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書的讀後感

書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51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書的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書的讀後感

書的讀後感 篇1

最近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叫做《垃圾班的寶貝們》這本書是兒童文學作家關義軍叔叔寫的,它生動的描寫了大運河小學六(2)班一羣調皮搗蛋的遊戲狂的全新蜕變。它的語言俏皮生動、活潑可愛,寫出了當代少年兒童的成長曆程,是一本我很喜歡的書。

這本書主要寫了在大運河小學的"問題"六(2)班,有一羣很喜歡玩電腦遊戲的的學生,主人公郝多多就是他們的"領頭羊"。因為他們的調皮搗蛋,已經氣走了六個老師了。新來的班主任馬凡巧妙的與自己的`學生在網絡上大斗遊戲。經過一系列扣人心絃、跌宕起伏的較量,最終使這些有着這樣那樣毛病的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快樂的成長起來。可是事情還沒有那麼早結束,"調皮搗蛋星"郝多多在一次爸爸媽媽的爭吵中發現了一個祕密:原來郝玉米爸爸趁在這幾年富了起來,就鑽起了法律的空子,竟然鋌而走險的幹起裏的生意。郝多多想啊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很天真的想法:我只要把郝玉米爸爸的公司搞垮,讓他把錢都輸光了,那他就不會再去了。這樣一來,我的好爸爸又會回來了。於是他在一場驚心動魄的網絡遊戲賭局中大義滅親,擊敗了自己的父親,讓他的好爸爸再一次回到了他的身邊。

看了這本書以後,我的感觸很深。特別是網絡賭局的那一章,我沒有想到,一個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竟然想到要打敗自己的爸爸讓自己過上並不富有的生活,卻換回了珍貴無比的親情。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世界上沒有比親情更寶貴的東西,沒有比温馨的生活更好的生活,愛,是用多少錢都換不回來的。

書的讀後感 篇2

《如何閲讀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合著的一本教授閲讀方法的書籍,被許多讀者奉為閲讀聖經。

本書的開篇指出了任何一種閲讀都是一種活動,因此必須要有一些主動的活力。很多人在閲讀的時候,常常沒讀多久就開始出現雙眼停滯、頭腦昏睡的狀況,這種精神不濟的狀態根本無法將閲讀進行下去。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閲讀缺乏主動性。

完全被動的閲讀只會越讀越疲憊,越讀越乏味,直至放棄閲讀。所以,預備開始閲讀的人首先要認識到的是:閲讀是一件主動的事情,閲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既然閲讀是一種活動,那麼也必有活動的目的。閲讀的目的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為獲得資訊而讀,第二種是為求得理解而讀。

閲讀與自身知識水平相當的書,那麼閲讀的目的就只是為了獲得這本書所載錄的信息而已。閲讀高於自身知識水平的書,並試圖讀懂讀透它,向自己現有的理解力發起挑戰,則是閲讀的另一種目的——提升理解力。

這本書所針對的讀者就是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的情況下,只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從粗淺的瞭解推進到深入的理解,認知自我破繭而出。

好的閲讀者應該具備敏鋭的觀察力、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以及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並不是所有閲讀的人都擁有這些閲讀能力,但好在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而獲得的,答案和祕訣就藏在這本閲讀聖經裏。

書的讀後感 篇3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她用如此多愁善感的筆觸摸着多愁善感的心,寫出如此温柔多情的美麗句子,讓人體會到一種憂傷着的美麗,平靜。體會到生命裏自然單純的富有和充實。在她平靜寬厚的的筆端,世間的一切皆有生命都那麼美麗的驚人。

曾經感歎,世上單純簡單的幸福很少被世俗所理解所看重並珍惜。曾經被人笑是痴,可在她的書裏,總能深深的沉醉在那種相通共鳴的相知裏,心裏總在不停的説:是啊,就是這樣。彷彿是失落了許久的心,碎了許久的夢,殘了許久的愛,忽然又被人拾撿了回來,便倍覺珍惜,彌足珍貴。由此看來歡喜的心皆有同感,心中有愛,便是晴天,便是温暖。真的是那句:看書的時候,書上總有綽綽人影,其中有我,我總在那裏。

看她的書總似乎是在看着自己的心路歷程,年少時的輕狂驕傲,不諳世事,終隨着年歲的漸長,世事沉浮,性格上的偏激主觀固執已逐步消失,慢慢的被平和寬容所融合。曉風,你是比春天更美的一種欺騙,比春天更美的一則謊言。那許多細緻優雅一氣呵成令人一見傾心的.描寫簡直就是神蹟呈現。曉風,真希望自己也能象你一樣,有一日,也在筆端畫出雲的模樣。渴望成為你這樣的女子,渴望寫出如你的文字,渴望浮躁的心慢慢歸於寧靜。

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你在。我在。我、你還想要怎樣更好的世界?

