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14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那麼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文言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1

《傷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翻譯

金溪縣有個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輩輩以耕種為生。仲永出生五年,還沒有見過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就向鄰居借書寫工具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贍養父母,團結族人為主旨,傳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就能立刻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逐步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着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回到揚州,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他説:“方仲永已經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説:仲永的通曉、領悟水平是天賦的。他的才能是上天賦予的,遠勝過其他有才能的人。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初中文言文2

摘要:中華五千年,文言文是現代語文的源頭,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流傳至今。文言文不同於白話文的淺顯易懂,在教學中,初中生基本上是以接觸白話文為主,文言文對於鄉鎮學校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説,學習較為吃力。主要分析了在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對教學策略作出相應探討。

關鍵詞:文言文;存在問題;教學策略

文言文對於基礎相對薄弱的鄉鎮學校初中生來説比較難懂、難學,但只要學生合理掌握學習方式,就能感受到來自於文言文的美妙。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針對文言文和學生的特點,教師需要作出相應的教學決策,並將其實踐到教學過程中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閲讀興趣。

一、存在問題

文言文不同於白話文般通俗易懂,鄉鎮學校的學生以外來務工子女為主,從小學開始接觸的文言文就不是很多。到了初中,一下子接觸到篇幅比較長的文言文,對於文言文中的內容難以理解,就很難提起興趣,文言文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文言文教學效果應該得到相應的重視,找出其源頭,以便加以改進。1.自主學習空間不足二期課改中指出:教師應該首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着手,變被動接受性學習為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探究)性學習。根本改變重教法而輕學法的狀況,使學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來應該讓教師分析、總結、歸納、解決的問題由學生自己來解決,因此教師不僅要授之以“魚”,更應該授之以“漁”。但是對於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基本都是教師作為主導的,其講授方式過於單一,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都是讓學生自己先閲讀全文,讓其能夠了解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和其相應的讀音,瞭解文章的大概結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以落實句意為主,讓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就成了被動接受的對象,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都受到了挫傷。學生很難真正理解文言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對於文言文中的歷史借鑑與人物思想都沒有相應的領悟,就囫圇吞棗,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這種教學方式違背了課程改革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2.學習目的尚不明確隨着時代的變遷,文字的應用也在不斷髮生變化。文言文年代久遠,不同於白話文貼近生活,淺顯易懂。對於文言文的學習,學生不僅要學習漢字,還需要克服學習期間存在的枯燥、困惑情緒。學生在學習中還要學習書面上的人造古漢語,導致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不明確學習目的,失去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但是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形式之一,有着不容置疑的傳承性。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需要明確引導學生了解古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的關聯,讓其能夠明白文言文學習的意義,從而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學習[1]。

二、教學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提高閲讀興趣對於文言文教學,六年級的入門階段至關重要,教師需要在這個關鍵階段把握好教學時機,適時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閲讀興趣。要讓學生能夠積極學習文言文,首先需要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情感和積極學習的態度。針對文言文的學習,教師需要避免傳統模式下的文章翻譯與講解,可以嘗試從美學的角度來啟發學生,並可以為學生簡單介紹中華古典文化的相關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化的探究,讓其能夠在古典文化中發現美、感受美。2.指導含情朗誦,倡導自主學習文言文具有哲理深刻、節奏感強的特點,且我們課堂中所學的文言文,大多都是出自大家之手,在主題的設計、詞彙運用以及語言表達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哲學理念。文言文中的含義和優美還需要學生用心來體會和感悟,當其能夠感受到文言文中的美感時便能激發出學生對文言文的熱情,從而能夠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古訓中有一句話叫做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很適用。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突破文言文學習的障礙,讓其能夠學會領悟文言文的正確方法。在對文言文進行理解時,可以創設出語境,並藉助課程內容作出合理教學[2]。針對初中生的特點與文言文的特徵,教師可以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帶入文言文的教學中。首先教師需要先轉化教學觀念,嘗試用文言文的美來啟發學生,同時教師還需要合理地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讓其能在朗誦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可以通過多種媒介的方式對學生的教學作出相應的情境設置,讓其融入教學氛圍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讓其能夠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張愛玉.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5):111.

[2]周成榮.激發學生興趣,展現文言魅力: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思路淺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10):82,219.

