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5篇)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63W 次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元日》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5篇),希望大家喜歡。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5篇)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1

1、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關鍵。

教學中我運用多種理解詩意的方法,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起情感,從而體會詩人的感情,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同時將自己的情感、詩中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諧統一起來,真正體現“作者、文本、讀者”三者間的對話。

2、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用聯繫上下詩句的方法學習古詩。學生理解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個句子都可是交流自己的感受。避免逐字逐句講解的呆板做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題,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3、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中討論交流,形成新知,進行綜合性學習訓練;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提問,積極思考,達到共同認識,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產生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習古詩、再造想象、體會詩境等綜合能力。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2

1、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關鍵。

教學中我運用多種理解詩意的方法,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起情感,從而體會詩人的感情,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同時將自己的情感、詩中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諧統一起來,真正體現“作者、文本、讀者”三者間的對話。

2、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用聯繫上下詩句的方法學習古詩。學生理解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個句子都可是交流自己的感受。避免逐字逐句講解的呆板做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題,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3、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中討論交流,形成新知,進行綜合性學習訓練;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提問,積極思考,達到共同認識,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產生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習古詩、再造想象、體會詩境等綜合能力。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3

《元日》這一課雖然上完了,但還存在很多不足和遺憾,反思和總結如下:

1、按着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先讓學生找出詩中不理解的字詞,再選擇學習方法自學,並和同學交流彙報,在理解字詞的同時,應及時讓學生理解句意,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而不應專門把理解句意單設成一個環節,對於古詩的學習,應注意這一點。

2、在“走進作者”這一環節,考慮到時間關係,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而應該給學生留充足的時間,在自學的基礎上,再分享交流。

3、課堂上安排稍顯前鬆後緊,應該在字詞的理解上壓縮時間,就顯得最後的拓展環節寬鬆一些。

4、在對詩整體把握的同時,我讓學生歸納了詩中講的四個場景,並板書,再總結:這些場景或習俗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把這個板書變得更簡潔明瞭一些就更好了。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4

學習《元日》這篇古詩,我主要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積累入手,説説自己過年時最興奮、最感興趣的是什麼:同學們一定喜歡過年,那你們在過年時最喜歡做什麼?學生有説放鞭炮的,有説穿新衣的,有説吃好東西的,有説走親戚的……學生的情緒被帶動起來。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古時候人們是怎樣過年的嗎?在學生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

1、元日是什麼意思?由此你聯想的什麼?

2、古人過年有哪些風俗?從中感受到怎樣的氣氛?

3、結合作者簡介,想一想結尾一句有沒有更深的含義。

本節課最讓我感到成功的是,學完古詩後讓學生一邊背誦一邊閉上眼睛想象自己眼前的情景,再讓學生大膽地彙報。有的學生説:“我彷彿看到了孩子們正穿着新衣裳在開心地玩耍。”有的説:“我看到了小孩子正拿着鞭炮在燃放。”有的説:“我看到了大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有的説:“我看到了一幫小朋友拿着大人給的利是跑向商店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和食品。”有的説:“千家萬户的人們正在沐浴着太陽的光輝。”還有的説:“人們正在盡情地喝着屠蘇酒。”

就這樣,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找到引起學生想象的“着火點”、“觸發點”,讓孩子們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再一次在腦海中播放畫面,如身臨其境般真切感受着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5

《元日》一課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通過描繪新春佳節人們歡樂祥和的景象寄託了詩人除舊佈新富國強民的報復和樂觀自信的情感。