我思,故我在。思想,在有的人看來是在浪費時光。思想者,大多是苦行僧。而你,曉風,卻有着如此美好的愛情和人生,也許是這些美好浸染了你的身心,在你的筆端再現。也許是你的身心美好,終成就了豐盈圓滿的人生。

書的讀後感 篇4

父母、教師常常教育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通過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寫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我才更徹底懂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這篇文章把作者對人生的感慨和對光明的渴望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深受感動,從中受益匪淺——文中寫道:“要是人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後一天該有多好啊,那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回顧我們的生活、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時間是無限的,猶如長江水般永遠奔騰洶湧,源源不斷,然而,每個人所能利用、享受的時間卻是有限的,是最最寶貴的。嚴文進的童話《浮雲》告訴我們,生活要過得有意義;雷鋒的名言“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教育我們利用時間多做一些有利於人們、社會的事情是多麼快樂;列夫·托爾斯泰的著作《復活》時刻提醒我們虛度光陰是多麼可怕……儘管如此,仍有些人不懂得如何使用時間,任時間一分一秒溜走,去過他們認為是天堂般的生活——打遊戲機、看電視……此時此刻,我真想高聲對這些“逍遙快活”的人高聲吶喊:“覺悟吧,盲目沉淪於所謂‘歡樂’的人們,快些領悟時間的珍貴,好好利用時間,不斷充實自己的大腦,別讓時間流逝。

”文中有一句話,使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那就是:“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件東西一旦失去,才會留戀它。”細細咀嚼一番,我覺得這句話不無道理!當你因貪玩而使身體受到傷害時,才會留戀時間,才會有一種想讓你“時光倒流”的迫切願望;當你失去光明時,才會留戀那雙明亮的大眼睛。

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我將更加珍惜有限的時間去做值得做的事,會更加珍惜我所擁有的。

書的讀後感 篇5

這個假期我看了一本超級有趣的書,名字叫《世界上最髒最髒的科學書》。一看到這個書名,我就覺得好奇,到底它為什麼是“世界上最髒最髒的科學書”呢?我忍不住翻開了第一頁,從目錄上看這本書裏講的都是那些非常噁心、讓人看了作嘔的東西,但是當你真正看完以後就會發現,原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髒的東西,那些所謂的髒東西裏面居然隱藏了那麼多神奇的科學知識!

大家知道誰是超強生命力之王、超強生存者之王嗎?大家知道有人居然把蟑螂當寵物養嗎?大家知道我們的身體裏面生活着寄生蟲嗎?大家知道有人把蛔蟲當減肥藥吃嗎?大家知道現在好多小朋友都會過敏、鼻炎、哮喘的原因嗎?大家知道只有雌性蚊子才出來吸血嗎?大家知道蚊子的口器上其實共有六根口針嗎?大家知道只要有人類傳染病就不會消失嗎?大家知道大腸是細菌們的天堂嗎?大家知道高跟鞋的誕生就是因為很早以前大家都隨地大小便嗎?大家知道牙齒變黑的'罪魁禍首是牙菌斑嗎?大家知道蟑螂、蟋蟀、蟬蛹、蜘蛛、蠍子、老鼠……

都可以做成讓我毛骨悚然的奇異美食嗎?大家知道我們的臉上為什麼會長痘痘嗎?大家知道蹲廁所太久會得痔瘡嗎?大家知道鼻屎不是垃圾而是我們的恩人嗎?大家知道我們身體上的白色污垢是天然“護膚霜”嗎?大家知道口水是天然的“口腔清潔劑”嗎?大家知道腳癬不光長在腳上,還可以長在全身的各個部位嗎?大家知道眼屎是我們眼淚的化身嗎?大家知道耳垢是耳朵的守護天使嗎?大家知道尿可以洗可以喝還可以擦嗎?要是想要了解這些,就快來看這本書吧!

