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模板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模板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17W 次

《爬山虎的腳》是冀教版、人教版、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課文,也是滬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作者葉聖陶。本文章介紹了爬山虎是如何爬牆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模板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

一、教師導入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本課是圍繞哪一個意思寫的呢?(圍繞爬山虎的腳寫的)從哪兒看出來的?(題目)默讀課文,想一想哪幾段是圍繞爬山虎的腳的。(3~5自然段。)

二、總結“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1、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確定了“要寫的是什麼”。(板書)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國各地都有,為綠化祖國,美化環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滿牆碧綠的葉子,從小到大,從紅到綠,又從綠到紅,最後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們為什麼能那樣牢固地鋪在垂直的牆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風雨也不會把它們打落下來。但卻很少有人扒開那密密的葉子仔細觀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寫出了這樣生動有趣的文章。我們要學習作者這種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2、要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寫的是什麼,還要根據要寫的意思選擇好內容。(板書:選擇好內容。)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要寫爬山虎的腳,選擇了哪些內容呢?

請三個同學分別讀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説了什麼?

⑴分小組討論這三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⑵請各組選派代表説一説:

第3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什麼樣;第4自然段寫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第5自然段寫了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什麼不同的結果。

⑶作者選擇好了要寫的內容,還要安排好寫的順序,這樣才能表達得更清楚,更有條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呢?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默讀第3自然段,共有幾句話。

(6句)

2、這6句話分別説了哪幾個意思?

(一、二句寫了作者發現爬山虎有腳;三、四句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和形狀;第五句寫了爬山虎腳的顏色。)

3、指導朗讀:

當作者發現爬山虎是有腳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牆上爬的祕密後,他的心情是什麼樣的?

(非常驚喜。)

⑴學生小聲練習讀出驚喜的語氣。

⑵教師範讀: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要讀出疑惑的語氣。第二句中“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尤其是“有腳的”三個字語氣更要強烈。

4、在書上畫出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注意要畫準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過看圖或投影讓學生清楚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麼地方。弄清“莖”、“葉柄”、“反面”這幾個關鍵詞語的意思。要給學生直觀印象。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加上手勢説説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

5、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呢?學生在書上畫下來。(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學生看圖加深理解,產生直觀印象。作者在這裏還用了一個比喻:“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換句話説:爬山虎的腳就像六七根蝸牛的觸角;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爬山虎的腳什麼樣。

6、爬山虎的腳是什麼顏色的?

(像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7、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8、再請兩個同學讀這一自然段,要讀出語氣。

(第二句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後面幾句要讀得像解説員一樣,介紹要清楚。)

四、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請一個同學讀第4自然段,然後請其他同學説一説這段主要寫了什麼。

(爬山虎的腳是怎麼往牆上爬的。)

2、讀這段中的第三句話:“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這句中的“這樣”指的是怎樣爬?從上文找答案,劃在書上。(前面的兩句話。)全班一齊讀一讀。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4、請兩個同學用動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後十指彎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貼到黑板上。再用同樣的動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學齊讀(或背誦)這一部分。説説“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麼。

5、每個同學都要邊背邊演示動作。

6、齊讀最後一句話,説説為什麼看到那些細小的腳就會使人想起蛟龍的爪子?(太像了。)當兩種事物很相像的時候,就可以用比喻句來形容。請同學們把這句話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細小的腳就像圖畫上蛟龍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換一個詞,句子內容不能變,可以換成哪些詞?學生練習説句子。(“好像”、“像”、“猶如”、“如同”、“像……似的”)

五、學習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1、一人讀,其它同學説説這一段主要説了什麼?(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和沒觸着牆的結果不同。)

2、看投影:

⑴填空。

⑵回答問題:

①“灰色的腳”指什麼?原來是什麼顏色?

②從哪兒能看出爬山虎的腳扒在牆上相當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再讀課文三、四、五段,説説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爬山虎的腳的?

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來寫的,但為什麼還要用那麼多的筆墨來寫爬山虎的葉子(分小組討論)

原因有三:

1、因為平時人們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葉子,課文就從人們的認識規律入手,使人讀起來感到親切、熟悉。

2、爬山虎這種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對人類最有貢獻的部分就是葉子。

3、用葉子來襯托爬山虎腳的重要,如果沒有爬山虎的腳,就不會有綠得那樣新鮮,看着那樣舒服,鋪得那樣均勻,盪漾得那樣好看的綠葉。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蝸”等5個生字,會寫“操、佔、嫩”等12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3、通過對“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習,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剛看到課文題目,你或許認為爬山虎是一隻老虎,其實爬山虎是一種植物。(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教師板書: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一種攀爬在牆壁上的供觀賞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錦、常春藤、屬葡萄科。高攀的落葉藤本植物,卷鬚前端有吸盤。夏季開花,花蕊小,黃綠色。產於我國各地,日本也有。莖和根可以入藥。