教學這首古詩時不由自主地想到以往總是把詩的解釋全部讓學生抄寫下來,讓學生死記硬背古詩意思的辦法,這樣的學習學生學起來了無生機沒有興趣的被動接受式學習。以往我們總認為學生讀不懂古詩文的意思,結合本詩有圖有文,而且詩文與生活聯繫緊密的特點,所以我採取了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交流,或把重點的詞句意思猜一猜,如:“千門萬户入屠蘇”學生的猜測十多種多樣的,而猜測的好處是學生沒有壓力,而沒有壓力的學習才能更易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學習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僅僅把讀懂詩的意思作為我們的最終目標那麼我們的目標是淺層次的,詩中所藴含的情感才是古詩文教學的真正內涵。我是這樣對孩子們説的:“同學們,古人寫作時不喜歡直抒胸臆,不會像我們寫作時那樣直白,任何詩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其中,瞭解作者的生平和把詩放在文化背景下歷史背景下去學習是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的重要方法。那麼就讓我們走進作者走進寫師的那個年代去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接下來我向學生介紹了當時的歷史背景。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便水到渠成般的'呈現在眼前。

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更應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求,相信學生,學生才會在學習中奏響課堂和諧的樂章。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6

《元日》這首詩取材於民間習俗,詩人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學習這首詩,總體是採取一讀,讀正確讀通順。二讀,找出不理解的詞或詩句。三讀,向字典或同學請教不理解的地方。四讀,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五讀,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六讀,拓展延伸。

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法的指導。

如我提問:“有許多不懂的地方,同學們能提出來,這非常重要。我們事先沒有預習,現在該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查字典等工具書、上網查)(引導學生掌握一個學法: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有三個途徑:

(1)聯繫上下文猜測;

(2)查資料(字典、詞典、辭海、網絡等);

(3)請教別人。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比直接獲取知識更重要。)

但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也存在着許多的不足:

一是這首古詩中有許多詞語對學生來説很陌生,比如:屠蘇、曈曈日、桃符等。在課前設計時,我雖然考慮到了這種情況,但是在處理這些詞語時方法單一,靠老師教為主,沒有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二是在交給了學生一些陌生詞語的理解後,如果能及時的將這些詞語的意思簡略的寫在詩句旁邊就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三是如果將查找資料這個作業佈置在課前,學生對詩句的理解相信會更到位。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7

《元日》這首詩是宋朝王安石所寫,王安石是一個政治家、改革家,此詩寫春節的民俗,字裏行間也在體現着詩人的改革激情。不信:請看哪: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我們通過有感情地誦讀,描述詩歌畫面來學習此詩。

首句氣勢龐大,我想起前些時剛學過對聯的“新年”對“舊歲”,於是,我以此來幫助孩子理解“歲”這個字,前幾單元的作文練習中有用象聲詞來寫作文的,我靈機一動,也讓孩子們用象聲詞來描述一下第一句所展現的畫面。孩子們過年放鞭炮或看旁人放鞭炮的經驗是足的,一個個説得歡暢!

這是説,接下來該讀了,孩子們雖知應讀出磅礴的氣勢來,然而讀得卻不甚到位!也好,讓我來顯顯身手,我手一揮舞,彷彿自己就置身於熱鬧的春節鞭炮聲中,聲音早已不平日粗獷了很多,看來有時候人的意志是能產生奇蹟的——“爆竹聲中一聲除——”也頗有幾分王安石改革的激情在。該孩子們讀了,結果男生比不過女生,反倒是小榮榮奪冠!真是個可愛的小姑娘!

第二句“春風送暖入屠蘇”,孩子們對“屠蘇”這個詞很感興趣,它是用屠蘇草泡製的屠蘇酒,講它放進井中,元日那天取出,對着太陽喝,別説孩子們對這民俗感興趣,我也是呢!中國古老的民俗透着温暖,感人至深。

第一句和第二句連讀的時候,要注意第一句讀出氣勢,而第二句語氣要柔軟,讀出春風的温暖,也讀出詩人希望政治改革給人民帶來幸福的美好心願。

至於三四句,也是如此學。而後再在全詩貫穿一下詩人政治改革的熱情。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8

《元日》講的是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貼對聯的喜慶場面,通過學習古詩,讓學生更加了解到我們中國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民風民俗。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背誦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教學難點是能借助註釋,結合插圖,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理解古詩大意,描述詩中的節日情景。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看圖猜傳統節日導入,讓學生了解中國中國傳統節日。