初中文言文3

《木蘭詩/木蘭辭》

南北朝:佚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帖通:貼;驚忙一作:驚惶;火通:夥)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譯

歎息聲一聲接着一聲,木蘭對着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梭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歎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在惦記什麼?木蘭答道:我也沒在想什麼,也沒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了徵兵的文書,君主在大規模徵兵,徵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從此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駿馬、馬鞍、鞍下的墊子、馬嚼子、韁繩和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黃河水奔騰流淌的聲音。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胡人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着打更的聲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了很大的功勛,賞賜了很多的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説不願做尚書郎,希望能騎着千里馬,快馬加鞭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説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説妹妹回來了,對着門户梳粧打扮起來;弟弟聽説姐姐回來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我東閣、西閣的門,坐在我的牀上,脱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的女兒裝,當着窗子整理像烏雲一樣柔美的頭髮,對着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一起打仗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征戰同行這麼多年,竟然不知木蘭是個女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前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隻兔子貼着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初中文言文4

《桃花源記》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翻譯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子裏面彷彿隱約透着點光亮。漁人便捨棄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明亮開闊了。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這裏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裏來的。漁人都一一作了回答。這裏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裏面的其他人聽説來了這麼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説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裏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説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説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歎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餚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後,就向村裏的人告辭。村裏的人告訴他:“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説啊。”

漁人出來之後,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説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後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着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不久後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初中文言文5

1.酒以成禮

【原文】

鍾毓(yù)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託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

【註釋】①託:假裝。②酒以成禮: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③寢:睡覺。④因:趁機。⑤時:當時。⑥何以:為什麼。⑦覺:醒。⑧值:當......時。⑨且:尚且,暫且。

【文言知識】

釋“覺” 上文“其父時覺”中的“覺”,不是指“發覺”,而是指“醒”,句意為當時他們的父親醒過來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覺”,指睡後醒來。又,“盜半夜入室,主人未覺”,意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為醒。

【參考譯文】

鍾毓兄弟小時候,正趕上父親午睡時,趁機一起偷喝藥酒。他們的父親當時睡後醒來,姑且裝睡看看他們要幹什麼。鍾毓行禮後喝酒,鍾會喝酒不行禮。隨後父親問鍾毓為什麼要行禮,鍾毓説:“酒是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又問鍾會為什麼不行禮,鍾會説:“偷本來就不是禮儀,所以不行禮。

” 【閲讀訓練】

1.解釋

①寢:睡覺。 ②因:趁機。 ③時:當時。 ④何以:為什麼

2.翻譯:

①且託寐以觀之。

譯文:父親姑且假裝睡着來看他們(做什麼)。

②既而問毓何以拜。

譯文:隨後父親問鍾毓為什麼要行禮。

3.你認為鍾毓和鍾會兄弟倆哪個更有道理?

答:鍾會的説法應該更有道理,因為偷竊已不附禮儀,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禮儀了。

2.常羊學射

【原文】

常羊學射於①屠龍子朱。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道②乎?楚王田③於雲夢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發⑧,鹿出於王左,麋交⑨於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⑩拂王旃⑾而過,翼若垂雲⑿。王注矢於弓⒀,不知其所射。養叔⒁進曰:“臣之射也,置⒂一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離子》

【註釋】①於: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獵。④雲夢:古代湖澤名,泛指春秋戰國時楚王的遊獵區。⑤使:讓。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澤的小官吏。⑦起:趕起。⑧發:跑出來。⑨交:交錯。⑩鵠(hú):天鵝。⑾旃(zhān):赤魚的曲柄旗。⑿垂雲:低垂下來的雲。⒀注矢於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養叔:名養由基,楚國善射者。

⒂置:放。

【參考譯文】

常羊跟屠龍子朱學射箭。屠龍子朱説:“你想聽射箭的道理嗎?楚國國王在雲夢打獵,派掌管山澤的官員去哄趕禽獸出來射殺它們,禽獸們跑出來了,鹿在國王的左邊出現,麋在國王的右邊出現。國王拉弓準備射,有天鵝掠過國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猶如一片垂雲。國王將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誰。養叔上奏説道:‘我射箭的時候,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發箭十發中。如果放十片葉子,那麼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説了!’”

【閲讀理解】

1.解釋:

①於: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時。

2.翻譯:

①置一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

譯文: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譯文:如果放上十片葉子,那麼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説了!

