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4篇)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4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2W 次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裏,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歡迎閲讀與收藏。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4篇)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

一、《傷仲永》

1.出處: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也被稱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內容理解: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4.字詞句:

A.字音:環謁〔ye〕 泯〔min〕然 稱〔chen〕 夫〔fu〕

B. 詞義: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扳通攀,牽、引。 ②.賢於材人遠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嘗識書具: 嘗同曾,曾經。

⑵.古今異義:

①.是:古義此,與自組合意為自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今為判斷詞。

②.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eg:或以錢幣乞之;今義為或許。

③.文理:古義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今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⑶.一詞多義:

①.自:a.自己,eg:並自為其名;b.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②.聞:a.聽説,eg:餘聞之也久;b.名聲,eg: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其:a.這,eg:其詩以養父母;b.他的,eg:稍稍賓客其父。

④.並:a.連詞,並且,eg:並自為其名;b.副詞,全,都,eg: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⑤.名:a.名詞,名字,eg:並自為其名;b.動詞,説出,eg:不能名其一處也。

⑥.賓客:a.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eg:稍稍賓客其父;b.名詞,客人,eg: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⑦.就:a.動詞,完成,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b.動詞,從事,做,eg:蒙乃始就學。

⑧.然:a.代詞,這樣,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詞詞尾,的樣子,eg:泯然眾人矣。

⑨.於:a.介詞,此,eg:賢於材人遠也;b.介詞,在,eg:與廳事之東北角。

⑩.為:a.動詞,作為,eg:其讀以養父母,收族為意;b.動詞,成為,eg:卒之為眾人。

⑩.夫:a.指示代詞,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詞,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詞語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動詞作狀語。) ②.父異焉(異,奇怪,形容詞作動詞。)

③.賓客其父(賓客,名詞作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動詞。)

⑤.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日,每天,作狀語;環謁,四處拜訪。)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世隸耕(隸,屬於。) ②.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③.稱前時之聞(稱,相當。) ④.通悟:通達聰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收,聚、團結。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賢於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判斷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務農。

②.省略句:a.不使學。(即不使之學,省略賓語) 不讓方仲永學習。

b.令作詩。(即令其做詩,省略賓語) 我叫方仲永作詩。

c.還自揚州。(省略主語我) (我)從揚州回鄉。

d.受之天。(之後省略於)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同鄉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幣求仲永題詩。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與邑人,不使學:(他的)父親以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着仲永四處拜訪縣裏的人,不讓他學習。

⑤.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

⑥.其詩以養其父母,收族為意: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

⑦.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從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詩,他立即寫成。

⑧.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叫他做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跟以前聽説的相當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之成為普通人就完了嗎?

二、《木蘭詩》

1.出處:又叫《木蘭辭》,這是南北朝時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敍事詩 ,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首詩後經文人加工潤色,被歷代傳誦,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的雙璧,二者異曲同工,互相輝映,對後代的文學藝術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2.字詞句:

A.字音:機杼〔zhu〕 鞍韉〔an jiang〕 轡〔pei〕頭 鳴濺濺〔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貼:軍帖〔tie〕;貼〔tie〕黃花;字帖〔tie〕

B.詞義:

⑴.通假字:

①.對鏡帖花黃:帖通貼,粘,粘貼。 ②.出門看火伴:火通夥。

⑵.古今異義:

①.爺:古義指父親,eg:卷卷有爺名;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②.走:古義為跑,雙兔傍地走;今義行走。

③.但:古義為只,副詞,eg: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今常用作轉折連詞。

④.郭:古義為外城,eg:出郭相扶將;今僅用作姓氏。

⑶.一詞多義:

市:a.集市,eg:東市買鞍馬;b.買,eg:願為市鞍馬。(名詞作動詞。我願意為此去買鞍馬。)

買:a.買(東西), eg:東市買駿馬;b.僱,租,eg:欲買舟而下。

⑷.詞語活用: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麼。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策勛十二轉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⑷.重點詞語翻譯:

①.旦:早晨。 ②.濺濺:流水聲。 ③. 胡騎:胡人的戰馬。

④.強,有餘。 ⑤.不用:不願做。 ⑥. 扶將:扶持。

⑦.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財物。

C.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願為市鞍馬。(願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願意為此去買鞍馬。

②. 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麼?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跨越關山嶺(疾行)如飛。北方的寒氣傳送着打更的聲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鎧甲。將軍(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壯士(轉戰)多年(凱旋而)歸來。

④.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對着窗户,梳理着烏雲般(美麗)的頭髮,對着鏡子(在前額)貼上花黃。

三、《孫權勸學》

1.出處:選自《資治通鑑》

2.作者: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

3.字詞句:

A.詞義:

⑴.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只,eg:但當涉獵;今為轉折連詞。 ②.治,古義為研究,eg: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今為治理。 ③.博士,古義為官職,eg: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今為學位。

⑵.一詞多義:

①.以:a.用,eg:以軍中多務;b.與為譯為認為,eg:自以為大有所益。

②.當:a.掌管,eg:當除掌事;b.應當,eg:但當涉獵。

③.見:a.知道,eg:見往事耳(瞭解歷史罷了。);b.認清,識別,eg: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詞,看見,見漁人,乃大驚。

④.若:a.動詞,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詞,好象,eg:彷彿若有光。

⑤.之:a.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eg:大兄何見事之晚乎?b.助詞,的,eg:於廳事之東北角。

⑶.重點詞語翻譯:

①.當塗:當道,當權。 ②.辭:推託。 ③.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

④.才略:政治或軍事方面的才幹和謀略。 ⑤.涉獵:粗略地閲讀。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語

①.吳下阿蒙:比喻學識尚淺。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何見事應見事何,疑問句賓語前置。)

老兄你為什麼看事情的變化這麼晚呢?

②.省略句:肅遂拜蒙母。(拜後省略介詞於。)

魯肅於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

③.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我難道是想讓你鑽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博士嗎?

④.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只不過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懂得過去的教訓罷了。

D.備註:本文以對話為主,語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説話是的口吻、神態和心理。詳略得當。

四、《口技》

1.出處:節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2.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人。

3.字詞句:

A.字音:少頃〔qing〕 囈〔yi〕語 齁〔hou〕 曳〔ye〕屋 許許〔hu〕聲

B.詞義:

⑴.通假字: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這裏指座位上的人,即賓客;全場靜悄悄的。

⑵.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只,eg: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今錶轉折連詞。

②.聞:古義為聽,eg:微聞有鼠作作索索;今義用鼻子嗅。

③.股:古義為大腿,eg:兩股戰戰;今為屁股。

④.走: 古義為跑, eg:兩股戰戰, 幾欲先走;今為步行。

⑤.雖:古義為即使,表假設連詞。eg:雖人有百手;今義雖然,標轉折連詞。

⑶.一詞多義:

①.乳:a.動詞,餵奶,eg:婦撫兒乳;b.名詞,乳頭,eg:兒含乳啼。

②.絕:a.副詞,極,eg:以為妙絕;b.動詞,盡、消失,eg:羣響畢(全,都)絕。

③.妙:a.名詞,妙處,eg:眾妙畢備;b.形容詞,美妙,奇妙,eg:以為妙絕。

④.指:a.名詞,指頭,eg:手有百指;b.動詞,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擬聲詞,eg:有鼠作作索索;b.開始,文中是發出聲音,eg:百千其作。

⑥.間: a.動詞,夾雜,中eg:間有里拉崩倒之聲;b.動詞,間斷,eg:遂與外人見隔。

⑦.是:介a.詞,這,eg:當是時;b.判斷動詞,eg:問今是何世。

⑷.詞語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藝術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處(名,名詞作動詞,説出;不能夠説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③.會賓客大宴(宴,名詞作動詞,舉行宴會;會,適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少頃:一會兒。 ②.既而:不久,緊接着。 ③.是時:的時候。

④.未幾:不久。 ⑤.一時:同時。 ⑥.囈語:説夢話。

⑦.絮絮:連續不斷地説話。 ⑧.中間〔jian〕:其中夾雜着。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鬆了些;少,稍微;舒,伸展、鬆弛。

⑩.稍稍:漸漸。 ⑩.傾側:翻倒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會賓客大宴。(應為會大宴賓客,賓語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②.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應有盡有。文中形容聲音之雜。

③.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在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慌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兩條腿直髮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

五、《短文兩篇》《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

1.出處:《山海經》;《列子》

2.作者:第二篇選自作者是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

3.文學影響:《山海經》是我國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內容包括民間傳説中的地理知識及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等,並保存了不少遠古神話傳説。《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

4.字詞句:

A.詞義:

⑴.通假字:知通智,eg:孰為汝多知乎?

⑵.古今異義:

①.湯:古義熱水,eg:日中如探湯;今常用於食物煮後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義為代詞你,eg:孰為汝多知乎?今為姓氏。

③.去:古義為離,eg:我以日始出時出人近。今為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⑶.一詞多義:

①.為:a.動詞,是,eg:此不為遠者;b.動詞,説,eg:孰為汝多知乎?c.作,eg:化為鄧林;d.認為,eg:孰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詞,那,eg:問其故;b.介詞,它,eg:及其日中;c.介詞,他的或他們的,eg:棄其杖。

⑷.詞語活用:

①.孔子東遊(東,名詞作狀語,到東方。)

孔子到東方遊歷。

②.而日中時遠也(遠,形容詞作動詞,離人遠的。)

正午時離人遠。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孰為汝多知乎?(應孰為汝知多乎,謂語前置,起強調作用。)

誰説你知識淵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還沒有趕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湯。(應日中如於之探於湯省略介詞和賓語;)

正午時像(把手)伸(向 )熱水。

③.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譯:夸父和太陽賽跑,他一直追趕到太陽落山的地方;這時,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黃河、渭水去喝;

黃河與渭水的水都不夠夸父喝,於是,他又到北邊大湖去喝。 (逐走:競跑,賽跑)