2、學生誦讀古詩,讓每一名學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古詩。

3、利用課件,讓在學生與文本、教師和同學之間的對話交流中學習古詩,完成理解、積累語言,並適時的內化到自己的語言圖式中,學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交流。

4、研讀古詩,理解詩意。適時適量的讓學生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歷史背景,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5、品讀古詩,體悟情感。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邊讀邊想古詩描寫的場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6、多種方法背誦古詩。連線對讀法、唱古詩、看圖背誦古詩,讓學生輕鬆記憶,達到了背誦目的。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引導學生複習古詩一般的學習方法: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於是我放手讓學生按照方法進行自學。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的狀態,由讀到悟,在整個的自學過程中,學生不斷抓住相應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詩所傳達的意境。

三、不足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並沒有符合三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他們的回答總是與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遠,於是整個課堂變成了以我為主而學生為輔的畫面,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注意關注學生的水平,不可提出過分高的要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9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本詩通過春節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讀了三句跟節日有關的詩,清明、重陽、中秋,從而引入今天和春節有關的《元日》,並解釋題目意思。接着學生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認讀字詞,講解生字。理解關鍵詞語含義。

3、再讀古詩,讀出節奏,讀出味道。

4、交流每句的意思,同桌説一説。連起來説意思。最後,感悟昇華,引出作者王安石寫這首詩的背景,感受詩人革除舊政,實行新政、強國富民的報復和樂觀自信的心情。

整節課,我有意讓學生學習古詩的一些特點:節奏、押韻和詩眼,從而讓古詩這一文體,不光停留在讀背上,還要理解它的寫法和淵源,從而進行傳承。學生在“找詩眼”時,找到了“除”、“換”、“送”等字,而且有理有據,理由充分,這樣的思考與理解是我沒有想到的,看來學生的思維是很開闊的,想法也是很獨特的。今後,應該給學生更多思考交流的平台,讓他們學得方法,思得深刻。反思這節課,前面讀詞讀詩的時間有些多,後面拓展時有些倉促,不夠深入。另外,王安石寫詩的背景放在理解詩句之前,會更加有利於學生的聯繫詩人和作者的情感,從而明白詩人的寫作目的。

古詩教學,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思考,學會閲讀,學有所得,應該是我們長期探求的方向。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10

一節賽課剛剛結束,我的腦海中還在不斷地回放課上的一幕又一幕,心裏也一直難以平靜。耳邊依舊迴盪着孩子們朗誦古詩那稚嫩的聲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在陌生的地方,與陌生的學生,上了一節公開課,緣分竟如此莫名其妙。我們從陌生開始,在依依不捨中結束,這個過程是何等的愉悦,又是何等的幸福,我享受這樣的感覺。

回顧這次講課,我經歷了理論考試,現場抽課、抽班級,再現場設計教案等環節,也許對別人來説是一種痛苦地折磨,對我而言卻是興奮與快樂的。由於抽講課的時間有些靠後,這讓我有機會又經歷了試講、磨課,修改教案的過程。

在與代玲校長磨課的過程中,她尊重我的想法,適當點撥,使課堂設計的環節有張有弛、有聲有色,巧妙的解決我可能容易“斷片”的部分,讓我呈現了一節理念較新的識字課。春來校長的一句金言:“舊符,我試聽時,有個孩子當成衣服了,換了別校的孩子,也可能出現這種現象,想想如何解決。”這讓我做好充足的準備,解決孩子容易誤會的詞語。劉影老師給我帶班,我在比賽現場就接到微信:“祝今日好運,穩穩發揮,不必急着回來。”這讓我放下班級的繁雜瑣事,安然參加比賽。

一節課的背後,承載了太多人的辛勞付出,而我只有在反思中帶着一顆感恩的心前行,回味本節課,有三處設計較為出彩:

一、看圖猜節,激趣導入。這環節設計較為巧妙。

課前,我先後出示了三幅圖,圖中提供了節日的習俗,讓學生看圖猜猜是什麼節日,重點了解春節的習俗,也解決了課後的練習。再引入新課《元日》

設計意圖:這樣導入設計,不僅滿足低段孩子的好奇心,同時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為學古詩做好了情感和知識地鋪墊。

