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説課稿 > 六年級語文學科《閲讀理解》複習研討專題説課稿

六年級語文學科《閲讀理解》複習研討專題説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9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語文學科《閲讀理解》複習研討專題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語文學科《閲讀理解》複習研討專題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首先,我感謝教育局教研室領導為我們搭建這次活動的平台!其次,感謝振太鄉中心小學給予我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三是誠請各位老師,賜予我打開“閲讀理解”複習的力量!

在這次研討中,我的説課共分八説,重點是第七説的複習措施。

第一説複習內容

根據《關於組織xxxx年全縣六年級部分學科複習研討專題競賽活動的通知》,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六年級語文閲讀理解複習研討專題”。

第二説複習目標

為了複習有的放矢shǐ而不迷失航向,培養學生能通過閲讀這種主動學習的過程,從書面材料中獲取大量的信息,提高修養,進而生活得更精彩,我確定了九條複習目標:

一、結合語境理解詞語、辨別詞語的感qingse彩。

二、聯繫語境和自己的積累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學會概括不同類型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學會概括文章所講內容的要點。

五、能讀懂短文內容,回答文後所提問題。

六、閲讀文章有自己的感受,並能較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七、學會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

八、學會閲讀不同類型的文章並達到以下要求:

1、説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基本的説明方法;

2、敍事性文章——瞭解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細節,説出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3、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九、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讀思結合、用心感受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

第三説複習重點、難點

為了達成複習目標,我確定的複習重點、難點是:學會閲讀不同類型的文章,並能抓住要點進行分析,進而提高學生閲讀理解的能力。

第四説突出複習重點、突破複習難點的方法

為了突出複習重點、突破複習難點,我緊扣語文新課程標準,以教材文本為載體,以《雲南省小學生學習階段學業水平總測試(語文)》為資料,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的主體作用,圍繞三維目標,激勵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複習,從而提高學生閲讀理解的能力。

第五説複習時間

為了抓好閲讀理解的複習,我預計用18課時進行教學。

第六説教具、學具

為了保證複習內容的完成,我針對具體的每一節課,儘可能準備一些實用性強的教具,如實物教具、課件;鼓勵學生準備一些力所能及的學具,如自己喜歡的文章、配有插圖的文字説明等。

第七説複習措施

閲讀理解是小學語文的“心臟”,它通過對“基礎知識”這些“靜脈血”的“淨化”,即綜合運用,然後輸出“動脈血”,即習作,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質”這個語文教學的主旨。惟其如此,我圍繞複習目標,注重從“系統梳理、縱深挖掘、立體訓練、形成技能”四個方面進行“閲讀理解”的複習。

一、系統梳理

系統梳理,就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一至六年級的閲讀文本,全面回顧閲讀理解涉及到的課文所遵循的從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規律性走向。之前,我提前佈置學生找齊12冊語文課本備用,最好每人一套。

比如,對課文體裁種類的複習,如果教師只是空對空的提問學生,學生即便可以隨口説出幾種來,但丟三落四的不少,甚至混淆不清。如果有課本的輔助,學生就可以通過瀏覽、整理、補充式反饋,加之教師的引導,效果就理想,至少能對“體裁”有個較為明確的認識:一般來説,體裁分為文章體裁和文學體裁。其中,文章體裁包括記敍文如《詹天佑》、説明文如《鯨》、議論文如《為人民服務》。文學體裁包括詩歌如《靜夜思》、小説如《窮人》、戲劇如《半截蠟燭》、散文如《匆匆》。就我理解,文章體裁注重寫實,而文學體裁純屬虛構,也不乏虛實結合的作品。

二、縱深挖掘

在這裏,縱深挖掘則是指針對某個特定方面的文章,引導學生在閲讀理解中領悟不同的特點,挖掘作者寫作的個性風格。曾經有個外國人説:“中國人的通病就是沒有個性”,所以,閲讀理解的複習要以培養“富有個性”為走向。

