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8W 次

好的教育書,不僅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論背景,能洞悉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應該經過實踐的檢驗,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下面大家參考本站網整理的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希望對你有幫助。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一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在閲讀之前我心想:一名外國教授,又是專門搞教育學理論研究的權威,寫出來的著作自己看得懂嗎?這本書又在講述一種怎樣的靜悄悄的革命呢?帶着疑問讀完這本書以後,不禁為佐教授的研究態度深深折服,“務實、堅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對他研究態度的印象。他在書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書中他的觀點和案例使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

他在書中説----——

在教室裏,與對物對人的冷漠作鬥爭的實踐,應成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的中心課題。

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形”課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

在教室裏並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個一個的學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體學生為對象講話時,也必須從心底意識到,存在的是與每個學生個體的關係。教師和學生在同一個視線上交換目光的關係是教育的基本。

每個學生自己制定計劃、自己獨立學習的方式不是學校應組織的學習方式。學校是通過教師的幫助和學生的合作,來實現學生獨自一人無法進行學習的場所。

……

佐藤學先生參觀了許許多多日本及國外的中小學,正如書中所説“我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可以説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可是,作者卻發現在這些不同的教室裏進行的教學,卻是大同小異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點,向現在的教學方式提出了質疑,而這些質疑對我們反思正在進行的新的課程改革也可以説是很有幫助的。

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以下是我對書中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感想:

一、 潤澤的教室

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裏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着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悦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的確,教育教學需要“有限度的容忍”,我們要允許學生能力有強弱,允許學生思維有快慢,允許學生表達有完缺,允許每個學生以獨有的“這一個”真實地存在於教室。只有在這樣的課堂裏,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才會柔和,教師才會和學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時光”。

用一位教育家的話來敍述:“你要有膽量並且有肚量讓孩子們自己去探險,自己去體驗,讓他偶爾痛快地玩幾次泥沙,下雨天讓他踩水,讓他偶爾跌幾跤,讓他去哭,讓他去笑。我們要做的,是在旁邊注意他,有限度地容忍他。”

教育教學改革,最根本的是改變課堂教學,實實在在解決課堂裏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讓我們審思:為什麼低年段的課堂鬧哄哄,學生髮言過剩。而級數越高,學生卻會表情麻木、拒絕發言、沉默不語了呢?我們的課堂過於在乎表面的熱鬧了。教師頻繁地與部分學生交流,只傾聽着他們幾個的聲音,更多的學生靜坐在無暇顧及的角落,成了“聽眾”。

其實,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書中最令我觸動的是作者在結束語中的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

三、真正讓孩子成為課堂的主人

我們以前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學生都要服從教師的安排,這是我們現在所擯棄的觀點,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這是好的改變,可是現在好像所有的活動都集中在學生身上,特別強調學生的“自己解決”、“自己決定”等,這是與我們所推行的課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學先生所提出的“虛假的主體性”佔據了我們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真的發揮出他們的主體性了嗎,教師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而為什麼會產生“主體性”神話這樣的現象呢,佐藤學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產生主體性假象的温牀——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從書中我認識到,要想真正體現出學生主體性,首先教師應能很好地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其次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千方百計的在教室裏構築一種讓學生有“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構建學生間、師生間一種相互交往、共同成長的關係。再有就是教師應做到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使學生、家長及教師能夠息息相通。正如佐藤學書中所寫:“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

四、尊重學生的不確定

佐藤學認為:學生在認識和表現事物的同時,也在表現自己並建構和他人的聯繫。在這類學習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課堂上經常會有不確定的回答,我們教師大多沒那麼有耐心去聽他們吞吞吐吐、結結巴巴、像擠牙膏一樣地去説。其實:

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一切創造性行為都是發自不確定的語言。課堂上,學生的思考脱離了常規思維,正在醖釀中,思考得還不夠成熟,為了就發言表達自己所想,就舉手發言了,這樣的回答帶有很大有確定的成分。如果遇上這樣的回答,教師最要不得的是棒殺這種思考、這種回答,如果這樣的話就扼殺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萌芽。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思維出現障礙的體現,這個障礙需要教師或其他同學疏通。像這種不確定的言語,最能深入到其他學生的心中,只要幫助這個學生掃清了思維障礙,其他有同樣思維障礙的學生也將掃清自己對新知識認識上的障礙。表面上,教師是為某個學生掃清了對新知識的障礙,實則為許多有同樣障礙的學生理清了對新知識的認識,一舉多得。同樣,教師最要不得的是棒殺這種不確定的回答,要知道這種回答的障礙處大多是具有代表性的,出現這種障礙的學生在內心深處是迫切希望教師能及時幫助他們的。扼殺了學生這種不確定的回答,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更為嚴重的是回答問題的學生再也不願意舉手發言了。

由此可知,教師必須慎重對待學生不確定的回答和表現。當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告誡自己這種回答具有重要意義,不可以棒殺,要慎重對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意義,對於我們老師來説,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二