書的讀後感 篇6

暑假裏,我讀了《橘子味的夏季》,每次讀我的心理久久不可以平靜,或低頭沉思,或淚流滿面……

書中的駱雨澄是一名從小失去媽媽的女生,由於母親的意料之外死亡,原本疼愛她的姥姥也因母親的過世遷怒於她,甚至斷絕了和她的來往,從此她失去了歡樂,失去了愛。因生活所迫,她和父親不能不從原先的小城鎮來到了一個大城市,更沒想到的'是,權勢的叔叔嬸嬸處處防備和刁難,讓她感覺失去了親情。

在這座陌生的城市裏,空氣中好像瀰漫的氣息被人喘可是氣來。是嶄新的學校生活,讓雨澄結識了新的朋友,有了新的生活。周教師的關心,同學的幫忙,異常是與陸盞、何雋結下的深厚友誼,使她日漸地走出了孤獨,露出了笑容。生活本來是完美的,是那些盤根錯節的瓜葛和誤會,讓親情變得疏遠。在這個到處充滿了橘子味的夏天,是一件件生活瑣事,讓雨澄掌握了理解,知道了寬容,愈加珍惜了親情,從陸盞和樂悠悠身上她也學到了不少,書的最後一章,經過父親發燒後樂悠悠母親的悉心照顧,雨澄知道了父親也需要關心需要愛。全書十章三十個故事,描述的彷彿就是發生在大家身邊的事情,講述的就彷彿同學中的你我他,讀完全書讓我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直到今日,我彷彿還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之中。

心態,每個人有着不同的心態。我記得,在我小時候,我是一個十分孤獨的人,沒人理睬我。下課後,每一位同學都與自我的好友去玩,唯獨我一個人一人靜靜坐在教室。放學後,每位同學都有説有笑結伴而行,走出校門口,等待爸爸媽媽。僅有我,一個人走出校門口。這使我十分孤僻。直到慧的出現。慧,是我唯一的知心朋友,也是她使我從孤僻走出。那時,我由於長期的孤僻,看上去我十分冷漠,不與人交談。一幅我行我素的模樣。是慧,是她教會了我與人交談,是她將我從孤僻中拉出。慧她不只有語言上安慰,她還有行動上來安慰我。

慧,不只讓我從孤獨中走出,還使我的心態變得更為闊達。

書的讀後感 篇7

燕尾蝶的翅膀在陽光下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她的翅膀永遠能讓我們感受到力量。

燕,尾,蝶,每當讀起這個名字時,總會讓人有一種很唯美的感覺。在這本書裏,每一個人物都有那屬於他們的故事,時而快樂,時而憂傷,讓我們沉浸在他們的世界裏。他們像一個真實存在卻沒有軀體的人物,擁有真實的靈魂,讓我們與之同歡樂同悲傷。

疑惑、驚奇、害怕、嫌惡、噁心,這一切的一切,當別人看到幾乎佔據了她左半臉的猶如燕尾蝶的胎記時,瞳孔裏放射出來的情緒好可怕,好惡心。

她一直痛苦的活在這個世界上,直到有一天,有一個叫楚瑾的男孩出現,男孩曾經對女孩説:“你註定會是上帝所寵愛的人。”可是上帝似乎仍然在沉睡,幸福一直沒有降臨。時間的齒輪開始慢慢地轉動,就像曾經的預言。

展翅欲飛,衝破黑暗,尋找拯救——燕尾蝶的含義

女孩臉上的燕尾蝶胎記因治療而變得只有鵝蛋大小,看上去很漂亮。蝴蝶就是蝴蝶,當她破繭時,一切都會因她而改變。

而文章裏的另一個女孩,同樣是一隻燕尾蝶,白色的.翩翩起舞的燕尾蝶。她17歲時不幸得從高樓上摔下,如同流星隕落般,墜在斑馬線旁,成了第18條斑馬線。楚瑾説過,17條的斑馬線是一個命數,那麼,18條的斑馬線又會代表什麼。

我想也許是她的不幸,也許是一種屬於她的重生吧!