比如,為了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為了加深對所學文本的領悟,我以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每篇課文的題目、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個自然段各有什麼特點?這麼寬泛的問題,看似沒有水準,實際是用心良苦。學生非得迅速瀏覽、琢磨一段時間,才能完成。而這瀏覽、琢磨的過程,我認為就是學生閲讀理解的過程,這過程比教師直接出示結果有效,因為它是挖掘閲讀理解的有效方法,利於提高學生閲讀理解的能力。如學生通過對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的閲讀,理解到在寫法上有如下共識:1、總結全文,揭示主題,如《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2、號召性結尾,如《為人民服務》。3、抒情性結尾,如《一夜的工作》。4、含蓄的結尾,如《凡卡》。5、照應開頭,如《十六年前的回憶》。6、自然結尾,如《藏戲》。7、交待故事結局,《橋》。8、交待寫作目的,如《燈光》。9、戛然而止,如《我最好的老師》。這些課文結尾的共識,是學生閲讀理解的收穫,也是小學生習作結尾的典範,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三、立體訓練

所謂立體訓練,就是教師在引導學生複習閲讀理解的時候,要採用科學合理、靈活多樣的方法,多角度、廣範圍的啟迪學生,最終達到條條大路通羅馬——提高閲讀理解能力的目標。就文章而言,寫法決定讀法,寫法決定教法,沒有閲讀的教學,算不上教學。因此,在以學生為主體,順應學生的生成而引導的閲讀理解複習中,我總是想,既然是我教的學生,我就得對眼面前的學生負責。所以,我致力於聽、説、讀、寫的立體訓練,以提高學生閲讀理解的能力。

1、聽。要求學生聽清楚一切聲音所包括的信息,越全面、越細緻越有利於閲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如讓學生聽了《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曲後,提問:“有着腳印兩對半”分別是誰的腳印?看似簡單,但很多學生還是説不出“枴杖”這“半對”擬人手法下的腳印。如果教師稍微把歌詞前面的“那是外婆拄着杖,將我輕輕挽”聯繫起來,學生就會恍然大悟。複習時訓練學生傾聽,其閲讀理解能力就會在有意或無意中領悟、提高。

2、説。要求學生説清楚、説生動,追求“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境界。這就使得學生潛意識的去博覽羣書,在閲讀中理解後,汲取別人的精華,進而傾吐自己的心聲。如,一個學生説出了讓我意想不到的話——“老態龍鍾的奶奶,打着一把年輕的傘,拄着常年不離身的枴杖走出家門。呵,只見奶奶把枴杖一扔,邁着矯健的步伐奔向……”通過“年輕、扔、矯健”和一個省略號,聽者思潮澎湃。一個學生在聽了“媽媽是一個小鬧鐘,每天按時催我起牀”後,即興模仿説:“我是一粒小瓜子,請你別嗑開我。因為我想把大地裝點成瓜子的世界!”這麼富有哲理、富有詩情畫意的句子,看似偶然得來,但離開了閲讀理解,就會空中閣樓,無從説起。

3、讀。要求學生讀懂內容,讀出主題,讀出味道,讀出感情,讀出景象,讀出個性。讀又是從隨讀、範讀、速讀、默讀四個方面進行復習。

(1)隨讀,就是引導學生隨時、隨地留心現實生活中可以閲讀的素材。如閲讀隨處可見的對聯、廣告、食品説明等,多看、多讀,讀出自己的收穫。就拿在我們家鄉隨處可見的墓碑聯來説,引導學生閲讀,並不是難事。如:

A、男性墓碑聯

a、外聯

上聯:青山存意悼嚴父

下聯:秀水長流憶典範

橫聯:忠誠永志

b、內聯

上聯:思至愛誠實有加

下聯:惦公僕忠正猶存

橫聯:風水寶地

B、女性墓碑聯

a、外聯

上聯:鳳鳴水繞伴母音

下聯:花繁葉擁映月貌

橫聯:慈愛永世

b、內聯

上聯:想哺育奔來心淚

下聯:念遺囑圖報母恩

橫聯:流芳千古

深情並茂的讀,就能讀出“父母之愛”這一文本主題,讀出對偶,讀出停頓,讀出感恩之淚,讀出“清明”的寓意,讀出母語的韻味,讀出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決心,讀出理解後的情愫——在閲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昇華。