再讀《靜悄悄的革命》已是第三次。

讀佐藤學的書有共鳴也有疑惑更有費解,因此不得不再讀,又讀。

真的讓我説説心得體會,還覺得茫然不知所感,幾點碎碎的感想難成片段。

首先最打動我的是“靜悄悄的”這幾個字,我喜歡讀書,也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最喜歡靜悄悄的感覺。其次是我經歷的課堂中,用大一點的時間單位來表示有三十年之多,就作為教師後的感受而言也有二十年之久,“靜悄悄的”感覺着實不多。靜悄悄,它不是死氣沉沉。死氣沉沉讓人壓抑、乏味、倦怠甚至討厭!靜悄悄,怎麼説呢?它像是靜聽春雨沙沙----愜意、滿足、喜悦、驚訝,想象花重錦官城的渴望;又像是獨感冬風怒號----温暖、安全、幸福、踏實,產生能飲一杯無的相邀。課堂要是這樣有“靜悄悄在生髮”,那是多麼幸福的啊!所以要革命。

他極其深刻的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發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我由此想到了歷史的變革與革命,轟轟烈烈也許是一個關鍵事件吧,也許是一個導火索吧,也許……反正一個良好的長久的生態的呈現都會伴隨着一種曠日持久的革命在悄悄的進行。這或許就是現在最流行的一句“在路上”吧,我們只要一直虔誠的在追求的路上,就好!

這裏面有些理念和觀點我還很費解,但也有讓我豁然開朗的頓悟,成為一個關鍵的拐點,由此解開了心中多年的困惑,走出一個瓶頸後便有一個迅速豐富的成長。“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的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傾聽的教室”由此,我的課堂設計理念在拐點處重生,多年的糾結獲釋。我在打造生本課堂時一直矛盾着,因為我發現每屆班級裏總有那麼一兩個小女孩或者小男孩説話聲音不大而且邊説邊思的樣子,每次矯正他們的發言我都很費力氣,他們的聲音真的就不能做到宏亮有力,一直覺得遺憾。讀了佐藤學的這本書,那裏有句話讓我回想到我自己做學生時的發言現場。他這樣説“對清楚、明確的要求深信不疑的老師是不可能理解學生那些躊躇不定的,沒有把握的發言的價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確定的、模糊曖昧的思考、矛盾、衝突的複雜情感的價值的。在這些老師的教室裏,那些慢慢思考問題的或者用不明確語言描述自己並進行思考的學生,都會被貼上“理解遲緩”、“發言不積極”的標籤而被撇到一邊,被老師以達不到要求的“明晰的”語言和表達力而“善意”的撇到一邊。這是多麼人性的關注和呵護啊。正真的素質教育就是讓每個孩子全面而主動發展的教育。李鎮西老師的一段話“在素質教育的原野上,每一粒種子都能破土發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壯成長,每一朵鮮花都能自由開放,每一個果實都能散發芬芳”!

民間有説法“孝,論心不論跡”。孝為行,敬為心。我覺得育人亦是如此。教為行,育為心。教育該是樸素而温暖的,不僅有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的樸素的起點。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三

大學時初讀《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認為又是一本運用大量事例加上成功經驗總結堆疊起來的所謂暢銷書。確實,在書中佐藤學先生例了很多教育實例,然而在參加工作後,再看這些事例,它們是如此真實的,佐藤學先生提出許多關於課堂教學、關於學校教研、關於學習方式等的闡述和思考,都引人深思,讓我受益匪淺。

今天我選擇分享的是第三章那個的第十六節《校本課程建設》作為分享內容。選擇這一部分,也是因為自己在這段時間以來在校本書法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困惑。首先如書中所説的一些錯誤,我們也犯過。在學校教學開放日時,為了校本書法課程能有更好地展現,花費了很長的時間進行校本書法教材的編制,顯然,教材的編訂並不是必須的。況且,當下我並不具備編訂合格教材的能力。在公開課時常見到一些現象,授課教師精心準備並打印的教學設計,華麗鮮豔的板書設計,這些都不是必須的,我們做這些事,也只是一些形象工程。

其次,教學研究沒有針對性。認真思考,書中提出的,教學研究重點在於所參觀的課堂中有趣和困難的地方。一堂好課吸引住了我們應該是課堂中發生的實際情況,然而評課時卻常常忽略了這些真實的精彩。甚至將關注重點放在華麗的課件音效上。真誠的交流共享才是促進教研活動的好方法。

最後,佐藤學老師提出的向其他老師開發課堂進行教學研究的建議,我是十分認同的。並且我認為這是促進真誠交流不錯的方法。


1.2017教師繼續教育學習心得

2.精選2017語文教師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

3.2017年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心得

4.2017年小學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

5.2017年寒假教師培訓學習心得

6.2017小學繼續教育學習心得

7.2016語文教師業務學習心得體會

8.2017年小學教師政治學習心得體會

9.2017年寒假教師政治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10.2017年寒假師德培訓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