二.分散識字,降低難度。本課《元日》要求會認10個字,本課打破了以往集中識字和隨文識字的習慣,將識字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識字是讓學生在古詩中尋找古人是怎麼過春節的?隨着學生的彙報,我板書:爆竹屠蘇桃符,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學習“爆——暴,屠,蘇和符”,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總結識字的方法。第二部分識字是在瞭解詩意後,讀成語來識字。“除舊迎新、春風送暖、千門萬户、以舊換新”讓學生用第一部分的識字方法來自學,並彙報以上成語中的生字。

設計意圖:由合作識字,到自學識字,學生的識字有了層次性的變化,識字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詩,將識字、讀詩、背詩緊密結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感悟詩意,巧妙滲透。低段古詩的理解不要過深的挖掘,所以本節課我通過創設過年的情景,用教師的語言描寫詩意,學生去想象過春節的畫面,讀出相應的古詩,這樣的導讀設計,迎來了本節課中的情感高潮。

一節課雖然精心設計,還是美中不足:

一.板書設計不美觀。當我看到照片中的板書時,我真想衝進畫面裏,擦了重寫的感覺。由於黑板塊太小,我的板書設計就顯得太滿,字也寫得有些歪扭,當時代玲校長也建議我寫到虛宮格中,我覺得麻煩,浪費時間,圖省事,懶於約束導致自己覺得失去了顏面。

二.寫字時間還應該再充足些。雖然預設時就寫一個字象形字“户”,其實我是還想再多些一個字的,課上我讓一名學生指導我寫字,我再指導其他同學寫,這環節是我課上隨機生成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可是在展示一名同學寫的字時候,由於調整投影儀的大小時浪費了時間,讓寫字的時間變得緊張,就完成了這預設的一個字,有些遺憾。課堂教學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的確是這樣,上完課後的興奮,興奮過後的沉思,似乎總有“如果”相伴,“如果,這一環節,我……”唉,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在這次比賽中,磨課再一次讓我成長,總結得與失,才能讓自己更自信的前行。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11

《元日》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描寫新春佳節到來之際的一首頗為世人傳頌的詩歌。本課的教學我旨在讓學生感受新春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情景,人們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感受,通過以下幾個層次來進行渲染,進行教學:

(1)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行教學。先前我們已經學過了《春聯》這篇課文,文章對春聯的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介紹,學生學完課文後,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這些膾炙人口的春聯一下子就把人們帶入了那個歡樂祥和的氛圍當中。在進行《元日》的教學中,我大量的引導學生們聯繫春聯的學習內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繪的歡樂喜慶的氛圍,課文之間很好地進行了融會貫通,效果很好。

(2)結合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春節,對於學生們來説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提到春節,總是會浮現許許多多幅美好歡樂的畫面,因此在學習“爆竹聲中一歲除”這句古詩時,我提問:你們放過鞭炮嗎?誰來説説你們當時放鞭炮是一幅怎樣的情景呀?學生們暢所欲言,説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邊,哥哥姐姐們小心翼翼的去點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時候火光沖天,大家又笑又跳,開心極了……這些生活的場景通過古詩再次讓學生們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歡樂,自己的生活實際很好的幫助他們理解了詩句,而詩句所描繪表達的內容又反過來加深擴大了孩子們對新年到來的感受,相得益彰。

(3)結合拓展內容進行教學。當古詩學完之後,我們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幾首描寫歡度佳節的情景的古詩,“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這樣的詩句又擴大了學生們的理解視野,加深了他們的理解,對元日這首詩歌理解更深了。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12

《元日》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七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二篇古詩,教學《元日》時,我是按照讀春聯,解釋題——讀詩文,正字音——讀詩文,明詩意——讀詩文,悟詩情這樣的層次開展教學活動的。