【設計意圖:激發興趣,並從中瞭解到植物的特點。】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地朗讀課文,注意: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多讀幾遍。

a、分析記憶字形。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記憶

出示生字“均、柄、蝸、曲、萎”“曲”是多音字,讀qǔ和qū;“萎”是上形下聲。

b、書寫指導。

出示生字“虎、操、佔、嫩、舒、、順、均、疊、隙、莖、柄、萎、瞧、固”

指導書寫:“操”的最後一筆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長,束字中間是一扁口、不要寫成下框、末筆捺變為一點;“均”的最後一筆是提;“疊”上窄下寬,中間是冖、橫要長、上邊沒點,且字稍扁、裏邊是兩橫;“隙”右邊三部分要扁,上邊小字中間一豎不帶鈎,下邊小字豎要帶鈎;“瞧”筆畫多要寫緊湊,目字要窄,右上邊有一點、下邊是四橫不能少。

指導學生按筆順規則寫字,並注意學生的寫字姿勢。

(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1)請學生自薦領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拂過

葉柄 緊貼 蛟龍 枯萎 牢固蝸牛

(2)交流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

全文共5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爬山虎的生長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講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講爬山虎腳的特點,具體寫了它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齊讀,思考:這兩句話從哪些方面介紹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長的特殊環境是。

爬山虎生長的特點是。

3、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歸納總結,從而理清課文脈絡,瞭解課文內容。】

四、課堂小結,留有思考

今天,我們瞭解了爬山虎生長的特殊位“牆”。爬山虎是爬牆成片生長的,那麼它是怎樣爬牆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設計意圖:回味全文,提出問題,為深入學習課文做準備。】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複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並從課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長特點。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大聲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回顧上節課的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研讀第2自然段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教師板書:位置顏色樣子)

2、學生交流,教師歸納出本篇課文的兩個探究點(多媒體顯示):

a、爬山虎葉子生長的位置:。

b、剛長出來的葉子的顏色:。

c、長大了葉子的顏色:。

d、葉子的樣子:。

(教師板書:牆上嫩紅嫩綠朝下、均勻、不留一點空隙)

3、指導朗讀:讀出美感來。

三、研讀第3、4、5自然段,交流體會。

1、請同學們繼續默讀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有什麼獨到之處?

2、彙報交流。

師:首先我們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讀懂了什麼?

(1)結合插圖,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很獨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師:如果你也學着葉聖陶爺爺此時也在觀察爬山虎的腳,你發現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觀察爬山虎的腳的?(引導學生髮現作者是從位置、數量、形狀、顏色上來具體描寫的。運用比喻句顯得更生動、形象。)

b: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爬山虎腳的樣子。

(教師板書:莖上如新葉細絲像觸角)

c:過渡:來,我們邊跟着畫面邊讀這段話,同學們讀橫線上的句子。

d:出示畫面:指導朗讀這個句子,加深體會。(老師引讀)

小結: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很獨特之處。你們知道爬山虎更獨特之處是什麼嗎?

(2)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a:問: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b:“這樣”是指什麼?學生複述自己畫的句子。再聯繫前文學過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讀……

c:想看到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情景嗎?(請你睜大眼睛來看)

d: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描寫爬山虎腳的動作的詞句。(教師板書:觸、變成、巴住、拉、貼)

小結:原來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斷向上的攀爬勁呀!

生齊讀。

指導朗讀:注意動詞稍微讀重點。

在這裏,葉聖陶爺爺還教給了我們一種介紹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們熟悉的事物來作比較。

師:老師上課前在校園的東牆邊採集了兩根爬山虎,你來説説從它們的顏色去觀察可以推斷什麼?老師這裏有道作業練習,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組結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內容自由討論。

(3)爬山虎“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

小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外讓我們到校園的東牆邊,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葉聖陶爺爺寫的那樣,也學着葉聖陶爺爺一樣用一雙慧眼,去觀察,去發現,好嗎?

四、聯繫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葉聖陶爺爺習什麼?(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2、總結。羅丹也説過:“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今天讓我們用一雙慧眼,去觀察,去發現。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讓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問題,有助於理解課文。】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感受爬山虎腳的美。】

五、積累運用,提升語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優美的詞句。

2、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爬植物(如:葡萄、牽牛花等),仿照課文寫一寫,內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設計意圖:有助於學會運用抓住事物特徵,把意思寫清楚的寫作方法。】