校通過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會讓學生掌握一種更好的學習方法,當他們將來對某個事件產生疑問後,知道如何去尋找理由、蒐集證據,如何利用互聯網或者查閲資料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如何通過探究實驗驗證一個又一個的假設,不再盲目、機械地學習,為知識所累。

讀完此書,我在扉頁上寫下這樣的文字:“這是一本影響你思維方式的書,它不可能影響你的一生,但足以影響你的後半生。”

  《學會提問》讀後感2:

這本書是美國經濟學教授Neil Browne和心理學教授Stuart M. Keeley合著的,英文名是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中文名翻譯成“學會提問”曾一度引起我對譯者水平的質疑,但通讀整本書後,感覺這個譯名也是挺有水準的,這本書主要講述批判性思維,學會提問就是要學會這種思維方式。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內容充斥着我們的眼球,以致於我們很難準確把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有價值的信息。《學會提問》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維工具,通過運用它,可以讓我們在大量參差不齊的信息中不至於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至於被錯誤的信息所蠱惑,這個工具就是批判性思維,也是一種智慧。

這本書本該略微有點枯燥,但作者運用了一種設問的方式自問自答,這樣能輕而易舉地帶動讀者一起思考,並且提供了不少例子和練習,引導讀者找到關鍵問題,提高讀者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個人覺得這本書挺不錯的,提倡了一種用於質疑的精神,讓人歎為觀止,書上講述的很多東西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在意,更別説會花心思去思考。古語云,世事洞明皆學問,即使是術業有專攻,站在不同的角度也能發現其他領域精彩的理論或提出獨特角度的問題。

我覺得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教我們提問題的很少,我們做的最多的就是思考如何解決擁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們的思維很容易被限制成做判斷題那樣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是即否的二分式方式,很容易被所謂的標準答案或參考答案限制。不知你是否會同意,我想説,我們很多人擁有的是知識,擁抱智慧的人在少數。我們就像是一塊海綿,看似渴望知識般不斷吸水,其實這個過程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因為我們缺乏淘金的思維,不懂得篩選我們需要的信息,不懂得積極和所吸收的知識進行互動,不懂得海綿吸水可能存在一個飽和值......我也並非一味否定海綿式思維,在進行知識儲備的時候這種思維也不乏優勢,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越能體會到這個複雜世界的千頭萬緒。我們應該做的是運用海綿式思維進行知識儲備,然後運用淘金式思維對知識進行互動篩選,形成自己的思維和觀點。

生活中,囿於種種因素,我們可能被困在一個舒適的牢籠裏卻渾然未知,信息這個東西能成為開啟未知世界的工具也能成為束縛我們的枷鎖,網上所謂的“和諧”也許能成為一個鮮明的例子吧。批判性思維並非是一種挑刺、轉牛角尖的思維,可以説它是一把鑰匙,打開束縛我們的牢籠和身上的枷鎖,讓我們知道其實生活還藴含着其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