3.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集中一個主要目標。如果三心二意,左顧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③,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人至,則羣小婦人聚觀而笑之,曰:“異④哉人之頸也,焦⑤而不吾類。”外方人曰:“爾之累然⑥凸出於頸者,癭病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笑者曰:“吾鄉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終莫知其為醜。

(選自明·劉元卿《賢奕編》)

【註釋】①秦蜀:陝西、四川一帶。②其:那裏的。③病癭(yǐng):得大脖子病。癭:長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的瘤子。④異:奇怪。⑤焦:乾枯,這裏形容人的脖子細。⑥累然:形容臃腫的樣子。

【參考譯文】

南岐在陝西、四川一帶的山谷中,那裏的水很甜,但是水質不好,常年飲用這種水的人就會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沒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來了一個人,小孩婦人就一起來圍觀,笑話那人説:“看那個人的脖子真怪,那麼細長,乾巴巴的,和我們的不一樣。”外地人聽了,笑着説:“你們的脖子臃腫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們不去求好藥治你們病,反而認為我們的脖子細而有病呢?”南岐人説:“我們全村人都是這樣的脖子,為什麼要醫治呢?”始終不知道是自己丑。

1.解釋:

①其:代詞,那裏的; ②輒:就; ③異:奇怪; ④然:這樣。

2.翻譯:

①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

譯文:所以那裏的百姓沒有一個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

譯文:你們不去求好藥治你們病,反而認為我們的脖子細而有病呢?

3.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閉關自守會使人孤陋寡聞,目光短淺,甚至發展到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4.高陽應造屋

【原文】

高陽應將為室家①,匠②對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塗其上④,必將撓⑤。以生為室,今雖善,後將必敗⑥。”高陽應曰:“緣子之言⑦,則室不敗也——木益⑧枯⑨則勁⑩,塗益幹則輕,以益勁任⑾益輕則不敗。”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後果⑾敗。

(選自《呂氏春秋 卷二十五 別類》)

【註釋】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專指木工。③生:這裏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乾。④塗:泥。⑤撓(náo):彎曲。⑥敗:毀壞。⑦緣子之言:按照您的話。緣,順着,按照。子,對人的尊稱,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您”。⑧益:更加,越發。⑨枯:幹。⑩勁:堅固有力。⑾任:擔負。果——果然,果真。

【參考譯文】

高陽應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説:“不行啊!現在木料還沒有幹,如果把濕泥抹上去,必定會壓彎的。用它來做房屋,現在即使是好的,以後一定會毀壞的。”高陽應説:“按照您的説法,那麼房子不會壞——因為日子一久,木料越幹就越硬,而濕泥越幹就越輕。用越來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來越輕的濕泥,房子就不會壞。”木匠無言以對,只好聽從他的命令來造屋了。房子剛蓋成以後是很好,但是沒過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1.解釋:

①為: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

2.翻譯:

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為之。

匠人沒有話可以回答他,只好聽從他的吩咐來造屋。

3.你認為文中的高陽應是個怎樣的人?

答:善於詭辯卻不顧客觀規律,光憑主觀意志去做事。

5.竭澤而漁

【原文】

竭①澤而漁②,豈不獲得,而明年③無魚;焚④藪⑤而田⑥,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

【註釋】①竭:使…乾涸。②漁:捕魚。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燒燬。⑤藪(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獵

【文言知識】

釋“竭” 上文“竭澤而漁”中的“竭”,指“乾涸”,這裏是使動用法,句意為使池水乾涸而捕魚。又,“地震,山崩川竭”,意為因為地震,山崩塌,河流乾涸。它還指“盡”,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斃”,意為精力用盡而倒下。

【參考譯文】

抽乾湖水來捕魚,怎麼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燬樹林來打獵,怎麼可能打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倖有用,以後不會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1.解釋:

①竭:使…乾涸; ②漁:捕魚;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燒燬。

2.翻譯: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倖有用,以後不會有第二次,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3.成語“竭澤而漁”的比喻意義是:

比喻做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

6.功名

【原文】

水泉深則魚鼈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①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傑歸之。故聖王不務歸之者,而務②其所以歸。強令之笑不樂;強令之哭不悲;強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註釋】①歸:歸順,歸附。②務:致力。