(2)範讀。就是教師根據文本內容,把閲讀理解後的思想融入語言文字中,散發出閲讀的芳香,激起學生“想讀好”的慾望。如,“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她把小手攏在火焰上。多麼温暖多麼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出童話中小女孩悲慘的遭遇,讀出小女孩美好的憧憬!“同志們!用石頭砸!”(《狼牙山五壯士》)一個聲嘶力竭的“砸”字,“砸”出戰士們對革命的忠貞,“砸”出對日寇的咬牙切齒!以教師的範讀激勵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3)速讀。為了指導學生閲讀理解,作為語文老師,我相信“一位好的語文老師,應該寫得出好文章”這句話。因此,我加入了普洱市作家協會,以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並且利用作協會員的優勢,把《茶樹王》、《鎮沅教育》、二中校刊《白山茶》、《普洱文藝副刊》放在班級圖書角,贈給學生讀,以培養學生閲讀的速度,由於這些刊物貼近學生,很多作者是學生熟悉的人,也就盼着先“讀”為快,這“讀”無疑是想理解別人寫得怎麼樣。如很多作者寫過振太鄉唯一的古蹟難搭橋,學生就可以通過刊物作品的閲讀,在對比、類比中,領會耳聞目睹的難搭橋之風韻。

有時,把學生習作中的好句子寫進論文中,讓學生閲讀、分享,既能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生閲讀速度。如我在主持省級立項課題《利用教育技術提高農村小學生記敍文習寫能力研究》中,把獲得省級二等獎、且已經被省級jiaoyuqikan和市級jiaoyuqikan納入發表範圍的《如何利用白板技術提高小學生習作能力》,用白板展示給學生,讓他們用最快的速度閲讀出自己或班級學生的名字時,真的快得不可思議,再讓學生扮演小作者,讀出所寫的句子時,身臨其境之感油然而生,語境頓出,理解能力的提高也自在其中。論文中錄入學生的句子如下——

蘭燕:“鎮沅的山歡,鎮沅的水笑,鎮沅的苦聰人民樂翻天!”劉佩婷:“我這位蒼蠅國王辦出了一所所學校。”邱文卓:“用樹葉做成水杯,打起清涼的瀾滄江水一飲而盡,真愜意呀!不過,你的動作得快一點,不然水就會漏光啦。”許宗富:“當晴空萬里時,我會把網織得平緩一些,好在明媚的陽光下享受恩澤。在大雨來臨前,我又會把網織得斜斜的,甚至和地平面垂直,以便家園不受大雨的侵襲、破壞。因此,人們稱我這一蜘蛛是‘最好的天氣預報員’!”

(4)默讀。測試場上的學生是不允許抑揚頓挫的讀文章。我們得訓練學生默讀,一邊默讀,一邊思考所讀內容。為此,我經常找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讓學生默讀,有時自己動手來點隨筆。如我把閒聊時聽到的一篇“殘文”打出來,撕成幾片分給各組學生默讀,一個學生讀好後輪給下一個,並把讀到的信息整理出來,而後匯成整體信息讓學生閲讀。如,“一羣孩子玩着的球滾進了洞裏。……一個孩子説掏出來會是什麼?……是球!可掏出來一看,是個蛋!是什麼蛋呢?……一時炸開了鍋,雞蛋、鴨蛋、恐龍蛋……如何驗證?孵出一看不就知道了嗎?……幾天後,孵出了——克林頓……”

這樣,學生默讀的能力得到了訓練,讀“非連續性”文章的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訓練,還利於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的生成。當然,小學生的心如平原放跑馬,易放難收,教師得引導他們迴歸到現實中來,如可以引導學生給殘文取個《怪蛋》或《怪誕》之類的題目,以便收回學生的心。還可以順勢問問學生所想到的名著,這樣,《西遊記》基本會被學生想起,就會激起學生進一步閲讀課外書的慾望,就會彰顯“工夫在詩外”的.魅力,就會激起“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的廣泛閲讀的興趣,讀得多了,理解就會迎刃而解。

4、寫。就目前現狀看,小學生閲讀理解能力的考察,主要體現於寫出來的“答案”。為了指導學生對閲讀內容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先“扶着”學生走。如,為了讓學生在複習中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愛國”,我分兩步訓練。第一步是讓學生閲讀文本,在理解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開鑿隧道的三種辦法,以期把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形象的圖形。第二步是教師利用白板示範畫出簡筆畫,讓學生看着圖形,儘量寫出與原文相似的句子,之後對照課本檢查自己的學習情況,即是又把具體形象的圖形描述為較為抽象的文字符號。在翻來覆去的轉化訓練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閲讀理解的方法,整篇課文的複習固然隨之水到渠成。