我從理解題目“元日”入手。先讓學生猜想,告訴同學們理解詩題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例如查字典,看插圖聯想生活實際等。並理清 “元旦”與“元日”的區別。隨後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後的生字表讀準古詩。再請學生藉助字典,自己嘗試理解古詩的意思。教師再從旁講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新桃舊符”和“屠蘇”。引導觀察圖片理解“曈曈日”。這樣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參與中自悟自得,使學生充分體察個人感受,以學生自身的生活背景、經驗、閲讀積累等生活情景為基礎,從詩中感悟,從而進行有個性的閲讀。在悟詩情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再讀古詩,抓住關鍵詞語,體會作者表達“熱鬧”、“快樂”之情。師再追問:你從哪體會到的?學生便想到放焰火和爆竹,貼春聯,跑新年,喝喜酒。於是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新年給人的熱鬧、歡快,萬象更新的景象。最後通過介紹作者,進一步感受作者寫作此詩的深意。教學過程由簡到難,層層深入,效果較好。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13

《元日》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王安石實行變法初期所作,是古往今來流傳甚廣的描寫“春節”的一首詩。這首詩通過“爆竹”、“屠蘇”、“曈曈日”、“桃符”幾個意向生動的表現了當時人們過春節時熱鬧、喜慶、祥和的場面,也寄託了詩人對變法成功的美好期許。

根據文本及內容特點,本節課我採用創設情境法引導孩子走進文本,抓住幾個關鍵的意向來理解前兩句詩意,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邊讀邊悟,結合想象感受當時的熱鬧、喜慶與祥和。並總結學習方法,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彙報交流的方式來學習後兩句,來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後在有着深刻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古詩是中華文化長河中最燦爛的瑰寶之一,最後的作業佈置也是緊扣“古詩”:品讀經典古詩,感受文化魅力。

本節課教學時,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元日》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描寫新春佳節到來之際的一首頗為世人傳誦的詩歌,我先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説一説他們知道的對聯,例如:“又是一年春早綠,依然十里杏花紅。”“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這些膾炙人口的春聯,可以把學生帶入到那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當中,再適當的引導學生聯繫聯春的內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繪的歡樂喜慶的氣氛。

2、結合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春節,對於學生們來説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提到春節,人們的頭腦中總是會浮現出許許多多的美好、歡樂的畫面。因此,在學習“炮竹聲中一歲除”這句古詩時,教師提問,你們,放過鞭炮嗎?誰來説説他們當時放鞭炮是一副怎樣的情景?學生們暢所欲言。生動的生活場景通過古詩再次讓學生感受到那份歡樂,並很好地理解詩詞,而詩句所描繪表達的內容又反過來加深擴大了學生對新年到來的感受,相得益彰。

3、在教學“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時,許多的同學都明不明白“屠蘇”是什麼?大部分人都認為這裏的“屠蘇”肯定是一個地名。面對學生的這個回答,教師可以隨勢導入對“屠蘇”一詞的理解,告訴學生,“屠蘇”是一種草名,因這種草泡製的酒,稱之為屠蘇酒。古代的習俗是每年元日,一家老小都要在一起飲屠蘇酒,慶賀新春,學生在理解這個詞語之後,也就掌握了這句詩的意思。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14

《元日》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在其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的作品。此首七言絕句介紹了古時候人們過新年的風俗,描寫了新春佳節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整首詩篇幅短小,內容除個別古詞外,較為淺顯易懂。四年級的學生已經能較為熟練地通過自主閲讀資料來疏通、理解詩句的意思,並且課前也做好了充分的預習工作。