【參考譯文】

水泉很深,魚鼈就會遊向那裏,樹木繁盛,飛鳥就會飛向那裏,百草茂密,禽獸就會奔向那裏,君主賢明,豪傑就會歸依他。所以,聖明的君主不勉強使人們歸依,而是盡力創造使人們歸依的條件。強制出來的笑不快樂,強制出來的哭不悲哀,強制命令這種作法只可以成就虛名,而不能成就大業。

1.解釋:

①則:那麼; ②盛:茂盛; ③所以:……的原因; ④令:讓,叫。

2.翻譯:

人主賢則豪傑歸之。

初中文言文6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小題。

吳道南,字會甫,崇仁人。萬曆十七年進士及第。授編修,進左中允。直講東宮,太子偶旁矚,道南即輟講拱俟,太子為改容。歷左諭德少詹事。擢禮部右侍郎,署部事。歷城、高苑牛產犢,皆兩首兩鼻,道南請盡蠲山東諸税,召還內臣,又因災異言貂璫斂怨,乞下詔罪己,與天下更新。皆不報。尋請追諡建文朝忠臣。

道南遇事有操執,明達政體。朝鮮貢使請市火藥,道南執不予。土魯番貢玉,道南亦請勿納。遼東議開科試士,道南以巖疆當重武格,不行。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與方從哲並命,三辭而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謝乃蒞任。帝不視朝久,皆先蒞任。道南至,不獲見,不敢入直。同官從哲為言,帝令先視事,道南疏謝。迨帝因梃擊之變,召見羣臣慈寧宮。道南始得面謝,自是不獲再見。

織造中官劉成死,遣其黨呂貴往護,貴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許之,命草敕。道南偕從哲爭,且詢疏所從進,請永杜內降,弗聽。鄱陽故無商税,中官為税使,置關湖口徵課。道南極言傍湖舟無所泊,多覆沒,請罷關勿徵,亦不納。

道南輔大政不為詭隨,頗有時望。歲丙辰,偕禮部尚書劉楚先典會試。吳江舉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書,而賄禮部吏,與同裏趙鳴陽聯號舍。其首場七篇,自坊刻外,皆鳴陽筆也。榜發,同和與鳴陽皆中式,都下為之大譁。道南等亟檢舉,乃詔令複試。同和竟日構一文。下吏,戍煙瘴,鳴陽亦除名。

先是,湯賓尹科場事,實道南發之,其黨側目。御史李嵩、周師旦遂連章論道南,而給事中劉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諫劾閣臣,職也,然未有肆口嫚罵者。臣辱國已甚,請立罷黜。御史韓浚、硃堦亦詆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門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猶勉留。會繼母訃至,乃賜道里費,遣行人護歸。居二年,卒。

《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刪改)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道南即輟講拱俟 輟:停止

B.道南請盡蠲山東諸税 蠲:免除

C.帝不視朝久,皆先蒞 蒞:到

D.帝令先視事,道南疏謝 謝:謝罪

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現吳道南盡忠職守的一組是( )(3分)

①道南請盡蠲山東諸税 ②不獲見,不敢入直

③道南偕從哲爭 ④偕禮部尚書劉楚先典會試

⑤湯賓尹科場事,實道南發之 ⑥臣辱國已甚,請立罷黜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道南在東宮給太子講學時,太子有時不專心,他就設法讓太子集中精神聽講。

B.道南乘着歷城、高苑發生怪異的.事情,建議召回宦官,並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詔,和天下人一起除舊佈新。

C.道南敢於直諫,但他在朝廷任職,卻只被皇上召見一次,一直沒有得到重用。

D.道南因為揭發湯賓尹科場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師旦等人的攻擊,他很氣憤提出辭職。

5.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朝鮮貢使請市火藥,道南執不予。

譯文:

②台諫劾閣臣,職也,然未有肆口嫚罵者。

譯文:

初中文言文7

教材分析

1.本單元課文從不同角度講述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本篇古文同樣以簡短的文段從論證的角度提出“教學相長”的論點,旨在讓學生明白不僅生活中可以習得道理獲得感悟,同樣學習也要有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2.新課標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學生初步瞭解聞文言常識,積累古文字詞釋義,對古文的閲讀和學習產生興趣。本文作為論述文,學生需要了解論點、論據和論述過程。本文的學習將對第六單元的説明文,邏輯順序的理解做初步解惑。

學情分析

1.學生處於好動思維活躍階段但往往在學習上針對問題的思考方向會產生較大偏差,所以需要及時引導學生正確地思考答題方向,鼓勵學生結合課文註釋、導學案,先行預習課文的文句,再通過熟記詞句意義和熟讀背誦激發學生興趣。