學海無涯,方法為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扶着”學生閲讀理解的同時,我們得“放手”。放手讓學生把閲讀後的理解落實到筆頭上,以體現出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文學性。如我在複習古詩文時,其中一個環節就是讓學生把原文的意思寫出來。通過檢查,我發現有些學生還是不能夠把意思翻譯清楚、表述完整,我就引導學生用“‘古詩文’翻譯四字訣”來完善閲讀理解後的內心需求——“首攬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後聯繫。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必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仔細檢查。”古詩文的翻譯(或者説理解)尚且如此,現代白話文的閲讀亦需這麼靈活理解。

在“閲讀理解”中,常有“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題型出現,如果解釋的詞語是平時訓練過的,多數學生能發揮“克隆思維”,憑藉“記憶力”默寫出詞語的意思。可是一旦遇到陌生的詞語,學生就望而生畏,不是空着不做,就是胡亂捏造詞義。為此,我要求學生先通讀所給材料,然後把要解釋的詞語的前後意思連貫起來,再補充出中間間斷了的意思,這個“間斷了的意思”即是要求解釋詞語的意思。如,我讓學生先閲讀“看到一位六年級的小學生聶利,能從人們熟視無睹的蜜蜂身上,第一個發現蜜蜂不是靠翅膀發聲的消息後,我不禁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她比科學家還‘科學家’!”然後要求學生解釋“斗量”的意思。的確,當今小學生見過“鬥”的甚少,要解釋“斗量”的意思更是難於上青天,但只要引導學生把“斗量”一詞前面與後面的意思聯繫起來,就不難想到與“海水是不可以用鬥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據某人的現狀就低估他的未來”有關的內容,把想到的這個內容寫下來,就是“斗量”的意思,解釋“斗量”就化難為易了。在平時的複習中,也可以出示“鬥”這一實物教具,以拓展到“斗膽”即大膽,“才高八斗”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寫閲讀理解的意思時,教師加之對卷面整潔、書寫規範的引導,閲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會捉襟見肘。

四、形成技能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閲讀理解的複習,關鍵之一是促進學生形成技能。故此,我相機通過一些小測試,檢查學生閲讀理解技能的形成情況。比如,讓學生閲讀《挪樹》這篇短文,回答文後問題。

挪樹

(1)院子裏那株臘梅奄奄一息了。

(2)它長得不是地方,旁邊是一個垃圾桶,垃圾車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來風姿飄逸的它,便漸漸枝折葉落,瘦弱得僅剩可憐巴巴幾條筋,眼見它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塵”了……

(3)老花匠來了。我勸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陽一側長着一排臘梅,其中剛好空缺一個位置。

(4)“人挪活,樹挪死。”有人説。

(5)臘梅會挪死嗎?我怕。

(6)老花匠提着鋤頭、鏟子來了。

(7)他鏟開了!刨開了!

(8)瘦小的臘梅,卻有並不瘦小的根鬚,它是一株巳經成熟的臘梅啊!它的根鬚常常地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鏟子把四周的根鬚全產斷了。他又輪起鋤頭,朝幾根甘蔗粗細的主根砍去。鋤落之處,錚錚有聲。發聲之處,竟露出白生生的斷裂開的主根,像斷裂的骨骼,白得駭人。

(9)我的心一陣悸動:“它會死嗎?”

(10)“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經心地回答。

(11)“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斷!”

(12)“不砍斷怎麼挪呀!”

(13)老花匠依然是那種職業性的殘酷。

(14)不能不承認,為挪這株臘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這株臘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動它,非砍斷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傷筋動骨,也是出於無奈。誰讓這株臘梅在這塊土地上生長了那麼長的時日呢?