不過這一切都不重要了,也一切都在作者劃下最後一個句號時結束了。一切都那麼圓滿,活着的人都那麼幸福。像美麗重生的燕尾蝶。

人生就是這樣的變幻莫測,你在上一秒時永遠猜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所以當你痛苦悲傷的時候,請想起燕尾蝶,請相信奇蹟會降臨在我們身邊。

書的讀後感 篇8

教書,不是一味的把知識單方的灌輸給學生,也不是一味的讓學生模仿學習。況且學生也不是每個都那麼聽話。除了教書,還要育人,只有育人有方了,學生接受並適應了,才能更好的把書教好,使學生學得更好。

教學有方,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所謂“聲不在高”,書教的好,不是在於老師的聲高,而是在於所教的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究竟聽進了多少、學會了多少知識。

好的教師,不是純粹的和藹可親,而是在學生面前既有親和力又有威信。親和力可以使學生能夠親近老師,形成融洽的師生關係,而威信能夠震懾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一定的自我約束,從而把知識輸入自己的大腦,達到真正的掌握。

回想當初,初上講台的自己,總認為:你對學生好,學生就會對你好,你待學生如朋友,學生亦會待你如朋友。然而真正的結果是:你的課堂亂了,你的聲音聽不清了,你佈置的作業收不齊了,你的……你越是柔聲細氣,善待他們,他們越是與你沒大沒小,上課也不認真聽講,自由言論雖多,但卻與學習無關。

在《教師的第一本書》中,提到的'一個萬瑋老師,就是一個有愛又可敬的好老師。他治理班級和教育學生的方法並不是單一化的:軟和硬,而是視情而定。他時而用愛教育學生,時而用嚴厲來訓誡學生,時而用自我懲罰來感化學生。書中稱之為:教學機智。

這是教師的一種教學技能,也是教師的機智所在。一個優秀的實踐的教師一定要有教學機智。一個優秀的實踐的教師一定要教學有方。要想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就一定要有一套好的教育教學方法。

書的讀後感 篇9

前天晚上,亞馬遜向我推送了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閲讀一本書》。推送語寫得頗為吸引人:日本暢銷書作家獨創的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徹底改變你的讀書方式,讓你的讀書效率最大化!

因為免費借閲這本書,出於好奇,我當即下載,並在昨天用吃飯、上廁所、午休等碎片時間翻完了這本書。大概是為了出版需要吧!這本書有251頁,其中大多數是廢話、套話。

真正有價值的其實就書中的幾張插圖和幾句話。我把它們摘錄整理如下:

核心方法:

奧野宣之最核心的讀書方法可以概括為一個詞:筆記。

用隨想筆記選書,用讀書筆記閲讀。

他將讀書的過程分為五部,並將他的筆記讀書法和普通讀書法進行了比較,具體見下圖:

選書:

在選書階段,奧野宣之的`方法是做隨想筆記。隨時隨地記錄下想要閲讀的內容。這一內容可以是隻言片語,也可以是突發奇想。讀後感內容來源可以是廣告、書籍、電視、他人推薦等。然後進行網絡檢索,找出相關書籍。由於相關書籍可能很多,所以還需要通過查看書評等方式進行篩選,找出真正有價值的目標書記。

最後將書名、作者、出版社寫在購書清單上,就可以去書店購買了。

標記:

奧野宣之將讀書過程分成三個階段:通讀、重讀、標記。他不建議在通讀階段就用筆做標記,認為這樣會造成緊張感,破壞閲讀的快感與連續性。

活用:

在讀完一本書並做好讀書筆記之後,奧野宣之建議做以下三件事:

1.把自己的讀書筆記和別人的書評進行比較,從而得到新的觀察角度。

2.對自己非常感興趣的主題,要選擇三本書來讀,整理歸納三本書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觀點,防止偏聽偏信,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3.對筆記做好索引,方便日後查找翻閲。

個人感受:

奧野宣之的筆記讀書法其實就是任務驅動法。即帶着做好讀書筆記的目的去讀書,並在此過程中不斷篩選、歸納信息,最終將外部信息內化為腹中所學。

書的讀後感 篇10

讀周作人《雨天的書》,以我個人的感覺,有着與聽《櫻花》一般的味道。

周的理想是人生的藝術化,但人生究竟不能那樣地圓滿,雖然周的隱士氣十足,可心底裏總算還是挺明白他的無法超脱,只能將他的象牙塔建在十字街頭了。作為思想家,周對於現實人生的方方面面是頗為關注的`,但現實卻“使人十分氣悶”,他只有躲在他“十字街頭的塔”裏一邊咀嚼着人生的苦茶,一邊追尋着“在江村小屋裏,靠着玻璃窗,烘着白炭火缽,喝着茶,同友人談閒話”的情趣,當他用了這種理想來觀照人間世時,人生的苦便被衝説周的大部分文章,是他苦中作樂的產物,大致不會有多大問題的。“不為無益之事,何消有涯之生”是周很喜歡的一句話,從中亦可見出他對生命的執着與無奈。