2.對於簡易文言文,實詞的釋義不可小看,應該以學生初步接觸的視角來耐心講解,多結合古意,有趣味地講述補充相關課外知識引發學生的興趣,並佈置簡單的實詞解釋,簡易文言文給學生練習。

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禮記》的相關知識和名篇,並能熟練翻譯文段詞句,把握文章論述的遞進過程和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勤查詞典,瞭解“道”“善”等詞的不同意義,熟讀課文,劃分句子節奏,通過字詞句檢查默寫掌握文言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自身學習情況,借鑑哲人學習之道,理解教與學相輔相成的關係和實踐的重要性,養成互相交流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看茂盛的紫藤蘿我們明白了生命無止境,要勇往直前。爬懸崖我們學到了一步一步走,自信又成功,聽蟬鳴,看貝殼細紋,都讓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媽媽告訴我們山那邊是海,你們相信嗎,這是信念凝成的海。又和古文見面了,看看古人是否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我們能否通過課文的學習有所收穫。

二、瞭解《學記》及文言文大義

1、本文選自《禮記》中的《學記》篇。《禮記》又稱《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聖編纂,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是對經的解説,《禮記》即對“禮”解釋,名篇有《大學》《中庸》。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於教育教學論著,是第一篇系統的教育學論文。

2、字詞理解

雖:即使食:吃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不通,理解不了反省:反省自己

善:好處教學相長:jiao xue xiang zhang

自強:自我勉勵兑:通“説”yue

學學半:xiao xue ban其:表推測,“大概”

3、全文釋義

即使有美味佳餚,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後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後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後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後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説: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尚書兑命》説:“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大概説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疏通文段結構,初步瞭解論證方法

弗食嘉餚不知其旨,弗學至道不知其善類比引入實踐出真知

學知不足教後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強逐層論證教學相長

學學半引用作結

類比引入:為論點的提出做鋪墊,使讀者較為容易接受。

引用:引用名人名句,起到加強論證,增強説服力的效果。

《雖有嘉餚》,以嘉餚,至道引出後面的論點:教學相長。層層推進論述,使文段結構嚴謹。

四、完成練習

1、句子節奏劃分

雖有/嘉餚

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兑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談談本課的學習,你的收穫

板書設計

雖有嘉餚《學記》

弗食嘉餚不知其旨,弗學至道不知其善類比引入實踐出真知

學知不足教後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強逐層論證教學相長

學學半引用作結

教學活動設計(含師生對話設計)

一、導入新課

看茂盛的紫藤蘿我們明白了生命無止境,要勇往直前。爬懸崖我們學到了一步一步走,自信又成功,聽蟬鳴,看貝殼細紋,都讓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媽媽告訴我們山那邊是海,你們相信嗎,這是信念凝成的海。又和古文見面了,看看古人是否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我們能否通過課文的學習有所收穫。(學生打開課本,教師板書“雖有嘉餚”)

二、瞭解《學記》及文言文大義

下面我將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能否來介紹下本文的出處,及相關信息。先請一位學生來回答。(學生回答完,教師完善補充,並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和加分)

1、本文選自《禮記》中的《學記》篇。《禮記》又稱《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聖編纂,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是對經的解説,《禮記》即對“禮”解釋,名篇有《大學》《中庸》。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於教育教學論著,是第一篇系統的教育學論文。

2、對古文的學習,首先要能讀準音,理解義。同學們自由朗讀文段,結合課文註釋,嘗試理解課文含義。等下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做點評。(老師補充糾正相關生字詞的讀音,並注意節奏的劃分。)

經過糾錯,我想大家基本上知道了怎樣讀本文了,所以請大家齊讀課文。接下來請大家回答下列字詞的解釋。

3、字詞理解(學生以作練習的`形式回答)

雖:即使食:吃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不通,理解不了反省:反省自己

善:好處

自強:自我勉勵兑:通“説”yue

其:表推測,“大概”

4、經過剛剛的字詞理解,看出大家預習工作做的充足,理解能力比較強。那麼請第一組同學集體翻譯課文第一句。其他組仔細聽。

“即使有美味佳餚,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第一組同學翻譯正確)

第二三句:“所以學習以後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後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後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後就能自強不息。”