(15)“嚓!嚓!嚓!”一鏟,一鏟,一鏟……

(16)“喀!喀!喀!”一鋤,一鋤,一鋤……

(17)臘梅的根鬚與這塊熱土的聯繫一一割斷。

(18)“嘎吱”一聲,老花匠一腳蹬過去,最後的最粗的主根斷開了。

(19)我彷彿聽到了臘梅的呻吟。

(20)臘梅在陣痛中出土了!獨立了!

(21)老花匠像拎着一頭剛被宰割的小豬,抓着枝條拖着它走到那個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

(22)臘梅的根鬚仍帶着一團老土。

(23)那老土依然沉重。

(24)獨立了的臘梅帶着一團老土的根埋了下去。

(25)臘梅瘦骨嶙峋地立着。

(26)它會死嗎?

(27)晚上,雷電大作,大雨下個了透!

(28)翌日,那株臘梅僅剩的幾片葉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綠的。

(29)又過了幾天。

(30)葉子還是綠的。又長出了幾片新葉。又抽出了幾條新枝……

(31)臘梅新生了!

(32)儘管它比那一排豐滿秀美的臘梅顯得矮小,但它總算逃脱了垃圾車的劫難。

(33)人挪活!樹也挪活!

(34)會有的,會有的,在萬花紛謝的冬天,在它的乾枝上,一定依然會有臘梅花的黃色的芬芳。這裏的風物一定會:“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一)聯繫上下文解釋詞語。

1、奄奄一息:(形容氣息微弱的樣子。)

2、漫不經心:(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

3、駭人:(使人充滿驚駭,恐慌。)

4、風物:(風景和物品。)

(二)文中第(8)自然段有四個錯別字,依次找出畫上橫線,並改正在下面。

(已)(蔓)(鏟)(掄)

(三)從第三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主要是寫什麼?

(老花匠把臘梅移栽到新的地方。)

(四)第(31)自然段“臘梅新生了”,應讀重音的詞語是(新生),應讀出(喜悦)的感情。

(五)文中出現的一句俗語是:(人挪活,樹挪死。)

(六)聯繫上下文談談你對“臘梅在陣痛中出土了!獨立了!”這句話的體會。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經歷風雨,就不能見彩虹;人要敢於面對挫折、承受痛苦,能經得起磨鍊,這樣的人生才會精彩。)

(七)用簡潔的語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一株臘梅經過挪動又重新煥發生機。)

(八)你認為本文描寫最細緻的是哪部分?你認為有什麼作用?

(本文描寫最細緻的是老花匠將臘梅從土裏移出的過程的描寫。這樣的細節描寫是為了突出臘梅在獲得新生前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也襯托它頑強的生命力。)

(九)文章讚美了什麼樣的思想?

(作者在文中讚美一種不死守固有窠臼、能靈活選擇和改變環境條件而使自身獲得更強生命活力的開放意識,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美。)

(十)文章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文章是按移栽臘梅的順序寫的。)

由於閲讀理解涵蓋的範圍很廣,涉及到小學語文基礎知識的全部,除了以上所述的列舉,短文閲讀監測中還會出現近反義詞、褒貶義詞、多音字、擴縮句、修辭、文章結構、説明方法、查字典、選詞填空、用原文回答、中心句、古今字詞發生變化(通假字)、補充句子、過渡句、劃分段落層次及寫出段意層意、結合短文聯繫實際談感受等題型,只有靠教師平時精心組織複習,才能有備無患。比如,教師還可以依短文激發學生自己提出一些問題,互相解決,以形成班級中的“智囊集團”。

教師在檢查學生閲讀理解短文時,必須以面向全體學生、個別指導的方式進行,加上激勵性評價和方向性指導,讓學生克服畏懼心理,就會樹立起信心——只要潛心閲讀,貌似再難的“理解”也是“紙老虎”,不堪平時習得方法的一擊。伴隨形成的技能,學生閲讀理解的能力也就得以提高。

第八説反思(預設)

有機會參加本次交流,倍感榮幸,也惶恐不安。一是才疏學淺,不善於總結。二是在各位語文大師面前班門弄斧,心懷慚愧。三是沒有把閲讀理解的諸多資料逐一整理出來供與會教師甄別而用,僅僅是依據“閲讀理解”作了自我理解,用踐行的點滴做法拋磚引玉。但沐浴了這泓研討春風的洗禮,我堅信——綠葉將會開出紅花!末了,誠請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