針對文本特點與學生學情,我是這樣開展教學的:首先,我通過欣賞春節音樂的方式激趣導入,讓學生們説説“從音樂聲中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樣的氣氛?”來引出古詩題目,在板書課題時,我着重強調“元”字的理解,通過出示字典上關於“元”的六種解釋,讓學生們自己對照意思,選擇出《元日》中的“元”是第一、最初的意思,從而順理成章地解題,“元日”便是春節。解題之後,我便開始教給學生們學習古詩的第一步:朗讀。通過自由朗讀後指名讀,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從而發現朗讀古詩需要注意停頓與節奏才能讀出古韻,用斜線的記號把古詩的停頓標出。其次,我便讓學生嘗試去讀懂故事,遇到難以解決的字詞理解要在書上做好記號。接着,我以每一行詩先讀、再交流難懂的字詞、接着連起來説説意思、最後想象畫面、分析這幅畫面帶給你怎麼樣的感受的形式來開展理解詩意的教學。如“爆竹聲中一歲除”一句,先指名讀,其次有學生提問“‘一歲除’中的‘歲’和‘除’是什麼意思?”,接着有預習充分的學生便回答“除”是“去”的意思,我在一旁補充:也有交替、改變的意思。而這邊的“歲”我引導學生回想《春聯》一文中的一副對聯:“綠柳舒眉辭舊歲,紅桃開口賀新年。”這裏面“辭舊歲”對“賀新年”,“歲”對“年”,顯然“歲”就是年的意思。那麼,如此分析下來,整個一行詩很多學生都能把意思完整地説出來了,最後,我讓他們閉上眼睛想象耳邊就是“噼裏啪啦”的爆竹聲,在這樣的聲音中,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悄悄地過來了。學生們都感受到了歡樂、熱鬧的氣氛,我適時進行板書。以下的三行詩我便用相同的方法教學,其中也拓展了一些關於古代“爆竹”的來歷、飲屠蘇酒的故事來使學生們更徹底地理解古代的過年習俗。分析完整首詩的意思,我便請同學們三個字概括古時候人們過春節的風俗,有的學生在“放鞭炮”和“燃爆竹”之間猶豫搖擺,經過討論斟酌,我與學生們一致認為“燃”字更有古意,而引用原文中的“爆竹”一詞也更貼合詩意,就在字詞的反覆推敲下,我與學生一起概括出古人過年的三大風俗:“燃爆竹”、“飲屠蘇”、“換桃符”。接着,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幅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把它描繪出來,之後一起分享交流。然後,我引導學生學習古詩還需讀懂詩人在字裏行間想表達的感情,這就要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我採用直接出示資料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閲讀、理解,發現王安石是在擔任宰相推行新政時創作《元日》的,結合當時背景,很快就能感受到詩人此刻高興、激動、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心境。課堂的最後,我讓學生積累了王安石另外兩首十分著名的古詩進行古詩的課外拓展,分別是《梅花》和《泊船瓜洲》。

通過《元日》的教學,我發現學習古詩最重要的是教學學生學習的方法,概括而言就是解題、讀通、讀懂、讀到詩人心裏去。所以在這節課上我反覆地強調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希望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元日》的內容還是很簡單的,個別詞語的意思我採用出示小資料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讀去理解,從而鍛鍊他們對資料的提煉與理解能力。最後,在處理教學時間安排上我出現了時間不夠的情況,經過反思,我認為問題出在最後引入作者的介紹與寫作背景的引入上面,這一部分我講得過於詳細了,假若能處理得簡單幹脆一點,整節課的時間會是恰好的,而對於學生的理解、吸收也會是適量、合理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

古詩《元日》教學反思 篇15

在《元日》這個語言活動中,目的能跟隨配樂古詩《元日》的朗誦,感知古詩的內容及意境。我把教學內容運用展示圖片,生動形象的情境,使小朋友很快理解了古詩較難理解的內容。

幼兒的積極性被完全調動了起來,就連平時寡言少語的高語浛小朋友也都積極舉手發言爭先恐後的回答,幼兒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活動之中。可以看出多方面技術聲情並茂,具有喜聞樂見的特點。

在這節語言活動中,一方面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羣體的語言向積極方向發展,從而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受個性和環境的影響,在語言表達能力上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多數幼兒性格外向,能説會道,落落大方;但也有個別內向的幼兒,明明知道,就是不相想舉手表達,當然在這個班級整體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不太均衡,如果在語言活動中沒有豐富的語言素材,只有幾張靜態的圖片等簡單的教具,就不能很好地發展幼兒的語言。

為此,運用多種方法為幼兒營造一個非常豐富的動態語言環境,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