最後部分:“所以説: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尚書兑命》説:“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大概説的就是這個意思。(每組都翻譯得非常準確)

全文釋義

即使有美味佳餚,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後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後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後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後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説: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尚書兑命》説:“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大概説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疏通文段結構,初步瞭解論證方法(請學生概括句子意義,並分層)

弗食嘉餚不知其旨,弗學至道不知其善類比引入實踐出真知

學知不足教後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強逐層論證教學相長

學學半引用作結

1、提問:本文寫作目的何在?你認為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一學生回答:“教學相長”

另一學生回答:“學學半”

(兩位同學給出了不同答案,大家贊同哪位同學的,請説明理由。)

學生回答:學學半,為《兑命》中的話,非作者的觀點,“是故”所以的意思,表明所要説明的觀點。學學半,引用別處話,起到加強論證的作用,非主旨句。

2、討論,文中第一句和論點關係不大,能否刪去?

學生回答:是以食用嘉餚,才知其旨,類別,學習至道才知其善。這句是為論點的提出做鋪墊,使讀者較為容易接受後文的論證。

結論:

類比引入:為論點的提出做鋪墊,使讀者較為容易接受。

引用:引用名人名句,起到加強論證,增強説服力的效果。

《雖有嘉餚》,以嘉餚,至道引出後面的論點:教學相長。層層推進論述,使文段結構嚴謹。

四、完成練習

1、句子節奏劃分(學生集體回答)

雖有/嘉餚

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兑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談談本課的學習,你的收穫

學生回答: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知道了行動比想象重要;教也可以增長知識,同學間要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是否知道一句話“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樣來自《學記》,所以,同學們要互幫互助,多交流互相學習。

五、教學反思

1、由於本篇課文較為簡單,旨在培養學生對古文的閲讀興趣,所以需要通過設置問題來保持住學生的成就感。這點我在朗讀和字詞解釋上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大家朗讀時聲音響亮,集體翻譯時也比較有積極性。

2、在論證過程的解釋上,大家初次學習,所以表現得不夠好,今後應該通過現代文和舉例來引導大家對論述文的理解。

初中文言文8

《愛蓮説》

宋代: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淨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初中文言文9

《醉翁亭記》

宋代: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不過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不過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不過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翻譯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幾座山峯,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裏,逐步聽到潺潺的流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峯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着山峯折繞,沿着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寄託在酒上。

至於太陽的升起,山林裏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揹着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後面的答應;老人彎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着走。來來往往持續的行人,是滁州的遊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並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並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位容顏蒼老,頭髮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裏的枝葉茂密成蔭,鳥兒到處叫,是遊人離開後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初中文言文10

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閲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着重探討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及如何解決相應問題,做出一些探討,以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把這些作為文言文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主要問題;實施策略

文言文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材中約佔有四分之一的比例。但是目前據筆者的瞭解情況看,對文言文的教學還停留在教師逐句解析、學生死記硬背的層面上。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形式極為單一,學生的閲讀興趣和閲讀能力都有待提高。下面我就從這三方面重點談一下。

一、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形式比較單一

教師在教文言文時,多數都是先把重點字詞標註好,然後在課堂上逐字逐句翻譯給學生,學生只要記好重點字詞的解釋,然後連綴成句子,並且死記硬背出來,那麼基本上就已經初步完成教學。而學生在整個過程的參與形式只是兩點:記筆記和背誦。至於學生有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解都不曾被關注,而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也極為簡單:背誦和默寫。這種教學方式既有別於傳統的含詠玩味,又有別於現代的賞析品味,是把古文教學狹窄為簡單的知識再現。

二、文言文教學內容不夠寬泛

事實上,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煙海,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隨意擷取一些簡易而又有閲讀價值的文言文作為課內教學的輔助教材,比如,《山海經》《世説新語》《論語》《朱子家訓》等等,都可以從中挑出一些好文章來,教學生閲讀。而不必僅侷限於課內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課文的反覆記憶和背誦,這種“炒冷飯”的方式既不符合學生的胃口,又不利於知識的鞏固。