在《北京的茶食》裏,有一段話很明顯地表明瞭周的“人生的藝術”: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老實説,周的追求是極正當極平常的,然而,“可憐的現在的中國生活,卻是極端地乾燥粗鄙”,周的這樣一種普通的正常人的要求在當時亦得不到滿足,夫復何言,夫復何言哉!在這種環境下,對於一個有反抗的精神卻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的人來説,總要用一點精神勝利法,才能維持心理的平衡而不至於精神崩潰的。

畢竟,生是值得留戀的:露水的世呀,雖然是露水的世,雖然是如此。魯迅曾對中國的文人有一個非常精闢的評價:得意時是儒,失意時是道。而周作人,便是混和了這二者,在其中求得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淡了,形成了某種“澀”的味道……

書的讀後感 篇11

在暑假裏,我看了許很多多的書本,其中令我最難忘的一本書是—《橘子味的夏季》。

這本書主要描述了一個叫駱雨澄小姑娘在小時候就失去了母親,從小跟隨她父親生活。但,日漸地,她發覺父親一直對她撒謊,她與父親的距離也疏遠了不少。在這個夏季,謊話、惆悵與離別籠罩着她,而身邊唯一能信賴的人,僅有她的同桌—陸盞。

書的結尾,我永遠也不可以忘記。由於那句話,我讀了之後心裏酸酸的,久久不可以平靜。那句話是如此説:多謝你陸盞,這個橘子味的夏季,我會一向、一向存放在心底最深處!是呀,我會像駱雨澄一樣,把這橘子味的夏季好好珍惜。

與駱雨澄相比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一家人對我疼愛有加,考試考好了,獎勵和表彰圍繞着你;考差了,大夥鼓勵你,可駱雨澄卻沒。大家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可駱雨澄的童年是充滿自卑和埋怨。

駱雨澄雖然沒完善的家庭,但並沒抱怨,可大家時常和父母頂嘴。雖然出生在雨季的駱雨澄擁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但生活並不寵溺她,母親的去世、父親的謊話、同桌馬上要離開的真相,致使她的童年變得傷痕累累。我需要要珍惜此刻這部分來之不容易的幸福,認真學習,長大後好好報答爸爸媽媽的養育之恩。

這個夏季,駱雨澄雖然失去了很多,但得到了堅強;我期望這橘子味的夏季,可以永遠定格在眼前。這個夏季,我感覺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看的的季節。在我心中:這個夏季不平凡,像柑橘一樣“酸酸甜甜”,讓大家都掌握了堅強。

讓這橘子味的夏季,永遠的留在大家的身邊吧!

書的讀後感 篇12

《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是爸爸媽媽在我十歲生日時送我的禮物。全套共五本,作者是法國的碧姬.拉貝.米歇爾.畢奇。這套書,還有一個特殊的頭銜,它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部優秀圖書之一。

這套書寫了人生的很多重大主題,比如生與死,善與惡,美與醜,對與錯……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哲學都融化在一個個小故事裏,融化在我們平日的普通生活中。

這套啟蒙書,也不算是一本“地道”的人生勵志叢書。它講述了一個又一個人生的道理,讓我開始思考,什麼是生命,什麼是人,什麼是生活。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由與不自由”的篇章裏的一個例子。科學家米居給機器人兩顆糖果,但是規定只能吃其中一個。機器人一動不動地看着這兩顆糖果,就算一個世紀過後,它也不能做出決定。而這個,正是人類可以通過思考做到的事情。這就説明了,人類有做決定的能力。也説明了,自由,就意味着我們能夠做出決定,不需要任何理由,完全服從內心。另一個故事,講的是,愛麗絲是一個愛吹小號的`女孩,但是,她隨時隨地地拿出小號就吹,影響了鄰居的午睡。菲利克斯在家裏練滑輪,住在樓下的人麼説話只有大聲喊叫才能聽見……愛麗絲有吹小號的自由,但是鄰居也有午睡的自由;菲利克斯有練輪滑的自由,樓下的人也有説話自由。所以,每個人完全擁有自由式絕對不可能的。為了大家能夠生活在一起,我們沒有別的辦法,每個人都應該接受一些約束和限制。最終,我懂得了,自由是我們創造幸福的一種方法,但是,行使這種自由的前提,是必須尊重社會,遵紀守法,不影響他人生活。所以,既沒有絕對的自由,也沒有絕對的不自由。

