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朗讀者的觀後感4篇大綱

朗讀者的觀後感4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82W 次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朗讀者觀後感4篇,歡迎閲讀參考!

朗讀者的觀後感4篇

  朗讀者觀後感(1)

《朗讀者》中的每一個朗讀者都珍藏着一段刻骨銘心的心路歷程,在他們敞開心扉的娓娓敍述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躍然而出。在他們充滿深情的朗聲誦讀中,傳播着廣博高雅的文化內涵,讓聽眾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從而產生髮自心底的共鳴與感動,激起人們沉寂已久的對知識的汲取與渴求。

《朗讀者》其新穎的創意在於把文字和閲讀者通過閲讀的方式緊密地連結在了一起,融合在了一起,是人與文字的和諧統一。一個朗讀者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部作品;而朗讀者所誦讀的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文字都是朗讀者最真摯的心聲和最切身的感悟。

首期推出的朗讀者之一許淵衝,是北京大學的教授、翻譯家,至今已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多年,特別是古詩翻譯,世界稱奇,號稱“詩譯英法唯一人”。他能做到英漢、法漢互譯,成為中外文化傳播交流的使者。至今96歲了還在翻譯莎士比亞的著作,且立下豪言壯語,一百歲完成莎士比亞全部著作的翻譯工作。在談到翻譯林徽因的詩《別丟掉》時,還引出了老人的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當時為了喜歡一個女同學才翻譯這首詩送給她的,但是,直到50年以後才收到這位女同學的回信。老人説起來曾經的美好往事也是動情的熱淚盈眶,不禁感慨“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於你記住了多少日子”。這樣的朗讀者,這樣的故事,就是《朗讀者》饋贈給觀眾的饕殄大餐,面對老人活到老幹到老的錚錚誓言和未泯情愫,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只爭朝夕地工作,不發奮努力地修身養性?相信每個人都會在敬佩他的同時被其深深地感染,定會思考自己的路怎樣走,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怎樣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朗讀者來自社會各界,有知名學者、文藝名流、企業家,也有普普通通的民眾。無國界醫生、16年陪讀失聰兒子的母親、選擇與艾滋病患兒共成長的校長等等,他們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用實際行動默默詮釋着人性的光輝。他們能夠敞開心扉暢談一個個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的人和事,朗讀着自己鍾愛的作品或自己寫作的作品,能夠感染人的不是他們的朗讀水平高低,而是朗讀者背後所凝聚和散發着的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一份沉甸甸的愛,一份對社會、對國家及對家庭的無私的奉獻精神。

關注《朗讀者》,做一個朗讀者吧,朗讀可以讓人遇見更好的自己,喜歡上朗讀,你便會發現整個世界都在偷偷愛着你,朗讀者的世界也因此變得絢麗多彩,充滿關愛,充滿和諧。

  朗讀者觀後感(2)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央視於近日再度推出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首期節目中嘉賓們朗讀的書信,瞬間傳遍網絡,成為熱點語錄,引發人們對文學、對情感、對人生的討論。

“只要你是一個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生命不是你過了多少天,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天。”

《朗讀者》首期,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許淵衝以及四川一對夫妻朗讀的書信播出後,便被網友們整理成語錄,傳遍網絡。不少人形容這檔節目是電視綜藝的“一股清流”。

説它“清”,是因為《朗讀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內容“清新”、讓人內心“清淨”。主持人與嘉賓簡短的對話後,嘉賓們分享文字,並朗而讀之。看似簡單的節目設置,實則藴含着厚重的文化內涵。每一篇文字的選擇和朗讀,其實傳遞的是個人成長、情感體驗和人生價值觀。

這種需要靜下心來感受和品味的節目,在泛娛樂電視生態下,難免會被認為是小眾的。節目組不諱言,策劃之初並不被看好。但當下許多風行的閲讀公眾號、聽書軟件,還是讓他們看到了受眾需求,並堅持下來——事實證明,即使在碎片化時代,安靜的閲讀和認真的聆聽也從未遠去。

首度擔任製片人的董卿更是堅信這個節目的意義。在她看來,很多人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説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其實不然,朗讀屬於每一個人。

“800多年前理學家朱熹説,凡讀書需字字讀得響亮。朗讀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但更多時候,朗讀也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風化人,也正是我們做這個節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為了讓《朗讀者》能擁有期望中的獨特氣質,董卿邀請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中國青年報》總編輯陳小川、作家劉震雲、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在朗讀者的選擇上,不管公眾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標準是必須具有閲歷和感染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感。而至於讀什麼,節目策劃之一的劉震雲認為: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他們讀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產生怎樣的共情?説到底,《朗讀者》想做的是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將每個人連接到一起。

  朗讀者觀後感(3)

Ever yongful,ever weeping. 這是昨晚看了《朗讀者》後最大的感受。 許淵衝先生在台上侃侃而談,説起曾經翻譯的《別丟掉》, 情不自禁的念起其中幾句

一樣是明月 一樣是隔山燈火 滿天繁星,只有人不同 夢似的掛起

不知不覺中內心哪裏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有一種流淚的衝動。 這大概是文字的力量,隔着幾十年, 隔着滿是灰塵的歷史,隔着那氤氲的山山水水, 也能在某一個特殊的時刻,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和我們的內心合奏一曲。

這一段反反覆覆看了很多遍, 老先生聲音顫抖,熱淚盈眶,我看他卻是那麼可愛。 作為快見證一個世紀的老人,經歷遠比普通人複雜波折 然而依然保留着赤子之心,疏狂又深情,會為那些美好的文字而感動 反觀自己,慢慢的變的不願意去認真的讀書了,寧願去聽別人講 身體的懶惰會帶來疾病,精神的懶惰會使人變蠢 曾經想鮮衣怒馬改變世界 而今日渾渾噩噩隨波逐流 被迫成為了不願意成為的人 卻從不肯大刀闊斧改變一切 現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 就多讀讀書吧 建立自己的閲讀體系 成為一個思想上比較豐富厚重的人 而不是半瓶子水晃盪 這句話對自己講了很多次了 認真的去做啊少年!

  朗讀者觀後感(4)

我是一個喜歡文字的人,我喜歡把一份情懷寄託在一段段的文字裏,靜靜地思考,我也喜歡朗讀,我喜歡讀優美的文章給自己聽,手機裏面反覆播放着自己的聲音,雖然不能盡善盡美,但我很陶醉。最近更是喜歡上了董卿主持了《朗讀者》欄目,一直以來,董卿都是我的偶像,看着熒幕上的她激揚文字,我的嘴角總是會不自然的揚起一絲微笑,我感覺自己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對她的那種崇拜。

第四期《朗讀者》的主題詞是禮物,開場時她説:“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這幾句話讓我對禮物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總以為禮物是物質上的東西,沒想到禮物還可以放大,變成精神層面的,我也沒想到,對禮物的詮釋竟可用文字描述得這麼美,一字一句,深入骨髓。

《朗讀者》是一檔充滿人文情懷的節目,每一期都讓我感受很深,每一位嘉賓的朗讀都會讓我陷入沉思,聽別人的故事,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