三、學生的'閲讀興趣和閲讀能力有待提高

據瞭解,現在很多學生讀不懂古文、不願看傳統經典文學作品,缺乏讀寫技能、不懂中外傳統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識、缺乏人文素質的“傳統文盲”並不少見。初中語文課本中推薦的名著閲讀《水滸傳》《西遊記》《朝花夕拾》就有很多學生讀不懂,讀不下去,還有很多學生只能讀這些名著的青少年版。究其原因,還是文言文底子薄,沒有形成語感,對一些基本的常識性的詞語的掌握不夠形成的。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在長期的教學中,反覆思索和驗證,覺得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着手改進,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加強朗讀訓練,讀出文言文的音韻之美

入選初中課本的文言文有很多都是短小精悍、內容精美的文章,比如酈道元的《三峽》、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劉禹錫的《陋室銘》都是古文中的典範,這些文章語言精練,文質兼美,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句式整齊,整句和散句結合,具有一定的音韻美和節奏美。教師如果能從文言文的閲讀入手,體會文言文的妙處,那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將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餘映潮老師上的《三峽》就非常注重學生的朗讀,他提醒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發現在文中每句話的第一個詞或第二個詞的後面,都需要略微停頓一下,這樣讀出來就很有節奏感,例如,“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整篇文章就是這樣的特點,每起一句話,開頭的第一個詞語,都要讀出停頓來,這樣文章讀出來就很有節奏感。據筆者看來,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都值得一讀,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文言文變成有聲音的文章,在讀中品味、鑑賞和體會。

二、落實字詞的積累,需要擴大學生的閲讀量

對於古文教學,加大學生的字詞掌握量無疑是重點。學生沒有大量實詞和虛詞的積累,想要提高文言文的閲讀能力只是空談。文言文的閲讀訓練,如果僅僅只在課堂上進行,課外不去閲讀文言作品,是很難形成能力的。因此,有必要加強文言文的課外閲讀,有很多古文名著和短小的散文精品集,如,《岳飛全傳》《楊家將》《呼家將》《隋唐演義》《七俠五義》《鏡花緣》《古文觀止》等等,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閲讀,並且在關鍵的地方還給予點撥,使學生把課堂上學過的文言詞語和句式運用到閲讀實踐中,並且在運用中鞏固、加深、熟練,使精讀和博覽相結合,文言文的閲讀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三、把文言文的教學和現代文教學融為一體

其實,文言文雖然短小,但值得玩味的字句還是很多的,比如餘映潮在教《小石潭記》中,在體會寫景之妙時,就用了十八個“清”組成的詞語,來概括文中所描寫的各種景物的特點,這樣教學既內容十分緊湊,又有助於學生體會文言文用詞的精當。文言文的教學可以形式多樣,既可以結合詩歌來閲讀,又可以當成散文來賞析,有的還可以當成議論文來講解,所以只有把握住主要內容,充分挖掘發揮,才能使文言文的教學更豐富多彩。

總之,文言文的時代已經遠去,對當代的學生來説,文言文近乎半門外語,我們在弱語境下學習,只有依靠教師的智慧引導。教師只有通過嚴謹的治學、積澱豐實的資料、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藴、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才能使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初中文言文11

《小石潭記》

唐代: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下澈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譯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能夠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裏為之高興。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裏)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着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幽靜長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悽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裏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起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初中文言文12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初中文言文13

一、作者

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學過他的文章有《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

二、解釋句中重要的詞

念:考慮,想到。寢:睡。但:只是。相與:共同,一起。閒人:清閒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門。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這裏指竹子和柏樹的影子)交橫。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遂:於是。至:到。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交橫:交錯,縱橫。蓋:原來是。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張懷民也沒睡,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和荇。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裏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潔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複雜感情。(曠達胸懷)(1)貶謫悲涼。(2)人生感慨。(3)賞月喜悦。(4)漫步悠閒。

初中文言文14

《三峽》

南北朝: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闕通:缺;重巖一作:重巒)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巘一作:左山右獻)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翻譯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懸崖峭壁重巒疊嶂,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半夜,連太陽和月亮都無法看見。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船隻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能夠看見白色的急流,迴旋着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極高的山峯上生長着很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峯間懸泉瀑布飛流衝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持續,顯得非常悲慘淒涼,在空蕩的山谷裏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淒涼得令人眼淚打濕衣裳。”

初中文言文15

《陋室銘》

唐代: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能夠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譯

山不在於高,有了神仙就會有名氣。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會有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僅僅我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簾裏。到這裏談笑的'都是博學之人,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之人,能夠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閲讀珍貴的經文。沒有弦管奏樂的聲音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説:這有什麼簡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