這套書令我印象很深刻,對於人生的許多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想法。

書的讀後感 篇13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小王子》這本書,它是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裏創作的最著名的童話書,這本書實在是太令人喜愛了,它圖文並茂,我已經讀過它若干遍了。每次都被小王子的故事深深感動。

小王子是居住在一個小行星的人,那個小行星比我們住的地方小多了,竟然和一座房子差不多大。小王子是一個孤獨的人,很長一段時間,他一個人住在星球上,唯一的樂趣就是看日落,有一天竟然看了四十三次日落。小王子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不過心地善良、天真無暇,非常富有同情心,比如他和花兒的感情,他對花兒的憐惜,花兒對他的依戀。不過有一天小王子和花兒不知何故鬧了點彆扭,離開了自己的小星球,開始了拜訪其他星球的旅行。他一共拜訪了七個星球,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霸道的國王,有愛慕虛榮的人,有憂鬱的酒鬼,有忙碌的商人,有忠於職守的點燈人,有足不出户的地理學家。最後小王子來到了地球,踏上了一片無邊無際的沙漠,爬上了高山,來到一個玫瑰盛開的.花園,遇到了很多和他的花兒一模一樣的美麗的玫瑰花,還遇到了一隻狐狸,瞭解到馴養的含義,認識到自己星球的花兒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因為那是屬於他自己的花兒,是他馴養了它、澆灌了它。後來小王子在沙漠中終於遇到了文中的主人公“我”,兩個人一起用心交流,用心體會,感悟生活,終於在沙漠中找到了生命的泉水,“我”的故障飛機也修好了,但小王子最終一種特殊的方式離開了“我”,離開了地球,因為他要回到屬於自己的星球,去保護自己的花兒,對自己的花兒負責,多麼善良的人哪。

書的讀後感 篇14

童年,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回憶,它是徇爛動人的、光彩奪目的,但在高爾基的筆下,是一段深情,卻又苦難的回憶。

這本書記敍了高爾基的童年,揭露了人性與社會的醜惡,以極其細膩的手法刻畫出了各種人物,豐富了他們的鮮明特徵。

作者筆下的外祖父,兇狠、殘暴、不講情理,與那個可愛的外祖母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令我記憶深刻。

外祖父對“我”的毒打,揭露破產後小市民的冷血野蠻,因為“我”的一點小錯誤,便時時遭到一頓毒打。

“捆起來!打死這個小崽子!……”

簡短的一句話,卻將外祖父的粗暴與殘忍刻畫得入木三分,外祖父冷酷殘暴的性格,從中可見一斑,而兩個舅舅因為分家的大肆爭執,更反映了小市民的自私,吝嗇、冷血無情。以作者一個孩童的視角,嚴厲地批判了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人性的醜惡。

與其鮮明的對比的,便是外祖母的慈祥與善良。在那個黑暗而污濁的家庭,社會裏,外祖母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作者前進的'道路。她每天用一顆真誠的心為所有人祈禱平安幸福,從側面展現了外祖母的善良與偉大!正是外祖母,讓“我”變得堅強,剛毅,面對苦難的生活從容笑對,成為了一代文豪。其中,外祖母對聖像的忠誠,滅火時的勇敢與機智,對小動物和“我”的關心與愛護,更是將人性中的“善”展現得一覽無餘。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正是在一個這樣黑暗與可怕的社會裏,高爾基才磨礪得堅韌頑強。在父親去世時,在兩個舅舅爭財產裏,在小茨岡血流滿地時,這些悲痛可怖的場面,作者選擇了用一個少年的筆觸來勾勒,少年的天真活潑使這些場面不過於沉重,卻更是平添了幾分哀傷。

是啊,在當今社會,我們也要學習高爾基的精神,面對挫折不消沉、不放棄,面對黑暗不絕望,敢於追求,磨礪出真正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讓我們跟隨着《童年》,學會堅強,學會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