④.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 (以:認為。 去:距離。)

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們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要距離人們遠一些。

⑤.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譯:太陽剛出來的時候,人們感覺非常的清涼;到了中午,就好像伸熱水一樣燙人;這難道不是因為近一點炎熱而遠一些清涼嗎?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2

例詞例句古義今義

1、居居十日過了居住

2、走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氣,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護城河水池

5、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停駐質量差;次數

6、戾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尋未果,尋病終不久尋找

9、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案件監獄

10、坐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坐下

11、渠問渠哪得清如許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微小

13、遷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官吏調職遷移

14、形無案牘之勞形身體形狀

15、鄙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目光短淺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質低下

17、犧牲犧牲玉帛,弗敢專也祭祀用的物品為正義事業而奉獻

18、親戚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緣親屬

19、交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錯相通交通運輸

20、妻子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兒女男性的配偶

21、絕境同上與世隔絕的地方山窮水盡的地步

22、無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不必説條件關係連詞

23、幾何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多少數學學科之一

24、開張誠宜開張聖聽擴大開業

25、會計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聚集商議財務人員

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歎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歎或疑問語氣。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誌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4)介賓結構後置

(1)主謂倒裝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歎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瞭”

(2)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a介賓倒裝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微斯人,吾誰與歸?“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b謂賓倒裝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四、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後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一、“中心詞+後置定語+者”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三、數量詞做定語後置例:嘗貽餘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後置

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於我哉?全句為“於我有何哉”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4、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不能説是設法生財)

5、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説。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夫戰,勇氣也。(《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説》)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現象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説》)

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3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能睜大眼睛對着太陽,非常細小的東西也看得很清楚。或:能睜大眼睛對着太陽,目力足以看清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

(2)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心裏這樣去想,那麼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像變成鶴一樣。或:心時想的是鶴,那麼呈現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飛舞的.都是鶴了。

(3)故時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4)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定下神來,抓住了癩蝦蟆,用鞭子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其它院裏去了。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掉它。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讀書學習,卻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7)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温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8)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學習了以後時時温習它,不也是快樂的嗎?

(9)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檢查我自己。

(10)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

(11)己不所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12)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公子孫禹年和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

(13)念近中無禪院:想想附近沒有這樣的寺院。

(14)或憑或立,不一狀: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姿態各不相同。

(15)然數年恆不一見:但經常幾年也不出現一次。

(16)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其中,有的像樓台,有的像殿堂,有的像牌坊,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數量有億萬個。

(17)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真接霄漢:不久,風住天清,一切都沒有了,惟獨有一座高樓,上與天接。

(18)撒鹽空中差可擬: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

(19)未若柳絮因風起:不如比作風吹柳絮滿天飛。

(20)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謝道韞)就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21)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真不是人!跟別人約好一塊走,卻丟下我走了。

(22)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計信用;對着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知識點4

例詞例句古義今義

1居居十日過了居住

2走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氣,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護城河水池

5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停駐質量差;次數

6戾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尋未果,尋病終不久尋找

9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案件監獄

10坐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坐下

11渠問渠哪得清如許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微小

13遷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官吏調職遷移

14形無案牘之勞形身體形狀

15鄙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目光短淺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質低下

17犧牲犧牲玉帛,弗敢專也祭祀用的物品為正義事業而奉獻

18親戚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緣親屬

19交通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錯相通交通運輸

20妻子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兒女男性的配偶

21絕境同上與世隔絕的地方山窮水盡的地步

22無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更不必説條件關係連詞

23幾何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多少數學學科之一

24開張誠宜開張聖聽擴大開業

25會計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聚集商議財務人員

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歎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歎或疑問語氣.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誌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4)介賓結構後置

(1)主謂倒裝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歎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瞭”

(2)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a介賓倒裝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微斯人,吾誰與歸?“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b謂賓倒裝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裏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四、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後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一、“中心詞+後置定語+者”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三、數量詞做定語後置例:嘗貽餘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後置

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於我哉?全句為“於我有何哉”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託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4、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不能説是設法生財)

5、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説.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夫戰,勇氣也.(《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説》)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現象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説》)

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語文七年級文言文學習方法

1、注重日常積累:語文考驗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沒有一定知識累積的話,語文成績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語文成績,平時更應該注重詩詞好句的積累.

2、學會理解文章:通過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明確課文的內在邏輯,把結構層級作為記憶線索,形成知識網絡,更能方便記憶.

3、學會觀察周圍:寫作是源於生活的,最打動人的往往是細節之處.所以平時要多觀察生活,寫作時多做細節描寫,才能真正為作文進行潤色,讓老師能眼前一亮.

語文七年級文言文學習技巧

1、多讀書:多讀是建立在精讀的基礎上的.讀文章時一定要注意它的內涵.反覆看課文上的文章,將精彩之處做上標記,寫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練習寫作,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法:不管是雜文、散文,還是小説,都可以寫,寫完了要反覆修改,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要多思考,學而不思則惘.

3、多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